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李鴻章在日本馬關遇刺,對於甲午戰局和談判最直接和明顯的影響有兩點,第一是日本改變原本的有條件停戰態度,同意無條件停戰。第二是把原本要求中國賠償的軍費從3億兩減少到2億兩,即日本政府主動減去了1億兩賠款。

事件的具體經過如下:

(日本關門海峽。照片中右方的陸地就是下關。拍攝:陳悅。)

(現代的春帆樓。右側的仿古建築是日清講和紀念館。拍攝:陳悅)

(現代日清講和紀念館內恢復布置了談判場景。拍攝:陳悅)

(馬關條約談判桌。拍攝:陳悅)

1895年3月,因為甲午戰爭戰況不斷惡化,李鴻章奉清政府派遣赴日本求和,雙方定於日本下關(中國稱馬關)會談。會談地址定於關門海峽邊以河豚魚料理著名的春帆樓酒店,李鴻章原定居住在所乘的」公義「輪船上,由於日方安排了距離春帆樓很近的引接寺作為下處,於是攜隨員全部居住於引接寺,每次坐轎往來春帆樓會談。

李鴻章抵達日本後,最初和日本談判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的兩次會面,主要是程序性的互相查看對方政府的談判授權,以及商談在正式和談之前先實現停戰。

(李鴻章談判時往來於春帆樓和迎接寺之間的小路,現在命名為李鴻章道。拍攝:陳悅)

(李鴻章馬關談判時的住地,下關的引接寺。拍攝:陳悅)

由於日方提出的停戰條件過於苛刻(日方提出中國要先把天津、大沽、山海關讓予日軍佔領,才能進行停戰),在3月24日的第三次會談後,雙方決定先擱置停戰問題不討論,約定於第二天上午先討論中方所急切想要知道的日本的和談條件。

就在3月24日第三次會談結束後,李鴻章在從春帆樓返回引接寺途中,於當地的警局附近遭日本青年小山豐太郎行刺,顴骨中彈而重傷。

事發之後,日本政府主要擔心一些本來就對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得益太多感到眼紅的西方列強藉此干涉,天皇決定向中國示好,首先通知中方,日本同意無條件停火,雙方於3月30日畫押,實現了甲午戰爭的臨時停戰。

此後,4月2日,日方以書面形式,將日方之前擬定的中日和約的草案提交給李鴻章,其中載明要求中國賠款3億兩。4月5日,李鴻章以書面形式寫長文,對日方的草案進行逐條辯論,在有關賠款金額的部分,李鴻章據理力爭,要求減免賠款。4月9日,中方將李鴻章修改後的條約草案送交日方,其中賠款金額被李鴻章改為只賠1億兩。

4月11日,日本就此回復,不同意李鴻章提出的賠款1億的要求,但是也不再堅持原來的3億賠償金的要求,將賠款金額改成了2億兩。下面是當時伊藤博文給李鴻章的照會:

本大臣前接貴大臣說帖中論日本原擬和約條款為難情形,日本全權大臣因而細加斟酌,將原索之款直減至無可再減,實為體諒貴大臣所陳種種為難情形,如果日本仍索原擬之款,中國必有許多難處也。原擬軍費現已減去三分之一,交付之法辦視前擬為較松。


嗯,李鴻章遇刺的那條小道,叫李鴻章小道。2015年我去日本下關的時候,曾經去走了那條羊腸小道,名副其實的小道。

李鴻章下榻的地方在寺廟裡,談判地點位於春帆樓,春帆樓面朝大海,木製。一開始是一個診所,後來改為家庭旅館。現在去春帆樓,當然已經變成下關最大最有名的旅館了。春帆樓最有名的料理是河豚,因為下關本身產河豚,而李鴻章到了下關之後,卻無心美味,為什麼呢?因為他是來談判賠錢的呀!

