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M爲您精選神經領域最新研究熱點。

  來源:梅斯醫學

  白駒過隙,時間過得好快,不經意間3月份已結束,本月神經科又有哪些重要研究成果呢?小編帶你一起來梳理一下!

  【1】Nature:新研究揭示重複性腦創傷典型特徵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由重複性頭部創傷引起的一種稱爲慢性創傷性腦部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蛋白組裝。

  CTE的典型特徵是tau 蛋白沉積聚集在一起,這一點類似於阿爾茨海默病(AD)。這項新研究表明儘管都是tau 蛋白影響這兩種疾病,但CTE 中的tau 組裝與AD中的稍有差異。這一發現表明tau 組裝的細微差異確定了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CTE 的症狀包括行爲、情緒和思維出現異常,一般在受傷後很長一段時間纔會顯現,而且會隨着時間推移不斷加重,甚至導致失智。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3名CTE患者,解析出這些患者大腦中的tau蛋白結構。他們發現這些患者的tau 蛋白組裝結構是完全一樣的,但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AD)患者中的tau 蛋白組裝結構不一樣。

  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人們開發針對CTE 的診斷測試。它們還可能促進人們開發阻止CTE患者大腦中tau 蛋白沉積聚集在一起的治療方法。

  【2】NEJM:多動症患者用哌醋甲酯或安非他明治療相關的精神病

  NEJM, 21 March 2019, 380:1128-1138, doi:10.1056/NEJMoa1813751

  興奮劑哌醋甲酯和苯丙胺在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上的處方用途一直在擴大。200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基於對新發精神病的發現,強制要求改變興奮劑的藥物標籤。患有ADHD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精神病風險是否因各種興奮劑而改變,尚未被廣泛研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使用來自兩個商業保險索賠數據庫的數據來評估在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期間接受過ADHD診斷且開始服用哌醋甲酯或安非他明治療的年齡爲13至25歲的患者。主要結局爲新確診精神病,並且在精神病發作後60天內,開具抗精神病藥物來加以治療。爲了估計精神病的風險比,這些研究人員在每個數據庫中國使用傾向評分來匹配接受哌醋甲酯治療的患者與接受安非他明治療的患者,並比較兩個興奮劑組之間的精神病發生率,然後彙總這兩個數據庫中的結果。

  這些研究人員評估了337919名接受ADHD興奮劑處方的青少年和年輕人。研究人羣包括221846名患者,隨訪143286人次每年;服用哌醋甲酯的110923名患者與服用安非他明的110923名患者相匹配。在匹配的人羣中(每1000人次每年2.4人)有343次精神病發作(其中發作被定義爲精神病新診斷代碼和抗精神病藥物處方):哌醋甲酯組中有106人發作(0.10%)和苯丙胺組中有237人發作(0.21%)(使用安非他明的風險比爲1.65; 95%置信區間爲1.31~2.09)。

  綜上所述,在接受興奮劑處方的ADHD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中,660名患者中約有1人出現新發精神病。安非他明的使用與哌醋甲酯相比具有更高的精神病風險。

  【3】Lancet Neurol:甲磺酸去鐵胺不能改善腦出血患者預後

  Lancet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18 March 2019, doi:10.1016/S1474-4422(19)30069-9

  血液中溶血性鐵離子與腦出血後繼發性損傷有關。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鐵螯合劑甲磺酸去鐵胺治療腦出血患者的安全性。

  本研究爲II期臨牀研究,18-80歲的原發性、自發性、幕上性腦出血患者,在出血發作24小時內接受甲磺酸去鐵胺(32毫克/千克/天)或安慰劑(生理鹽水),連續治療3天。研究的主要終點爲預後良好,定義爲第90天改良的Rankin評分爲0-2。

  291名患者參與並完成研究,其中甲磺酸去鐵胺組144人,安慰劑組147人。在第90天,甲磺酸去鐵胺組48人(34%)和安慰劑組47人(33%)修正後Rankin評分0-2(調整絕對風險差0.6%)。甲磺酸去鐵胺組39人(27%)報告了70起嚴重不良事件,而安慰劑組49人(33%)報告了78起嚴重不良事件。甲磺酸去鐵胺組死亡10人(7%),安慰劑組死亡11人(7%),但均與治療無關。

