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談判過程中李鴻章被槍傷,日本為何驚恐,原因大致有:

一、李鴻章是日本逼迫來談判的,談判成果多少和成敗,日本人寄予在李鴻章身上。

之所以這樣說,不在於所謂的李鴻章賣國這個因素,而是在於在當時,無論日本,還是英美等歐美國家,都認為李鴻章就清政府的代表。大清政府,日本和西方就認識三個: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是國家元首,李鴻章也就被認為是西方首相、國務卿一樣的人物。

也就是說,日本和西方都形成這樣的認識:

和大清簽約,如果沒有李鴻章的參與和簽字,不會達成;即便達成,也難以執行。

這就是1月31日光緒皇帝派遣總理衙門大臣張萌桓、邵友濂到日本談和但被日本以全權委任狀不完善為由拒絕的原因。日本這樣說就是擺出這樣一個態度:

要談和可以,但我只和李鴻章談!

《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中也對此有提及:

「伊云:「貴國未派中堂之先,固願修好;然前派張邵大人來此,似未誠心修好;中堂位尊責重,此次奉派為頭等全權大臣,實出至誠。但望貴國既和之後,所有此事前後實在情節,必須明白。」  

李云:「我國若非誠心修好,必不派我,我無誠心講和,亦不來此。」  伊云:「中堂奉派之事,責成甚大;兩國停爭,重修睦誼,所系匪輕。中堂閱歷已久,更事甚多,所議之事,甚望有成;將來彼此訂立永好和約,必能有裨兩國。」」

中堂閱歷已久,更事甚多,所議之事,甚望有成——伊藤博文的話,完全體現了為什麼日本一定要李鴻章來日本談和的原因。在外交上,沒有人能有李鴻章在國際上上威望。沒有李鴻章參與的和約,大打折扣:

「伊云:「所議之事,一經議定必須實力踐行。查貴國與外國交涉以來,所允者或未照行,我國以此事所關重大,派我來辦,凡已允應者,必能見諸施行惟望貴國亦然。」」

日本擺明態度:甲午戰爭和約,必須要由李鴻章來談成,才能保證談判成果!李鴻章被槍擊,日本自然心驚!


二、槍擊案讓日本從主動的優勢地位變成被動地位,日本出於避免他國干涉考慮不得不做出讓步。

上面說了,日本指定必須要由在國際上有威望的李鴻章來談和、簽約。但日本已經列明了談和的條件,而且談和立場絲毫不動搖。在談判中伊藤博文的立場非常強硬:

「李云:「難道不準分辨?」  伊云:「只管辨論。但不能減少。」」

「李云:「總請再減。」  伊云:「無可減矣。」」

李鴻章提出將賠款換做債務、以分期還款方式來減輕負擔:

「李云:「但二萬萬實償不起,如出息五厘可允不還本否?」  伊云:「是猶向日本借款,日本無此鉅款。」  李云:「不必貴國出本但取息耳。」  伊云:「此辦不到。」」

「李云:「如不全交,第二年餘款,可免息否?」  李云:「視餘款之多少,少則免息。」  李云:「息不能認。日本雖勝,總不能強於英法。英法之於中國,戰後尚未強以認息。今日認息,華人聞之必大駭異。且為數甚鉅,加息不更重乎?」  伊云:「如能全數清償。」  李云:「免息自不煩言而解。」  伊云:「所謂全數清還者,非一時也,乃分兩年之期,期內清還,自可免息。」  李云:「我未能答應,借債之權,在人不在我,能借到自能早還。日雖得勝,何必逼人太甚,使人不能擔當?」」

李鴻章甚至說出氣話:

「李云:「中國請爾為首相,何如?」  伊云:「當奏皇上,甚願前往。」  李云:「奏如不允,爾不能去。爾當設身處地,將我為難光景,細為體諒。果照此數,寫明約內,外國必知將借洋債,方能賠償,勢必以重息要我。債不能借,款不能還,失信貴國,又將復戰。何苦相逼太甚!」」