3月20日到3月24日,中日雙方共進行了三次談判,談判過程非常艱苦,日方提出了很苛刻的條件,而李鴻章幾乎全部拒絕。但他心裡清楚,作為一個戰敗國的談判代表,他其實毫無任何可以談判的餘地。

這時候,忽然發生了遇刺事件。

第三次談判結束之後,李鴻章一行走出春帆樓,準備回到驛館。就在半途中,李鴻章遇刺了,一名日本男子持槍對著李鴻章面部打了一槍,李鴻章當場血流如注。

子彈打在了眼下一寸。據說,李鴻章蘇醒之後,對著床邊的眾人說了七個字,「此血可以報國矣。」

這個老成謀國的談判專家意識到,他的籌碼,終於有了。

另一邊,日方方寸大亂。伊藤博文立即前來探望慰問,他提出儘快做手術,取子彈。

但李鴻章不同意,他說:「國步艱難,和局之成,刻不容緩,予焉能延宕以誤國乎?寧死無刺割。手術以後再說吧。現在應當儘早地解決懸案,怎麼能耽擱數日?」

天皇不得不發布命令,表示按照萬國通例,日本有責任保護李鴻章的安全。現在發生這樣的事,非常震驚。這件事在日本國內的影響也很大,因為大家都覺得刺殺這種事情是沒有道義的,不文明。一時間,所有的國際和國內輿論,都倒向了李鴻章。

3月28日,日本派人來告知李鴻章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休戰的決定,李鴻章用繃帶包裹著受傷的半邊臉,僅露出一隻右眼。但他知道,血沒有白流。

最終,在割地方面,日方想要的遼東半島被保存了;而賠款方面,日本最開始想讓中國賠償三萬萬兩,因為李鴻章遇刺事件,最終減少一億兩。

在春帆樓的紀念所,日本人把李鴻章稱為偉人,紀念文字里說,李鴻章是中國的英雄。

耐人尋味的是,在中國,仍舊有許多人,把李鴻章,說成是賣國賊。


甲午戰爭是近代以來清政府最不該輸掉的一場戰爭,而隨後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用歷史教材上的話來說,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然後背後的影響可遠遠不止這一句話這麼簡單。馬關條約談判

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的外部形象可以說是一落千丈。甲午戰爭之前,西方各國還尚且把清朝當成一個重要的國家,甚至是強國,各方面侵略行為還稍許有所克制,避免徹底激怒清政府。而戰後,清政府到底有幾斤幾兩,西方列強是徹底看清楚了,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列強還把清政府當回事了,瓜分狂潮迅速到來。而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是總體上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讓清政府徹底進入休克狀態,而日本則利用賠款加速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和陸海軍建設,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強大起來之後的日本又是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拿著中國賠償的銀子發展起來,然後扛著槍炮繼續來掠奪。

而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確實為減少賠款和割地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不過弱國無外交,當時國內外的形勢都對大清國極為不利。

清朝自身方面,內部意見分歧太大,甲午戰爭後期,慈禧和光緒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湘軍身上,希望湘軍在遼東能夠力挽狂瀾,一方面又不希望戰事繼續擴大,引起國內的變化,所以又希望早日與日本求和。可以說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是該打的時候沒有堅決打,該談判的時候又不願意好好談。結果是戰場上一邊打,一邊等著談判桌上早點談,所以一敗塗地。談判桌上一邊談,一邊等著戰場上傳來點好消息,好和日本人討價還價。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中,戰場上一潰千里,談判桌上毫無還手之力。左右搖擺的慈禧

國際形勢方面,李鴻章雖然積極求助西方列強,請求西方壓制日本,減少賠款,放棄割地的想法,但是西方各國各有自己的想法,均沒有採取實質性的努力。除了英國和俄國確實採取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行動之外,德國,法國和美國並沒有理會。而日本其實在甲午戰爭後期,雖然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內已經國庫空虛,物資緊張,所以其實也希望見好就收,早日談判,但是作為戰場上處於優勢的一方,提出的條件肯定是極為苛刻的。

伊藤博文

在中日正式談判之處,日本的要求非常苛刻,不僅要割讓台灣和遼東,甚至要割讓天津,賠款更是驚天數字。面對著李鴻章的質疑,伊藤博文微笑說:「豈止台灣而已!不論貴國版圖內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國能出面拒絕?」 在最初的談判中,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極盡羞辱之能事,而李鴻章則委曲求全,惟恐和議中梗。日方以酷苛的條件使中國方面自動撤回了停戰的提議,達成了不停戰而和談的目的。《走向共和》中的伊藤博文

