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這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停下腳步寄託對故人思念的節日,也是一個萬物萌動春暖花開的季節。

將死亡意味明顯的節日設定在生機勃勃暖風和煦的初春時節,不知是古代節日製定者對人性的特別關懷,還是人們爲了緩和悲傷氛圍心照不宣達成的默契。

不論哪一種,似乎都在對待死亡這件事上達成了某種共識——溫暖和希望纔是對抗冰冷、治癒傷痛的一劑良方。

孩子同成年人一樣,無法迴避死亡

死亡,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是痛苦的、哀傷的、悲愴的,甚至是不足爲外人道的禁忌。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很常見的,我們無法預知更無法躲避,但卻會出於保護的心理對孩子進行隱瞞和隔離。

表面上看來,兒童在人類中是離自然死亡最遠的一個羣體。而實際上在孩子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面對許多死亡現象:一朵花的凋謝,一隻小鳥的死去,心愛的狗狗病逝,爺爺奶奶的去世,玩伴的突然離開……

如果刻意地阻斷孩子對“死亡”話題的接觸和了解,他們就無法爲此提前做準備,當事情不可避免地發生時,也就無法以恰當的的情緒和態度來正確應對。

當孩子問到“什麼是死亡”時,該如何回答呢?

在跟孩子直接談論“死亡”這件事時,很多家長會非常頭疼。

過於直白的解釋無疑會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不安的情緒和恐懼心理,而過於晦澀敷衍的表達解決不了孩子心中的疑問,他們便會帶着疑問自己去探索,但探索的途徑和結果是有風險和不可控的。

這時,如果藉助已經經過兒童作家藝術加工過的書籍,把過於複雜深刻的“生死概念”通過簡單的故事講出來,事情就會容易很多。

用愛和希望引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從而體會生命的美好。

全世界的兒童文學家在創作死亡主題的作品時,都與中國古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不謀而合。

他們常常選擇用想象的方式、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氛圍來取代死亡的冰冷與可怕。溫暖和希望成爲這類題材的主旋律。

《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將小女孩的凍死街頭描繪成跟着奶奶一起飛向沒有寒冷和痛苦的地方;《海的女兒》中小美人魚在滅亡的瞬間看到的是光明的太陽和無數透明美麗的生物;《愛,無處不在》中尤蘭達去世的媽媽最後在夢裏親吻了她……

《愛,無處不在》中的尤蘭達是個天性敏感的孩子,媽媽去世後,她抑制不住思念的心情,向身邊的人四處尋問媽媽的去向。

尤蘭達的媽媽去世了。

人們不願談到死亡。他們寧願保持沉默,就像她的媽媽現在一樣。

尤蘭達卻不想這樣。她想知道媽媽在哪。

媽媽曾說:“如果你想找到我,親愛的孩子,你一定能找到。”

於是尤蘭達決定去尋找,尋找她的媽媽,她死去的媽媽。

她抱起兔先生,她的毛絨玩具,這是媽媽親手爲她做的。

它有媽媽的味道。突然,媽媽好像就在身邊。尤蘭達閉上眼睛,好像媽媽正擁抱着她。

媽媽就是兔先生,兔先生就是媽媽。

“姨媽,你知道媽媽現在在哪兒嗎?”

姨媽突然哭了起來。

“這是喜悅的淚水,親愛的寶貝。

你能問起你的媽媽,讓我感到很暖心。只要我們談論她,她就還在我們身邊。”

那個下午,姨媽分享了很多媽媽的故事。就像媽媽跟她們在一起一樣。

尤蘭達和外公一起來到墓地。外公告訴她:

“你的媽媽就葬在土裏。雖然會經過很久,但她一定會再次變成土壤。春天,草和花兒會從土裏長出來。對我來說,就像又看到了你的媽媽。”

媽媽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媽媽。

回到家,外公把尤蘭達帶到花園的一角。

“看,寶貝,那邊的玫瑰是你媽媽在你這個年紀時種下的。每年它們都會開放,即使現在,她已經走了。媽媽也以另一種方式活着呢。”

媽媽就是玫瑰,玫瑰就是媽媽。

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尤蘭達收集了媽媽生前點點滴滴的美好回憶,內心的創傷在與朋友和家人的慢慢回憶中得到安撫和釋然。

只要還記着媽媽,媽媽就無處不在。

這讓我想到,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裏寫過: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死亡不代表終結,忘記纔是最終的消逝。

用溫暖的回憶代替逃避和隱瞞,讓孩子在閱讀中接受生命的洗禮。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同樣,未知死,焉知生。沒有對死的理解,就難以體會生的美好。

《愛,無處不在》一書中對死亡的適度展現,對孩子來說,是一種不需要經歷現實痛苦的歷練與體驗。而這種虛擬的體驗無疑又是有價值的,它能夠激發孩子對生命的思考,能夠在作者的引領下理解生命的真諦,帶來身心的成長。

書中的尤蘭達看起來是一個已經有着5歲基本認知能力的孩子,當跟年齡更小的幼兒提及死亡話題時,《外婆,再見》這本書則更加適合。

《外婆,再見》的作者梅蘭妮·沃爾什以更溫馨輕柔的方式向孩子訴說離別的情緒,在溫暖的陽光下,在藍色的大海中,讓幼小的孩子從悲傷情緒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今天,媽媽告訴我,外婆去世了。她非常傷心。

“可是,去世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人不會再醒過來了,不會再呼吸、思考、喫東西。你還記得咱們家貓咪恩卡死的時候嗎?”

……

“我們會不會忘了外婆?”

“當然不會。我們的身體裏都有外婆的一小部分,而且我們還有很多關於她的回憶。”

用溫暖與美好的回憶代替逃避和隱瞞,用愛、勇氣與希望融化死亡的冰冷和恐懼不安,纔是父母跟孩子打開“死亡”話題的正確方式。

通過閱讀適合孩子的“死亡”題材書籍,讓孩子儘早開始接受積極的生命教育,獲得生命的洗禮從而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大概就是這類題材優秀作品的寶貴意義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