在割地問題上,雙方更是針鋒相對:

「李云:「既得地稅,尚要賠款,將如之何?」  伊云:「無法。」  李云:「譬如養子,既欲其長,又不餵乳,其子不死何待?」」

「李云:「台灣全島,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強讓?」  伊云:「此系彼此定約商讓之事,不論兵力到否。」  李云:「我不肯讓,又將如何?」  伊云:「如所讓之地,必須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將如之何?」  李云:「此日本新創辦法,兵力所已到者,西國從未全據,日本如此,豈不貽笑西國?」  伊云:「中國吉林黑龍江一帶何以讓與俄國?」  李云:「此非因戰而讓者。」  伊云:「台灣亦然,此理更說得去。」  李云:「中國前讓與俄之地,實系甌脫,荒寒實甚人煙稀少,台灣則已立行省,人煙稠密,不能比也。」  伊云:「尺土皆王家之地,無分荒涼與繁盛。」  李云:「如此,豈非輕我年耄,不知分別?」」

李云:「賠款還請再減五千萬,台灣不能相讓。」  伊云:「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  李云:「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  伊云:「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清,兩國自然和好。」  李云:「索債太狠,雖和不誠,前送節略,實在句句出於至誠,而貴大臣怪我不應如此說法。我說話甚直,台灣不易取,法國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涌大,台民強悍。」  伊云:「我水師兵弁,不論何苦,皆願承受。去歲,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來,我兵未見吃虧,處處得手。」  李云:「台地瘴氣甚大,從前日兵在台,傷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鴉片煙,以避瘴氣。」  伊云:「但看我日後據台,必禁鴉片。」

但槍擊案發生後,日本不得不讓步了:

1、賠款從3億兩白銀,減為2億兩;

2、割讓遼東半島從北緯41度改為鴨綠江口-安平河口-鳳城-海城-營口-遼河口一線;

3、減去順天、湘潭、梧州三處通商口岸。

李鴻章對此感慨:要知道一槍一億,我挨多兩槍就好了!

尼古拉皇太子訪問長崎市的照片
三、日本國際形象。在日本被刺殺的,除了1895年馬關談判的李鴻章,還有1891年時為皇太子的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即大津事件)。

刺殺尼古拉二世的大津事件,雖然曾讓日本被動,但後果對日本極為有利:

日本司法單位堅決按照法律審判,拒絕讓尼古拉二世以皇族身份來判處刺客死刑,而是按照一般人傷害罪來判處刺客無期徒刑。這為日本建立了法治國家的國際形象。日本明治憲法得到了當時國際上的認可——能夠貫徹實施,而非一紙空文。

但刺殺李鴻章的事件,和尼古拉二世在性質上不同:

尼古拉二世是一般性訪問日本,李鴻章是專程談判。

雖然在身份上,李鴻章的身份沒有尼古拉二世高貴,但在事務上,李鴻章比尼古拉二世重要得多。

刺殺和談代表,和今天刺殺外交官是一樣性質,在國際上必然引起轟動,破壞日本明治維新辛苦建立的文明之國形象。

綜述

在李鴻章被槍擊時,日本大為驚恐,原因就在:

1、日本需要由李鴻章完成中日和談簽約,其他人沒有李鴻章在國際上的威望,日後執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槍擊案一發生,讓原本強硬不退步的日本出於劣勢,如果李鴻章因此而死,日本將會陷入軍事和外交上的苦境,到時候要求和的就不是大清,而是日本。

3、5年間兩次刺殺,這在任何國家都是難以想像的,這讓日本明治維新辛苦建立的文明強國形象被損壞,日本將會被標籤化野蠻形象。

和刺殺尼古拉二世的大津事件一樣,日本迅速進行處置:

1、判處刺客無期徒刑,和大津事件的刺客一樣的量刑;

2、全力救治和恢復李鴻章,不能因此耽擱談判;

3、在談判條款上不得不進行退讓,以迅速達成條款,避免英美俄藉機介入,導致和約不能達成。

這裡就顯示了伊藤博文快速簽約的心理:

「伊云:「凡約皆定明換約之期,故請定十五日。」  李云:「十五日為時太促,一月稍從容。」  伊云:「我兵太多,住一月太久。」  李云:「一月之內,可否?」  伊云:「三禮拜內。」  李云:「約內,從未寫禮拜兩字。」  伊云:「不寫禮拜寫二十日」  李云:「一月之內。」  伊云:「多至二十日。」」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1895年3月14日,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隨行人員共計123人,乘船從天津大沽港出發,經過五天的海上航行,在3月19日正式抵達日本下關市。

選擇在哪和談,日本人費了一番心思,起初長崎、廣島都作為候選地,經過多方考慮,伊藤博文最終選定下關的「春帆樓」作為會談地點,首先它離日本天皇在廣島的大本營很近,而且春帆樓的河豚魚鮮全國聞名。

3月20日下午,清日雙方在春帆樓和談正式開始,第一次會談還算順利,但到了3月21日第二次和談時,雙方僵持著。因為日本人提出四項要求作為休戰條件:一、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二、解除佔領地清軍的武裝;三、日本控制天津至山海關間的鐵路;四、清國承擔休戰期間的日本軍費。李鴻章沒想到日本人會提出這麼無恥的條件,當即抗議。

3月24日第三次和談,李鴻章打算暫時迴避休戰議題,要求日方直接進入和平約案,伊藤表示倘若中止休戰議案,這四個條件就算你清政府默認了,雙方決定第二天進入合約的正式環節。

在日期間,李鴻章乘坐的轎子

李鴻章所住的驛館叫「引接寺」,始建於1560年,可說是一座「千年古剎」。引接寺和春帆樓相距僅三百米,但為了安保起見,日方專辟一條安全小道,讓李鴻章能夠乘轎往返於塌所和春帆樓之間。在3月24日當天,李鴻章在返回引接寺途中,就在這條秘密小道上被一日本狂徒所傷。

引接寺

這狂徒叫小山豐太郎,是一名自由黨浪人,會談期間,日本警察忙於鎮壓國內的反政府運動,放鬆了對使節團的安全保障,從而讓這個倭寇得手。這貨覺得,現在跟清國和談對日本極為不利,就相當於將和平拱手送給清國,養虎為患,遲早有一天,清政府反目成仇,過來對付日本。所以他打算用暗殺李鴻章的手段阻止兩國的和談,事後查明這貨的舉動純屬個人行為,但符合多數日本人的「恐清心態」。

暗殺事件隨即在國際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協助和談的美國公使表示:「歐美各國對事件的感覺壞到極點,想日本政府提出忠告,應該立即同意李鴻章提出的休戰請求。」俄國公事也表示:「本事件的發生,清國完全有理由請求列強幹涉幫助」。

小山豐太郎

高齡老人李鴻章被打一事,讓日本天皇及其政府內閣很震驚:他們生怕列強們指責日本是喪失文明的野蠻國家,於是在3月27日,對外宣布日本政府將無條件休戰,試圖謀殺李鴻章的兇手也被關進大牢,判無期徒刑。不過在1907年還是被放了出來。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日本躍居列強席位是在日俄戰爭後,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但是日本在列強看來,還不配和他們同吃一個蛋糕,這也就是為什麼後面會有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和中國打甲午戰爭的時候,其國家性質和清政府是一樣的,都是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現在好不容易能從中國這撈這麼大好處,當然要越快越好。如果因為李鴻章被刺殺而拖延了議和籤條約的腳步,使西方列強趕在條約簽訂之前出面干涉。那這仗日本很有可能就白打了。畢竟當時清庭是大蛋糕,你多吃一塊,我就少一塊,誰也不想誰多吃,就更別說還是半殖民地的日本了。