但是在和談最關鍵的時候,一次意外發生了。在第三輪談判後,李鴻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豐太郎槍擊,造成李鴻章左眼下受傷。此次意外事件的發生使日本的談判優勢銳減,令日本政府極為狼狽,氣急敗壞,承認「由於此次凶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地位,反之,清國卻因此對各國得到最好的口實,清使或將立即歸國。《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中槍之後

事件發生後,日本擔心列強借口干涉,隨機宣布除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立即停戰。但即便如此,日本提出的要求已然很苛刻。

首先是確認朝鮮獨立,其次是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億兩,中國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再次是中國向日本開放北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最後還要求清政府提供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李鴻章幾乎哀求,請求日本減少賠款和割地,伊藤博文始終是寸步不讓,談判再次陷入僵局。而日本一方面也是急於保住勝利果實,一方面更是擔心列強的態度會有變化,因而稍許退讓。

1895年4月10日,日本最後一次提交修正案,伊藤博文只准李鴻章說「允許還是不允許」,並以戰爭再起和進攻北京為威脅,4月17日,李鴻章最終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日雙方的《馬關條約》原件

最終,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被日本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其周邊島嶼。賠償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立工廠等條款。

不可否認,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確實為談判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外交官以實力為後盾,弱國無外交,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在怎麼廢話都沒有底氣。瓜分中國狂潮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儘管陸續有實施了所謂的維新變法,預備立憲等鬧劇,但是基本上是等死狀態。而日本則是在獲得大量賠款之後,加速了本國的發展,中日兩國的命運徹底改變。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李鴻章遇刺」對《馬關條約》沒有大的影響。從割地到賠款都沒有超出伊藤博文所設定的底線。

因為「平壤戰役」「黃海海戰」失敗後,中國軍隊在淮軍地率領下瘋狂撤退、海上消失,日本人大出意外後胃口越來越大了。慈禧也從幕後跑出來,嚷嚷中日和談。

1894年10月6日,慈禧就派人去請英國人找日本去和談,到了11月份,日本各方面已經確定了談判底線:割地、賠款、朝鮮獨立三點。朝鮮獨立是日本打甲午戰爭的底線,割地和賠款是日本最想要的。

(1)日本懼怕沙俄割地底線從吉林、遼寧、山東半島、台灣島、澎湖、舟山變為遼東半島

起初,日本在1894年11月的割地底線是上述六個地方。但是因為吉林長春以北屬於沙俄的勢力範圍。因此,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認為:中國割掉這麼多領土,必然要受到沙俄、英國的直接干預。

同時,在日本的同盟國(沒有簽訂協約,我說的同盟國只是廣義上的合作的意思)美國地勸說下,例如美國駐中國公使田貝就告訴日方:不要引起英國、沙俄、法國、德國四國的干預,別把中國逼得太急了。

為此,伊藤博文便把割地限制在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因此,日本甭說李鴻章被打了一槍沒死,就是死了割地問題也不會退讓。因為,台灣、澎湖列島是它想了幾百年的地方。

(2)李鴻章遇刺的唯一價值,就是日本害怕沙俄有借口直接干預,從而加快了談判步伐

起初,日本在1894年11月的賠款要求更多,高達賠款10億兩、軍費2億兩,共計12億兩白銀。同理,這個要求只是要價,日本人也不會如此瘋狂。因此,伊藤博文同樣把賠款底線限制在2億兩。也就是說,李鴻章被打了一槍,仍然沒有超出伊藤博文等人設定的底線。

談判談判本來就是一個要價、還價的過程,日方並沒有因為李鴻章遇刺這個突發事件而放棄之前設定的底線。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之所以對李鴻章表示慰問,主要是怕沙俄在1894年12月就開始組建的「干涉聯盟」干預。

「干預聯盟」起初是四國,因為英國覺得割占遼東半島沒有傷害自己的利益,日本取得的利益又沒有超出自己的限度,同時,日本還可以抵禦沙俄勢力南下,所以,英國最終拒絕加入「干涉聯盟」,美國因為與日本在戰前就有商議,一開始就拒絕進入「干涉聯盟」。

綜上所述,「李鴻章遇刺事件」沒有任何用處,還不如比負傷更嚴重更對歷史有好處。一個「敗軍之將」有何資本讓日本人去畏懼?日本人怕的只是沙俄。因為,1890年代的日本和10年後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而之所以變成這樣,還是李鴻章的無能所助!


