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4月4日電題:他爲何堅持十餘年,做一件可能不被人理解的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宋瑞 郭方達

  如何堅持十餘年的時間,做一件可能不被人理解的事?作爲天津市的一名遺體捐獻宣傳志願者,趙永華用一部座機告訴我們,不漏下任何一通電話,就是他的祕訣。

  一張小方桌上的隊伍

  趙永華的家位於天津市紅橋區佳園北里小區,大小不到30平方米,一張牀、一個圓桌、幾把椅子和一個桌櫃,將客廳擠得滿滿當當。

  “第四屆全國五好家庭”“天津市優秀志願者”“天津市2017年度最美家庭”……家中的櫃子和牆上滿滿都是各式各樣的獎盃、獎狀和錦旗。

  74歲的趙永華揪了揪身上略顯陳舊卻依然整潔的衣服說:“好多都是遺體捐獻者家屬送的,能穿我就留着。”

  客廳一隅的一張方桌是趙永華的“辦公區域”,也是“天津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宣傳服務小組”的“根據地”,經過多年的經營,這支由趙永華夫婦創立的公益隊伍已有上百人的規模。

  桌上最顯眼的莫過於一部座機,按鍵上的號碼有些磨損,握把上也盡是細密的劃痕,但儘管款式老舊,卻一塵不染。電話旁邊擺放着30多個裝滿手寫資料的文件夾。

  趙永華戴上老花鏡,在臺燈下眯着眼翻找,從抽屜裏取出幾個頗有年代感的小本子,封皮上用透明膠貼着一張橫格紙條,上面一筆一畫地寫着——《遺體捐獻申請者名單冊》,裏面記錄了自2004年起天津市各個區縣、各個年齡層次的遺體捐獻申請人。

  “鈴鈴——”桌上的電話響了起來,趙永華趕忙放下手頭的工作,詳細解答起電話那頭的疑問。“這是我建立的天津市遺體捐獻宣傳服務熱線,市民們會諮詢我遺體捐獻的申請流程。”趙永華說。

  談起天津市遺體捐獻的申辦流程,恐怕沒幾個人比趙永華更熟。“這都是我多年來跑出來的經驗。”趙永華說。

  一次偶然的堅持

  1993年,趙永華夫妻二人雙雙下崗,一家六口人僅靠着每月400多元的下崗補貼過日子。

  秉持着“樂樂呵呵是一天,彆彆扭扭也是一天”精神的趙永華夫妻倆,很快就從下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們在社區當志願者,做衛生、搞綠化、維護社區秩序,每天都過得緊湊而充實。

  1997年,報紙上一則國家宣傳遺體捐獻的文章吸引了趙永華夫妻倆的目光,倆人一合計,便萌生出捐獻角膜和遺體的想法。

  “那時大家都覺得遺體捐獻是‘文化人’乾的事兒,我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工人沒那麼高的‘覺悟’。”趙永華說,別人越是覺得他在鬧着玩,他就越要用事實說話。

  1998年,爲了找到遺體接收單位,趙永華跑遍了市裏大大小小的醫院,卻毫無進展。幾經波折的他找到了天津醫科大學。

  “在學校裏,我瞭解到天津醫科大學老校長朱憲彝捐獻遺體的事蹟後,更加堅定了遺體捐獻的念頭。”他說,但是遺體捐獻申請書上還必須有家屬簽字。

  趙永華夫妻倆只能硬着頭皮向子女們坦白。聽到父母想捐獻遺體,孩子們都表示強烈反對。“他們覺得父母捐獻遺體後,掃墓都沒有個去處,再加上擔心周圍同事朋友指指點點,這事兒就暫時擱置下來。”

  之後,趙永華夫妻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用4年時間做通兒女們的思想工作。2002年4月1日,趙永華夫妻倆完成了遺體捐獻公證,成爲天津市首例自願申請遺體和眼角膜的“雙捐”志願者夫妻。

  一段十餘年的努力

  想讓更多人瞭解遺體捐獻,趙永華把自家的電話號碼登記爲天津市遺體捐獻宣傳服務熱線。“熱線開通後就沒閒着,但最開始真正申請的卻沒幾個。”他說。

  “當時200元的公證費讓大家犯難,怎麼捐了遺體還要自掏腰包?”爲了給遺體捐獻者免除公證費,他天天像“串門”一樣找相關部門爭取。

  2006年底,天津市發佈了規定,捐獻遺體、眼角膜者實行免費公證,趙永華終於解開了心結。

  “檔案不是死的,申請表入檔後,依然要一直跟進。時常去申請人家裏坐坐,既能掌握捐贈者的實時意願,也是對他們的一種陪伴與尊重。”趙永華說。

  自2002年起,已有2000多人通過趙永華創立的“天津市遺體捐獻宣傳幫辦志願小組”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

  在薊州區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803名遺體捐獻者的名字鐫刻在“奉獻碑”上,其中三分之一的名字趙永華都熟悉。

  天津醫科大學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面向社會接收無償捐獻遺體用於醫學教學使用,累計接收797例,其中2018年接收遺體捐獻86例,公衆對遺體捐獻工作的認知度不斷增強。

  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張平說,有了像趙永華這樣的遺體捐獻宣傳員,遺體捐獻的來源更加充足。

  “爲了對遺體捐獻者表示尊重,自2002年天津醫科大學設立生命意義展室,每逢新生入校都在這裏要上一堂特殊的課。”張平說。

  根據天津市紅十字會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天津市實現遺體捐獻827例,實現人體器官捐獻908例,角膜捐獻456例。僅今年第一季度,成功實現器官捐獻93例、遺體捐獻30例。

  “在我看來,遺體捐獻對醫學事業和人類發展都有貢獻。這是了不起的事,是大愛大善。社會有需要,我就會一直做下去。”趙永華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