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邀請了十位參展設計師與知乎優秀回答者一起發布「居住十問」,更多關於居住討論,請見專題:下一個家:方寸之問 × 居住之解

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 簡介

由日本設計中心原研哉先生髮起,並攜手GWC長城會共同主辦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將於2018年9月 21 日在北京鳥巢年廣場展出。

本次大展將彙集10位中外建築師或團隊,他們將與10家企業共同打造理想中的「未來之家」。屆時將展出10座1:1大小並可親身體驗的展館,帶您領略屬於未來之家的無限可能。


狐狸整場看下來,認為最值得看的有兩點,

一是各個頂尖設計師在趨勢上的共同判斷和具體實現,比方說廚房和客廳的智能化、多功能化,比方說臥室的面積變小。畢竟來說這次參與設計的不說原研哉、隈研吾,像長谷川豪也是日本知名的設計師,國內的大師也不少。

二是為達到特定目標(通常會在主題表達,比方說下面提到的無印良品員工宿舍,主題是借鑒窯洞和四合院的設計,改善員工居住環境),在高度深度明暗度等各個方面的細節控制。

下面是具體劇透。

作為日本設計界的領軍者,

原研哉一直在探索東方美學相對於西方的獨到之處。

比方在無印良品任藝術總監的時候,

他就提出「空的容器」,

認為西方的品牌都很有個性主張,

但無印良品追求的是用簡單和空,

承載從窮人到富人的無限可能性。

最近幾年,

他在日本辦了好幾次設計展引發不同維度的討論,

今年更是首次在北京辦未來生活大展,

引入了很多中國設計師的靈感。

可欲生活應邀前往報道第一天的開幕式,

原研哉在開幕式說:

「今天的中國在諸多領域引領著世界潮流,

出現了很多有實力的企業。」

20年後的廚房:不出家門冰箱就滿了

海爾這次設計的未來一居室,

中間是個口字型的中庭,

為無人機送快遞提供了一個停靠站,

還有個口和廚房直接連通。

從此以後我們再也不用被快遞員催著回家,

或者收不到自提櫃的簡訊丟件啦!

無人機會把食品自動送到帶冷藏保溫的廚房,

把生活用品送到洗臉臺。

此外中庭的玻璃是調光玻璃,

可以自由切換透明與非透明狀態,

這樣也就不用窗簾了。

海爾為未來廚房設計的複閤家電,

具備冰箱、洗碗機、烤箱和微波爐的整體功能。

比較實用的是油煙機監測器和竈臺的連通,

而且檯面還可以顯示食材的營養價值。

遠景的設計「綠舍」,

在廚房用補光燈種香料,

需要迷迭香,抓一把;

