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

3月28日至30日,人民網連續發佈三篇關於醫療自媒體亂象的系列報道,報道引發輿論及業界的廣泛關注。近日,人民網記者收到來自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的反饋,詳細介紹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自成立以來在抓好醫療自媒體建設、肅清網絡謠言等方面取得的經驗,希望通過媒體呼籲社會公衆對來源不明的健康謠言提高警惕,堅決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發起人向記者介紹,爲了打擊遏制涉醫謠言,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與多家新媒體平臺合作,建立起權威專業的信息溝通傳播渠道。在2018年“血荒”“長春長生疫苗”“深圳八毛門”等涉醫熱點事件中,聯盟成員第一時間爲公衆做專業而通俗的解讀,有效遏制謠言生產與傳播,在較大程度上消減了社會恐慌。

“在謠言出現時做出應對是一方面,做好科普提高公衆的健康素養,把謠言扼殺在搖籃裏也是打擊謠言的辦法。”這位發起人表示,目前,聯盟已經召集到兩千多名成員,包括醫院機構、社會機構、專家和個人自媒體,2018年生產優質醫學科普文章累計達30萬餘篇,從各方各面做好科普,讓受衆獲得正確的、科學的健康知識,避免他們輕易地被謠言迷惑。

隨着醫療自媒體的不斷髮展壯大,未來醫療領域的自媒體應該如何存優去劣,實現健康、長遠發展,也是公衆特別關心的問題。對此,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的“大咖”們表示,只有專注內容價值,牢記使命初心,立足專業領域,保證傳播質量,醫療自媒體人才能站得更直,走得更遠。

牢記初心——

做健康內容的傳播者

“對醫生來說,一對一地看病,一天最多看100個:一對多地授課,受衆一天可以2萬個;而一篇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科普,一天的閱讀量能超過10萬,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身爲一名醫生,“淼哥故事會”公號創始人淼哥曾經用一句話向道出了醫療自媒體存在的真諦。

說到自己做自媒體的初衷,淼哥表示,除了想要學以致用,幫助到更多人之外,他還想通過這個窗口,熬心靈雞湯,講花式科普,談八卦熱點,讓其他行業的人瞭解到醫生也是很有趣的段子手,有醫學知識加成,有向公衆發聲的願望。他認爲,通過科普,可以讓更多的人過上健康的生活。

科普達人李青則指出,醫療自媒體最大的價值是讓醫務人員有了自己的平臺,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通過醫療自媒體,可以幫助公衆認識醫務人員,瞭解醫務界,增進交流,消除誤會。”李青對個人自媒體的定位是“立足醫療、關注社會”。以醫學科普和健康諮詢爲主,兼顧健康、醫療等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爲公衆提供科學的健康知識,爲醫護人員發聲。

打開公衆號“李青大夫”可以發現,其中90%以上的內容 都是健康科普。此前,微信朋友圈裏曾熱傳一個段子,說低鈉鹽就是高鉀鹽,是送命鹽,並號召人們不要買低鈉鹽。該內容當時流行甚廣,給許多人造成了恐慌。李青作爲腎內科醫生,在第一時間撰寫科普文章《“低鈉鹽是送命鹽”之說靠譜嗎》,有力地迴應和批駁了這一謠言。

“內容是科普的靈魂。科普內容要有科學性,要客觀、真實、有據,而且影響範圍越大,科普的內容就應該越嚴謹,否則容易將公衆引人岐途,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是自媒體影響力的依存和根基。”李青表示,作爲醫生,就是要抓住疾病、健康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宣傳。而這無疑也是自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的一個正確打開方式。

立足領域——

打造獨特的“媒體價值”

前幾年,網上曾流傳一則新聞《深夜急診醫生開4毛錢藥治好病 患者家屬稱不可思議》,經過媒體的多次轉發,內容卻逐漸變了味。有網友發表評論稱:“其實很多病根本不需要價格昂貴的藥物,而少數醫院和醫生受利益驅使,使用價格高、回扣高的藥物,不僅給患者増加了經濟負擔,而且増強了人們的抗藥性,破壞了免疫系統的平衡,可以說百弊而無一利。”

“媒體這樣捕風捉影不負責任的報道,似乎是監督醫院,爲民執言,但其結果不但無助於改善醫患關係,反而加重醫患矛盾,許多時候患者因爲不信任醫生而喪失了救治機會。”李青介紹,在這一事件中,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醫界人士通力協作,撰文對高血壓的治療進行科普,對公衆的誤會進行解釋,並對曲解的報道進行反駁。文章被廣爲轉發,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次對醫療的信任危機和醫患對立事件。

