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The ARTIST’S WAY:The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
 
作者:茱莉亞.卡麥隆
原文作者:Julia Cameron
譯者:鍾清瑜
出版社:橡樹林

 

超過二百萬讀者感動推薦 突破創作瓶頸的永恆經典

靈感究竟從何而來?
當作品被批評得一文不值時,該怎麼找回自信心?
如何療癒我們內在小小的藝術家,重新踏上創作之路?

.晨間隨筆+藝術之約:讓你的創造力重現生機。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讓你學會珍惜錯誤。
.和自己內在受傷的孩子對話:你的心將重新得到安撫與滋養。
.不要為自己或作品打分數:別陷入自我批評的陷阱中,摧毀創意幼苗!
.別輕忽宇宙的力量:這是能讓你突破瓶頸的重要指引!
.創造力是人人皆有的本性:別再說自己沒有創意了,這只是害怕失敗的藉口。                                   

本書是卡麥隆最真實的心靈札記,也是所有創作者最珍貴的參考書。她結合自己在創作這條路上遭遇瓶頸的經驗,獨創了十二週恢復創意的課程,讓禁錮的心重新釋放源源不絕的靈感。

此十二週課程皆有一個特定主題,討論在創作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困難。經由作者的點醒和清楚明確的練習方法,往往能挖掘出你隱藏已久的心理障礙,讓你真實面對自己。此外,作者也在文中穿插自身和周遭朋友的故事,以時而幽默、時而自嘲、時而嚴肅的口吻,藉此同理及化解創作者身陷阻礙時的心情。

卡麥隆在每章課程結束後,會出幾道「作業」,要求學員拋開紙上談兵的理論,在生活中如實地去實踐這些心靈課業。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跨越了侷限,療癒了自己之後,創意往往會在此時不請自來。


 關於這本書,我想說的是……

寫書介,寫書評,寫規規矩矩的讀書心得來吸引更多讀者,這類死板板的文章,我其實不太會寫。畢竟,這類文章,隨便Google一下就一堆。更何況,在書背或是正式開場前,那些要付錢才能邀來的名人導讀或介紹,絕對對引領讀者瞭解這本書,更有幫助。

這裡,就說說看完這本書,照著裡頭每章節最後的練習實際操練的感想與結果吧──儘管我的練習目前仍停留在前幾章的階段。

 

每天的三頁隨筆

說來有些慚愧,剛開始的前幾週,我偶爾還是會忙到來不及寫,有時候甚至二週沒寫。但,我現在就狠下心,不管如何,每天一定要寫。

到目前為止,我發現……我其實還滿能寫的。

一筆在手,要飆完三頁,即使多半是廢話,其實也挺容易的。之後再回顧,其實這些廢話,很多都是腦袋裡的一些個人見解,整理一下也是可以貼上網發表,作為有「建設性」的文章,像是感情觀啦,人生觀這類。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是隻有自己會看,這些恣意揮灑出來的結果,也是最真實、最無居無束的。換言之,這三頁隨筆,是腦袋最直接的即興演出。

要我上臺即興演講,不限主題,我都還會怕,因為臺下有人;給我紙筆,叫我滾到角落寫出一些東西,隨便寫,寫出來不會有人看,我反而可以屁出一堆連我自己都訝異的東西。

這個寫隨筆的過程,其實就是創作的原始本質。

只要提筆寫,就一定會有朝一日累積出屬於自己的成果,最後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就等於是一腳跨過了創作殿堂的「神聖」門檻。

 

一定要用「筆」跟「紙」

如果是環保人士,一定會大叫亞馬遜雨林正在快速消失吧!但管他的,偶爾我們也是不可避免地為了自己,來點小小的必要之惡。

每日的晨間隨筆,作者沒有特別說明為啥「一定」要筆跟紙。有些人可能會想,用電腦打字不是更快?這裡我想分享一下,為啥一定要紙跟筆的原因,就我本身個案而言。

第一,專注。

三張紙,就自己的書寫速度,可以確保自己在這短短幾分鐘,心無旁騖地完成一件事。想想,平常再做其他事的時候,有多少次都是突然想去做其他事,中間分心了一下?例如上網查個資料,最後卻發現自己在回應FB上朋友的近況?

