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當我們在北半球迎來春暖花開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批館藏書畫

  跨越山和大海,遠赴重洋

  飛往南半球,飛向秋天

  到達澳大利亞

  在那裏,結出碩果

  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

  展覽於當地時間4月4日傍晚

  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和澳大利亞雖分處南北半球,但中澳人民的友好交往由來已久。600年前,中國明朝的遠洋船隊曾到過澳洲海岸,開啓了雙方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的先河。

  本次展覽,我們既從豐厚的館藏中選取了300年前的《乾隆南巡圖》,希望藉此來呈現中國藝術家的對歷史事件的空間敘事和藝術表達。同時,我們也選擇了中國現代藝術家謝雲、蕭朗和王乃壯的書畫作品以及一些與書畫相關的文物藏品,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藝術家對生活的藝術闡釋,以及其中蘊含的審美觀念、精神追求和道法自然的生活哲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信息】

  展覽

  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

  展期

  2019/4/4 - 7/28

  地點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展覽架構】

  “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展覽展出115件/套展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展示《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啓蹕京師》(高仿複製件),並放映數字動畫。

  第二部分,展示謝雲、蕭朗、王乃壯三位藝術家的書法繪畫作品,輔以蕭朗創作用筆墨紙硯實物。

  第三部分:澳大利亞華人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反映華人在澳工作、生活的書畫長卷。

  展覽開幕前夕,還舉辦了策展人主講的《與中國紀實繪畫傳統》講座爲展覽預熱。

  【精彩展品】

  《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局部),清·徐揚,1771—1775年,紙本設色,68.6 cm×1988.6cm(現場展出爲高仿複製件,並放映數字動畫)

  《乾隆南巡圖》描繪了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出巡中國中南部兩省——江蘇、浙江的歷史場景。有絹本和紙本兩種,均爲12卷,絹本已經散佚,現分藏於海內外不同的博物館中。完整的12捲紙本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959年調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紙本《乾隆南巡圖》,縱68.6釐米,全長154.17米,由宮廷畫家徐揚根據乾隆皇帝御題詩意,結合南巡路線繪製而成。12卷內容依次爲:第一卷,啓蹕京師;第二卷,過德州;第三卷,渡黃河;第四卷,閱視黃淮河工;第五卷,金山放船至焦山;第六卷,駐蹕姑蘇;第七卷,入浙江境內到嘉興煙雨樓;第八卷,駐蹕杭州;第九卷,紹興謁大禹廟;第十卷,江寧閱兵;第十一卷,順河集離舟登陸;第十二卷,迴鑾紫禁城。

  篆書《悟道》斗方,謝雲,1989年,紙本墨筆,69.2cm×69.9cm

  這幅書法作品名爲《悟道》,“悟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着對世界本源的思索和對終極真理的哲思。此處的“道”,對不同的人來說,既可能是佛教的佛理,也可能是道教的道理,也可能泛指“真理”。類似“悟道”的書法作品,多被文人用來自期、自勉以表達自我的人格追求,抑或贈與他人共勉。這幅作品創作於1989年,以篆書形式書寫,運筆顯得自由散漫,富有畫意,顯示了作者閒適的創作心態。

  篆書甲骨文《車》條幅,謝雲,1999年,紙本墨筆,138.2cm×70.2cm

  這幅作品書寫的內容只是一個漢字——車,此處的寫法是商周時期甲骨文的寫法,甲骨文是4000年前漢字的早期形態。漢字的造字原則之一是“象形”,即根據實際物象的形狀提取概括其主要特徵,具體到“車”,即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正因爲漢字的這一造字原則,書法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畫”的意味,也即“書畫同源”。所以,謝雲的這幅作品,首先一幅書法作品,同時,也可以視爲一幅墨色變化豐富的水墨畫。

