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上文中我們用方程表達了價值量的形成,今天我們就在價值形成量的基礎之上,放鬆上文的假設,探討價值量的實現是如何決定的。

0 前提假設

本方程假設,該社會的經濟為簡單商品經濟。即:

假設一 該社會不再時時刻刻處於均衡狀態:即不僅單一市場內部供需可能是不相等的,而且社會再生產也可能是不均衡的。

這意味著所有價值的形成量和價值的實現量可能是不相等的。

假設二 商品之間等(實現)價值量交換;

假設三 同行業生產者的技術差異不明顯,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以至於我們可以假設他們所生產的全部商品的個別價值是一樣的,因而商品價值沒有轉型成市場價值。而且單種商品的價值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帶來的改變也很微小;

假設四 部門間競爭不充分,行會行規和地域等因素阻礙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因此,既然價值都沒有轉型成市場價值,更不必說轉型成生產價格了。

假設五 社會發展出了貨幣,且貨幣的價值較為穩定,不易變化。故我們假設貨幣價值是恆定的。

1 均衡價格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如果對於單種商品來說,市場可以出清(即實物供需均衡),而且社會生產也是均衡的(即價值形成量與價值實現量是相等的),我們就可以認為,該商品的市場在此時正處於均衡狀態

如此一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均衡概念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市場均衡並非完全一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均衡概念具有雙重維度:即實物供需關係維度和社會生產維度。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市場均衡更多時候只強調實物的供需均衡(也就是市場出清)。至於在實物供需均衡時社會生產是否同時處於均衡狀態,我們不大關心。

所以,當價值形成量和價值實現量無法相等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價格機制使得實物的供需關係達到均衡;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想讓價值形成量等於價值實現量(即社會生產達到均衡),有時候就必然無法保證市場可以出清。在這個時候,市場上就會出現實物的供需不一致,企業將被迫增加存貨或減少存貨。

讓我們用lambda_{M} 表示貨幣的單位價值量,也就是說,製造一單位貨幣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是 lambda_{M}

這樣一來,在均衡狀態下,商品的均衡價格可以表示為商品的形成價值量同貨幣價值量的比例。因此我們有均衡價格 p_{i} 的表達公式:

均衡價格p_{i}=frac{lambda_{i}}{lambda_{M}} (1)

p_{i} :均衡價格;

lambda_{i} :第 i 種商品的單位價值形成量;

lambda_{M} :貨幣的單位價值形成量;

2 市場價格

雖說在理論上,均衡價格是可以達到的。但是,更為現實的情況是,市場經常處於價值形成量不等於價值實現量的非均衡狀態中。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想達到市場出清,此時的市場價格應該是多少呢?它又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首先,我們用 Lambda^{*}_{i} 表示社會對第 i 種商品的總價值量的需求量,也就是價值需求量。價值需求量表明:在這個社會中,該商品的全體消費者希望該商品的生產者為生產這種商品所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總量有多大。

由於對總價值量的需求量就是對總社會必要勞動量的需求量,所以我們有:

價值需求總量:Lambda^{*}_{i}=L^{*}_{i} (2)

Lambda^{*}_{i} :價值需求量;

L_{i}^{*} :社會必要勞動需求量;

現在我們想讓生產出來的所有第 i 種商品都賣出去,從而實現市場出清。所以,如果該種商品一共生產了 q_{i} 個,那麼,它的單位價值實現量 lambda_{i}^{*} 就可以表示為:

單位價值實現量: lambda^{*}_{i}=frac{L^{*}_{i}}{q_{i}} (3)

乍看起來,價值的實現量似乎是由價值需求量獨立決定的。其實不然,因為等式右端的分母 q_{i} 可以被表示成 frac{L_{i}}{lambda_{i}} 的形式。所以(3)式可以進一步改寫成:

價值量實現方程: lambda^{*}_{i}=frac{L^{*}_{i}}{frac{L_{i}}{lambda_{i}}}=frac{L^{*}_{i}}{L_{i}}lambda_{i}=frac{L^{*}_{i}}{L_{i}}l_{i} (4)

(4)式表明,價值需求量並不能獨立地決定單位價值實現量。相反,它需要依賴於投入到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總量 L_{i} 和為製造一單位的該種商品所花的社會必要勞動量 l_{i} 才能參與到對商品價值實現量的決定中來。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裡,我們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稱為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者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在(4)式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是用 l_{i} 表示出來的。

還有一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叫做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這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的就是「在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總量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4)式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是用 L_{i}^{*} 表示出來的。

(4)式說明,一種商品的價值實現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共同決定的。而且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需要依賴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和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總量 L_{i} 來參與對價值實現量的決定。在此基礎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可以反作用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和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總量 L_{i}來改變價值實現量的大小。應該說,這一點是無法在數學公式上很好地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數學工具的局限性。

我們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而在(4)式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和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總量 L_{i}」就是生產力的具體化身。相對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就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化身。

我們之所以這麼認為的另一個理由是:這個觀點符合歷史邏輯。在歷史上,初期的交換不太受需求變化的影響。因為如果兩個部落之間發生了交換,那一定是價值形成等於價值實現,並且實物的供需相等(也就是處於均衡狀態)。否則,部落大可以把產品儲存在部落內部進行分配而不是拿出去交換。只是在商業和交換變得更加發達普遍,在小商品生產誕生之後,需求變化對價值量的影響才變得日益重要。【注1】此時,生產者需要先投入勞動,然後在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在市場上知曉自己的勞動是否是一種無謂的浪費。【注2】因此,我們相信,我們的觀點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是「邏輯與歷史相統一」這種方法論的完美顯現。

總之,(4)式的出現並沒有推翻勞動價值論,相反,它是勞動價值論從抽象到具體的進一步展開。

【注1】「斯希特研究了大部分禮品交換的例子以後,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等價原則,即精確計量對等補償的原則,已經起著首要作用。當然,這個階段與基於商品生產的集市經濟想去還很遠。」——曼德爾:《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注2】「投入層次上的價值並不能自動地決定產出層次的價值。只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以後,才能表明『投入』的一個部分是否已經被浪費。」——孟德爾:《資本論》新英譯本導言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市場價格是如何決定的。

我們用 p_{i}^{*} 表示第 i 種商品的市場價格。那麼,市場價格就等於:

市場價格: p^{*}_{i}=frac{lambda^{*}_{i}}{lambda_{M}} (5)

把(4)式代入(5)式,我們得到:

p^{*}_{i}=frac{lambda^{*}_{i}}{lambda_{M}}=frac{L^{*}_{i}}{L_{i}}cdotfrac{lambda_{i}}{lambda_{M}} (6)

這說明了一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是由4個因素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需求量、社會必要勞動投入量、單位商品價值和單位貨幣價值。

其中,實物維度的供需狀況由 frac{L^{*}_{i}}{L_{i}} 表示。 frac{L^{*}_{i}}{L_{i}}=1 意味著供需一致,即市場出清; frac{L^{*}_{i}}{L_{i}}>1 意味供小於求; frac{L^{*}_{i}}{L_{i}}<1 意味供大於求。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經常說價格圍繞價值進行波動,就是這麼個道理。

frac{L^{*}_{i}}{L_{i}} 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告訴我們,供給和需求都只是表面現象。它們的背後是社會在該行業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和針對該行業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需求量。歸根結底,供求關係由總必要勞動量在全社會各行業的分配情況決定。這正體現出了勞動價值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均衡價格論對供求關係本質的不同理解。

如果我們將(1)式代入(6)式,那麼(6)式就可以改寫為:

p^{*}_{i}=frac{L^{*}_{i}}{L_{i}}cdot p_{i} (7)

