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孩子來說,書籍裏那些迷人的高山與大海似乎只是一個個需要記住的繁複名字,而很難對它們產生真正的熱情與興趣。由此,「地理」便很容易變成一個停留在書本上的概念。

如何能夠讓孩子真正對自然產生感知呢?第一要義,大概還是要讓孩子們領略自然的魅力。可惜的是,這樣的機會並不多見。

而近期最新出版的童書《地圖》探索版能幫助激發孩子們認識自然之美的樂趣。最終去發現,地理從來不只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更是打通歷史與文化的橋樑。

《地圖》(探索版)。

撰文  |  陳賽

在「地圖」上進行手指旅行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曾經將地理空間比作性,「它就在那裡,只是我們從來不談論它。即使我們在談論它的時候,也從來沒有人指望你進行多麼技術性或者嚴肅的討論。」

 

所以,在這個時代,地理學作為一門學術的衰落很容易理解,在一個專業不斷細分的時代,地理學的「通識性」使它很難給出一個研究的核心。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科裏都能看到地理的緯度,包括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等等。

 

《地圖》的兩位作者亞歷山德拉·米熱林斯基與丹尼爾·米熱林斯基曾經提到他們童年時代的「手指旅行」——「我們小時候喜歡讀大開本的百科全書,裡面難得有一些插圖版的章節,比如『不同國家的傳統服裝』、『世界上的蝴蝶』等等,這些畫面一定是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要在《地圖》裏達到同樣的效果:古舊的,泛黃的,有點臟髒的莎草紙,帶著時光的重量,就像在閣樓裏躺了很久剛剛被人翻出來一樣,那種會讓人抱著做夢,醒來後又想週遊世界的感覺。」

 

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不知道未來會有多少成年人,回憶起他們今天在《地圖》裏的「手指旅行」,以及那些被足球、輪船、火車、城堡、衣服、鸚鵡、藍鯨、蝴蝶、樹葉……串聯起來的五彩斑斕的世界。

 

有了谷歌地圖,我們似乎再也不需要在手裡拿一張地圖了,因為你永遠都不會再迷路。對小朋友來說,永遠不會迷路這件事情對於他們未來心智的成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真是一個挺有趣的問題。畢竟,在人類整個歷史上,迷路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迷路,是否也意味著獨立、冒險與奇遇的消失?但至少在《地圖》裏,在這個紙上的大千世界裡,孩子們仍然可以在一條條分叉小徑上任思緒隨意漫遊、迷失,是一種很美妙的經驗。

 

「地圖

(探索版)

」是從地形入手的,我很喜歡這個角度。因為今天孩子們生活在城市叢林裏,舉目所見都是一個人造的世界。從高山、大海、沙漠、大河的視角看世界,會讓他們意識到除了人類之外,塑造世界的還有更強大的力量:風、雨、水、泥土、陽光……這些力量承載著來自宇宙和歷史的信息,可以將我們帶入一種對人類而言陌生的時空規模,觸發一種非人類規模的眩暈感。

 

10月20日起,《地圖》(探索版)將隨肯德基兒童套餐贈送。

 

美國學者傑弗瑞·科恩

(Jeffrey Jerome Cohen)

在《動物、礦物、蔬菜:倫理與物》

(Animal, Vegetable, Mineral: Ethics and Objects)

一書指出,人類今天的很多麻煩都是源於一種生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以為只有人類纔有自主性。但事實上,羊、狼、駱駝、花、椅子、磁石、風景、垃圾、細菌都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它們會行動,會撤銷行動、會提出要求,彼此連接成一個活躍的網路。對於這些物以及萬物所構成的網路,人類應該以什麼樣的倫理來應對?

 

我想,哲學家的疑問,在這樣一張地圖裡,會變成了孩子的一種思維遊戲。他們會好奇,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沙漠呢?什麼樣的植物和動物能在那樣無邊無際荒涼粗糲的沙漠裏存活、生長?人類為什麼會在沙漠裏留下那麼龐大的雕像與建築?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聖甲蟲、鱷魚,以及各種神祕的神靈,與漫無邊際的黃色沙漠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聯?