第二日本當時也在打腫臉充胖子

日本為了準備甲午戰爭,搞了一個十年擴軍計劃,每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用來擴建陸海軍,日本天皇也每年從皇室開支中撥出三十萬來支援軍隊建設,文武大臣的工資削十分之一,省下來的錢也都用于軍隊建設。可以說日本為了打這一仗是傾舉國之力。甲午戰爭開打,日本雖然贏了,但是國庫里也窮的就剩老鼠屎了。此時籤條約對日本最為有利,如果因為李鴻章被殺而險入和中國的長期戰爭,那日本就完蛋了。中國有廣闊的戰略縱深,逼急了把都城往長安一遷,和你慢慢耗,況且當時中日裝備差距並不是太大,你有的我也有,只能說你的天天擦,我的落灰了。

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戰爭潛力太低。李鴻章在日本談判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快打不動了,只能靠在中國搶掠補充軍需。而清政府見戰事吃緊,就只想息事寧人,為了安逸,連命都可以不要。


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擺明了就是派去給日本送錢的。

在晚清的外交官中,李鴻章差不多是地位最高,也是最受列強歡迎的外交官之一。在清朝與列強的談判中,列強往往會要求清朝派李鴻章前往,否則就拒絕談判。李鴻章也由此成為晚清與列強打交道最多、最頻繁的朝廷重臣。

列強為什麼那麼喜歡李鴻章,不是因為李鴻章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因為李鴻章往往能滿足列強的要求。雖然面對列強的要求,以老成持重著稱的李鴻章也會據理力爭,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以保持列強的基本利益為前提。

因此,李鴻章赴日本談判,清朝承認失敗的誠意還是足夠的,至少會讓日本有足夠的收穫。可是,日本國內還是有一些激進派,認為日本不應該和清朝和談,而是應該全力進攻清朝,滅亡清朝。因此,他們不顧一切地阻止日本和清朝的和談,並試圖刺殺李鴻章,以此斷絕日本和談的念頭。李鴻章就在這種情況被刺傷的,幸運的是,李鴻章並沒有被刺殺至死,否則結果就難看了。

日本當時的國力,能夠將清朝的北洋艦隊打敗,已經是舉全國之力了,但是要讓日本當時就滅亡清朝,日本還是沒有能力的。反過來,如果清朝真的要和日本死磕的話,日本甚至沒有一點勝算。因此,借甲午戰爭的勝利,伺機勒索一下清朝,對日本最有利。

而另一方面,囿於日本的國力,戰敗的清朝,如果不給於日本賠償的話,日本其實也無計可施。所以,當清朝派出李鴻章為談判代表的時候,日本的憂慮其實也就不存在了,李鴻章能夠出場,預示著日本對清朝的勒索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是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殺了!如果李鴻章有一個三長兩短,那麼清朝很有可能終止與日本的談判,日本什麼也撈不到。另一方面,如果清朝派出一個強硬派出場,那麼日本能夠索要到的,或許就更少了。

因此,當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殺的時候,日本所害怕之處,恰恰就是失去了李鴻章,日本會失去更大的利益。


日本為甚害怕?

一是因為日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二是因為日本當時的恐華症還沒完全治好。最關鍵的是,日本深知李鴻章的生死關係著日本國運!

戰爭中損失慘重

甲午戰爭一打響,日本方面迅速徵召了24萬大軍,這些人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數字,而且由於是跨海遠征,後勤壓力巨大,保障很不到位,這讓日軍的非戰鬥減員遠超戰鬥減員。

整個戰爭期間,日軍共陣亡1.3萬人,其中有將近1.2萬人是病死的,人家大英帝國萬里遠征大清都沒這麼慘過。

除此之外,日軍的戰鬥傷亡也已經達到了5000人,而且傷亡還在擴大。在當時看,日軍需要對佔領區進行駐守,每攻佔一座城市,就要分一次兵,而後勤壓力大一分,進攻力量卻少了一分。

日本高層是非常清楚當時的處境的,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軍不僅無法承受接下來的戰爭損失,也沒有能力再增加進攻力量。而在日軍對面,已經集結了60多萬清軍。