  甲磺酸去鐵胺用於幕上性腦出血是安全的,但其不能改善患者90天預後。

  【4】NEJM:傳播性囊尾蚴病-病例報道

  NEJM, 28 March 2019, 380:1267-1267, doi:10.1056/NEJMicm1810953

  一名18歲的男性患者因全身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至急診就診。他的父母訴患者右腹股溝疼痛1周。體檢時,該患者感到很煩躁。右眼腫脹,右側睾丸有壓痛。頭部磁共振成像顯示整個大腦皮層(如圖A所示)、腦幹和小腦(如圖B所示)中有許多明確的囊性病變,這些病變與腦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相一致。在眼睛和右側睾丸的超聲檢查中觀察到包含回聲結節的明確囊腫。蛋白質印跡分析和酶聯免疫吸附測試顯示血清囊尾蚴病IgG抗體陽性。在高囊腫負荷的情況下,用抗寄生蟲藥物治療可加劇炎症和腦水腫,並且在眼部病變的存在下,炎症可導致視力喪失。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服用抗寄生蟲藥物。儘管這名患者接受了地塞米松和抗癲癇藥物治療,他仍在2周後死亡。

  【5】JAMA:中年飲食模式與癡呆風險

  JAMA, 12 March 2019, 321(10):957-968, doi:10.1001/jama.2019.1432

  觀察研究發現飲食模式與認知健康有關。近日研究人員開展隊列研究評估了中年人羣飲食模式與癡呆風險的相關性。

  研究於1985-1988年開始,分別在1991-93、1997-99、2002-04年間對參與者日常飲食情況進行記錄,隨訪至2017年3月,通過食物攝入問卷的形式評估健康飲食指數(AHEI,0-110,分數越高飲食越健康),研究的主要終點爲癡呆症。

  1991-93年間,8225名基線無癡呆症狀的中年人蔘與研究,平均年齡50.2歲,男性佔69.1%。在24.8年的隨訪期間總計發生了344例癡呆病例。1991-93、1997-99、2002-04期間未發現AHEI差異與癡呆的相關性。1991-1993年間,AHEI得分最低1/3人羣每1000隨訪年的癡呆發病1.76例,與中間人羣以及最高1/3人羣的風險差異僅爲0.03和0.04。1997-1999年間,AHEI得分最低1/3人羣每1000隨訪年的癡呆發病2.06例,與中間人羣以及最高1/3人羣的風險差異僅爲0.14和0.14。2002-2004年間,AHEI得分最低1/3人羣每1000隨訪年的癡呆發病3.12例,與中間人羣以及最高1/3人羣的風險差異僅爲0.61和0.73。

  綜上所述,中年人羣飲食模式與癡呆風險無顯著相關性。

  【6】Lancet Neurol:全球卒中負擔研究——1990-2016

  Lancet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11 March 2019, doi:10.1016/S1474-4422(19)30034-1

  卒中是全球疾病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卒中的治療和護理的成本很高。近日研究人員利用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風險因素研究(GBD)評估了全球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負擔。

  研究評估了卒中相關數據包括發病率、流行率、死亡率、壽命損失年數(YLL)、殘疾年數(YLD)以及殘疾調整生命年數(DALY),並評估了社會人口指數(SDI)與卒中負擔的相關性。

  2016年,卒中總計導致550萬人死亡以及1.16億DALY。1990-2016年,全球卒中年齡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了36.2%,全球年齡標準化DALY率下降了34.2%,在所有國家卒中死亡率及致殘率都有所下降。2016年有1370萬名新發卒中患者。1990-2016年,全球卒中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下降了僅8.1%,除中等收入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地區的卒中發病率均有所下降。截至到2016年全球卒中患者約8000萬,其中女性4110萬,男性3900萬。

  綜上所述,近年來總體上全球卒中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出下降趨勢,但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的下降幅度小於其他指標,卒中一段時間內仍是威脅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

