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熟讀兵書的馬謖,聊聊職場學習

來自專欄有趣的職場萬花筒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和幾位年輕的同事來閑聊,探討怎樣學習更有成效。

大家的疑惑在於:工作之外的時間都沒有浪費,基本都會投入到學習當中,瀏覽收藏的好文章,學習網上的公開課,參加外部的工作坊。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吃飯閑聊時多了很多案例和素材,但是工作中一遇到實際困難,還是照樣會手足無措,壓力重重,似乎在學習之後沒啥進步。這個疑惑很有代表性,也讓我想起了三國里馬謖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里」寫到,副將王平看了街亭地勢後,說此地險絕,應該當道屯兵。馬謖卻認為,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王平又說,山頂是死地。馬謖卻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最後,由於馬謖執意扎兵在山上,不聽部下建議,也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陣圖送回總部,重要據點街亭還是失守了。

馬謖有知識嗎?肯定有,他自幼熟讀兵書,滿腹經綸,但他的知識大都是顯性知識,也即是書本上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具體適用於什麼樣的環境,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理解。

知識不等於技能,理論不等於成果。這也是為什麼德魯克先生反覆強調,管理是一門實踐,而不是理論。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是僅僅是為了茶餘飯後增加談資,贏得朋友圈裡大家點贊,想必大家也不會苦惱了。

互聯網時代,查閱資料無比方便,獲取信息空前快捷,碎片化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如果把學習本身當成了目的,或者沒有目的盲目學習,往往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 喜歡買書,有空總會在網上瀏覽,看到好書趕緊買下來,辦公室、家裡到處都擺滿了暢銷書籍,聽到朋友們的誇獎後更有一種深深的滿足感,通常看了前面十來頁,就開始下一輪購書搜尋;
  • 熱衷閱讀,訂閱了幾十個知名公眾號,收藏了上百篇發人深思的管理文章,然後讓它們靜靜的躺在微信收藏夾里;
  • 積極學習,參加了很多外部的培訓和工作坊,上課前激動,聽課時感動,下課後衝動,回來把PPT轉發給同事們後,就一動不動了;
  • 努力收集,每天都登陸專業網站,瀏覽了無數的優秀文章,苦心搜索下載了10個G的專業資料,心滿意足之後,就讓資料一直悄無聲息呆在移動硬碟上。

買書,下載,訂閱,收藏,周而復始,樂此不疲,美其名曰:熱愛學習。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書讀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所以熱愛學習,並不等於就會學有成效。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別人的學問始終是別人的,你想不想、有沒有、能不能把學到的內容,轉化成自身的功力和價值。

從職場學習和發展的角度,我們試著拋磚引玉給出一些建議:

1、讀書的目的不是炫技,是在於應用,在於指導實踐, 在於提升工作質量。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2、學習的過程不要注重數量,要關注質量,每一次學習都要讓自己真正有收穫,每一次閱讀都要有記錄,哪怕是一點點,一兩頁,也要讓它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積少成多;

3、學習的過程要有輸入,更要有輸出,輸出的形式可以包括演講、總結、培訓等等,沒有輸出的學習,就像沒有聲音的溝通,就像背了英語單詞卻不對話,無從檢驗、非常低效;

4、讀書之後,需要不斷使用和反饋,不僅可以口頭分享給同事們,更可以深入的寫一些讀書筆記,哪怕是從幾句話開始,慢慢深入下去,形成有個性的、系統性的思考;

5、外出培訓回來,要在工作實踐中思考和驗證,功夫在培訓之外,真正的功課大都是在培訓後才開始的,整理、加工、總結、反思、行動計劃,並通過各種形式分享給大家,並和大家有良性互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與大家共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