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立儲布局:「司馬炎模式」在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回望

「九子奪嫡」:版權收購再創作的「晉武帝失敗史」

八、康熙48年3月-51年10月政冶博弈(復立太子-二廢太子)(中部)

-------軍方登場(步兵統領(九門提督)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刑部尚書齊世武、兩江總督噶禮全部因二廢太子被處死)

所謂「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太子這個身份在政治上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特殊情況下,太子的號召力甚至不亞於皇帝,關於這一點只要看看清初前赴後繼的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勢力就知道了。所以皇帝通常都很防範太子與軍方大佬往來,防止文、武兩班勢力合流倒向太子,文、武兩班勢力一旦合流倒向太子,太子李亨靈武登基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通知為太上皇。

當然了,槍杆子也不是萬能的,不然凱末爾即使當不上蘇丹,也可以成為土耳其王國的國王。

所以,在皇帝允許的範圍內,太子還是可以與軍隊系統的無關緊要的官員保持一定的往來。所以,太子胤礽在康熙帝允許的範圍內,也可以與軍方勢力有一定的交往,並且得到了康熙帝的默許。[注]

[注]:

(康熙44年3月15日)皇上過京口閘,右營守備潘承家接駕,上問何官,回奏:是巡江營守備,前次皇上南巡,是皇太子賞的守備。上見其人漢子很好,可做得總兵,潘承家即叩頭謝恩。(康熙44年3月28日)早,有各官啟朝請安,江提(即江南提督)張(雲翼)備設……上問江提張(雲翼),你臉上比從前很瘦了,回奏說,因病了九次所以瘦了。皇上說:「我有很好葯,你怎麼不討呢。」回奏,皇上沒有賜,不敢擅討。」上說:「你不比別人,不同著,要什麼只管討。」隨顧皇太子:「你記著,回去就賜提督張(雲翼)。」(康熙44年3月29日)皇太子賜提督張(雲翼)……皇太子傳旨:「賜提督的硯台是我親身看著做成進萬歲爺的,才聞皇上賜了提督,我心裡很喜歡。提督是精細的人,知道硯台貴重,若賜了別人,我也是不肯的。」提督隨謝恩領出。《聖祖五幸江南恭錄》

復立太子後,康熙帝為了修復與太子之間的關係,重新確定太子在朝堂之上的威望,一方面表現的是對太子言聽計從,除了太子提出處死誰,沒有聽從外,別的方面全部聽從太子的建議。一方面繼續防狼一樣防著太子。[注]當然了,這些都是康熙帝的一家之言、一面之詞,水分有多少估計也只有康熙帝自己知道了。當然了,基於復立太子後的局勢,康熙帝這番話總體來說可信度大概50%還是有的。

[注]:自釋放皇太子六年之間,隱忍不易,唯朕乃能之。……伊所奏欲責之人、朕無不責;欲處之人、朕無不處;欲逐之人、朕無不逐;惟所奏欲誅之人、朕不曾誅。以朕性不嗜殺耳。此何以故,凡以如所欲行,感悅其心,冀其遷善也。朕如此俯從……伊處只有一門,出入之人甚雜,亦眾所知,朕雖日遣大臣一員、侍衛十員看守,俱似無目者然。《清康熙朝起居注》

康熙帝不信任太子很正常,政治舞台誰的道德也不可信,唐睿宗的兒子(玄宗)靠著武力當上了太子,有個這麼牛逼的兒子,唐睿宗當了兩年皇帝就退位為太上皇了。

太子會不會信任康熙帝呢?康熙帝曾經親密無比的跟太子說,願我是宋高宗(太上皇),你是宋孝宗(皇帝),結果最後呢,直接單方面宣布,因為你沒有宋孝宗那樣孝順,所以不僅我不當宋高宗了,你還得當廢太子,不僅如此還發布了歷代廢太子詔里最惡劣的一種。

康熙帝用實際行動告訴太子,政治舞台上,父親是不能信的,即使這個父親從小既當父親又當母親[注],依然不可信。

[注]:諭皇太子:前者朕因灸艾忌風,未得親詣,心中鬱悶,五內不安,念汝年已長成,漸曉事務,況好書,自得孝友性成,朕甚嘉悅。所以遣汝恭代大禮,今暫遠離,足為深念,特使內侍馳賜難訪新到春橘、冬筠、脯修,令汝嘗時物耳,特諭。康熙28年12月23日《清聖祖御制文集》