被刺負傷是李鴻章最好的借口。實際上,「總在速成」,希望早日締結合約也是光緒帝的旨意,因而即使李鴻章有著「罷議而歸」這樣不惜談判破裂的準備,重心還是放在爭取求和上面的。

4月10日,李鴻章帶傷去春帆樓與伊藤舉行第五輪談判。伊藤面交對中國修正案的復文,要求賠款二億兩,割讓遼東半島(範圍縮小)、台灣、澎湖。伊藤又露出其冷峻的面容,蠻橫地聲稱,此次日本的條款「已讓至盡頭」,中國代表只需回答「允」還是「不允」,並赤裸裸地威脅到,有60艘運兵船在廣島待命,可載兵數萬,隨時可解纜出發,倘若談判破裂,兵鋒將直指北京。

李鴻章要求將回復日期延至15日下午,他給清廷發報稱,第二天下午四點是定議時間,過期作廢,「事關重大,若照允,則京師可保;否則,不堪設想」。清政府唯恐京師不保,於14日、15日連復李鴻章內容相同的兩份電報,傳達聖諭:「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定奪。」於是《馬關條約》就此簽訂。


李鴻章的遇刺是在第三輪談判的時候,當李鴻章走出春帆樓的時候,在混亂的人群中有個日本人朝李鴻章的臉上開了一槍。李鴻章左臉中彈,被送去了醫院。李鴻章的遇刺確實讓日本政府很緊張,很多日本高官都去看望李鴻章,甚至還有日本天皇的老婆都去了。李鴻章不讓醫生動手術,只是簡單的包紮一下,三天後他帶著傷繼續和日本談判,日本人看在他受傷的份上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賠償。

從結果上來看,李鴻章的遇刺確實是為滿清政府減少了一億兩白銀,其實減少了一億兩還不是再賠兩億兩,這個數字還是龐大啊!其實日本人早已經知道清政府的談判底線了,因為李鴻章和同治皇帝的電報來往都是用日本人的電報機發的,日本人早就掌握了清政府的電報密碼,所以對清政府的底線一清二楚。既然知道了底線,那還不獅子大開口,賠償的銀子要多高就提多高,反正清政府的底線就是要早點簽訂條約,唯一的要求就是少點銀子。正因為日本人知道清政府的要求,才會蠻橫的提諸多條件。而李鴻章的遇刺確實是個意外事件,打亂了日本人的部署,日本人是擔心李鴻章憤怒之下離開日本,回到中國,以自己受傷的事情搏的其它列強國家的同情,進而干協日本的談判,讓日本人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沒想到的是李鴻章卻沒有因此回去,反而認為自己受傷可以以此來要挾能夠賠少點銀子,同時那邊的清政府不關心李鴻章的傷勢,只想早點簽定條約。而日本人怕再出什麼意外,不如早點簽訂,答應了李鴻章減少銀子的要求,李鴻章也就不會離開日本,乖乖的簽訂條約了。所以在雙方的要求下,終於在1895年4月17號簽訂了《馬關條約》。

當然事情還留了一個尾巴,原來的馬關條約是讓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的,結果就是鑒定條約的當天,俄法德三國知道了條約的內容,逼著日本人把遼東半島交還給清政府,不得割讓,否則就對日本進行軍事恫嚇,日本人無奈之下答應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政府,這就是三國還遼的故事。

不管李鴻章遇到多少次刺殺,既然清政府無能打輸了,該鑒定的條約還是得簽啊!只有國家強大了,有了強大的國防才能維護好國家的利益啊,不然的話,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還在耳邊響起呢!