需要薄荷,抓一把……

再也不用上菜市場了。

而且澆水完全可以自動化,

可以用平時剩餘的太陽能和風能,

把空氣冷凝轉化為水,

還能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的光線。

狐狸以前也介紹過,

植物生長燈早就有成熟的商業化產品了,

不過結合智能供水,

確實會把養花種菜的便利性提高一個層次。

這裡盛水的荷葉形雕塑名為「方寸」,

很像原研哉設計的,

無何有之鄉水療處的「盥洗盆」,

當時原研哉用荷葉水滴的設計,

初衷是為了幫助觀看者欣賞水的純粹,

獲得心靈的寧靜。

而這裡是為了給蔬菜和香料的水池提供養料。

說到電能,

漢能設計的「庭園家」,

有一個三維曲面的竹鋼屋頂,

含有233塊薄膜太陽能電池,

可以滿足三口之家一天的耗電量,

所以未來不只是熱水器可以用太陽能,

所有家電都可以。

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還在於屋頂遮蔽了部分陽光,

屋頂下的懶人沙發聊天讀書更愜意。

20年後的臥室:5平米就夠用了

青山周平這次給華日家居設計的「新家族的家」,

是一個5㎡的青年公寓生活盒子。

可欲生活研習社此前報道過青山周平的理念,

是「臥室很小,生活很大」。

這個生活盒子很像上下鋪,

但有窗,更通透。

生活盒子表面就是一塊超大的洞洞板,

可以自由組合收納很多東西。

除此之外還考慮到共享經濟越來越火,

像旅行箱、咖啡機、滑板、網球拍等容易積灰的東西,

都可以用掃碼開櫃的方式公用。

這樣其實生活中可以少了很多收納煩惱。

此前在可欲生活研習社的採訪中,

青山周平提到他參考了北京衚衕裏,

很多東西栓在鐵鏈上共用的思路。

此處應有青山與作品合影鎮樓。

順便可以看到生活盒子都帶輪可以移動。

青山周平的設計,

和無印良品這次設計的上海員工宿舍不謀而合,

無印良品員工宿舍也是盒子型的模塊化建築。

平時像咖啡機、電飯煲都收納在盒子外部。

不過關於臥室內部的設計,

狐狸自己更偏愛無印良品的長條形,

在狹小的空間裏不但解決了私人收納問題,

還完美融合了光和影、明與暗。

正如《陰翳禮讚》中提到的,

仔細經營縱深、高度、凹凸等等,

將虛無的空間遮蔽起來,

形成的「幽玄之味」,

遠勝於一切壁畫與裝飾。

與青山周平一樣,

MINI這次的設計「望遠家」也參考了北京四合院,

臥室可以放下和社區融為一體。

還有一面可以變成吧檯的牆。

除了把臥室做小,

功能區都集中在社區,

還有一種省空間的思路是把牀的功能放大。

有住這次的設計考慮到我們睡前會做很多事,

比方說讀書、玩電腦,

甚至小酌一杯,

所以在牀的周邊打造了一個360度自由使用的傢具,

集合了書桌和榻榻米的功能。

有住設計的客廳把投影變成了客廳中心,

而且投影是客廳和牀的隔斷,

背後是浴室。

▲既然說到客廳就不能不提電視,

這個XESS浮窗全場景電視和過去傻大黑粗的電視大不相同,

平時就像裝飾畫一樣和客廳融為一體。

今年德國消費展(IFA)剛剛引起轟動,

其實XESS是TCL旗下的高端子品牌。

20年後的別墅:最奢侈的是陽光和自然

不僅小臥室要設計開放以光線通透,

高端別墅也要變得開放以達到人與自然的融合。

這次參展的高端別墅品牌阿那亞設計的別墅,

牆面也可以放下來,

讓客廳和露臺融為一體,

享受大自然的陽光微風。

別墅屋頂是超薄混凝土,

像一個火山口。

太陽光就從這個火山口照進屋裡。

室內火山口下是冥想空間,

還有個天窗。

這樣陽光可以透過屋頂天窗照進浴缸。

最開始介紹的海爾設計,

牆面用了多孔混凝土,

透光通風,

以達到自然、建築和人的融合。

小米這次參展的是「火星住宅」,

目的是把小米全家桶的智能家電收納在一個儘可能小的空間。

這個空間的客廳部分,可摺疊可充氣。

除了客廳,

裡面還有浴室和廚房,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最後遠觀一眼鳥巢下的兩棟別墅。


正好前兩天放假,手裡有一張知乎送的媒體票,就去看了看。

如果一句話概括的話,這個展看不看都行,反正是值不回票價。

我認為,這裡多數展館都停留在純概念階段,根本沒有達到設計師的設計期望。

完成度最高的是 青山周平和長谷川豪的設計。之所以這兩個完成的最高,是因為這兩個項目都是打算進行實施的項目。

長谷川豪的設計是無印良品馬上要建的員工宿舍。

青山周平的設計的實施應該也在計劃中,我不確定有沒有已經實施完成的地點。

這兩個設計都採用的一樣的思路,就是把個人的臥室模塊化,可以直接從工廠批量生產。

然後公共空間採用共享模式,方便大家參與更多的社交活動。

具體內容回頭補充。


看不見生活的房子,能成為未來的家嗎?(CHINA HOUSE VISION 觀感)

——此文獻給「二研」——(原研哉、隈研吾)及2018 China House Vision參展建築師。

——我異論異論「未來生活,未來家」 。

——這是一篇改變「三觀」的好文。提升價值觀,重塑建築觀,審視生活觀。

前言:想喫快餐的朋友,就算了。想吸收營養的朋友,請慢讀我文。為了能讓你「慢讀」,我採用了長句的寫作方式。你讀讀看?