而婁昭君和武則天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別說既當父親又當母親了,就是真正的母親、祖母也不能信。

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在已故漢和帝還有一個兒子在世的情況下,就把皇位給了其他支系,鄧綏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在政治舞台上,妻子是不能信的。

總的來說,政治舞台上,父親不能信,母親不能信,兒子也不能信,妻子不能信,祖母也不能信。所謂看上去溫馨的局面,無非都是因為有著巧妙的權力格局來牽制各方力量。[注甲] [注乙]

[注甲]: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臣聞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徒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徒其威而傾其國。《韓非子.愛臣》

[注乙]: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國柄而便私者也。所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勢,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韓非子.人主》

我寫這些只是想說明,太子誰都不相信很正常,除了兩個兒子吧,太子未登基前,只有他的兒子的利益與他綁定的最密切,太子一旦被廢,最受牽連的也是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年齡都不大,也無法幫到他什麼。

太子是怎麼對所謂的太子黨的呢,大約就是康熙帝說的那樣吧,「伊屬下內外人等、令其互相監視」(來自二廢時的講話)。我不太明白,康熙帝連這個也指責太子做什麼?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一萬年也如此,面對一個具體事件,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討論,肯定會出現各種分歧。對此,我們都不用到處看,只要看看網路上的口水戰就知道了。恰恰相反,一大群人坐在一起,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態度、觀點驚人的一致,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即使是同一件事,並且大家的利害關係一致,受的教育程度一樣,也會存在保守激進的差別。所以,黨內無派,才是千奇百怪。

基於太子的角度,利用他們之間的差異和分歧,讓他們互相制約、監督,讓他們不敢輕易背叛自己,並沒有什麼奇怪[注甲][注乙],父子至親都無法相信,屬下就可靠?沒有利害關係的約束,指望屬下的忠心,還不如指望母豬去上樹。

康熙帝自己也是這樣對諸皇子的,同樣也是這樣對官僚系統的,卻拿這個問題來指責太子,康熙帝講起童話故事來,已經到了草稿也不打的地步了。

[注甲]: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韓非子.主道》

[注甲白話文]:做君主的原則在於不能讓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君主保持虛靜無為的態度,隱蔽地觀察臣下的過失。看到了就好像沒看到,聽見了就好像沒聽到,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了解臣下的主張之後,不要變更它,應用驗證的辦法考察他的言行是否合一。每個官職都只有一個人,不要讓他們互相通氣交談,那麼一切事情的真相就全都顯露了。《韓非子.主道》[注乙]: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荀子.國富》

當然了,我再一想,康熙帝之所以最後這麼指責太子,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打擊官僚潛在的投資太子的想法,明白無誤告訴官僚,你們覺得現在的局面不好受,但是太子也是這麼對自己的屬下的。

由於缺乏太子一方的資料,所以,我看這段歷史時不會看各方怎麼說的,只看最基礎的事實,也就是政治布局。因為舌頭是軟的,話隨便怎麼都能說,誰說話都是盡量說的有利於自己,如果讓太子留下了他的相關言論,估計說的跟康熙的話差別很大,太子的孫子永璥(弘晉之子)的著作里記錄了太子嬪李佳氏(弘晳之母)的些許言論,裡面內容就與康熙帝的二廢太子時的講話完全相反,這一點後面會提到。

所以,從復立後的政治布局看,康熙帝內心中還是很防範太子的,而太子也不可能真正相信康熙帝。康熙帝一方面盯緊了太子的行動,一方面表現的異常相信太子的樣子。

太子如果只需要對付康熙帝一個人,太子有100種方式讓康熙帝滿意。問題是,太子的敵人太多了。

太子與八阿哥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八阿哥還有選擇嗎?估計是沒有了,八阿哥被清洗的命運已經可見了,無非是康熙帝自己將他清洗出局還是等新皇帝上位後清洗他。而實際上,康熙帝之所以沒有動手清洗八阿哥,無非是因為需要用他來制衡太子的勢力,所以唐肅宗殺了建寧王李倓,卻一直留著越王李係。當日益衰老的皇帝和正值盛年的太子在一起時,你跟太子有矛盾,反而在老皇帝在位的時候往往是仕途無憂,而你和太子親近,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基於八阿哥的角度,為了避免自己將來被清洗的命運,也只能繼續走把太子拉下台的路線。

