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治笑話一則:

  在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第三次在議會被否決後,精疲力竭的她和朋友談話時說:“我的政府內部有34人反對我,他們都辭職了。”

  她的朋友很驚訝:“這麼多嗎?幸好他們都辭職了,這樣就沒人反對你了。”

  特蕾莎·梅嘆了口氣:“還有11個在職的內閣官員反對我,差點把我推下臺。”

  三振出局

  3月29日,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在議會以344:286票被否決。這是今年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在議會第三次被否決了。

  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是在去年11月25日和歐盟正式達成的。這份協議就在今年在議會表決。

  第一次表決發生在今年1月份,脫歐協議以432:202票的結果慘遭否決。

  第二次表決的前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英國脫歐目前只有兩個選項:要麼選擇特蕾莎·梅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要麼不脫歐。結果第二次表決於3月12日,以391:242票的結果,脫歐協議再一次在議會被否決。

  第三次表決更是熱鬧。在第三次表決之前,議會以329:302票通過了一項跨黨派修正案,使議員們能夠就替代方案進行一系列“指示性投票”。這意味着議會奪取了對脫歐議程的控制權,在脫歐問題上不僅成事不足,怕是以後還能敗事有餘了——提出這一項跨黨派修正案的還是特蕾莎·梅所在的保守黨的議員。

  很顯然,特蕾莎·梅目前連把保守黨團結在一起都無法做到,又怎麼能去推動脫歐協議在議會通過呢?在脫歐協議在議會第三次表決時,34名保守黨議員投了反對票,而這次表決中,脫歐協議以344:286票第三次被否決。

  這次反對票只比贊成票多58票了,比前幾次都要少多了,但仍然改變不了協議沒通過的命運。

  國內報道特蕾莎·梅這一挫敗的時候,標題上用了“特蕾莎·梅賭上首相生涯”這種話,渲染滿滿的悲情色彩。但實際上可能沒這麼悲情,甚至有點滑稽。

  特蕾莎·梅對保守黨議員承諾,只要他們願意支持其脫歐協議,她願意在協議通過後下臺。最終脫歐協議沒通過,但票數差距縮小了——就好像這些轉投贊成票的議員都巴不得她下臺一樣。

  這就像特蕾莎·梅求這些議員:趕緊通過脫歐協議吧,你們通過了我就能滾蛋啦,你們就不用看到我繼續做首相了。

  還有這樣反向要挾的?還真是活久見了啊。

  特蕾莎·梅可真是急了。

  不過她急也沒用,反正脫歐都拖延了很久,以至於第三次表決發生在3月29日——正是之前規定的英國正式離開歐盟的日子,那就意味着無論怎樣英國脫歐都是要延期了。

  說起來特蕾莎·梅剛當上首相的時候,有媒體認爲,特蕾莎·梅跟德國的默克爾有許多相似特質,比如有能力、可信、明智。可是這三年快過去了,就連原定的英國正式離開歐盟的日子都過去了,脫歐仍然需要加時,脫歐協議也還沒通過,中間特蕾莎·梅還經歷過不信任案表決,現在還要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

  儘管脫歐對於任何一位英國首相都是相當棘手的事情,但這並不能掩蓋特蕾莎·梅缺乏能力的事實:她並不是整個問題裏唯一無辜的人,她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她本應該做得更好一些,但她還是犯了很多重要的錯誤,以至於使局面越來越糟糕。

  準備不足,開啓脫歐

  特蕾莎·梅原本的態度是希望英國留在歐盟,但在脫歐公投結果指向脫歐後,她選擇尊重民主的意見,“脫歐就是脫歐,對決已經結束,公衆得到了裁決”,“英國不會再留在歐盟,不會重新加入,不會有第二次公投”。

  所以在當選之初,特蕾莎·梅留給公衆的印象是果斷、有領導力的領袖形象。大方向上,她會尊重脫歐公投結果,脫歐也不再有回頭路,她將努力推進脫歐。

  可以說,她首相生涯的成敗得失,都繫於脫歐這件事上了。如果她能夠在內外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帶領英國脫歐成功,那麼她將媲美英國歷史上偉大的首相們。但如果她沒有辦法推進英國脫歐,或是最終把事情搞到一團糟,那麼“無能”可能就是對她最溫和的評價了。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特蕾莎·梅上任伊始就開始施壓,希望儘快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展開脫歐談判。特蕾莎·梅儘管一開始態度並不着急,卻還是在上任不到一年後的2017年3月29日啓動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