一、展況

中秋小假,李白送票,去看一展——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未來家」建築展。HOUSE VISION展是分別在2013年和2016年在日本開展的一個以「家」作為著力點,對未來的生活問題進行深度思考與探索尋路的展覽。是一個試圖尋找人們未來的生活和幸福形態為主題的展覽。

這次展覽還是建築師和企業合作——十個知名建築師分別和十個知名企業合作,建造十棟小房子。策展者還是原研哉,一位日本非建築設計領域的大師。特別是幾位日本建築師的作品,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對中國來說,這種合作出展的形式可能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模式。HOUSE VISION建築展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生活空間體驗展。它具有前瞻性、交流性、信息性、未來感,它對我們更深刻理解文化、思想、價值對住宅設計有深層影響和重要意義。想必在行業內外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觀展後,我有感而發,分享給大家。

HOUSE VISION在北京是頭次舉辦,整個展覽新鮮,刺激,人氣很旺,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展覽嘛,對普通人有新鮮感就夠了。但是,對建築師,對我們這些專業人士來說,就不能只圖新鮮感了。否則,你也就把自己混同於普通「老百姓」了。俗語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麼,我們必須從內行的角度出發,看透其中的門道。誰叫咱是專家、教授、博士、海歸、建築師來著?——必須看出門道來。

二、住宅是什麼?

首先,我亮明自己的觀點,這個展覽並不是一個多麼高水平的展覽。在中國展的目的先放在一邊,在主題方向上也有比較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在理念上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我前面提到了,它是一個新鮮、創意、前瞻的不錯展覽。但是這並不妨礙我說它是一個有問題的展覽。可能還是深刻的問題,深層的問題。我認為,如果它在思想上、觀念上、理念上、甚至概念上有誤導大眾,錯引方向的展覽,是不是我們就可以說它是有深刻、深層問題的展覽。這個展覽就是一個這樣的展覽。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不過,還得先說明一下我的「建築觀」。否則,不知道我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就可能產生誤會。

我們一貫主張——建築是思想的容器。住宅是生活的場地,背後是文化和主義。——在我看來,建築必須有思想(雖然思想的定義非常廣泛,但是一個時期的思想還是有其相應的內涵的),住宅必須要有文化,文化是指導生活的航標。對中國人來說,住宅應該是裝載人或家庭生活的一個具有自然與文化氣息的容器。而不僅僅是圍住了一個空間,在裡邊擺放幾個傢具。否則,它就不是一個前衛的有實質意義的展覽。此次展覽中的住宅設計應該是表達出設計者對人,對家,對社會,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後,對居住空間中的生活有精彩的演繹,從而提供出一種新的生活觀念和空間理念。這次的展覽本應該理所當然地做到這一點。

那麼,這個展覽究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什麼樣的「新生活」? 「新家」呢?它新在哪裡?是真新還是裝新?新,有多新?未來,有多未來?是未來人類離開地球到另一個星球上生活的那種未來呢?還是,將成形的(科技、智能)產品、既成的事實,尚待量產普及的東西,放在「自己的作品」裏的那種未來呢?待我們細細看來。

三、住宅是生活的場地,背後是文化和主義

上面強調的是「生活場地」,下面說說「文化和主義」。我的理解,此展的目的定位,應該是一個表達新思想、新觀念、新概念、新理念的展覽。也就是說,它應該是一個有新的思想做指導的展覽。那麼,我們就分析一下,它們究竟有沒有新的思想?它們在提倡著一種怎樣的新觀念?表達著一種怎樣的新概念?這些設計究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新理念?我認為,這些新的理念、觀念、概念將會對未來中國的住宅、建築、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社會都將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因此,還需要我們同行們認真觀察、深入思考、透徹分析,並給以客觀、正確、合理的評價。中國已經進入新一輪的注重質量、效益、價值為目標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更需要看準方向、找準目標、選好方法、走對路徑。