所以,日軍不願意再打下去,也就不希望有人代替李鴻章。因為早在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日本就在準備與大清的戰爭,憑藉他們的了解,李鴻章是主和派,是喜歡向殖民者妥協的人,只要不打仗,怎麼都行。

這樣一個好的談判對手是不能失去,如果沒有了李鴻章,他們不能保證其他人還會繼續妥協讓步,畢竟當時日本的胃口太大,換了別人可能當場急眼。

舉個例子,如果沒有李鴻章,換上對日本比較強硬的袁世凱參與和談,事情就不好說了。

還有就是,日本的恐華症還沒治好。

日本自從白村江之戰後,開始對中華有了一種既崇拜又恐懼的複雜心理。他們想登上大陸開拓國土,但是懼怕強大的中華帝國干預。

直到明朝後期,豐臣秀吉才鼓起勇氣派戰國精英們與明朝作戰。可是,經過兩次大戰之後,日本又被懟回了東瀛列島。而繼任者德川幕府甚至開始閉關鎖國,不敢再有踏上東亞大陸的野心。

(抗倭援朝)

正是因為歷史上的教訓,讓日本深知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其國力遠超自己,貿然交戰將會使日本國運被打斷。所以,早在明治維新初期的時候,日本方面就不斷和清廷接觸試探,直到他們發現清廷雖大,但一直由主和派當政,採取的是與列強妥協退讓的國策,這才放心大膽的準備與大清的戰爭。

即便如此,民間對清國人還是很尊敬的。明治維新之初,日本老百姓對金髮碧眼的西洋人有些敵視,明治政府特地叮囑國人,一定要像尊敬清國人那樣尊敬西洋人。

甲午戰爭之初,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高層,都沒有信心打贏這場戰爭。不過,他們也深知清廷目前的國策對己方有利,縱使不能取得大勝,敲詐一些利益還是可以的,所以甲午戰爭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是,日本高層甚深知,當時日本最大的外援就是李鴻章,他可千萬不能死。日本最怕的就是清廷改變國策,像歷史上的唐朝和明朝一樣堅決對日作戰。那麼,以當時的日本國力一定不是大清對手。而且,只要戰場不利,就會影響到日本上下對清的心態,挑起他們對中華帝國恐懼的回憶。如果這樣,日本的國運就中斷了。

所以,李鴻章遇刺後,日本方面比誰都緊張,寧可少要1億兩白銀。


這個問題很好,為我們重新認識李鴻章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李鴻章1823-1901)

(1)如何看待馬關條約

大部分歷史教科書中都會提到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下關的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並認為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的標誌,李鴻章也因為簽訂條約被長期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且不論李鴻章參加和談原本就並非其本意(誰都知道去幹這種事情不利於自身的清譽),單單從不愛惜羽毛的李鴻章拖著72歲的老朽之軀前往日本去談判就應該表示敬意,況且他在日本遭到槍擊,面部中彈,最終憑藉個人受傷受辱帶動了以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大佬為首的日本代表團的談判節奏,讓外交形勢朝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最大限度為清王朝爭取了可能的和談條件。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馬關條約》雖然是喪權辱國,但實際是李鴻章差點送掉老命所換取來的「外交成果」。由此可以看出,以一人之力,有時候真的難以扭轉國運之衰敗。

(馬關條約)

(2)李鴻章被刺經過

甲午戰爭正式開打是1894年7月25日,雙方的和談大約是在開戰不到8個月的1895年3月。3月4日,光緒皇帝正式向李鴻章頒發了和談全權代表證書。13日,李鴻章一行乘坐德國輪船「禮裕」、「公義」號,掛著「中國頭等議和大臣」的旗幟,前往日本。3月20日,李鴻章登上「春帆樓」,同伊藤博文等人進行初次會面。

(抵達日本的李鴻章)

次日,會談正式進行,雙方展開唇槍舌戰,日本人以戰勝國自居,提出非常苛刻的條件。並表示,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就不停戰。李鴻章自然對於日本人的要求不敢輕易允諾,反覆同日人爭辯。

(清日交涉場景)

