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海峯 見習記者 高尚)4月3日清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一位老太太捧着鮮花,帶着家人,來到一座雕塑前。雕塑上刻着“指導員李雲鵬”六個字。“哥哥,我們又來看你了……”老太太叫李愛雲,是烈士李雲鵬的妹妹。1969年,李愛雲離開老家徐州,來到淮陰劉老莊落戶,爲哥哥和他的戰友們守墓,至今已經過去50個春秋。

  李愛雲和家人掃墓 張海峯攝

  哥哥犧牲在劉老莊

  祭掃完哥哥後,李愛雲向現代快報記者回憶起當年哥哥參軍離家時的一幕。1938年,李雲鵬和同學在豐縣華山鎮參加了地下抗日組織,1939年,他跟着八路軍蘇魯豫支隊離開了家鄉,誰曾想這一走就再沒回來。

  1943年3月18日晨,日僞軍進行第三次合圍。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奉命組織防禦,與敵人展開殊死肉搏,包括指導員,炊事員等共82人全部壯烈犧牲,主力部隊和淮海區黨政機關順利轉移,李雲鵬當時正是這支連隊的指導員。

  “在劉老莊戰鬥前,他曾給家裏寄過兩封信,後來那成了家裏親人惟一的回憶。”李愛雲說,現在兩封信已成爲革命文物,收藏在沛縣檔案館內。李愛雲家裏最貴重的東西就是一個大皮箱,裏面除了兩封信的複印件還有就是一些關於這些英雄事蹟的報刊文章。而這隻皮箱裏裝滿了妹妹對哥哥幾十年的思念。

  “在大哥來信後的第二年,同在部隊的表叔孫一濤在家書告知父親,大哥已經犧牲。”說到這裏,李愛雲的眼眶溼潤了。

  五十年默默守護

  1967年3月18日,李愛雲第一次來到哥哥當年犧牲的地方。20多歲的李愛雲跪在大哥墓前,放聲痛哭。1969年,李愛雲主動要求插隊到劉老莊,陪伴哥哥,爲哥哥守墓。

  在劉老莊大隊一隊插隊的李愛雲和大夥一起搞旱改水。由於長時間在水裏浸泡,李愛雲的腿上、胳膊上都患了皮膚病,手上也起了鵝掌病,凍裂的口子還不斷往外流膿水。“那時很艱苦,但是跟哥哥和他的戰友們相比,我吃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更何況在這裏我可以陪着哥哥。”

  後來,李愛雲有多次學習深造和工作調動的機會,但都被她婉言謝絕,她選擇繼續留在這裏陪着哥哥。“當地的羣衆對我這麼好,我不能辜負當地羣衆對我的幫助,也不能辜負八十二烈士這種精神,更不能辜負淮陰人民對我的關懷,所以我一定要堅守在淮陰這個地方,決不離開”。

  李愛雲給家人講解哥哥的故事  張海峯攝

  四十年家風傳承

  轉眼間,李愛雲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兒嚴曉晶現在也已成家,陪伴哥哥的不再是她一個人。女兒六歲的時候,李愛雲帶着她第一次來到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

  “這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的傳承,從小我就跟着媽媽來到這裏,現在我的女兒孫琪涵十歲了,我每年也會帶她來這裏掃墓,爲的是讓她更好的瞭解舅爺爺的故事,也爲了讓她繼續更好的傳承下去。”李愛雲的女兒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說。

  1992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後,李愛雲決定把她哥哥的英雄事蹟,結合她自身的感受,向中小學生和羣衆義務宣講,對大家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宣講中,她那深入淺出、樸實無華的演講,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聽衆的心,特別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中小學生爲民族振興、中華崛起而認真讀書的熱情。淮陰師專附中,淮陰劉老莊中學、王營鎮小學、西壩小學以及淮陰師範學院第二附屬小學等學校先後請李愛雲作過報告。

  (編輯 蘇湘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