李鴻章遇刺對於《馬關條約》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我並不同意有人說李鴻章挨一槍日本少要一個億的說法。

我們知道《馬關條約》簽訂前,我們陸、海軍基本是完敗,不得已才派李鴻章去日本媾和的。而日本的軍方和民間都是不同意停戰的,他們希望一直打到北京以獲得更大的利益。談判初期日本的胃口更大,領土不止遼東半島,而賠款提出是三億兩白銀。而就在這時發生了李鴻章遇刺事件,刺客的想法就是不希望停戰,但恰恰是這一個行為使日本不得不提早停戰,這在日本談判代表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回憶錄中有記載:

「倘若李鴻章以傷痛為借口中斷雙方的談判而中途回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貶斥,並巧妙地招引歐美各國再度居中調停的話,要博得兩三個歐洲強國的同情亦非難事」

此時的日本擔心李鴻章藉此機會回國並且運動歐美居中調停,所以他和伊藤博文商量儘快給予停戰,滿足李鴻章希望儘快和平停戰的願望。他說:

「如果僅僅是形式上的厚遇或只是表示禮節上的友情而沒有現實意義的行為,終究難以使其內心感到滿足,因此不如將他此前一直懇求而未果的停戰要求無條件的答應他,這樣一來,就可將我國的誠意不僅是對中國,而且事實上向全世界表明了。」

陸奧宗光把這個消息帶給李鴻章後,他描述了李聽到這個消息後的表情:

「李鴻章半邊臉頰蒙著繃帶,繃帶外露出的一隻眼睛,流露出十分欣喜的神情,……」

所以說李鴻章挨這一槍也就只換來了停戰這麼一個直接結果。而一周後日本拋出的條約中第三條赫然寫著: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三億兩庫平銀,分五年付清。所以更說明這一槍並沒有使日本讓步,而其後談判又進行了多輪,最終我們看到的包含兩億兩賠款是多次談判的結果,李鴻章為大清也想能爭得一分是一分,但最後也惹怒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伊藤最後在簽約前說

「我們還是希望中國使臣能夠深切地審察今日兩國的實際形勢,即日本是戰勝國,中國是戰敗國這一事實,是中國先提出求和,而日本答應了你們的要求,才有目前和談的局面,」 「說的嚴重一點,談判破裂之後,中國的全權大臣一旦離開此地之後能否安然進出北京城門都很難保證」

極盡威脅的話語代表了日本當時的狂傲心裡,潛台詞是不服就要打到你們京城去。 李鴻章也是拼了老命想再爭取一點回來,陸奧宗光是這麼描述的:

「比如,他力爭將兩億賠款再減少五千萬,見這一目的無法達成,便要求減少兩千萬,最後竟向伊藤全權大臣哀求說,這兩千萬就權當給我回國的臨別贈禮。」 「這樣的舉動,從他的地位來說,也真有些玷污自己的臉面,……」

李鴻章何止是玷污了自己的臉面,也玷污了大清的臉面,而大清又把所有中國人的臉面丟盡了!我們不應該苛求李鴻章,不能一句賣國賊就輕易地把那段恥辱歷史忽略過去了,希望國人不止記住了李中堂挨的一槍,更要記住我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


本來甲午戰爭日本是侵略者,但日本一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文明的軍隊,而清軍是愚昧的軍隊,明治維新後西方社會對日漸西化的日本抱有好感,而清國還沒有拜託大國迷夢,一直被視為是不開化的國家,所以當時國際輿論普遍是偏向日本的。中堂挨了兩槍,主要影響是國際輿論層面,可能會讓西方人覺得日本人依舊是野蠻人,日本多年儘力塑造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伊藤博文聽到消息後暴怒,說這比在戰場損失1-2個師團還嚴重,明治天皇也擔心國際輿論會發生逆轉,親自過問了此事。本來日本人在談判桌上咄咄逼人,那句著名的「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爾」就發生在這次談判。面對國際輿論的壓力,日本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讓步,比如讓軍隊停止準備進攻山海關。至於是否因為這兩槍而減少了兩億兩白銀,學術界有爭議,我在這裡也不討論,只能說接受度較高的說法是日本人為此降低了賠款。客觀的上說,這兩槍也促進了甲午戰爭的結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