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烹茶方式,相信各位還記憶猶新。

沒錯,就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原重現的宋代點茶美學,引起了很多茶人和追劇羣眾的效仿。

有些高手甚至能用茶末與沸水衝出各種山水圖案的「茶山水」,被人們稱為中式拉花

本以為劇中盛家閨閣小姐們的點茶表演已經夠唯美了,沒想到最近悄咪咪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煎茶畫面更甚一籌,特別是少年李必煎茶一幕,美得讓人舔屏。

《長安十二時辰》作為一部講破案劇情,非常有節奏感的電視劇,並沒有過多的飲茶場景刻畫,但從一些特寫片段中,不難看出唐朝飲茶文化盛行,煮茶飲茶方式講究。

鹹甜口味任你喜歡

《長安》中,何監烹茶時往茶碗裏放了一勺白花花的東西,那是鹽!

唐朝人飲茶不叫喝茶,叫喫茶。因為他們都是將茶碾碎成粉煮開飲用,用腳指頭想也知道這種茶肯定苦澀到懷疑人生,勤勞智慧的人們當然是選擇加各種調料進去提鮮增味。

而且唐代喝茶不光要放鹽,還有可能放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等一切你可能在燒烤攤上能喫到的調料。喝茶就像做菜一樣口味多樣,這種加了各種調料一起煮的茶還被稱為「茗粥」。

直到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問世,認為這種方法煮出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提倡喝茶的原味,改良推出新的"煎茶"方式:經炙烤、冷卻後碾羅成末,初沸調鹽,二沸投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則止。

後來的唐朝喝茶漸漸就只放鹽了。

第五集太子召見李必,伏在案前隨意煎茶,採用的便是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提到的庵(yan)茶法:「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

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舂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稱庵茶。

茶杯喝茶不存在的

追完6集下來,不得不感慨《長安十二時辰》對細節的注重和刻畫。除了在飲茶方式上盡量還原,在茶具上也是相當考究。

李必為何監奉茶時使用的茶碗-越窯祕色瓷

唐朝人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畢竟唐代磨茶為粉,煮熟後倒在碗中飲用,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宋代以前,都沒有茶杯,茶杯是宋代以後纔出現的。

喝茶一分鐘,煎茶一小時

不管是以前的煮茶,還是陸羽推崇的煎茶痷茶,相比現代喝茶都非常繁瑣講究。

要先把茶餅在火上烤一下,然後將茶磨成碎末,再用細網羅篩過濾。

圖片來源:《中國茶經》

然後生火煮水,第一次水沸時加鹽,第二次沸時舀出一瓢備用,並將茶末倒入沸水中,第三次水沸時,用剛才舀出來的水止沸,這個時候會出現「湯之華」(湯之華是什麼,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最後「酌分五碗」,趁熱喝下。

這還是精簡的,傳說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瑣,共有十六個步驟。

不得不感嘆,唐朝人喝茶,果然風雅。當然,盛世之下不單有茶,《長安十二時辰》通過其他的細節,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極具煙火氣的長安。

不管後期是否還有講究而精製的茶場景,這部被無數人稱為迄今為止的2019年第一國產劇,我貝葉追定了。纔不會承認是因為四字弟弟的魅力。

喝好茶,很簡單

簡單喝好茶,貝葉集等你

關注公眾號:貝葉集茶生活

歡迎評論轉發,帶你的茶友一起漲姿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