這個(7)式有什麼意義呢?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是對生產者定價策略的一種比喻。生產者在市場上出售自己的商品時,需要提前標記這種商品的價格。按照馬克思原話就是:

商品的價值在商品進入流通以前就表現為商品價格,因此它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結果。——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 貨幣轉化成資本》

生產者首先在進入流通領域錢估算自己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多少。他用的自然是(1)式中的公式來進行計算。雖然他自己可能算的不準確,而且沒意識到自己是在用公式(1)計算——但是,就像鳥兒在天空中飛翔不需要學會空氣動力學一樣,生產者不需要先修市場交換的空氣動力學才學會用(1)式進行估算,市場上的多次交換已經賦予了生產者「隱形」的翅膀。

假如說,生產者精確的計算出了均衡價格。那麼,在初次售賣時,他給的標價就是該商品的均衡價格。接著,根據市場上供需關係的情況(供需狀況是(7)式里 frac{L^{*}_{i}}{L_{i}} 的具體體現),生產者將不斷試錯,直到將價格調整至市場價格 p_{i}^{*} 以出清自己的所有商品。

如果說生產者沒有精確的計算出均衡價格,他的計算結果有偏差。那也沒有關係,大致的過程是一樣的。他同樣可以通過不斷試錯,直到將價格調整至市場價格 p_{i}^{*} 以出清自己的所有商品。(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7)式是對生產者定價策略的一種比喻,而不是一種完全的實證表述)

3 對市場價格變動的分析

我們知道,市場價格 p^{*}_{i}=frac{lambda^{*}_{i}}{lambda_{M}}=frac{L^{*}_{i}}{L_{i}}cdotfrac{lambda_{i}}{lambda_{M}} 。但是,其中的 L_{i}L^{*}_{i} 都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首先分析 L_{i} ,它代表的是投入到生產第 i 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它的大小受到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

當前價格 在生產者不斷試錯時,市場上的當前價格未必等於均衡價格或市場價格。社會上的生產者在考慮投入多少時間在下一輪的生產中生產一種商品時,往往會考慮它的當前價格。

生產者數量 一個生產者即使是一個超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幹24小時。有時候,生產者的數量變化有可能影響到投入到生產第 i 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的大小。

預期 全體生產者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可能隨著預期的改變而改變。當預計到社會需求量增加時,生產者現在就會投入更多的勞動時間。

還有兩個因素比較特殊,他們是物化價值轉移量生產條件。這兩個因素首先是影響到商品價值 lambda_{i} ,在此基礎上,它可能進而影響投入到生產第 i 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 L_{i}

再來分析L^{*}_{i} ,它代表的是社會對投入到生產第 i 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需求量。它的大小受到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

當前價格 在生產者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出現的當期價格也會反作用於社會價值需求量。消費者同生產者進行交換活動時會重點考慮當前價格。

收入(由階級結構決定的分配結構) 社會價值需求量很大程度上由收入決定,而收入本身又是由階級構成導致的分配結構決定的。因此,歸根結底,階級結構參與到了社會價值需求量的決定中來。

相關物品的當前價格 有些商品有替代品或者互補品,這些相關物品的當前價格也影響對這些商品的社會價值需求量。

愛好 社會中的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愛好是不一樣的,因此價值量需求也不一樣。愛好可能是由以往的個人經歷、階級身份或者社會文化因素所決定。

預期 如果預期價格會上升或下降,現在的社會價值需求量就可能會發生改變。

消費者數量 消費者的數量有時也會影響社會價值需求量。很多時候,只有一個消費者和有成千上萬的消費者所相對應的社會價值需求量並不一致。

商品價值 lambda_{i}的影響因素已經在剛才說過了,不再贅述。

產出數量 q_{i} 的直接影響因素是兩個,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不過,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強度可以藉此進而影響到 L_{i} 的大小。(所以綜述,間接影響L_{i} 的大小有四種因素)

下圖說明了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各種因素對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

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各種因素對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

以下是圖形表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