来源|CCTV今日说法(微信号:cctvjrsf)

  2019年3月22日,电影《老师·好》正式上映。这是一部名字听起来中规中矩,内容却十分感人惊喜的电影。不仅因为主演是被粉丝称为“中国最会捧”的相声演员——于谦,还因为电影讲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里,那段让人难忘的校园时光。

  一位“片区优秀教师”、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和一辆命运曲折的自行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说法君观影时被于谦老师的演技和电影剧情感动的同时,还发现了个法律问题,而且这个法律问题还与《今日说法》有关。

  来,让我们一起边回顾剧情,边普普法吧。(PS:说法君已严格把握剧透程度)

  故事发生于1985年的南宿一中,于谦饰演的“片区优秀教师”苗宛秋,推着他荣誉的象征、本片的重要道具——县教委奖励的崭新二八自行车进入校园,迎接新一届的学生——高一三班。

  苗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三班将会成为他以及他身边那辆自行车的噩梦。三班的同学也没有想到,这位新来的老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第一节课,身为班主任的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漂亮地写下了“苗宛秋”三个字做自我介绍,接着他拿起班级花名册开始依次点名。在这次点名中,苗老师从学生手里“收获”了口红、镜子和香烟,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从同学刘昊手里买来的。

  作为一名高中生,刘昊决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卖东西的机会,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拼,谁也没有过问。

  直到苗老师被身为警察的小舅子喊去派出所“捞人”:刘昊放学后摆摊卖货时,因与别人抢地盘打架进了派出所……刘昊倒卖物品的行为被警察定义为“投机倒把”,他的前程也可能因此毁灭。那么,“投机倒把”在1985年,究竟是怎样一个罪名?这个罪名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别急,这里有答案~

  2014年12月4日,《今日说法》播出节目《罪名的变迁》。节目用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述了我国法治进程中一些罪名的存废立法过程,其中就包括“投机倒把罪”。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粮食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为了保证当时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起码的生活物资,为了维护当时的经济秩序,“投机倒把罪”在1979年被正式写入了中国第一部《刑法》。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生产力迅速增长。人们发现一些普通物资已经不再需要用票证来购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商路。1982年,浙江岳清县柳市镇,涌现出了8个活跃的做五金生意的个体户。

  当时,物价较低,1斤猪肉只要6毛4,1斤大米只有1毛多,而这些人经商的收入却有几万元。按照当时的法律,这属于扰乱市场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就要构成犯罪。

  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很多人对市场经济的概念还不清楚:到底什么属于市场经济,哪些属于犯罪活动。所以就把实际搞专业户、搞市场经济、经济收入高的行为,作为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作为“投机倒把”给打击了。

  1983年8月,中央明确指出从事个体劳动是光彩的。1984年3月12日的《中国法制报》上,还刊登出了个体户用秤称钱的照片。通过这样的报道,能够看出当时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决心。于是,曾经被判刑的人被宣判无罪,并退还被没收的个人财产。

  从1979年将“投机倒把罪”写入《刑法》,到1997年将“投机倒把罪”从《刑法》中删除。每一个罪名的存废立法过程,都见证着中国依法治国稳步向前的脚步。

  《刑法》从颁布到现在,共进行过10次修改。每一次修改,依然会让一些人的命运发生改变。

  “投机倒把罪”的立废,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见证,而电影《老师·好》里,刘昊同学的人生也因“投机倒把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恨铁不成钢”的苗宛秋老师甚至还因此掏钱请刘昊吃了两碗拉面。想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说法君可不会再剧透了哦。

  在三班同学毕业的那天,苗宛秋老师在黑板写下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因为遇见你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无论是七零、八零还是九零年代,曾经的校园、老师、同学……会永远烙在我们青春的记忆里。感谢生命中,所有教导过我们、伴我们成长的老师。

  对于这部连续多日获得单日票房冠军的电影,《老师·好》值得你坐在电影院里好好看一看。去吧,就当是对过去日子的怀念。

  PS:影片不仅有于谦老师精彩的演技,还有音乐人老狼和小柯重新演绎的经典歌曲《谁》,力荐!以及一群“只有一句台词”和“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戏骨们!他们分别是……(我是不会告诉你们的)

  编辑 | 韩昕林

  维护 | 宋小军

  主编 | 王秀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