  這是因爲歐盟最初比英國要急,如果英國在公投後拖着,脫歐反倒形不成明確的結果,拖下去對歐盟可沒好處。然而只要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那麼按照該條文規定,退歐的時間最長期限爲兩年,如要延期需要經過成員國和歐洲理事會的同意。這等於英國脫歐的就截止日期和延期方式都已設定完畢,英國截止日期前沒有搞成的話,延期的主動權在歐盟手上。

  那麼英國等得起,特蕾莎·梅就真的能夠不急嗎?並不是。

  原因很簡單,特蕾莎·梅上任之初承諾要帶領英國脫歐,那麼她就要努力履行她的承諾。更何況她在脫歐公投之前還是支持留在歐盟的,公投之後卻轉變立場支持脫歐,這樣大的轉變下,如果她繼續拖延,別人肯定會還懷疑她同意脫歐只不過是緩兵之計,或是爲了首相的權位而欺騙民衆。

  假如她敢一直拖下去,無論是黨內原本支持她的人還是民衆,都不會繼續信服她。

  而且從2016年6月脫歐公投到2017年3月底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英國拖延的時間也不短了。

  然而在這段時間裏,特蕾莎·梅領導的政府也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2017年1月,也就是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兩個多月前,英國駐歐盟大使伊萬·羅傑斯辭職,他在辭職信中稱“我們還不知道政府會爲退歐後的英國同歐盟的關係設定什麼樣的談判目標”,“英國談判團隊的結構以及支持該團隊的角色和責任的分配需要迅速解決。還需要加強使倫敦和布魯塞爾的小組能夠無縫運作的工作方法”。

  他的辭職信充滿了英式委婉語氣,其實表達的憂慮是很深重的——政府連脫歐之後想要達到的目的都不清楚,根本沒法談啊!我們談判團隊怎麼組成也都沒定下來,政府和我們這些在歐盟的代表交流也不通暢,這讓我怎麼幹活?

  所以他就辭職了,理由是反正2017年10月他的任期也要結束,不如早點走人,以便早點建立一個更穩定的談判團隊。

  羅傑斯私下表態更爲悲觀,他認爲英國與歐盟的談判有可能長達10年,即使協議最終達成,也需要其他27個成員國的批准,失敗的機率很大。他的態度引得支持脫歐的議員激烈批評,大概意思是你們這些公務員就該聽內閣的話老實做事,羅傑斯你跑出來對決策指手畫腳真是多管閒事,還是滾蛋比較好。

  最後羅傑斯是自己滾蛋了,英國政府還是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啓動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這等於乖乖走進了歐盟設下的陽謀——兩年後英國脫歐不成,就要被歐盟一邊喫瓜看戲一邊拿捏了,就像現在的情況一樣。

  突然大選,慘遭失敗

  說歐盟要求英國早點啓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是陽謀,歐盟可能會覺得很冤枉:你們英國要脫歐,我們催促你配合,難道不是理所應當嗎?你們搞搞好,形成統一意見,各項事務做妥帖了,兩年時間不還很寬裕嗎?

  是啊,兩年時間裏總得做點什麼吧?做不出來,只能說明英國政府無能。

  特蕾莎·梅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確實挺無能的,連穩固的執政地位都拱手讓了出來。

  2017年4月18日,特蕾莎·梅突然宣佈將在當年6月8日提前大選。

  其實在此之前,保守黨一直以穩定爲由,表態不會在《里斯本條約》第50條啓動後的兩年大限之內提前大選。然而如果不提前大選,那麼2019年3月29日脫歐原定截止日期到期時,各路議員肯定會各懷鬼胎考慮大選的事情,到時候把大選的討價還價帶入到脫歐表決裏就不好了。

  所以特蕾莎·梅決定提前大選,以早日組建一個強有力的穩定政府,也是合情合理的,就連兩大反對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也都對提前大選的決定表示歡迎。

  而且特蕾莎·梅和保守黨也有自己的小算盤——4月民調顯示,保守黨的民意支持率爲48%,而工黨的支持率只有24%。努努力,保守黨在議會擴大議席,特蕾莎·梅或許就可以僅憑保守黨議員就能在議會通過自己的脫歐方案。

  保守黨的支持率可是工黨的兩倍啊!飛龍騎臉怎麼輸?