而帶頭保奏八阿哥的阿靈阿、揆敘、王鴻緒等人,估計也沒有選擇了,當年與太子李亨關係非常差的安祿山,手握重兵都感覺看不到前途,選擇鋌而走險,而阿靈阿、揆敘、王鴻緒,勢力比安祿山差了一大截,如果太子登基了,他們拿什麼資本對抗官僚政治下的皇帝呢?所以,也只能繼續走把太子拉下台的路線。

關於八阿哥沒放棄角逐皇位的行動,我們只要從康熙50年底,其母良妃衛氏病危時的遺言就可以看出來了。[注]

[注]:胤禩母妃病篤時,遺胤禩之言曰:「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願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

我們看到衛氏的這段話,就知道康熙帝後面為什麼會母子通罵了,康熙帝那句著名的話「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是在衛氏這個遺言之後才說的。

康熙帝以母家卑賤指責胤禩,也是八阿哥角逐儲位後發生的事,如果胤禩能夠認清自己的位置,在尊重皇太子胤礽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的大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康熙帝絕不可能因為其母出身微賤而指責他,關於這點我們只要看下十二阿哥胤祹的母親萬琉哈氏也是出身辛者庫,康熙帝卻從沒有因此指責過萬琉哈氏和十二阿哥。

在胤禩角逐儲位之前,康熙帝在封爵上從來沒有因為胤禩母家出身而區別對待他。而且在胤禩被封為貝勒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39年,將衛氏冊封為嬪位,以示對胤禩的尊重,而比胤禩年長的七阿哥胤祐的母親戴佳氏、出身比衛氏要好,卻一直到了康熙57年才得以受封。如果說不公平,明顯是對七阿哥的母親戴佳氏不公平,兒子都已經成婚了,母親卻沒有任何的封號。

這個社會的確是不公平的,但是並沒有對衛氏不公平,一個出身卑微的女人,僅僅憑藉姿色成為康熙帝的後宮,使得自己的下一代成為了尊貴的皇子。衛氏所獲得的際遇是跟她同樣出身的人遠遠無法達到的。而衛氏卻想讓全世界圍繞著她轉,康熙帝不罵她罵誰呢?

因為你出身卑微,又不是康熙帝讓你出身卑微,是你自己的父祖之輩未能讓家族興盛,在女真統一,清朝入關,這些歷史性機遇的情況下,你的父祖之輩也未能抓住一點機遇,提高家族的地位。反而是康熙帝將你納入後宮,才改變了你的人生境遇。對康熙帝而言,花瓶如此多,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對衛氏而言,沒有康熙帝,她的人生跟其他的辛者庫女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而康熙帝之所以沒有指責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惠妃那拉氏,一是惠妃出身較好,出身無可指責,二是惠妃的表現與衛氏完全不同,史料上也記錄了惠妃的表現,「其母惠妃亦奏稱其不孝,請置之於法。」[注]如果惠妃跟衛氏一樣的表現,肯定胤禔的奪儲行為,康熙帝對她的態度也不會好。只不過罵法和處理方式不一樣而已。

[注]:○(康熙47年10月30日)壬申。諭領侍衛內大臣、侍衛等曰:大阿哥胤禔素行不端,氣質暴戾,朕嘗對眾屢加切責,爾等俱悉聞之。九月初四日諭旨內,亦曾決絕言之。今一查問其行事,厭咒親弟及殺人之事,盡皆顯露。所遣殺人之人,俱已自縊。其母惠妃亦奏稱其不孝,請置之於法。……

關於這個只要看看歷史上的一些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皇后是怎樣被罵的就知道了,廢殺了愍懷太子的賈后直接被史官罵「中宮凶忍」、「性凶暴」[注],即使是勝利者武后對待廢太子李忠的行為也被史官指責,皇后都被罵,更何況妃嬪了。

[注]:舍人杜錫以太子非賈后所生,而後性凶暴,深以為憂,每盡忠規勸太子修德進善,遠於讒謗。太子怒,使人以針著錫常所坐氈中而剌之。……史臣曰:愍懷挺岐嶷之姿,表夙成之質。武皇鍾愛,既深詒厥之謀;……既而中宮凶忍,久懷危害之心,外戚諂諛,競進讒邪之說;……《晉書.愍懷太子傳》

