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曾正豪报导)

药品使用的目的在于诊断、治疗、减轻和预防疾病。除了预期疗效之外,还有可能会出现有害与非故意的反应,这样的反应通常被称为「不良反应」。明知药品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但仍要「冒险」使用的原因,正是因为药品—能「救命」。药害救济基金会举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抗生素,能杀死危害人体的细菌,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也可能发生轻如皮肤疹、肠胃不适、腹泻;严重如肌腱断裂、听力丧失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能降低已知风险

药害救济基金会指出,上市药品的风险大多数在临床试验阶段就被发现,药品说明书上除了载明适应症、使用方法外,对于这些已知的药品风险,也会标示出各种可能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有无禁忌用法或对象等,除了有助于医疗人员评估用药适当性与利弊得失外,对于可预期且发生频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也可透过事前告知和沟通,让用药者事先理解可能的风险,并对相关症状提高警觉,万一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早因应、减少伤害。

难以预期风险  药害救济最后一道防线

至于使用药物发生难以预期的不良反应,有些与过敏或特异体质相关,有些是上市后累积大量使用经验才被发现的不良反应。药害救济基金会进一步指出,有鉴于在合理用药下仍可能发生无法预期的药物不良反应,台湾基于人道精神,有药害救济制度做为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发生机率低,但伤害程度却很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予以救济,但针对轻微的或事前已知风险较高的不良反应,则不在救济范围,而是借由事前医病充分沟通来共同拟定用药计划,降低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损害。

注意用药安全  预防严重药害发生

药害救济基金会提醒,用药是效益与风险的权衡,其风险无法全然避免,但可透过注意用药安全来预防或减低严重药害的发生。厂商药品讯息的充分揭露、政府的把关、医疗人员的风险告知、与民众自身的警觉,都是齐力降低用药风险的重要机制!民众于用药期间须注意身体变化,若出现疑似不良反应症状,应尽速就医告知用药情形,及早接受诊断治疗,以降低更严重伤害的发生,若不幸发生不可预期的药害,则可寻求药害救济的协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