中國改革開放確實需要引進大量國外好的、現代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先進的設計理念,但是,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設計理念?我們要引進的現代主義設計觀究竟是怎樣的設計觀?難道是要顛覆體現我們自己優秀傳統價值觀的那種現代建築嗎?難道顛覆傳統就是現代的設計嗎?我認為不是的。

從根本上講,中國最需要的是高科學技術的引進、而不是根本價值觀的引進、幸福觀的引進,而建築觀、居住觀的照貓畫虎、生搬硬套已經被無數的慘痛教訓證明是不正確的,是要不得的。也就是說,中國要的不是西方價值觀的引進。這一點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含糊。這個話題我們後邊會慢慢講,細細談。

四、建築是什麼?

回到展覽,在這個展覽裏,我沒有看到一處是為一個正常的家庭所做設計。比如,這個設計是面向一個幾口之家的家庭。什麼叫「正常的家庭」呢?中國人所說的「家」,通常都有它的特殊的深層含義。春節要「回家」過年。而不是要在房子裏過年。中國人所說的 「家」是一個由人組成的「團體」,而不是一個房子。說穿了,我並沒有從中看見太多「生活」的設計,也沒有看見「家」的感覺。

這個展覽更像是一個傢具展,有各種各樣傢具、設備的擺法,傢具擺放的很好很酷的一個展覽。有的作品,比如「砼器」表達的是一個房子建造的概念,是在說建築的事兒,牆用什麼材料,做成什麼花樣,說的都是房子建造的事兒,而沒有說「生活」的事兒,更沒有說「家」的事兒。跑題——答非所問。再比如,「新家族」說的是家族解體的概念。引入的是日本社會的一種為那些不結婚,不成家的人混居在一起的生活形態所設計的一種居家形式(share house)。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社會人際關係嚴重扭曲,甚至達到了畸形的程度。

建築師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是隨波逐流呢?還是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呢?這涉及到建築師的思想、觀念、責任擔當以及社會視野的大問題。

這裡我不得不「小說一下」這個展覽的策劃者本身對建築、住宅、房子、家、生活、文化、思想這些基本概念的透徹理解還缺乏一定的深度、廣度、高度以及它們之間相關關係的深層理解。這裡不得不說策展者和參展者的理解都不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到位。

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築設計是一個很難的事,很複雜的事。這一點建築師們應該說都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但是,建築設計又是一個很簡單的事。許許多多的非專業出身的建築師成為了世界級建築大師,是否也可以有力地說明這一點。

五、建築不是混凝土的堆砌,建築是思想的容器

其實,建築設計沒那麼複雜。三個問題:一、解決功能的事,二、解決形式的事。三、把功能和形式組合成一個有「想法」的結合體。即可。在任何國家,建築師都是這點兒事。難嗎?不難。問題是,每個國家又都有自己的國情、文化、傳統、價值,你組合的這個「想法」是什麼想法?是不是符合自己國家國情的「想法」,是不是符合你的甲方想要的「想法」?是,就是適合的,不是,就是不適合的。

人都想讓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發達國家就總想著把自國的「想法——文化文明」推銷到別的國家。現代主義、合理主義、全球化等都是推銷「想法——文化文明」的手段。

——什麼是全球化?

通過全球化的手段把自己國家的「想法」推銷到其他的國家去。以此達到控制全球,操縱世界的目的。其實美國一直就是這麼做的。比如,讓其他國家按照美國方式搞民主、搞自由、搞人權,搞經濟,搞文化等。比如,進好萊塢大片,用美元貿易,買美國武器。按照美國的標準做建築等。

日本也跟著美國學。這些個「想法」「看法」,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觀、世界觀」。說穿了,普利策獎就是美國「想法」、美國標準、美國價值觀在建築領域裡的觀念推銷獎、鼓勵獎。在這裡你不得不佩服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偉大的戰略家思想家們的高瞻遠矚,心懷世界,策劃謀略。可是,把「想法」「價值觀」推銷到中國來並不那麼容易。「想法」「價值觀」直接推的話,很難推進來。用物質的手法就容易的多,在變換一下方式——做成「好的」設計就更容易了。「設計」就這樣子地承擔起了宏大的使命。