賈后因廢殺愍懷太子而被廢時,求助於晉惠帝,晉惠帝毫無表現,但是晉惠帝並不是從來無感情流露,嵇紹被殺時,血濺到了晉惠帝身上,後面,侍從要幫晉惠帝洗衣服時,晉惠帝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你們不要洗[注]。所以,康熙帝因衛氏的臨終遺言,罵其是「辛者庫賤婦」,並不奇怪。

[注]: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晉書·嵇紹傳》

帶頭保奏八阿哥的阿靈阿、揆敘、王鴻緒等人在復立太子後同樣沒有停下動作。

阿靈阿和揆敘在京城的官民宴會場合,肆意編造段子毀壞太子的名聲,而王鴻緒則是在江南到處散布東宮雖然複位,但是皇帝的心思尚未確的消息。

當時的兩江總督噶禮是太子一系,所以王鴻緒的這些行為應當都是被噶禮彙報給了太子。而康熙帝也通過他的情報系統得知了這些信息,並讓江南的親信打探這件事,具體康熙帝安排了多少人打探這個事情我們無從得知,目前留存的奏摺上可以明確知道江南織造李煦被安排打探這件事情。[注]

[注]: 臣李煦謹奏:竊臣奉到批回奏摺內,奉御批:朕體安,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閑言無中作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託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摺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讓人知道。若有人知爾即招禍矣。欽此欽遵。臣聞原任戶部尚書王鴻緒今歲解職回家之後,每月必差家人進京,至伊兄都察院王九齡處探聽宮禁之事,無中作有,搖惑人心,又有徽州人程兆麟者陝西曾做過道官,今往來蘇州、揚州招搖多事,時有間言,又有蘇人范溥係山東東平州知州丁夏歸里,自稱熟於京師要路,亦有招搖不根之語,理合?聞覆奏,伏乞聖鑒。康熙48年12月2日

硃批:知道了。爾親手寫的摺子打發回去恐路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爾還打聽是甚麼話,再寫來。密之。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頁703、704》

李煦兩次打探信息將王鴻緒等人散布東宮雖已複位,但皇帝內心尚未確定的信息,彙報給康熙帝,但是李煦很是害怕,懇請康熙帝將他的奏摺毀掉,害怕以後的上位者是八阿哥一系,發現他曾經幫助康熙帝探聽相關信息從而打擊報復。政治舞台的鬥爭可能瞬間就會局面翻轉,誰知道八阿哥一系會不會成功扭轉局面。李煦的擔憂絕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當時官僚系統普遍的擔憂。

這只是八阿哥一系的信息,而其他皇子呢? 其他皇子看到了問鼎皇位的希望,他們想實現這個希望,也只能先把太子拉下台。

阿靈阿和揆敘在京城的官民宴會場合,肆意編造段子毀壞太子的名聲,這件事是後面成功上位的雍親王胤禛透露的,而據胤禛的話,當時很多人懷疑阿靈阿和揆敘是替他做的。

雍親王胤禛上位後,清洗了阿靈阿和揆敘一系,將他們作為主要政敵對待,應當說,這件事應該與他無關。但是這件事顯然透露了一個信息,有其他皇子看到了問鼎皇位的希望,私下裡都在活動,而這其中就包含胤禛。

所以,對此時的清帝國的官僚來說,怎麼站隊,絕對是說不出來的痛。

康熙帝、太子、八阿哥,還有別的皇子。一個是現任的皇帝,一個是未來的皇帝,一個對皇位虎視眈眈的貝勒,還有其他皇子私底下的倒東宮的行為,官僚們站隊時應該站在哪一邊?站在哪邊,好像也不對。

站在康熙帝這一邊,太子繼位後,你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站在太子一邊,讓康熙帝知道了,你肯定也沒有好果子吃的;站在八阿哥一邊,如果八阿哥沒能扭轉局面成功上位,你將來肯定也沒好果子吃。

當然了,你也許會說,我條條大道走中央,我才不會沒事去站這種隊。

問題是,假如太子當著你的面做一些不想讓皇帝知道的事時,你該怎麼辦?假裝沒看見,還是向皇帝檢舉?假如太子讓你配合他干一些事情時,你又該怎麼辦?答應太子,還是向皇帝檢舉?

問題是,假如八阿哥當著你的面干一些不想讓皇帝也不想讓太子知道的事時,你該怎麼辦?假裝沒看見,還是向皇帝撿舉?或者向太子檢舉?

