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天山(2017/01/18)

      往来中山高速公路,进入台北盆地三重到内湖段,天气晴朗时,只要抬头望向国境之北的天际线,总会看到观音山、淡水河口与东西向的连亘山峰,向天与面天山为这连峰山脉的最西端,气象报告说冷锋即将来到,趁天气还晴朗前,走了一趟北投清天宫到面天山的登山步道,这一段路是阳明山东西大纵走的西段路线,除了火山群的壮阔地理景观外,阳明山地区还是平埔族群凯达格兰人从清代到日据时期有最多历史开发遗迹的地方,从原住民的狩猎到汉人的开垦,硫磺、温泉、碳窑、茶叶、蓝染都曾经是相当重要的产业,蓝染植物的大菁,从北投清天宫村落地名,上菁𬒈、中菁𬒈、下菁𬒈等不难看出此地部落过去的产业发展,我的步道行迹有庙宇,菜园,日据殖民历史的石碑,参天古木巨松,绿色幽篁夹道,枯水迷蒙的火口湖,国境之北的面天山等等...

20160814南港山_003-2.jpg

20170118面天山_005-3.jpg

             2017/01/18星期三,天气多云温度合宜,开车走北投复兴路樱花隧道到达清天宫,约莫上午8.50分左右,行走路线如上图红线箭头参考。路程约5.9公里,行走拍照休息,再回到清天宫约莫下午1点。

20170118面天山_001.JPG

     清天宫门口圆环的老榕树,树龄200余年的大树公,台北市政府登记有案管理的大树,看著围绕老树的圆环水泥台阶,它诉说著多少时光流转的回忆,那曾经在此嬉游长大的老汉们!

20170118面天山_002.JPG

清天宫也因面天山的登山步道路线的起点,而声名大噪,登山口从清天宫右侧上坡路约50公尺。

20170118面天山_003.JPG

此地路口有北投捷运站的小6公车作为终点站回转,每半小时一班也也颇为方便,如不走回头路,就可搭小6公车。右行至登山步道口。

20170118面天山_004.JPG

位于国家公园内的登山步道,指引标志与休憩凉亭也总是有五星级的水准。

20170118面天山_004-1.JPG

登山口旁边,佛法僧,南无阿弥陀佛,净华精舍,对比之台湾大部分的道宫外观的艳俗,佛家的道场较为清净朴素。

20170118面天山_005-1.JPG

大屯山系清天宫登山口,此地海拔452公尺,今天目标面天山海拔977公尺,意谓有525公尺的攀爬高度。

20170118面天山_006.JPG

            向天山步道1.7公里,指的是到面天坪凉亭1.7公里,实际上今天走行路线在1.2公里处,有岔路可先左行至向天池到目标面天山单程计约3.4公里,左侧红圈处围标示海拔高度,另也可走到二子坪到大屯自然中心与巴拉卡公路,搭公车走阳金公路下山,不走回头路可选择的行程。

