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海尔生物医疗在上交所科创板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据了解,海尔生物医疗主要从事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其目前的市场份额位居国产品牌公司首位,此外,海尔生物医疗还是该领域全球五大参与者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海尔生物医疗就曾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2019年3月22日,海尔生物医疗股东大会通过了终止发行H股股票的议案,弃H从A。

生物医疗低温存储是个什么行业?

生物医疗低温存储,简单理解就是医用冰箱设备。

生物样本由于需要在长时间存储中保存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活性,因此需要极低的存储温度,长期保存样本的存储要求达到-86℃、-150℃甚至-196℃,通过尽可能低的温度来降低样本内的生化反应,以提高样本内各种成分的稳定性;同时,长期存储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及均匀性,也将对样本质量产生影响。

针对这样的需求,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诞生。

2000年之前,受制于相关研究的落后,国内企业无法进行超低温存储产品的生产。2000年之后,制冷技术的突破,以及配套产业的完善,海尔生物医疗等一些企业陆续成立,才逐步实现了低温存储产品的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生产,实现了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进口替代。

由于超低温保存箱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仅有少数厂商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少,市场格局较为稳定,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信息,目前仅有十余家企业取得了医用低温保存箱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医疗在我国生物样本库低温存储市场、医药低温存储市场、疫苗低温存储市场及血液低温存储市场国内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比均最高。其终端用户包括中华骨髓库、国家基因库以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库等国家级生物样本库,以及上海瑞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众多重点医疗机构。

图/安信证券研报

另外,以2017年数据为例,全球前五大参与者占整个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份额的72.9%。最大参与者占据医疗冷藏箱及冷冻箱市场主导地位,拥有整体市场份额逾30%。海尔生物医疗在全球市场占比约10.7%。

实控人三“无偿”,对海尔生物医疗宠爱有加

海尔生物医疗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和其背后的实控人密不可分。

海尔生物医疗成立于2005年10月,前身为青岛海尔和特种电冰柜公司出资设立的海尔医用科技公司。从股权结构看,目前,公司的大股东是海尔生物医疗控股,实际控制人是海尔集团,控股持股42.3%。

猫妹注意到,海尔生物医疗自创立以来,就一直享受着海尔集团这个大股东带来的一系列支持,具体表现在三个“无偿”。

1.先进管理者与技术骨干“共享”,大都“无偿服务”

首先表现在人员支持上,无论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核心技术人员,大多来自海尔集团。其余的非海尔人高层,基本都是在2018年才入职,主要是为上市做准备。

海尔生物医疗成立时,海尔集团已经在家用和商用冰箱的制冷技术方面有了不小的行业突破。从管理到技术,都有着潜在的先发优势。先进管理者与技术骨干的注入,极大地缩短了海尔生物医疗的进入门槛。

招股书显示,海尔生物医疗成立当年,就突破了低温保存箱关键技术,并开始产业化。2008年自主研发超低温保存箱。短短几年,技术便取得质的突破,可见海尔集团支持的重要性。

以海尔生物医疗的董事兼总经理刘占杰为例,公司成立前,刘占杰就在海尔集团低温技术研究所担任所长。

另外,大部分来自海尔集团的高层,都不在海尔生物医疗领取薪酬。

2.无偿使用商标

目前,海尔生物医疗在经营过程中,使用“海尔”、“Haier”等系列商标,该等商标的所有权人为海尔集团及海尔投发。

根据海尔集团、海尔投发与海尔生物签订相关协议约定,海尔生物有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偿使用海尔集团及下属公司在境内及香港注册、拥有的“海尔”、“Haier”系列注册商标。

海尔生物介绍,根据相关协议,上述商标有效期届满前,海尔集团及下属公司将按照规定办理续展,续展后,海尔集团及下属公司将继续将相关商标许可公司使用。如果海尔集团及下属公司在相关商标到期后无法顺利办理续展,则公司将无法继续使用该等注册商标,进而对公司业务开展及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可见,仅无偿使用商标这一条,就可以让海尔生物医疗节省很大一笔品牌推广费用。长期的依赖,并不是长久之计。由于低温存储市场整体规模有限,海尔生物医疗的业务范围势必会不断扩展,单一的商标使用,容易造成自身品牌辨识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

3.专利共享与无偿受让

招股书还显示,海尔生物医疗还无偿受让了不少与海尔集团共同拥有的专利,这些专利在极大程度上在集团内部子公司间收到“保护”。2019年1月,海尔集团还将双方共同拥有的75项专利及1项正在申请中的专利无偿转让给海尔生物医疗,现已变更为公司独有。

不仅如此,2018年8月30日,海尔生物医疗与海尔集团签署了《业务系统授权使用协议》,有效期为三年。海尔生物医疗及控股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获授权无偿使用海尔集团公司拥有的人单合一系统(OMS)、模块商资源网(GO)、仓库管理系统(WMS)、制造执行系统(MES)、研发管理系统(PLM)、人力系统项下部分模块,甚至使用期间的系统维护升级费用由海尔集团承担。

经销商销售占比过高

2016-2018年,海尔生物医疗的营收分别为4.82亿元、6.21亿元、8.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0.6亿元、1.1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21亿元、1.48亿元、1.4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40%、13.34%、10.74%。

据了解,海尔生物医疗的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公司经销收入占比分别为94.50%、82.50%以及76.07%,2017年7月,海尔生物医疗在国内成立了直销团队,使得经销比例逐年降低,但这部分比例仍然很高。

此外,海尔生物医疗的前五大客户比例由2016年的11.78%提升至了2018年的19.17%。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医疗采取的是经销商定价,这种结构虽然稳定,但不利于公司对终端的把控与跟进。

很容易造成经销商为了获取市场份额,随意定价,甚至不惜亏本打价格战,严重些会扰乱市场秩序。除此之外,经销商比例较重,终端市场新的产品功能需求与产品维护方面产生的矛盾很难直接反馈给海尔生物医疗,产生滞后性。

2016-2018年,海尔生物医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降幅明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逐年增大,对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总之,海尔生物医疗的一系列功与名,都离不了海尔集团在背后的默默支持,销售模式下,经销比例过大,也让其忧心忡忡。海尔生物医疗能否在光环背景下,顺利登陆科创板,值得一番期待。(蓝鲸产经 贾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