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一個杭州年輕人騎車逆行被攔後當場崩潰,他在哭訴中提到此行是從加班途中趕出來,想給女朋友送鑰匙。

  很多網民在感同身受、強烈共鳴的同時,也指責起公司和他的女朋友。

  所以,他新近又發了一個迴應:

  滑動查看

  在這份迴應裏,一個原本在想象裏充滿現代職場壓力的悲慘故事,混入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可能是最近運動太少了。”

  “一定怪戒菸,要是當時我有根菸抽了就冷靜下來了”

  “肯定怪打遊戲輸,一想到連電腦都欺負我我就哭了”

  有點像我們小時候被罰寫的檢討,上上下下給自己找出很多毛病……

  “說我是巨嬰我也能接受,我心態上不成熟......

  從小家庭就教育我.....我纔不會講髒話,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但是我還是失去控制了......

  我真是讓醫生失望了。

  我得反省我自己......"

  在這裏面,除了一種深入骨髓的”反省教育“的痕跡外,

  還是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去年,他接受過一年的心理治療。

  一種我們身邊人常見的情緒狀態躍然紙上:

  偶爾崩潰,經常開玩笑,大多數時候(假性)乖巧平靜。

  //“我有抑鬱症不能上班,喝酒可以”

  這可能是一種被稱之爲“新型職場抑鬱症”的症狀。

  日本NHK紀錄片《侵襲職場的新型憂鬱症》裏,就記錄了這個現象。

  NHK對2200家上市公司進行問卷調查,有65%的企業反映自己的公司存在患上新型抑鬱症的員工。

  症狀有以下這些:

  1、完全沒有原因,突然要求休息,即使復職,也反反覆覆發作;

  2、食慾不振、失眠。有很強烈的憂鬱感、無法集中精力、無法工作;

  3、整個工作環境中瀰漫着一股疲憊感,喜歡責備同事和上司;

  與傳統抑鬱症一樣,它也有失眠和抑鬱等症狀,但其特點是:人又不總是陷入抑鬱症——

  “上班如上墳”

  “一下班就活躍”

  “我得了抑鬱症,我不能上班,但我可以和朋友喝酒、旅行。”

  除了工作,這些人在其他活動上都很積極:

  請了病假回家吧,但又在朋友圈秀出出去玩、參加馬拉松大賽......

  而只要一上班,又立馬恢復抑鬱的症狀。

  所以,是不是偷懶、裝病呢?

  的確,這種現代型抑鬱症通常被誤認爲是“懶惰”和性格有問題。

  27歲的今井健人是一名普通的IT行業職員,因爲寫錯一個數字被上司責怪,“爲什麼連這樣的事情都做不好?”

  回到家後,他開始一個人胡思亂想,睡不着,之後就被診斷出抑鬱症。

  然而,對於診斷結果,他的第一反應是,“哈哈哈哈我就說嘛。”

  “不是我的錯!得了抑鬱症很痛苦,但我現在可以放大假了!”

  於是,他開始計劃三個月的旅行。

  然而,當收到上司的關心時,他又開始生氣:他這就是故意的!

  之後,他用筆名奧利翁開博客指責這個上司。

  當收到網友的安慰和支持時,他的態度更篤定了:對,就是上司的錯。

  不僅公司的同事懷疑今井偷懶,連他爸媽也覺得奇怪:

  “你明明看起來臉色不錯,食慾很好,你真的得病了嗎?”

  在博客上,今井也看到了質疑的回帖:

  “什麼抑鬱症,又是海外旅行,又是和朋友喝酒,你裝病真辛苦啊。”

  面對鋪天蓋地的懷疑,他不敢接上司的電話,還越來越緊張。

  //“自我中心的年輕人們”

  當人被包裹在一種豐滿的人際關係裏時,他真實的情緒常常被自己下意識地忽視。

  習慣性”開心“,活躍氣氛,讓他常常誤以爲自己,”還挺開心“。

  實際上,他們的負面情緒,總是隻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顯露出來。

  或者在崩了很長時間以後,因爲一點點刺激而泄洪。

  紀錄片調查顯示,該新型抑鬱症與以前的抑鬱症的區別在於:

  以前的抑鬱症多見於責任感很強、很較真的人,但現在的患者多是在20-30歲的年輕人中蔓延。

  不僅出現在白領中,也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工種。

  過去的抑鬱症多是因爲長時間勞動、失業等造成巨大壓力引發的。

  而新型抑鬱症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對周邊些微小事擴大化、嚴重化,原因不一定在周圍,很多是在自身的思考方式和性格上。

  因此很難治療。

  紀錄片裏的今井健人在聚會上遇見的心理醫生,指出了她的看法:

  “主要原因是患者精神上的幼稚”

  從背後的社會環境原因來看,可能有以下這些方面:

  1、企業的要求與年輕一代人特質的鴻溝。

  在日本,許多企業總是認爲,新一批年輕人心理素質太弱,會採取許多高壓訓練。

  現在的經濟環境,使得公司無法像過去那樣,對員工進行充分的員工教育,快節奏的環境下,員工普遍欠缺與人交流的能力和接受打擊的心理承受能力。

  2018年,國內《新生代員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其對職業成長的影響研究》也提到,新生代員工(90後)兼有積極和消極的工作態度。

  他們寧願忠實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對千篇一律的工作不感興趣、喜歡接觸新的事物。

  同時,他們也存在着諸如缺乏自我定位和責任意識、以自我爲中心等問題,

  這些特質與上一代人把持下的企業文化常常產生衝突,

  最後使得公司環境變得“難以適應”。

  2、經濟構造的變化而導致適應社會難度加大

  過去,在經濟高度發展時期,努力工作提高生產性就可以。

  而在如今新經濟的經濟構造中,交流技巧變得日益重要,適應環境的方式更復雜,無法適應的人增加了。

  3、親子原因

  如今,許多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要學這學那,要表現好。

  “只要照媽媽說的做,就是好孩子。”除此之外,什麼都不用管。

  於是,許多人從小在被過分保護的環境下長大,沒有經歷足夠的衝突經驗。

  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只要有人批評自己馬上就產生攻擊性。

  當被上司指責時,年輕人常常立馬把責任推給對方來保護自己。

  在紀錄片中,24歲的鈴木香織,在新人培訓中,因被指責不知道寒暄的方法,而得了抑鬱症。

  退職後,抑鬱症反反覆覆發作,最終無法再繼續工作。

  “大概是上司的教育態度太惡劣了,那種傲慢的眼光……不想幹了。”

  心理醫生指出,其實從小鈴木香織過於在意媽媽對她的看法。

  這種動不動就責怪別人的傾向,與媽媽過去總是要求她學這學那、一些重要的事情要搶先做好有關。

  於是,這種過度謹小慎微的、“媽媽對我生氣了嗎”的念頭一直懸在鈴木的心裏。

  她沒有脫離母親的指導而自己完成一件事的經驗,非常不自信,當被上司指責時,她只能通過指責對方來保護自己。

  卻不知道該如何接着往下走。

  那麼,對於職場抑鬱,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目前,日本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工作支援抑鬱症病人的康復。

  還有的企業,規定公司管理層在工作中多和員工交流,幫助在工作中獲得自信,習慣職場。

  有效管理“職業倦怠”的發生,也可以預防職場抑鬱的發生。2018年國內的一項關於職業倦怠的研究指出,職業倦怠與抑鬱之間存在着中到高度相關。

  此外,精神科醫生齊藤環則給出了一些解決建議。

  “人是一味藥,工作也是”

  “要爲每個人安排合適的工作,這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但這種耗費對很多人的精神方面是很好的。”

  “有可以進行親密會談的朋友和同事。”

  “能夠一直從事適合的工作,不會有無理的要求,不會感到壓力,這樣就不會出現抑鬱症。”

  如果覺得累了就去休息。

  “不能上班不能出門,但出門喝酒可以”聽起來好笑,但它其實只是個很正當的需求而已。

  祝大家假期愉快!(但也別喝酒喝個三天.....)

  最後,如果你也有這種“奇怪”的症狀,

  歡迎在留言底下傾訴,

  一起交流

  編輯整理:ivy、chu

  參考資料:

  王剛,《新生代員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其對職業成長的影響研究》2018年

  宋麗萍, 都菁, 蔡晶, 李新影,《職業倦怠與抑鬱的關係及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研究》2018年

  NHK紀錄片《侵襲職場的新型憂鬱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