  《菜根香》,蕭朗,1989年,紙本設色,59.4cm×38cm

  這幅作品畫面簡潔,只有一棵白菜,幾頭蒜,一隻破籠而出的草蟲正伏在白菜上進食。它是表現蕭朗清白人生本色的代表作。有詩云:“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意思是說,只要有詩書爲伴,便覺得人生充滿着快樂時光,即使穿着麻布做的衣服也會覺得很暖,即使喫着野菜根也覺得很香。這幅作品是在謳歌人的一種安貧樂道的精神。蕭朗以人生的大清大白入畫,令人看後頗多感慨。

  《遛早》,蕭朗,1994年,紙本設色,43.3cm×46.4cm

  這幅《遛早》是女性化系列作品“老姐倆兒”中的一幅。“老姐倆兒”系列作品通過描繪兩隻黑白各異的老母雞,擬人化地表現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爲,兩隻母雞或附耳湊臉,相親相近;或心領神會,相對相視;或相跟相隨,活得自由自在……

  《遛早》描繪了正在閒庭信步的雞,好似早起出門遛彎的鄰家大媽。我們的生活裏有多少與之相似相近的動人情景一閃而過,蕭朗用心抓住了它們,把它們賦予一個人們最不容易注意的形象,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審美情趣進行勾畫。

  《威風》,蕭朗,1985年,紙本設色,69cm×53.4cm

  在雄雞爲主體形象的作品裏,蕭朗有意借用中國京劇花臉那灑脫威猛的髯口造型來描繪雄雞的頭部。他筆下紅冠黑羽的大公雞個個活靈活現,動感異常。這幅畫中,放步追逐草蟲的雄雞威風凜凜、雙目圓睜、振翅抖羽,身形動作十分誇張,一如京劇舞臺上的花臉角色,威武而靈動,瀟灑而大氣,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此類作品在他的雞類畫作中極爲突出和醒目。

  《古風遺韻》,王乃壯,1997年,紙本設色,46cm×102.8cm

  作品取法中國北齊(550—577)時期婁睿墓墓室壁畫——《鞍馬出行圖》,表現的是戎馬一生的高官婁睿出行時的場面,該壁畫被認爲可能出自北齊畫家楊子華之手,長圓的臉型是北齊人物畫造型的典型特徵。王乃壯參考了其前後人物重疊的構圖特點和高古的人物造型特徵,寫意與重彩結合,“慷慨悲歌存正氣”的書法題跋點明瞭畫面傳達出的悲壯氣氛,畫家將巧妙地將展現古人出行車馬儀仗的圖像轉化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主義豪情。

  《青城後山》,王乃壯,1987年,紙本設色,52.5cm×71.8cm

  明代的大畫家董其昌(1555—1636)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地對景寫生是中國山水畫家歷來堅持的傳統。王乃壯這幅作品表現的是中國西南部四川地區的青城山,這裏是道教名山。畫面中一條瀑布從左上方傾瀉而下,濃密的樹林掩映着村落農家。這幅作品最大的特點在於墨與水的使用恰到好處,這也是中國畫的精妙之處,依靠水和墨按比例調和,配合毛筆的使用,在有暈染效果的宣紙上表現出濃淡乾溼和空間層次。

  《夢著翠霞尋好句》,王乃壯,2008年,紙本墨筆,137cm×68.8cm

  白描對畫家的繪畫基礎有很高的要求,通常是以墨線勾勒,一筆成型,沒有修改的可能。這幅表現紫藤和假山石的大尺幅白描作品顯示了王乃壯深厚的中國畫功底。中國畫歷來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乃壯也在題跋中以書法自題詩一首:“夢著翠霞尋好句,歸來如今看幾何。花事無多微吟處,織成雲飾擁千螺。”詩歌、書法、繪畫三者合一,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

  【展覽背景】

  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意願。幾年來,雙方在藏品保護、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博物館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與交流,並由此取得豐碩成果。

  2018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大師: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家”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

  2019年4月,中澳兩國的國家博物館再度攜手,共同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推出“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展。

  回顧“樹皮畫”展覽在中國的展出,推薦您閱讀

  (本文展覽現場圖片攝影/常莉)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