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恨鐵不成鋼?曾批評“馬來西亞人太懶”的馬哈蒂爾恐怕深有體會。這位老人4月1日晚在“亞洲之虎崛起大會”上發出呼籲:爲了讓馬來西亞重新成爲“亞洲之虎”,青年們要向中國學習。爲了能夠成功實現這一宏圖,必須具備勤奮、求知與誠信這3個品質。

  在老馬擔任首相的22年(1981至2003年)裏,他目睹了一個窮國的崛起,如今,他更是見證了那個窮國如何變爲強國。天翻地覆慨而慷,老馬對“八九點鐘的太陽”們語重心長地指出:以前他們比馬來西亞落後,靠着勤奮取得了載人航天、自制先進戰機等成就,能夠生產任何產品,已經對馬來西亞實現絕對領先,確實是個“好榜樣”。

  這番話暗藏了一個重大轉變,此前馬來西亞一直“以日爲師”,如今公開提出“以華爲師”,等於承認了亞洲主導權已經交棒。

  新加坡媒體3月7日報道稱,馬哈蒂爾表示,如果非要在大國的地緣競爭與經貿糾紛中站隊,那麼馬來西亞更傾向於能夠慷慨地提供經濟援助的“二當家”。他強調,必須找到與崛起大國正確相處的方式,不能因爲某種擔憂的情緒而影響決策。馬來西亞也不會因爲西方對華爲的圍堵而動搖。馬哈蒂爾坦言,馬來西亞一直積極支持“帶路倡議”,想搭上大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想從中受益。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馬哈蒂爾表現出一種友善的態度,釋放的是積極的信號。

  受人欽慕,主要靠實力。馬哈蒂爾在訪問巴基斯坦時,親眼見識了JF-17“雷電”戰機的表演,並穿上飛行夾克坐進了駕駛艙。而在馬來西亞3月26日至30日舉辦的“蘭卡威”航展上,馬哈蒂爾只是彬彬有禮地看了一眼印度的“LCA光輝”戰機就轉身離去。在新聞發佈上,馬方透露JF-17“雷電”的性價比更好,流露出採購意向。印度一直雄心勃勃地想向馬來西亞出售“光輝”戰機,如今卻成了馬哈蒂爾對華示好的“墊腳石”。

  要承認這些“善意”的確有利於暖化關係,不過還不夠。馬來西亞想重新崛起,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首先,必須做到以誠待人。“東海岸鐵路工程”是“帶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但也成爲馬來西亞內部之爭的犧牲品,馬哈蒂爾剛勝選不久就暫停了這個項目,連同另外幾個項目一起,總共有230億美元的基建項目處於擱淺狀態。3月20日,馬哈蒂爾聲稱會在4月25日至27日之間參加“帶路倡議”國際合作高峯論壇之前解決爭端。不過,馬哈蒂爾不滿“688公里的鐵路最終需耗費320億美元”,聲稱“心裏有個合適價格”、“只要對方同意就對這個工程開綠燈”。

  這一表態顯得老謀深算。就在2019年1月29日,馬哈蒂爾還聲稱“如果建設這條造價200億美元的鐵路,馬來西亞將變得很貧困”,“不是不想付錢,而是付不起”,“我們的財務真的相當緊張”……這種軟磨硬泡的手段其實比較拙劣。“東鐵工程”由中企承包,馬方還獲得20年優惠貸款。如果馬來西亞最終單方面違約,相當於信用破產,日後恐怕也不會受到信任,遑論獲得大筆投資與可觀的合約。

  第二,適應“地獄模式”是基本功。探客記得劉潤老師的一句名言是:“你的超常發揮,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對馬來西亞來說也是如此。

  東亞地區的經濟崛起建立在國民普遍經歷與適應“地獄模式”的基礎之上。產業的進步,需要整個社會都上緊發條,高度緊張地讀書學習,高度緊張地工作幹活。從上幼兒園開始,競爭就是日常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英語、體育、鋼琴、舞蹈、編程、奧數等等都是必備品。沒有人不勤奮,因爲不勤奮簡直就不配當人。人口要高效率地轉化成人口資源,在競爭極爲激烈的產業裏拼個昏天黑地。因此,唯一能從軍事工業、農業化工、通信技術、半導體、互聯網、醫療製藥等領域全方位突破西方壁壘的只有中國,這得益於廣闊的戰略縱深(市場、人口、土地、高居世界第二的GDP、外匯儲備等等)。

  假設這些產業能夠轉移到馬來西亞,問題是馬來西亞人接得住嗎?!

  前者取決於客觀,後者取決於主觀,對馬來西亞來說,似乎都很難實現。加入“紅色產業鏈”纔是最爲合適且明智的抉擇。不過,這首先需要建立高度的互信,爲了一點錢就出爾反爾地撕毀合約,誰還敢與之合作?!當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馬來西亞什麼時候開始行動都不晚,最重要的是認清現實和自己所處的位置。(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