用電腦打字,最輕微的的狀況,可能是會因為打錯字或是選字而稍稍分心了一下;但用紙筆,無論是錯字或是忘記字怎麼寫.頂多就是劃掉或是用注音補上,一路衝衝衝……不對,寫寫寫。

這種不受幹擾的書寫,其實是最貼近自己靈感的核心。

 

第二,感受。

紙連筆,筆連手,手連心。

紙與筆接觸,指尖感受自己的筆觸,雙眼感受自己獨一無二的筆觸。

醜字美字,整齊凌亂,都是個人風格,也反映當下的心境。

如果文字輸出排列是左腦的邏輯,那字跡遊走就是右腦的圖像創作。這不是樣板化的電腦字體與排版所能取代的。而且,這一字一句,都是每個獨一無二的當下生成的,更彌足珍貴。

第三,手與腦的配合速度。

有些人的打字速度或許筆寫字還快。或者有時候,有些人會在打字打了一個段落之後,不知道接下來要打什麼。我偶爾會開玩笑說,這是因為打字速度太快,靈感追不上鍵盤,一下子就把腦袋裡的靈感存量抽光了。如此,在下一波靈感累積到一定輸出量前,暫時是蓄水狀慨,沒得洩洪了。

用手慢慢寫,至少在下一段文字醞釀完成前,不會太快就耗盡原本的存量。

 

第四,改變。

如同作者所說,晨間隨筆其實是腦袋排毒。

腦袋裡有啥想法,不爽或是怨念,寫下來就對了,反正也沒人會看,除了自己。例如要在隨筆裡罵某人,罵得多難聽也沒人管。重點是,罵完後,心裡是否舒坦多了?這情緒也不會繼續悶在心裡腐蝕心靈,也沒有傷害到任何聽眾,而且在這過程中,也可以追溯自己不滿的原由,正視它,把一些東西看得更透徹。

此情緒整理法用在其他主題與方面亦然。

就我而言,自己似乎變的更有耐心與包容力,看一些事物也更客觀,不輕易被他人言詞或情緒影響,也更瞭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因此,與周遭人的互動,似乎也變的比較沒有衝突,運氣似乎也變的比較好。

此外,雜念排除,因為書寫而遺忘,那些不必要的或是壓在心上的舊念頭消失後,原本埋藏在深層的東西就慢慢浮出水面。例如:小時候的夢想、尚未化為行動的新點子──我竟然把我國高中時期的小說靈感測子翻出來,在上頭補上最近忽然冒出來的新情節──腦袋多了空間,新東西也進來了!

再來,就是作者所說的藝術之約。

其實那就是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優雅過生活,增加一些樂趣。

我寫隨筆的紙張,其實是文具店不到五十元一大疊的可愛信紙,每天看著自己喜歡的圖案,一天的心情都被點亮了。在制式的生活外,一點一滴用些小東西來點綴自己的生活,或是出門去美術館、聽音樂會、看舞臺劇,甚至到郊外來個小旅行,都是讓感官脫離電腦、市區建築、垃圾新聞、八卦雜誌之類,作者所謂有害創作的東西的放鬆方式。

不一樣的美好事物刺激腦內啡分泌,心情好,世界也變好。

 

最後,來點超自然的吧!

說到底,其實作者書中的論調,挺接近最近火紅的的吸引力法則與其他新世紀靈性成長。

每日的隨筆,其實就是冥想;而釐清思緒,也更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也更容易將心中的願景給具現化。而對那些想要筆耕的人而言,也更容易「接收」到新的靈感,所謂連結神性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笑)

當你朝著心中的理想前進,每天藉由隨筆排除雜念讓自己專注在真正可望的事物,等於是消滅了拖延的藉口,也保有了自己的原則與底限,不讓其他事物來影響自己前進的步調。

簡單來說,心想事成除了行動,還要有強大的意志力。而每日隨筆,就是一種意志力的鍛鍊。

希望一樣看完這本書的人也都心想事成……啊,對了,這篇文章本來是寫在紙上,再敲到電腦上的。

我依舊相信,以筆寫出來的文字將更有存在感,那絕不是電腦鍵盤一個delete就可以輕易抹滅那般地廉價。我也希望,在電腦快速打字與便利造成的文字氾濫之外,可以藉由書寫這回事,來更加尊重老祖宗的文化智慧與藝術美感,也更重視所以質感。

共勉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