20170118面天山_005-2.JPG

国家公园的解说牌,每回登山健行时遇到说明牌时,都会驻足仔细读完,以增加地理人文的知识,丰富登山的心灵满足。

20170118面天山_007-1.JPG

20170118面天山_008.JPG

一开始,石阶陡坡直上,当地农家荷锄开垦依地形耕作的菜园,丰收的冬季蔬菜作物。照片两张

20170118面天山_009.JPG

步道石阶,皆为火山爆发后形成质地坚硬的安山岩又称观音石铺设而成,此处为转弯的高台处有展望,路旁设有休息座椅与当地农家贩卖水果蔬菜的小摊。

20170118面天山_009-1.JPG

多云的天气并不晴朗,远处基隆河与淡水河的交汇处,形成的社子岛狭长的河口冲积地形。

20170118面天山_010.JPG

沿石阶而上,两旁常有粗壮斑剥老态的相思大木,当地过去炭窑产业的原物料。

20170118面天山_011.JPG

前面这一段步径大部分为竹林夹道,即使夏日走来也不至于晒昏头。

20170118面天山_012.JPG

路旁长年深锁,不对外开放的三圣宫,由门牌与红色铁门上方牌匾的斑驳老旧,应该也是时代久远的宫庙。

20170118面天山_013.JPG

三圣宫对面围篱内的堆叠倾颓的石墙,想过去应有先民活动的遗迹。

20170118面天山_015.JPG

国家级的步道,林木蓊郁幽静清翠,唯沿途的电线破坏了画面。

20170118面天山_016.JPG

步道右侧石柱铁门,也不晓得曾经是否落寞的大户人家?

20170118面天山_017.JPG

走了一公里了!

20170118面天山_019.JPG

路旁阳明山开发历史的解说牌。相思木、硫磺、温泉依旧在,炭窑,蓝染的原料菁𬒈却已不复见?

20170118面天山_020.JPG

步道1.2公里处左岔路口,取左先行至尚余1.3公里路程的向天池,再上向天山后,至目标面天山,而直行路段可往面天坪,亦可到面天山登山口。

20170118面天山_022-1.jpg

       不久来到日据时期殖民帝国皇子行启纪念碑,当时有部分台湾同胞为欢迎皇子所设立,然皇子未曾到过此地,只是当时台湾总督府为了歌功颂德,皇子结束访台后,组织「皇太子殿下台湾行启纪念事业调查委员会」, 评选出几处裕仁走过的地方,立碑纪念,而各地民间亦纷纷仿效,一时之间,台湾各地陆续出现各种太子行启御迹的纪念碑。 台湾光复后,徒留已被破坏的碑文立石遗迹。详如下图说明。