當然,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中國也需要它進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國文化方式的核心。其實這個「想法」「價值觀」換一個高級一點的詞語就是「思想」。所以我們說,建築是思想的容器。其深層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六、為了生活,為了家

綜上,我們用大視野、深視距透視了這次HOUSE VISION建築大展。對於這個展覽,我並不認同它的理念。也並沒有看到它為中國社會、中國家庭、中國人所呈現出的對「未來生活、未來之家」的美好憧憬和展望。感覺它更像是一個以探索之名行推銷產品之實,並有著錯誤價值導向的一個展覽。直白地說,一些設計只能說是一個「外行看熱鬧」的水平。

我們認為,建築是思想的容器,不是混凝土之堆砌。住宅是生活的場地,而不是擺放一堆傢具。建築要為生活服務,住宅要為「家」服務。我們所說的建築觀、居住觀都基於生活觀、幸福觀、家庭觀、社會觀,它歸根結底卻是價值觀、世界觀的問題。恰恰在這方面,中國建築的這四十年是走了彎路的。這次展覽留給我的思考是:未來的生活究竟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我們未來的家究竟是基於「他物」,還是基於「我本」的問題。這是建築的方向性問題,根本性問題,也是前衛建築家們必須思考的基本問題。(展覽作品,另文展開,敬請期待)

(註:圖片來自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喜歡的的朋友請關注下面公眾號,陸續為您發布更多有高度、深度的好文。)

http://weixin.qq.com/r/d0nD2zTEh2n4rXC49xxl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參加了知乎在央美舉辦的鹽·沙龍獲得了一張媒體票,有幸在9.22就早早看到了這次House Vision大展。

但是,個人觀點,就是不值得專門花100/150的價錢去專門前往。除了部分展區展示了一些巧思,大部分和宜家樣板間有一拼,而小米、TCL的則讓人感覺除了架構,我連產品都懶得放。

首先,展區在鳥巢的正南方,從地鐵站出來走一小段就能看到,是被一圈白色的帆布還是什麼圍起來的一個鳥巢前廣場。換票安檢進去後,首先看到的是海爾×非常建築的合作展廳。

海爾×非常建築

建築外部內部都是水泥風格,包括椅子、牀、浴缸、櫥櫃都是這種材質,給人一種 臥槽誰會住這種房子的心理活動。除此之外,該展館是近似正方形的,中心是一個花園,四維是各個功能區。花園的四邊,兩邊是可開合的玻璃門,兩邊是廚房操作檯和洗漱臺,操作檯上湧投影投出來了未來的UI,有控制竈具的,有控制音樂的,等等。。

大約50㎡

aranya×大舍

第二個是aranya×大舍合作的一個展廳,展廳外圍是黑色的。從外到內分別是社交區域,洗漱、廚衛區域、臥室。整體上兩側的外牆都是以落地玻璃為主,中間的廚衛區域是一個小方格,靠近社交區域的地方是開放廚房,方格內部則是一個超大木質浴缸。最後是可以看到盤古大觀的臥室,不愧是做旅遊地產的。

大約40平米(因為窄)

ENVISION×楊明潔

第三個是ENVISION×楊明潔設計的可持續灌溉的系統,第一個限流排隊高峯。但是基本上除了那個小水珠落在塑料盤挺有趣。感嘆下蔬菜大棚也能搞得如此清新就沒有別的了。

小米×李虎|OPEN

第四個是小米×李虎|OPEN的火星艙。超級大,但是都是模擬場地,火星艙大約有3平米吧。如果地球不是馬上要爆炸了我想我可能不會來這裡住。讓人想到了偌大的北京/火星,我卻只有一張牀的喪。