如果你敢默許、支持太子的行為。皇帝通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這種事,你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如果你敢檢舉太子的行為,太子只要有機會繼位,你同樣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如果你敢默許、支持八阿哥的行為。皇帝通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這種事,你可能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因為考慮到現在兩派制衡的局面,你也無法確定皇帝怎麼出手,因為皇帝對支持八阿哥的人出手方式不太一樣。太子通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了這種事,太子只要有機會繼位,你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的。

如果你敢檢舉八阿哥的行為,你又面臨兩個選擇,向皇帝檢舉,還是向太子檢舉。如果向皇帝檢舉,支持八阿哥的阿靈阿和鄂倫岱都沒收到打擊,他們知道了,會不會報復你?他們報復你時,你有沒有實力反抗?如果你沒有實力反抗,那向皇帝檢舉就不是什麼好的方式,那可能得考慮向太子檢舉,如果你向太子檢舉八阿哥乾的非法勾當,那皇帝知道了怎麼看你,你說你是不是太子黨?

所以,怎麼站隊,對此時的清帝國官僚而言,絕對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康熙帝知不知道官僚的這種痛楚呢?康熙帝顯然是非常清楚的。當然了,因為康熙帝是二廢太子時說的,所以打擊對象是太子,李煦擔心的替皇帝打探八阿哥的事,害怕被八阿哥報復的事[注甲],就不在康熙帝的談話內容里了。[注乙]

[注甲]:臣李煦謹奏:……臣打聽得王鴻緒每雲我京中時常有密信來,東宮目下雖然複位,聖心猶在未定,如此妄談惑亂人心。……伏乞萬歲將臣此摺與前次臣煦親手所書摺子同毀不存。以免禍患,則身家保全皆出我萬歲之恩賜也,至於前所奏程兆麟、范溥其兩人亦每每亂言,東宮雖複位將來恐也難定,理合一併覆奏以聞。康熙49年正月19日。硃批:知道了,密摺伏於丙丁了。《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頁736》

[注乙]:臣庶不安、所慮、為難者,朕亦知之,今眾有兩處總是一死之言,何則或有身受主恩不肯從彼,日後死,則死之,傾心向主者,亦有微賤小人,但以目前為計,假意逢迎,結為朋黨,被朕知覺,朕即誅之者。此豈非兩處俱死之勢乎。《康熙朝起居注》

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帝有什麼動作么?從政治布局上看,是沒有的。康熙帝繼續維持著這種平衡。

應當說,康熙帝這個時候可以開始確定第三代繼承人(皇太孫)了,以徹底絕諸皇子望,避免更多的皇子捲入儲位之爭中,在這一步的布局基礎上,根據時局的發展變化再考慮下一步的布局。

雖然沒有史料佐證康熙帝是否考慮過立皇太孫模式的優劣,但是康熙帝親口說他連太上皇-皇帝模式都考慮過,並且復立太子的那一年,年頭和年尾,他外出巡視時都帶了太子的15歲的長子弘晳,而且朝鮮史料記錄了描述「皇長孫頗賢」、「或雲太子之子甚賢,故不忍立他子而尚爾貶處雲矣」,如果說他沒思考過立皇太孫,恐怕不太現實。對皇帝來說,太上皇比皇太孫難接受多了。

弘晳,太子胤礽的次子,早年被稱為毓慶宮二阿哥(毓慶宮即康熙朝時的東宮)[注A],因太子的長子10歲時就去世了,弘晳成為事實上的長子,康熙帝的皇長孫。太子當時只有兩個兒子,弘晳和弘晉,均為庶出,弘晳年長弘晉兩歲,生母地位也比較高,是僅次於太子妃的太子嬪。弘晳最初肯定是沒有被當成繼承人的,從太子的子女出生情況來看,應當康熙43年或者稍晚一些,在太子妃瓜爾佳氏始終沒能生育嫡子的情況下,弘晳才開始被當成假定繼承人培養了。

毓慶宮(東宮)主位即為皇太子胤礽的妻妾

談到弘晳,我很難不想起蒙古史上的蒙力克,不管哪部蒙古史的著作,他都是蒙古開國第一功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人以及他的事迹,因為歷史書上的蒙力克怎麼看都像是個打醬油的。只能從字縫中一窺他當年的崇高地位。

