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城邦之間的協約就是城邦之間所發的誓言。正如卡特里奇所說,希臘人並不簽署什麼和平協議,而是以向衆神起誓的方式來訂立和約,這些神被視爲是協議的擔保人;在古希臘,某一方破壞和約或盟友之間協議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舉動,要麼會遭致神靈的懲罰,要麼另一方就會以神靈的名義對之施以懲罰。

  一、在古風和古典時代,宣誓在協調希臘城邦間關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宣誓的保護下,城邦間可以形成軍事聯盟,可以達成和平協定,亦可休戰。宣誓之後,城邦協約變爲誓言,通過誓言約束雙方的行爲,成了古希臘人的一項傳統,其中不僅有政治因素,也混入了宗教情感,在習俗慣例、正義感、羞恥感(或者相反的一面,即古希臘人對榮譽的熱切追求)、宗教虔敬和社會規約等的作用下,古希臘人必須要跳脫城邦之外,得到社會認可,避免被其他城邦孤立或鄙視。因而,遵守誓言就是參約諸方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城邦聯盟

  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入侵希臘,希臘諸邦爲對抗波斯大軍,聯合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同盟。希羅多德在記述這場戰爭時,不僅提到了戰爭中各方結盟與敵對的概況,還述及戰爭之前各邦爭取友誼或互相欺凌的歷史。他將結盟與宣誓視爲同一件事,在18個關於結盟的場合下,至少都包括一個名詞horkos或動詞omnumi或者是它們的變格形式,而且在《歷史》一書中,每當提到聯盟的責任時,往往是採用“根據誓言”的表達方式。“老寡頭”在論述雅典政制時,同樣將維持同盟和遵守誓言等同爲一物。由此可見,在他們生活的語境中,城邦之間的結盟與宣誓密不可分。

  三、基於友誼的聯盟

  聯盟需要城邦間的友誼爲基礎。這種友誼可能是源於雙方之間傳統的良好關係,也可能是出於現實的需要而臨時建立,還有可能是爲了扭轉敵對狀態而強加的。

  前者例如雅典人和普拉提亞人之間的友誼,他們早在公元前6世紀便互相交好,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爭中,普拉提亞人更是施以援手,這種友好的同盟關係一直延續到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母邦與其殖民地之間則是一種天然的聯盟,這種聯盟較爲穩固。據說岡比西斯在位時期,想要藉助腓尼基艦隊的力量去征服迦太基人。但腓尼基人並不聽從波斯大王的命令,拒絕攻擊迦太基人。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他們要遵從一個莊嚴的誓約,不能不正義地攻擊他們自己的後代。這個誓約應該是殖民地建立時期母邦與殖民地之間的聯盟(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末),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基於血緣,遠比那些臨時或戰時的聯盟更深厚更持久。

  四、有些聯盟則是出於現實的需要

  如波斯入侵時期,所有決心抵抗波斯的城邦通過發誓締結的同盟。波斯大軍的入侵使所有希臘城邦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他們開始互派使者、共同籌劃,試圖建立一個同盟,以應對共同的危機。希羅多德說,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之際,波斯大王派人向希臘各邦要求水和土。

  希臘各個城邦分爲兩派,一派出於恐懼,向波斯人獻出了水土,以示臣服;另一派則堅決抵抗,並組建統一的軍事同盟。那些決心抗擊波斯入侵的希臘人爲了反對妥協者並逼迫諸邦參戰,立下了一個莊嚴的誓言。他們發誓,倘若戰爭獲勝,就懲罰那些向波斯稱臣的城邦,將其財產的十分之一奉獻給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希羅多德將他們稱爲“發誓抗擊波斯的希臘人”。

  顯然,通過宣誓締結反波斯的希臘同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戴瑪拉託斯警告薛西斯,應該先拿下塞西拉島,使希臘人遠離地峽,否則所有伯羅奔尼撒人將在科林斯地峽發誓聯合在一起與薛西斯爲敵,波斯軍隊因此會遇到激烈的抵抗。

  五、敵對的城邦之間也可以通過停戰結盟而獲得友誼

  在公元前585年,呂底亞與米底人之間的戰爭持續數年之後,發生了日食,白天變成黑夜,於是雙方在這一異象的影響下罷戰和好,簽訂了和平協議。他們雙方互相立誓結成友誼並促成雙方的聯姻。希羅多德說,這兩個民族像希臘人一樣地宣誓結盟,而且他們在發誓時,在臂膀上割破一塊,互相吸取對方的血。

  這種敵對城邦間的結盟並不少見,與其說是基於友好的關係,不如說是爲了結束過去的敵對關係,而以強加的聯盟和友誼來保證這種敵對的結束。

  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數次結盟便屬典型案例。公元前421年,斯巴達和雅典人達成了尼西阿斯和約,但由於彼奧提亞、科林斯、埃利斯和麥加拉諸邦的激烈反對,迫使斯巴達只得藉助與雅典結盟來達到真正的締和。因而,他們訂立了爲期50年的同盟條約。

  關於這一盟約的目的,修昔底德認爲,斯巴達人是爲了對付阿耳戈斯和其他伯羅奔尼撒敵邦,只要和雅典結盟,這些城邦就不能借助雅典的力量,也就不足以給斯巴達人造成禍患。出於這一目的,斯巴達人和雅典人彼此交換了誓言。

  在希羅多德的話語中,結盟和結成友誼常常可以同意置換,特別對於近東國家和希臘由僭主或國王當政的城邦之間的聯盟。它們還常常通過聯姻和禮物交換來增進友誼和達成聯盟。公元前6世紀中期,爲了對抗波斯人,據說克洛伊索斯按照神諭的吩咐而尋求與希臘最強大的城邦結成同盟。他派遣使者攜帶禮物到斯巴達,說服斯巴達與之結盟。使者用“彼此成爲朋友”代指結盟,而將盟邦視爲忠誠的朋友。因爲斯巴達之前就曾受過克洛伊索斯的恩惠,所以,他們歡迎呂底亞使者的到來,同意和克洛伊索斯發誓“締結友誼和聯盟”。

  六、有時候對於結盟者來說,只有發誓和交換禮物之後,他們的聯盟才顯得完整

  這種禮物交換在近東習俗中較爲普遍。如薩摩斯統治者波利克拉特斯和埃及法老阿瑪西斯結盟時,他們之間便進行了禮物交換,“締結了友誼”。又如薩拉米斯海戰前,正是由於底米斯托克利承諾相較於波斯國王,會給予科林斯艦隊統帥阿狄曼圖斯更多的禮物,才最終留住了科林斯艦隊。

  聯姻在城邦結盟中也不少見,如上述呂底亞與米底人便是採用這一方法。據說埃及人和庫列涅人締結聯盟時也是採取聯姻的方式,在埃及法老阿瑪西斯統治時期,他與庫列涅人簽訂了友誼和聯盟的協定(顯然是以宣誓締結的)。爲了表示對庫列涅人的友情,他從這個城邦娶了一位希臘婦女做妻子。

  參考文獻:

  色諾芬《希臘史》徐鬆巖譯

  希羅多德《歷史》周永強譯

  王朔《宣誓與古希臘城邦政治》

  波默羅伊等《古希臘政治、社會和文化史》

  陰元濤《第二次雅典同盟誓約碑銘譯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