華日家居×青山周平

第五個是華日家居×青山周平,第二個排隊高峯,大約排20分鐘。青山周平和原研哉這些日本設計師的觀念倒是挺統一,就是私人空間要小,公共空間要大。這個空間大約有60平,放了四個私人盒子,每個盒子內部是一個寫字檯和牀鋪,盒子外壁可以定製為儲物空間或者工作空間。其餘地方是公有的,放置一些雜物以及書架、沙發等等。

有住×日本設計中心

第六個是有住×日本設計中心的展廳,大約也是40平左右的條狀開間。分別是書架、臥室、洗浴、工作間、開放廚房。洗浴靠近工作間的地方,大約是一個投影或者背投。感覺酒店的行政房如此設計也是可以的。

MUJI×長谷川豪

第七個是MUJI設計的員工宿舍,與青山周平的設計理念類似,也是由單體盒子在一個空間下組成一個多私人空間的概念。並且可以像積木一樣,將臥室區域集中堆放或者分散堆放還可以幾十個組成一個大的小區型的空間。公共空間一如其他分為廚房、客廳、洗浴等區域,私人空間則類似一個小的閣樓,在樓梯的牆壁上可以作為收納格子,二層的書架也可以收納。整體大概50平,高4米左右。

TCL×CROSSBOUNDARIES

第八個是TCL×CROSSBOUNDARIES,到處都是電視,我看不懂啊。。。

Hanergy×MAD事務所

一個開放型的、種滿花草的休息空間,我買了一杯冷泡茶,28,味道還行。

MINI×MINI Cabin+孫大勇

知乎鹽央美的主持人,真的real mini,大約能有16平,有臥室有洗漱空間,還有個鞦韆呢。據稱每個牆板都能翻動,你的牀白天可以拉出去當沙發,晚上可以拉出去賞月。頂部的反射鏡能從各個角度反射外部的情況。

我覺得,2、5、6、7值得一看。

以上。


值得看的地方很多,除了展館本身,前三天有沙龍,可以聽講座,和大師交流。展本身目的在於探索未來之家的可能性,從而引發每個人對家的思考和改變吧~只是一些個人看法


黃昏去看的展。

青山周平和長谷川豪是提供了有限空間內,平衡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解決方案。

個人更喜歡長谷川豪的設計,空間佈局比較簡潔,私密空間的採光更好,青山周平的設計主要靠天窗採光,做高層就沒辦法了。

長谷川豪

青山周平

小米這個非常字面的扣題了

小米

海爾和TCL是主打智能家居,加上新型材料之類的?

非常建築

馬巖松依舊是綠色生態風,楊明潔的也是

馬巖松

楊明潔

這個小房子也很有意思,五臟俱全

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


謝邀 @周鑫

9.22日中午去看的展,當天天氣很好很適合拍照。

只寫幾個我覺得值得看的建築和點,有特別想反駁的也會寫在下面,歡迎討論。

首先,這次的題目是未來生活大展,都2018年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可以放的長遠、大膽一些,也要認清現實,未來生活不是當下生活,這是我這次選擇偏愛作品的原則。

1.砼器 Concrete Vessel / 非常建築 x Hair

【圖1】

由於一進門的時候,作為第一個作品排隊的人略多,我就先去轉了其它的房子,非常建築的這個作品是我最後參觀的。

以前駐場的時候,有位老師曾經跟我講過,駐現場這麼好的機會,你要多去撫摸建築,感受它的材料。非常建築這次的作品,遠觀是混凝土,可走進屋裡再往外看的時候,發現牆面上星星點點的透著光,混凝土怎麼會透光呢?我伸手去摸了一下,有纖維和孔洞,敲了敲,整個板面發出金屬板一樣的清脆聲,用手指往裡推,牆面是可以發生彈性形變的。在所有人都圍在中庭翻動那幾塊自由活動的玻璃板時,我成為了一個literally面壁者,開始發獃...