弘晳的情況也差不多。只要從後面弘晳案的資料情況就可以看出,弘晳的史料肯定是被刪除了不少。弘晳在康熙朝的地位描述,我們目前知道的是朝鮮史料里的。

朝鮮史料里關於清朝的信息,跟我們今天了解米國等國的內幕信息差不多。很多信息也都不是一手的,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所以朝鮮史料里的很多清朝的信息有的並不是真正的官方信息,而是包含了外面各種渠道能探聽到的信息,這個信息的來源比較複雜,有的是派系間互相攻擊而散布的虛假信息也會被朝鮮收錄入史料。也就是朝鮮史料里記錄的信息,一般都是在外面能探聽到的信息,不管真的假的信息,朝鮮人都往自己的史料里搬運。

朝鮮人能探聽到康熙帝對弘晳的態度的信息,應當可以說明,當時官僚里普遍也在討論康熙帝的這種態度的言論。

從留存的康熙朝滿文奏摺里,我們還是可以一窺弘晳的地位。 [注B]

根據滿文請安奏摺上弘晳的署名和實錄上康熙帝和太子的行程互相驗證,我們可以知道,康熙46年的南巡,弘晳一起跟隨了。康熙48年2月也就是復立太子的前一個月,康熙48年12月康熙帝外出巡視時都帶了弘晳,從這些行程中可以看出,弘晳在諸皇孫,是具有特殊地位的。

基於太子的角度,應當說弘晳被立為皇太孫,有利於來穩固他的地位。

而用立皇太孫的方式穩固太子的地位,唐高宗和明成祖都這麼操作過。

682年,唐高宗立太子李顯(中宗)的剛出生的嫡長子重潤(懿德太子)為太孫。這一年,唐高宗54歲,太子李顯26歲。

1411年,明成祖立太子高熾(仁宗)的嫡長子瞻基(宣宗)為太孫。這一年,明成祖51歲,太子高熾33歲,太孫瞻基12歲。

唐高宗立太孫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而明成祖活了64歲,瞻基一共做了13年的太孫。康熙帝活了68歲。

唐高宗和明成祖之所以在太子在世的時候就立太孫,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李顯是唐高宗的第四任太子。你沒看錯,已經是第四任太子了。第一任太子李忠因為不是武后所生,所以被廢黜。第二任太子李弘,23歲就去世了,沒有留下子女。第三任太子李賢當了差不多5年太子就被廢黜了。

唐高宗時期的政冶鬥爭一直也是很激烈的,到了李顯,唐高宗應當是感覺需要穩定政局了,以完成皇權的順利交接。所以把太子剛出生的兒子直接就立為太孫。

而明成祖朱棣(燕王)是靠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上位的,所謂「上陣父子兵」,朱棣起兵時,也是走的傳統的太子(長子)主政、親王(次子)主軍的路線,長子世子高熾主政,次子高煦主軍。所以朱棣打下天下後,也產生了長子和次子的矛盾。次子高煦背後的軍方勢力希望能將高煦立為太子,這樣高煦登基後,跟隨在高煦背後的軍方大佬就是新皇帝的佐命功臣。然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官僚政冶了,而且經過太祖朱元璋對開國軍功集團大清洗後,以文制武已經很成熟了,跟隨朱棣起兵的軍方大佬也不過是高級打工仔,跟府兵制甚至募兵制時期的軍方大佬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朱高煦沒能複製李世民的成功,朱棣登基後用了將近兩年時間平衡了軍方勢力,然後就確定了長子、也就之前由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高熾為太子。

當然了,據說是因為高熾的兒子比較聰慧,但是就我的理解,這不過是個政冶宣傳、童話故事套餐罷了。因為高熾被立為太子時,他的這個聰慧的兒子才6歲,這麼小的孩子能看出來聰慧?

朱棣打下江山後,用了兩年時間安撫處理高煦後面的勢力才立太子。後面瞻基12歲時就立為太孫,瞻基被立為太孫後的第五年,漢王高煦就被強制就藩。徹底在中央朝堂清除了可能威脅太子的勢力,這一年朱棣(成祖)57歲。而復立太子的當年,康熙帝55歲。

所以,康熙帝是可以仿照唐高宗、明成祖的做法,通過立皇太孫,來穩定政局。

但是康熙帝卻沒有這麼做,其實原因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康熙帝覺得立了皇太孫後,他有可能無法控制局勢,局勢會越來越向太子一方傾斜。