3月24日下午4點,在結束第三次和談之後,憂心忡忡的李鴻章在警衛的護送下返回驛館「引接寺」。就在抵達門口下轎的一剎那,來自群馬縣出身的小山豊太郎拔槍射中李鴻章左眼下方。小山被當場抓獲,李鴻章亦在隨從的攙扶下進入「引接寺」接受治療。

(李鴻章在日本的住所,引接寺)

(3)小山豊太郎其人

小山豊太郎的父親是群馬縣縣議會的議員,雖然出身於富裕家庭,但是他16歲時即上東京參加右翼政治團體,成為職業壯士,實際和黑社會沒有區別。至於他為什麼要刺殺李鴻章,學術界沒有定論,一般指出他當時無知地認為李鴻章是阻礙日本打到大清的障礙,所以必須除掉,並且他反對日本和大清談判。小山此後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在獄中還寫了《獄中記》,但是裡面對於為何刺殺李鴻章沒有任何記載。入獄15年之後,因為恩赦而提前釋放,最後在1907年出獄,並在東京與一女子結婚,經營書法私塾和象棋會所。

(小三豊太郎)

(4)李鴻章被刺後日方的反應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作為前往日本進行交涉的大清國使節團團長居然遭到槍擊,這在日本人看來,又是一起嚴重的「不祥事」。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慌亂,除了此時日本尚且勢力不足以與列強抗衡、國際經驗不足、希望彰顯「文明國」的形象之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人對此有強烈的心理陰影。原來在此之前,日本人剛經歷過一次刺殺沙俄太子的「大津事件」,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津事件: 1891年5月,當時在日本訪問的俄國尼古拉皇太子被當值警衛津田三藏巡查拔槍打傷,後經過救治,沒有生命危險。由於當時日本國力尚且弱小,儘管俄國皇太子無性命之憂,但是日本擔心俄國的報復以及要求割地賠款而全國陷入「恐俄」的恐慌中。比如當時日本有的學校為表示謹慎停課,普通民眾到神社和寺院和教會祈禱皇太子痊癒,來自全國的慰問電報超過1萬封,明治天皇亦躬赴於神戶港停泊的俄羅斯軍艦,並登船探望尼古拉。為了表示歉意,山形縣金山村禁止以「津田」為姓及「三藏」命名。更有甚者,5月20日,一位名叫「畑山勇子」的女孩在京都府廳面前用剃刀刺喉嚨自殺表示道歉,被日本社會稱為「穗州的烈女」。

從此後日本人處理李鴻章被刺一案,我們明顯能感覺出日本人同樣的「恐慌」。比如,立即抓捕兇手並判處重刑;懲處事發地的政府首腦,山口縣知事因此而引咎辭職;天皇親自下詔對於李鴻章進行慰問,同時派出野戰衛生隊的石黑以及廣島預備醫院院長佐藤軍醫總監前往醫治;皇后選派日本紅十字的兩位護士前往照顧李鴻章,併到繃帶工廠親手製作繃帶送給李鴻章。下關的普通民眾為了看望李鴻章而特意製作了一個玻璃水槽,灌滿海水,放上魚以及烏賊,據說受此啟發,才有了今天的下關水族館「海嚮館」。

因此,這次遇刺事件對於李鴻章來說實在是焉知禍福。不但受到各方照顧,而且讓外交談判形勢為之一變,日本很快做出停戰決定,並降低談判要求,特別是國際社會趁機向日本施壓,這才有後面所謂的「三國干涉還遼」。(從這些歷史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歷史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但是絕對比我們想像的有意思得多)。

李鴻章馬關被刺後,日本害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丟不起人

日本一直想脫亞入歐,需要在西方列強面前顯示其文明,現在正在交戰的敵對國使臣來談判,你連個起碼的人身安全都保證不了,啥安保水平!啥國民素質!丟人啊。

二、怕到嘴的肉跑了。馬關談判,本是準備好好敲詐中國一筆的,如果李鴻章以受傷無法談判為借口歸國,中方籍此向西方列強討同情,致使兩三個列強加以干涉,極可能需要將原胃口大幅縮減,這當然是日本政府最不願看到的。