 

 

他們會驚奇於大海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大海是藍色的?為什麼不同的海域有這麼多神奇的生物?對於世代生活在海邊的人意味著什麼?他們為什麼會種這樣的植物,馴養這樣的動物,穿這樣的衣服,喫這樣的東西,建起這樣的城堡,崇拜這樣的神靈?

歷史和文化之上,需要開啟「地理」的視角

去年,我在英國採訪一位考古學家,她就提到英國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她認為,英國人之所以熱衷於探險,是因為他們有海岸線,有好的造船技術,以及相對的貧困——需要找到新的資源。

 

「我們對海有很多恐懼,同時又很敏感。因為它離我們很近,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我們有很多關於海洋的傳說與童謠」,她說,「英國的天氣變化很大,這都是因為海洋——風來自海洋。」

 

這段採訪經歷讓我深深意識到自身一種目光的匱乏:我從來沒有以這樣方式打量過中國的地理與歷史,也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地理與歷史對於一個時空坐標中的個人意味著什麼?

 

這並不是地理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而是在歷史和文化之上開啟一個地理的視角,從而將自然與人文打通,看自然的造物與人類的文明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複雜的關聯?

 

我們小時候學地理,無非是學會在世界地圖上指出一個國家,或者知道每個國家的首都

(當然,僅僅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但地理的價值遠不止於此,而是瞭解我們所在的世界,以及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以及他們所創造的文化。

 

北大地理歷史學家唐曉峯寫過一本給《給孩子的歷史地理》。我採訪過他,問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他回答說,「如果能對歷史事件、歷史知識都認真地加問一個地理問題,那是個好習慣。比如讀鴻門宴的故事,可以問,鴻門在哪裡?背《登鸛雀樓》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定要問,鸛雀樓在哪裡?」

 

他談起有一年,他從西安出發,準備翻越秦嶺,剛出城看到那麼高大的一座山,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秦始皇哪裡來的那麼大的雄心壯志,要把山那邊的土地和人民歸入自己的版圖?」

孩子們在翻閱《地圖》。

有多少人意識到中國人與高山的關係呢?但在唐曉峯看來,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中國。「展開一幅中國地圖,你會看到許多山脈,縱橫分佈在中國大地。這些大山曾經是早期人類發展的障礙。但華夏祖先們沒有被這些大山擋住發展的視野。征服高山、翻越高山,把高山變成自己的領地,令高山也閃現文明的光芒,這是中國獨特的歷史地理。」

 

正是面對秦嶺時發自他自己內心強烈的震撼,給了他很大的信心,關於這種視角對於一個孩子可能的魅力與價值。

「瞭解了這些知識之後,日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他/她看到的,不會是一個時間上特別淺的大地,而是一個浸潤了漫長歷史的大地。中國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豐富的歷史意義。比如,當他/她走到泰山、太行山,他/她會知道這些山發生過的故事,古人在這些山上寄託過的想像與情感,並且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漸漸體味到這些故事更深層的意義。或者,當他/她走到華北平原,他/她會意識到,這裡曾經有湖泊遍地,這些湖泊在古代和今天很不一樣,不僅可以打漁、種荷花,還曾經是盜賊、起義者隱藏的地方。」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陳賽;編輯:走走

未經新京報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槓精的誕生

 | 貓奴的誕生 | 曉書館 | 4·23書系 | 好書致敬禮|2017十大好書|聚會方式

|第一批90後|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黃仁宇|

社會我

XX

 

孩子們的詩

 | 

2017

年度好書

 

call

 | 

至愛梵高

 | 

南京大屠殺

 | 

隱私

 | 

余光中

 | 

屠岸

 | 

《芳華》

 | 

西南聯大

  | 

性社會學

 | 

11

 | 

秋季書單

 | 

江歌案

 | 

魚山

 | 

龍榆生

 | 

閱讀評審團

 | 

黴土豆

 | 

我和你

 | 

兒童性侵

 | 

廣播體操

 | 

嘉年華

 | 

保溫杯與中年危機

 

|

《二十二》

人性惡

 

低慾望社會

.

或者點擊「

閱讀原文

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