  不過這樣大的差距也讓工黨的策略變得很簡單——反正也無法在議會取得多數執政,而且執政就要面對脫歐這個大坑,還不如使勁起鬨架秧子讓保守黨成爲一個脆弱的執政黨,自己擴大議席保證成自己事不足敗對方事有餘。那麼,就在競選的時候使勁給保守黨拆臺就好了。

  於是工黨在競選裏就打出了一套自己也不信的王八拳,用來攪混水。比如取消大學學費、進一步提高對高收入人羣和公司的徵稅力度、保障低收入人羣和退休職工的權益、未來5年內向國民健保制度增加370億英鎊的投入、投資100億美元到住房和IT產業建設——別管怎麼實現,年輕人只要先投票就行了。

  反觀保守黨那邊真是昏招頻出,比如他們提出了一項改革計劃,規定各項資產估值超過10萬英鎊的老人必須按照市場價自己支付看護費用,要是錢不夠,政府還有權在老人身故後出售其房產以償付未結算的尾款。

  這種榨盡老人最後一點資產的法案一經宣佈,保守黨的支持率飛速下跌,這項改革計劃被工黨嘲笑成“癡呆稅”。

  雪上加霜的是,臨近大選,和伊斯蘭國有關的恐怖分子在英國大搞恐怖襲擊,這一下又給了工黨話柄:這麼多恐怖襲擊,完全是因爲2010年起長期擔任內政大臣的特蕾莎·梅削減2萬名警察,導致了恐怖分子在英國活動猖獗。

  這麼一通騷操作下來,保守黨在大選中灰溜溜地失敗了。儘管還是議會第一大黨,但保守黨議席從大選前的330席縮減到了大選後的318席,而需要獲得超過半數議席即326席才能成功組閣。

  特蕾莎·梅不得不找到支持脫歐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湊夠超過半數議席組成非正式聯盟,建立少數派政府。

  大選前撈取更多議席的小算盤徹底打翻了,還賠進去12席,就連超過半數議席都做不到了,把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拉入執政聯盟等於保守黨還得看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的臉色——這不是把人引進來給你拆臺麼。大選完了你費這勁去拉攏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那10個席位,還不如之前就不大選,別把那12席賠進去呢。

  這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大選過後,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就已經很難在議會通過了——除非她能說服這些各懷心思又在議會裏佔據很多席位的反對黨。

  剛愎自用,全無妥協

  然而,“說服”是特蕾莎·梅沒有點開的技能點。

  從上文裏英國駐歐盟大使羅傑斯的抱怨裏,我們可以看出,特蕾莎·梅政府和他們這些在歐盟工作的官僚溝通十分不暢。羅傑斯先生,你並不孤單,因爲特蕾莎·梅好像和誰都溝通不大好。

  在2017年大選前,特蕾莎·梅習慣於聽從她的兩名特別顧問的意見,而對黨內其他人置若罔聞。在大選失利後,這兩名特別顧問自然成爲了衆矢之的,在保守黨集體逼迫下辭職了。

  連保守黨內部都沒有溝通好,那麼大選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了——特蕾莎·梅自己也沒什麼個人魅力,競選口號不過是陳腐的“強大而穩定”(strong and stable),彷彿是一臺沒有感情的復讀機。

  《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稱,八年前的一次國際婦女節招待會上,她第一次想試着和特蕾莎·梅搭訕。然而別的記者告誡她:“別麻煩了,她是一堵空白的牆。她什麼都不告訴你。”

  不同於其他官員,特蕾莎·梅獨自一個人坐在桌子邊,顯得很孤獨,沒什麼人和她搭話。這名記者鼓起勇氣去找特蕾莎·梅問問題,可特蕾莎·梅只會蹦出一兩個詞回答她,這讓她很是失望,“她(特蕾莎·梅)顯然認爲建立一段關係或向我解釋她的任何想法都沒有意義”。

  這名記者接着指出了特蕾莎·梅與外界缺乏溝通的各種問題。

  比如不懂得妥協,特蕾莎·梅可能永遠不會理解談判的概念,不會讓自己與對方都能各退一步,她只是希望對方讓步。

  比如漠視他人的意見,“她相信自己可以領導並贏得勝利,而不必關注自己的盟友、敵人、同事以及潛在的合作者的想法。以僵硬出名的她似乎把政治上其他重要的參與者看作是可以在棋盤上移動而不需要他們自己動機的棋子。”