  【7】Lancet:微創導管溶栓對中重度腦出血患者預後的影響

  Lancet, 9 March 2019, 393(10175):1021-1032, doi:10.1016/S0140-6736(19)30195-3

  幕上腦出血引起的急性腦卒中導致患者死亡及不良預後風險增加,且大規模研究證實開顱血腫清除的療效不佳。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微創導管溶栓(MISTIE,目的是將血栓體積縮小至15mL以下)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18歲以上,自發性、非創傷性幕上腦出血30毫升以上患者參與研究,隨機接受圖像引導MISTIE治療(每8小時接受1mg阿替普酶,最多9次)或標準治療。研究的主要終點爲365天后Rankin評分(mRS)0-3分的患者比例。

  1年後,MISTIE組45%的患者以及標準治療組41%的患者達到主要終點(風險差異4%)。經調整後, MISTIE組相比於標準治療組,mRS得分5分以上vs 5分以下、4以上vs 4分以下、3以上vs 3分以下以及2以上vs 2分以下的比值比分別爲0.60、0.84、0.87以及0.82。MISTIE組2人以及標準治療組10人(1% vs 4%)在7天內死亡,MISTIE組24人以及標準治療組37人(9% vs 15%)在30天內死亡。組間症狀性出血和腦細菌感染發生率差異不顯著,其他不良事件率差異不顯著。

  由此可見,微創導管溶栓不能顯著提高中重度腦出血患者1年預後。

  【8】Lancet:卒中早期給予硝酸甘油治療不能改善患者預後

  Lancet, 9 March 2019, 393(10175):1009-1020, doi:10.1016/S0140-6736(19)30194-1

  高血壓是急性腦卒中以及不良預後的重要因素,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在卒中發病後早期服用硝酸甘油 (GTN)對改善預後的效果。

  卒中後4小時內的成年患者參與研究,其動脈血壓120mmHg以上,隨機接受GTN經皮製劑(每天5mg,持續4天)或安慰劑。研究的主要終點爲90天Rankin評分(mRS)變化。

  1149名患者參與研究,其中GTN組568人,對照組581人。發病到幹預的平均時間爲71min,缺血性卒中患者597人,腦出血患者145人,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109人。

  GTN組患者平均動脈壓較對照組低5.8mmHg,舒張壓低2.6mmHg。研究發現,腦卒中或短暫性缺血性腦卒中人羣接受GTN不會改善mRS評分(3 vs 3),對所有參與患者GTN的療效也不顯著(3 vs 3)。組間死亡率以及嚴重不良事件率差異不顯著。

  由此可見,卒中早期給予硝酸甘油治療不能改善患者預後。

  【9】J Aller Cl Imm-Pract:鼻炎與抑鬱症的關係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Published online: 8 March 2019, doi:10.1016/j.jaip.2019.02.034

  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過敏性疾病與抑鬱症之間存在關聯,但是評估鼻炎與抑鬱症之間關係的現有文獻是相互矛盾的,並且缺乏大規模的基於人羣的研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評估了美國成年人代表性樣本中抑鬱症與鼻炎之間的關係。

  這些研究人員對2005-2006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評估調查中的4320名參與者進行了橫斷面分析。在過去的12個月中,鼻炎被定義爲自我報道的花粉熱和/或鼻部症狀。鼻炎進一步劃分爲過敏性鼻炎(AR)和非過敏性鼻炎(NAR),其中,在AR中,參與者的血清爲IgE陽性,在NAR中,參與者對任何氣源性過敏原沒有陽性血清IgE。結果變量爲抑鬱症,可通過患者健康問卷-9(PHQ-9)的評分≥10加以確定。

  與沒有鼻炎的患者相比,鼻炎患者出現抑鬱症的機率高出42%(OR爲1.42,95% CI爲1.03-1.95,p=0.04),非過敏性鼻炎患者出現抑鬱症的機率高出2倍(OR爲1.99,95%CI爲1.34-2.96,p=0.002)。與沒有鼻炎的患者相比,非過敏性鼻炎患者出現輕度抑鬱的機率高出64%(OR爲1.64,95% CI爲1.32-2.02,p

  由此可見,鼻炎與抑鬱症顯著相關,NAR患者出現抑鬱症的風險高於AR患者。儘管還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鼻炎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接受鼻炎評估的患者中考慮抑鬱症的必要性。

  80%專業醫生都在用梅斯醫學APP

  改善醫療質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