康熙帝放棄了他憧憬的宋孝宗孝養宋高宗的模式,原因顯然也不是康熙帝說的太子沒有宋孝宗孝順,最根本的原因,第一,康熙帝不願當沒有實權的太上皇,而仔細思考後覺得真的當太上皇后,即使不想放權,也無法繼續掌控朝政;第二,康熙帝身邊的官僚以及與太子不睦的官僚得知康熙有這種想法後,也會阻止康熙帝的這種想法,因為是太上皇的親信和是皇帝的親信顯然不是一回事。

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更真實的原因,那就是康熙帝根本從來也沒這麼考慮過,只是拿這個問題來試探太子,一廢太子後,為了顯示自己的高尚,太子的不堪,把這個事說出來了。

權力是最美味的毒藥,比任何的美酒、美女都要吸引人。任何一個享受過權力的人,都不願意放棄權力的。為了權力,劉備可以忍受奔波之苦。

康熙帝之所以復立太子後,沒有打擊八阿哥的勢力,最根本的本質還是在於,康熙帝覺得沒有這一勢力繼續制衡太子,他無法有效控制太子的勢力,如果立了皇太孫,太子+太孫組合,善於投資的官僚們,為了自己官場的下半場仕途和家族的未來,明裡暗裡往太子一系靠攏,最後有可能局勢的主動權逐漸為太子掌握。

所以,康熙帝明知道,當前的局面已經很難繼續維持下去,依舊對當前的局面沒有修改。

問題是,唐太宗最後自認玩不好這種布局,這個布局康熙帝已經玩砸了一次了。

而且,康熙帝即使需要力量牽制太子,最好的人選也不是八阿哥了,將八阿哥徹底清洗出局,更換人選,也比這個要強些。

問題是,康熙帝即使沒有向唐高宗和明成祖學習布局,那麼向唐玄宗學習下圈養皇子總也是可以吧?

當時的清帝國在地方都是官僚政治體系,八旗舊貴族的勢力只是集中在中央系統。這個局面比唐高宗時期和唐玄宗時期都要好。應當說,康熙帝想制衡太子的勢力,可以借力很多,並不是一定需要皇子的勢力來制衡。

但是康熙帝卻用了最不好的一種布局。

基於很多被迫站隊的官僚的角度,如果能結束眼前的局面,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軍方勢力倒向太子就不奇怪了。


[注A]:毓慶宮大阿哥豬肉四斤八兩;乳母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老宮女二人,豬肉各一斤四兩;哈哈珠子一人,豬肉一斤;小狗五隻,豬肉各八兩。

二阿哥豬肉二斤十二兩;乳母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大答應二人,豬肉各一斤四兩。三阿哥之乳母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大答應二人,豬肉各一斤四兩。小格格之乳母二人,豬肉各一斤八兩;大答應二人,豬肉各一斤四兩。《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序號4233》

[注B]:

臣胤祉等恭請皇父萬安。竊臣等請安折於十二日晨齎到,恭請皇父萬安。奉旨:初十日圍獵一天,鳥禽甚足。欽此。伏念皇父行獵遊覽,鳥禽甚足,必慰聖心,且隨從亦皆享樂,信任亦得以學習。臣等聞之。喜悅不盡。為此謹奏。臣胤祉、胤祺、胤祐、胤禩、胤?、胤禎、胤禑、胤祿、胤禮、弘晳、弘晉、弘昇。康熙45年8月21日硃批:朕體安。每圍豐足。《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序號976》

1003 康熙45年9月27日

臣胤祉、胤祺、胤祐、胤禩、胤?、胤祹、胤禎、胤祜、胤禑、胤祿、胤禮、弘晳、弘晉。1024 康熙45年12月初3日臣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禎、胤禑、胤祿、胤禮、弘晳、弘晉、弘昇。1029 康熙45年12月初9日臣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禩、胤禟、胤祹、胤禎、胤禑、胤祿、胤禮、弘晳、弘晉、弘昇。1034 康熙45年12月15日臣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禎、胤禑、胤祿、胤禮、弘晳、弘晉、弘昇。1662康熙49年11月25日臣胤祉、胤禛、胤禟、胤?、胤祹、胤祥、胤禎、胤禮、弘晳、弘晉、弘昇1664 康熙49年11月26日臣胤祉、胤禛、胤禟、胤?、胤祹、胤祥、胤禎、胤禮、弘晳、弘晉、弘昇《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