牆面材料是纖維板上抹的混凝土,整個材料只有3mm厚,透光透氣。

圈內諺語:建築界,新三俗,扎哈李賓斯基藍天組。可見玩兒材料的還是要比玩兒形式的高一頭。

雖然室內過於素凈冰冷的氛圍不如純木質的讓人感覺溫暖,但想想未來,哪裡有那麼多木材可供使用,人類註定要尋找新型材料來滿足住宅的需求。這種冰冷又高技的氛圍,像極了賽博朋克的風格。無疑,這個作品是我認為對未來生活這個問題,最未來也最現實的回答。

2.庭院家 Living Garden / MAD x 漢能

【圖2】

在展覽前三天,也就是9.22—9.24號,是有嘉賓論壇的。原研哉問馬巖松:「為什麼別人都做室內,而你做了一個室外裝置?」馬巖松回答講是想多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誠然,從山水城市開始,後有朝陽公園、BMW沉浸體驗展...MAD一直在致力於把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加之造型能力凸出,這個展品很是亮眼。

在未來能源緊缺的時代,所有人類活動的場所,會不會都要背負產能的作用。在以往綠植遮蔽建築的時代過去之後,我們可能只能與樹木共同棲居在構築物之下了。

3.火星生活艙 MARS Case / OPEN x 小米

【圖3】

OPEN對人類的未來顯然是不樂觀的,人類需要一個可以帶到火星上的房子,這幾年OPEN執著於做泡泡,這個膠囊也是如此。其實設計過程中有考慮膠囊展開的生活場景,這一部分如果能用VR或者其他方式呈現出來,作品的表達會更豐滿一些。

為了方便參觀,在這個火星膠囊周圍修了一個環形廊道,牆上掛了一些火星生活艙的內部電氣零件,和MAD的作品一樣,是合作方展示佔比比較均衡的作品,畢竟每一個強大的設計師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金主。

4.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區城市 Sharing Community of 400 Boxes / B.L.U.E. x 華日家居

【圖4】

主要的概念是把一個住宅中的私有和公共空間區分開,私有空間縮減成可變異的盒子,而公共空間統一設置在外面。這個概念青山老師在各個講座和分享中均有提及過,而且盒子的概念也並不算新鮮,但這是未來嗎?我想起了小時候住過的筒子樓,因為共用一個水房,拿錯了別人家的洗衣粉,至今還是鄰居大媽的談資。

這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但對我來說不夠未來,而多次引用過的概念拿到這個展覽中展出,作為青山老師的一枚顏粉,我想說一句:您偷懶了![鞠躬]

寫在後面:

TCL的那個作品讓我有點不知所云,到處都是屏幕,卻沒有16年東京的第二屆HOUSE VISION展覽中的弧形全面屏驚艷,同是TCL的合作作品,2年過去了並沒有長進。作品取名叫「你的家」嗯... ...不,是你的家。


關於這個展的感受 要回顧到原研哉老師在開展前一個星期在央美做的講座

客觀來說 很有誠意 ppt精緻且細緻地表達了他對未來家居的設計理念以及落地成品 如果沒有這次講座提前瞭解 相信很多人到了家居展現場會很難有感受(因為現場體驗一般)

於是乎我開始對這場在鳥巢的展有興趣

那天風真的很大

吹到睜不開眼

門口的標識真的很大氣 很international

可是進去之後 與我設想的有些出入

地面的草坪稀疏 露天展館 陽光刺眼 且每一個展館都要排隊

(我想像應該是在一個精緻且有未來感的室內,給人「宜居」的感受)

通過這個立牌能看明白理念了嗎?

就是通過節省個人空間,擴大共享空間

這張牀讓我想到了火車的硬臥 實際尺寸更小

這個設計對大長腿來說很不友好了

通過滿牆的格子分割出更多空間

衛生間的背面就相當於隔牆 空間利用更高

雖然說樣板間能多多少少感知一些理念

但很多區域都是不能進入和觸摸的 這大大降低了體驗感受

而且用的材料味道比較大 又給體驗打了折扣

總的來說

這個展有些誇大宣傳

但是拋開這些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

未來的家 公共區域會更加擴大 私人空間將越來越小 透光 低碳 出行 能源 複合型家電等多種融合的可能性展現在15平方米甚至更小的空間裏 我們不妨將眼光放得更遠一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