20170118面天山_023.JPG

国家公园管理处立于石碑前的解说牌。

20170118面天山_024.JPG

正面碑文已被破坏殆尽,无从看出是何文字。

20170118面天山_025.JPG

反面亦然,1895年甲午战后台湾割让日本,历史的伤痛不能遗忘,这应该是已不具碑文内容,而又留下这块石头见证的意义。

20170118面天山_030.JPG

石碑前的一棵枯松,似乎也为这段历史悲哀哭泣。

20170118面天山_033.JPG

续行岔路,取左向天池还有1公里,右行至面天坪凉亭。

20170118面天山_034.JPG

由此开始皆为缓坡步道,向阳山林阳光洒落林间。行走于间畅然自得。

20170118面天山_035-1.jpg

不时见到苍松巨木。

20170118面天山_038.JPG

背风面尽是杂木阔叶树林。

20170118面天山_039.JPG

20170118面天山_041.JPG

20170118面天山_042.JPG

沿步道边的苍松,照片三张,也应该都是日据时期造林栽植的。

20170118面天山_043.JPG

偶而遇见对向已下山的山友。

20170118面天山_044-1.jpg

20170118面天山_046.JPG

绿色幽篁夹道,颇富思古幽情之境。

20170118面天山_047.JPG

又是一颗苍松古木。

20170118面天山_049.JPG

清幽小径旁,枝枒张扬舞爪的红楠木。

20170118面天山_051.JPG

又见巨松。

20170118面天山_052.JPG

向天池到了!来到此处云雾飘渺如入仙境。

20170118面天山_054.JPG

下方火山爆发后留下枯水的火口池。

20170118面天山_055.JPG

解说牌说明得非常清楚,来过多次却一直无缘见到湖水滢滢的景况。

20170118面天山_057-1.jpg

地形因素,这样的云山雾罩景像,就有了神幻的传说,于是就有宗教团体作法祭拜不时为之。

20161206向天池_003-1.jpg

前次与老友在向天池中央的自拍照。

20170118面天山_062.JPG

续走右侧向天池环池步道,往向天山方向前进。

20170118面天山_069.JPG

环池步道,海拔819公尺,林相优美,云雾氲霭的时候,真的诗情画意。

20170118面天山_071.JPG

环池步道岔口,取左至向天山400公尺。

20170118面天山_072.JPG

陡上石阶。

20170118面天山_073.JPG

接近向天山顶。

20170118面天山_074.JPG

山顶最后一个转弯处,苍松与阔叶树杂陈。

20170118面天山_075-1.jpg

向天山为一小台地,海拔949公尺,朔风野大,云雾缭绕无展望,大片芒草灌木丛,随风摇曳,作者留影一张。

20170118面天山_079.JPG

续行至面天山,由向天山顶下鞍部,在陡阶直上面天山约400公尺。

20170118面天山_082.JPG

还有200公尺到今天的目标面天山。

20170118面天山_084.JPG

回眸一瞥,来时路。

20170118面天山_085.JPG

最后的弯道。

20170118面天山_086.JPG

弯道上来就是面天山,即可见到两片相对而立,硕大的微波反射板,两名山友正要下山。

20170118面天山_087.JPG

约莫11.05抵达,面天山海拔977公尺,比向天山略高28公尺。

20170118面天山_090.JPG

请其他山友留影一张。

20170118面天山_091.JPG

20170118面天山_092.JPG

面天山木桩标示海拔为977公尺,向天山木装标示为949公尺,与解说牌之海拔高度979公尺与947公尺略有不同。

20170118面天山_096.JPG

面天山上的观景台,一群在王品工作的年轻朋友,群聚休息聊天,唯云雾霭霭,四周茫茫无展望,只有周边的包箨矢竹(箭竹)可见。

20170118面天山_098.JPG

休息喝水与吃点心后下山,不走原路(右侧),取左至面天山登山口下山。

20170118面天山_100.JPG

下山的路旁箭竹林。

20170118面天山_101.JPG

下山之字形步道,云雾散开的时候,右前方的向天山头依稀可见。

20170118面天山_103.JPG

红楠新叶初开,呈现一束束的红色枝叶,暖冬气候异常,树木以为春来了!台湾海拔1000公尺下,经常可见的阔叶林,又称猪脚楠。

 

20170118面天山_107.JPG

行行复行行,下行的步道。

20170118面天山_108.JPG

来到登山口岔路,左行到二子坪,取右走回清天宫约1.9公里。

20170118面天山_110.JPG

回望面天山步道,从二子坪来的山友正上山而行。

20170118面天山_112.JPG

平坦的康庄大道,迈向面天坪。

20170118面天山_113.JPG

步道旁的水池,不知是否为野生动物汲水所需。

20170118面天山_114.JPG

前方遇对向的山友。

20170118面天山_115.JPG

面天坪的休憩凉亭,海拔约783公尺。

20170118面天山_119.JPG

面天坪历史由来的解说牌,请自行研读。

20170118面天山_118.JPG

岔路口可上大屯西峰、南峰、与主峰,不取。

20170118面天山_121.JPG

续直行至清天宫约1.7公里。

20170118面天山_123.JPG

回程的步道上,经过往向天池的岔路,续直行回清天宫。

20170118面天山_127.JPG

距清天宫1.2公里处,经过来时往向天池的岔路口指标,再往清天宫方向走就重复来时路了!

20170118面天山_129.JPG

继续下行,走在坚硬的观音石阶道上,虽为下坡,然右脚的毛病,足底筋膜炎隐隐作痛。

20170118面天山_133.JPG

而对于竹林的喜爱,止不住的心情,再按下一张。

20170118面天山_134.JPG

步道两旁的果园,桶柑盛产,果实累累。

20170118面天山_137.JPG

接近清天宫的步道位置有了展望,远处的淡水河与近处的中菁𬒈村落。

20170118面天山_140.JPG

清天宫前的老榕树,举目可望。

20170118面天山_154-1.jpg

回到清天宫,下午1点,结束今天面天山的登山行程,打包整理后开车下山回家。

献给喜爱登郊山的市民朋友们或登山社团体,欢迎连结转贴,登此路线前先睹为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