為此,日本採取了如下緊急應對措施。

一、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及地方官紛紛到李鴻章病榻前慰問並表示歉憾。

二、立即無條件同意李鴻章一再懇求的休戰,以顯示談判之誠意。

三、天皇派御醫至馬關為李診治,皇后派兩名女看護為李護理。

四、天皇明降諭旨,斥責兇手「下賤已極」,要求將其「按國律內最嚴之刑辦理」。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作為清國全權大臣與日方代表進行了第三次談判。會後,李鴻章返回寓所時遭到歹徒槍擊,左頰骨受傷。事後查明,這名刺殺李鴻章得暴徒名叫小山豐太郎,是一個無業青年,其目的在於破壞和談。

李鴻章遇刺後,日本陷入了尷尬境地,擔心李鴻章藉此回國而中止談判;更害怕引起列強對於中國的同情與干涉,而使得日本利益有損。對此,日本代表陸奧宗光曾有過詳細的記錄:「我觀察內外人心所向,認為如不乘此時機採取善後措施,即又有發生不測之危機,亦難預料。內外形勢,已至不許繼續交戰的時機。若李鴻章以負傷作借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於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況位高望重之李鴻章,以古稀高齡初次出使異國而遭此凶變,顯然容易引起世界的同情。故若某一強國想乘機進行干涉,固可以李氏之負傷為最好借口。」

為了安撫中方與李鴻章,日本最終作出停戰決定,並加快了談判進度。3月30日,中日兩國全權大臣簽訂了《中日停戰協定》;4月17日,雙方舉行第七次談判,簽署了《中日講和條約》即《中日馬關條約》。


當時日本國內狂熱的很,很多人把李鴻章視為清朝「抗日中堅力量」,現在他來日本議和,日本民間激進右翼十分憤怒,他們認為戰爭再打下去更好,最好直接攻破北京。李鴻章一開始反日,現在清軍打輸了,又來「厚顏無恥」地議和,這幫憤青堅決不幹,結果就是李中堂挨了一槍......

再結果,賠款少了一億兩,所以說憤青誤國......

日本到底在怕什麼呢?首先是國際輿論,不管國與國爭鬥成什麼樣,明面上的面子還是要的,李鴻章七十多歲的人了,還是世界知名的政治家,親自過來乞和,本身就令人同情,結果在你國內還被打了一槍,你想想世界人民會怎麼看你日本??

「……歐美社會對日本的讚賞之聲到今日全變為對支那的憐恤之聲,反而誹謗我國國風……」這是事情發生後伊藤博文給山縣有朋寫的信。

第二就是怕列強幹預,這幫列強本來看到日本「吃獨食」就眼紅,苦於沒有借口,現在李鴻章一被刺,萬一清政府這裡出什麼幺蛾子,拉幾個列強攪渾水,那日本就賠大發了,所以趕緊迫使清朝堅定停戰協議,賠款降一點吧(不過後來還是出了「三國干涉還遼」的事情。)


李鴻章,晚清大臣,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世人尊稱李中堂。代表清朝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李鴻章遇刺這件事,就是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發生的。1895年3月4日,光緒皇帝任命李鴻章為使臣,去日本的馬關,進行儀和。中日進行了三次談判,最後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談判的地方,準備回驛館。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一名日本人,對李鴻章面部打了一槍,當時血如泉涌,李鴻章昏死過去,所幸沒有生命危險。

日本聽到這件事,非常緊張,日本高層都來探望,天皇排了最好的醫生來給李鴻章診治,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人這麼害怕,其實是怕國際社會,怕在國際社會落人口實,進行干涉。當時中國就是一塊大肥肉,各國都在虎視眈眈,都想割一塊肉。日本人藉助戰爭之利,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割的太多,吃相實在是難看。日本不是傻子,他們是怕各國以這件事為借口,壞了他的好事。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贊和評論。

期待您的關注,再次感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