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分軌混音的現象,不知道是先混音人聲還是先混音樂器,另外就是非常針對樂器那麼多軌道比較糾結,樂器打架,然後通過生相改位以後還有打架,這種現象是不是需要看著頻譜分析儀進行頻段分佈?有什麼參考的書籍最好?


混音不是用看的,是用聽的。

另外書籍推薦的話,初學者適合看混音指南》

學習壓縮與限制以及混響相關內容的話推薦《靈活的混音》裏關於壓限和混響的章節,

有關於隔音與吸音的相關內容可以看《音樂聲學與心理聲學》的相關章節。

大學不是音樂相關專業,或者不是音樂相關從業者的話不推薦看《混音藝術與創作》(或者高中音樂生也可以啊,基本的音樂素養要有吧。最起碼五線譜能很熟練的看懂了再看這本書吧)。
一般是從自己最熟悉的樂器開頭,但我一般從人聲開始(國外很多從地鼓開始)


多看書多聽。樓上推薦的書都很好我也在看。

先說一下我的工作流程吧,一般我拿到分軌後先整理素材,對素材進行分類。對聲像進行一個大概的擺位,做一個大概的預混。

然後對素材的聲音質量做一個客觀的評價分析。挑選出哪些是可以Mute掉的多餘素材。混音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並不是每一條分軌你都必須要用。反覆做AB對比,對比加上或減去這條素材後對整首歌是起到了好的影響還是 不好的影響。然後分析每個樂器在不同的樂段起到了什麼作用,以便混音時做不同的處理。

做完這個工作以後,我就可以正式開始混音了。一般我是從節奏樂器混向旋律樂器,頻率低的樂器混向頻率高的樂器。最後纔是人聲。混音時需要解決錄音時造成的問題,比如檢查有沒有相位抵消、有沒有錄進去噪音、有沒有頻段失真和相位失真並進行修正。

修正後才開始對音色進行塑造。就是說我希望這個樂器的音色是什麼樣的,比如底鼓是要鼓皮聲多一點還是更悶更厚實一點。這是要根據製作人的意見和風格來決定的。

最後一步是做音樂情緒。根據前面分析的結果來在不同樂段對不同樂器進行突出。比如到了高潮的段落是要一個比較大氣的感覺,我會用通過推automation的方法把弦樂、鋪底電吉他等等烘托氛圍的樂器的音量推高,使他們在音樂中更突出,來配合歌曲的情緒。


習慣先混節奏吉他類,有節奏有段落的軌道。

1,是節奏定位處理,這對多軌混音最重要,因為前後複製纔有操作性。其他軌道的節奏都會按這個軌道進行微調。2,有段落,知道處理到什麼位置了。其他樂器會有加花了。

所以,因為常常是節奏吉他創造動機,所以先處理節奏吉他。

如果是以鼓為動機,即按鼓機標準化分佈節奏和加花時,先處理鼓。
一般是先做好樂器的部分 在做人聲 書籍 推薦看看 混音指南
看什麼類型的作品吧 我一般先鼓再人聲最後其他 別把人聲當人聲 當作混音裏最重要的樂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