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喜溫暖、陰濕的環境,如野生山谷林下處。稍耐寒,長江中下游地區能露地栽培。耐陰性強,忌強光直射,夏季高溫乾旱時葉片容易枯黃。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質多的沙壤土。常生長於較濕潤的石壁、苔蘚層中,常與灌木相結合,或者生長於林緣、草叢、有山泉的地方,亦生於海拔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針葉林下。

淺談中藥材白芨的種植技術

白芨,(學名:Bletilla striata)又名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紫蘭、紫蕙、百笠、地螺絲、白雞娃、白根、羊角七。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塊根),植株高18-60釐米。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氣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開花。

白芨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及園林價值。主要用於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花有紫紅、白、藍、黃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內觀賞,亦可點綴於較為蔭蔽的花臺、花境或庭院一角。

白芨的種子極細小,似粉末,狀沒有胚乳,只有幾個細胞構成的發育不完全的胚。白芨在濕潤的苔蘚上發芽,且長時間不幹燥。

生長習性

喜溫暖、陰濕的環境,如野生山谷林下處。稍耐寒,長江中下游地區能露地栽培。耐陰性強,忌強光直射,夏季高溫乾旱時葉片容易枯黃。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質多的沙壤土。常生長於較濕潤的石壁、苔蘚層中,常與灌木相結合,或者生長於林緣、草叢、有山泉的地方,亦生於海拔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針葉林下。

白芨的兩種種植方法

根莖繁殖

常用分株繁殖。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頭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種植,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後,掘起老株,選當年生具有嫩芽的塊莖及其與先年的老鱗莖毗連接生處切下,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按行株距各825px左右開穴,深淺適宜,須帶頂芽且新芽向外,覆土3-100px,稍加鎮壓,栽種後施益富源生物液態肥或直接沖施益富源種植EM菌液效果最佳。傳統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但分株繁殖週期長,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種量大,很難滿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種子播種

亦可採用播種繁殖,但白芨的種子非常細小且無胚乳,因此在自然狀況下很難萌發和生長,實生苗的栽培較為困難,但隨著部分科研單位加大研究力度,蘭科植物育種工作得到快速發展,通過無菌播種、試管成苗以及種植專用益生菌(例如,益富源種植專用菌種原液)的出現和應用,種苗的生產和培育工作更是突飛猛進。在播種前先使用益富源種植菌液浸種,主要起到殺菌防腐爛,為種子提高充足的養分,提高發芽率,催芽保苗的作用。特別現在無菌播種技術越來越成熟和普及,實現白芨種苗的規模化生產已經逐步開始實現。

病害防治

常發生黑斑病,用益富源種植EM菌200-500倍稀釋液噴灑。

中耕與施肥

每年進行4次,第1次3-4月苗出齊後,第2次5-6月生長旺盛期,第3次8-9月,第4次冬季倒苗後。每年追肥3次,前2次在中耕除草後進行,以益富源生物菌液態肥最好,第3次8-9月,用益富源糞便腐熟劑發酵有機堆肥,撒在畦上,結閤中耕,混入土中。現蕾時摘除花蕾。遇旱及時灌水並沖施益富源em菌營養液。栽後第1、2年冬季,在行間可間種一季短期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草與追肥

6月初雨量增多,廖科、菊科、禾本科雜草生長勢較強,往往與白芨爭營養,而會嚴重影響白芨塊莖正常膨大,故必須在6月初及時細心用手工撥除一次,並及時噴灑益富源種植葉麪肥來補充白芨所需營養,若6月中上旬上述雜草仍不能控制,則必須再次細心地手工除草一次。7月初氣候利於廖科、菊科、禾本科雜草生長,往往雜草與白及爭營養而影響白及地下部膨大,故必須在7月初撥除上述雜草一次,並同時追施白芨種植專用em菌肥做追肥,若7月初仍不能控制,則再次細心地手工撥除雜草。8月初菊科、禾本科等雜草處於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雙旺階段,其生長勢較強,往往易與白及爭營養而影響白及地下部膨大,因此,8月初必須細心地手工撥除雜草一次。

採收

多在8-10月採挖,除去殘莖、鬚根,洗凈,立即加工,否則易變黑。分揀大小,投入沸水中煮(或蒸)3-5分鐘至內無白心時取出,曬至半乾,去外皮後再曬至全乾。

採收白芨栽種後,於第4年10月當莖葉黃枯時採收。此時,地下塊莖已長成 8-12個,相當擁擠,過遲採收,生長不良。採挖時,先清除地上殘莖枯葉,然後用二齒耙小心挖取塊莖抖去泥土,噴灑益富源種植em稀釋液保鮮防腐,便於運回加工。

文章來源:中國農林科技網

生於山野、山谷潮濕處。

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境;不耐寒。對土壤要求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要求栽培在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