“三甲傳真”公號管理員淅水分析道,醫療自媒體最大的價值就是“改變”。一方面,醫務人員曾經長期處於與論話語權的弱勢,但自從有了自媒體,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另一方面,國家相關醫改政策出臺時,如何加強醫務人員的引導溝通,自媒體比官方媒體、傳統媒體會有很大的優勢。

事實證明,自媒體在促進熱點事件平息、和諧醫患關係、塑造媒體正面形象等方面,同樣可以起到積極有力的助推作用。此外,自媒體的出現也爲醫生個人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平臺。

“對醫生而言,也許醫學內容不是問題,但對如何做媒體卻大多是門外漢。”談到醫生應該怎樣做好自媒體,李青指出,自媒體也是媒體,醫療自媒體是醫療和媒體的結合,因此,自媒體人也要補充媒體知識。他建議大的媒體平臺應該組織專業人員對自媒體人進行相關的指導,以達到醫學知識與媒體技術完美的結合。

淅水則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醫生注重培養提高互聯網思維,例如哲學的思維、新聞的敏感度、熱點的把控、傳播鏈的認知等。他還建議行業管理部門、各類學會、協會能夠組織一些針對醫務人員自媒體的相關培訓,對醫療自媒體人進行幫助、引導和提高。

保證質量——

撥正內容與流量的天平

很多自媒體人都曾遇到這樣的困境,用戶剛關注不久就取消關注了。於是用盡各種伎倆,蹭上所有能蹭的熱點,希望吸引留住粉絲,但到頭來還是收效甚微,甚至徒勞無功。

“原因很簡單,因爲這些自媒體關注的是流量而不是原創內容質量。”淼哥指出,對於用戶而言,他們其實更關心自媒體的定位,一旦內容與定位不符,用戶根本不知道這個自媒體公號要表達什麼,自然會因失去興趣而流失掉。

淼哥提醒自媒體人,不要成爲“10萬+”的奴隸。他強調,近幾年自媒體發展迅速,經濟變現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爲了“10萬+”,把文章變得很粗俗。那樣雖然離“大V、流量王”越來越近,可離科普文章的初衷卻漸行漸遠。

“重視粉絲不等同於一味地迎合粉絲。”淅水認爲自媒體也要講辯證法,用辯證的思維去把關每一篇稿件。他介紹,自己在做一些醫改政策分析時,對文章的邏輯性、嚴謹性、辯證性要求很高。在寫醫患故事時,對一些可能出現負面影響的風險點會反覆推敲,避免出現歧義。

實際上,大部分讀者不會單純地爲一篇好文章就成爲某個公號的粉絲。一個自媒體真正吸引粉絲的內容,往往包括文章的深度,作者的三觀,表達用語的通俗化,以及形式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

特別是在“高冷”的醫學領域,如何讓晦澀難懂的醫學專業內容更加通俗,可以爲廣大普通受衆輕鬆理解,李青向自媒體同行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經驗。

他介紹,在文章的內容選擇上,常見病、多發病的公衆關注度高,而且普通人都有了一定的相關知識,所以科普起來更容易;在文章的形式上,要儘量用生活語言來描述,多舉例,文章要短小,可以做成系列。視頻、圖片、表格等形式會更吸引人;在文章的表達上,要儘可能地“接地氣”,可以使用一些網絡語言,適當的賣萌和吐槽也未嘗不可。

淅水則認爲,健康科普也要有血有肉有感情,醫療行業的自媒體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做科普。在實踐中,他一般會通過病例或者案例講科普,同時也會做一些醫患關係的認知剖析和引導,這樣就會使科普更有可讀性和吸引力。

施琳玲是微信公號“雨林在線”的作者。在“八毛門”“縫肛門”“貴州女童被扇耳死亡”等熱點涉醫輿情事件中,她勇敢發聲,捍衛真相。在“哈醫大案”“溫嶺傷醫”等傷醫事件中,她寫下的多篇文章也通過自媒體平臺廣爲傳播。

作爲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施琳玲深知粉絲總量達到億級別的聯盟所擔負的責任——努力幫助公衆走出迷惑、告別誤區。這儼然是醫療自媒體人現在和未來的使命。她說,儘管已知前路有多麼艱難,但自媒體人更知心之嚮往。一年又一年,堅持愛在左,責任在右,用我們的每一步努力來推動醫患的和諧、社會的進步。

來源:人民網

編輯:王成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