  比如信任私人,她只喜歡和包括自己丈夫和前文提到的那兩名特別顧問在內的幾個固定的親信祕密磋商,而不是廣泛聽取意見,這讓她變得很狹隘。

  顯然,這樣的領袖別說勸服反對黨,就連其執政聯盟乃至保守黨都不會統一在她的領導下。

  在她領導的這不到三年時間裏,她組建的政府共有34人辭職,甚至超過了執政十年的布萊爾。而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在議會第三次被否決的時候,34名保守黨議員投了反對票也就不難理解了——本來保守黨內部想脫歐、想不達成協議硬脫歐、想軟脫歐的人都有,他們不見得會支持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

  而與保守黨結成執政同盟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看這名字就知道是北愛爾蘭的地方政黨,他們強烈要求英國不要拋棄北愛爾蘭,不要在邊境問題上對歐盟和愛爾蘭作出妥協。

  看了我們的《英國脫歐現原形》你就知道,作爲北愛爾蘭新教徒的代表,他們可是和愛爾蘭天主教徒自古以來關係緊張。於是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的10名議員都對特蕾莎·梅對歐盟在愛爾蘭邊界問題上做出妥協的脫歐協議投了反對票。

  自己人永遠纔是最大的敵人啊。

  特蕾莎·梅難以挺過今年

  反倒是那邊廂的歐盟顯得很淡定。

  按理說,歐盟是非常不希望英國脫歐的,畢竟英國是歐盟內部僅次於德法的第三大經濟體,英國每週付給歐盟的金額在1.63億英鎊左右。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通過震驚了全世界,歐盟對此也相當不安。

  但是馬上三年都要過去了,最初的悲劇在扯皮之後逐漸向鬧劇發展,歐盟對英國目前的困境已經習慣了,反正最壞也不過是無協議脫歐,心理預期已經建立,應對起來反倒顯得從容了些。

  這次脫歐協議被否決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說:“如果英國想要重新審議脫歐戰略,我們就應考慮將脫歐期限延長至5月22日。”簡直滿滿的貼心和寵溺:你不拖延症麼?我給你時間慢慢考慮!不過寶貝你可別拖過5月22日,不然的話,你還要來參加我們的歐洲議會選舉喲。我們可還是一家人!

  你皮,你上房揭瓦,可歐盟爸爸還是寵着你,誰叫那是你歐盟爸爸。

  當然,歐盟也會有人唱紅臉。歐盟首席脫歐談判官巴尼耶就說,英國再不通過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就只有兩條路,即無協議脫歐或者繼續向歐盟申請延長《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最後期限。但延長最後期限也不是隨隨便便的,英國需要足夠充分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延長的原因——歐盟企業還在爲不確定性付出代價呢。

  至於特蕾莎·梅的首相生涯,可能就會在今年終結了。

  2017年大選時,工黨提出的一個競選口號就是“Let's make June the end of May”,這是一句雙關,最後的“May”既是“五月”也是指的特蕾莎·梅。當年6月的大選還沒有徹底結束特蕾莎·梅的首相生涯,但已經使她政治權威大損。

  而今年特蕾莎·梅說不好能不能挺得過五月了——對她來說最好的結果是5月22日之前她的脫歐協議能夠通過,她也就如承諾的那樣辭職,功成身退。這種可能不大。

  她有可能會被黨內推翻,文章開頭那個英國政治笑話有可能就是真事。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11名內閣成員反對特蕾莎·梅,打算讓她下臺。只不過他們推舉的備選者都無意在這個節骨眼上趟這趟渾水。不過如果未來再來一兩次逼宮,特蕾莎·梅未必挺得過去。

  而在此之前,議會還對特蕾莎·梅提出過不信任案,特蕾莎·梅艱難地挺了過去。而特蕾莎·梅要是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未必有這麼好運了,那麼她很有可能下臺,甚至會再次提前大選。

  還有一種可能是特蕾莎·梅儘管不得人心,但別的黨或保守黨內部其他人都不願意在此時上臺執政,於是特蕾莎·梅會繼續留在首相位置上被架在火上烤——只不過歐盟可能沒耐心看着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在議會一次又一次被否決,她也很難說就能在首相位置上挺過今年。

  總之,特蕾莎·梅在首相位置上表現很糟糕,沒能成功團結英國迎接脫歐這一挑戰——脫歐難度極大儘管可以作爲爲她開脫的藉口,但仍然難以掩飾她的無能。

  本回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