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評價的話,跟《兩桿大煙槍》大概差了三個《瘋狂的石頭》。

被同學安利跟她一起看了,她覺得「很好」,我的直覺觀感是「一般」,尤其相對於它爆棚的口碑。

《無名之輩》最大的兩個敗筆:一個是編劇,一個是演技。而這兩方面只要出現問題,一部電影還能不垮嗎?

編劇的問題是什麼?故事好不好看很重要,但是比好看更重要的是符不符合邏輯、是不是成立。

尤其最後那場「大雜燴」、「大場面」的打鬥戲把我看得尬死了,一堆人民警察埋伏在現場,看到高翔被一羣人圍毆,他們沒有管,高翔放了一槍打中了人,也不管,高翔老爸高明和自己女人回來加入戰鬥被打得很慘,他們還不管,所以這些都沒有抓住搶手機店的搶劫犯重要?直到一羣高中生衝到現場他們才覺得未成年人有必要保護一下?

知友 @大聰 的專業評論說到了根兒上:

《瘋狂石頭》所有巧合事件,每一個事件的決定和發生,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事件,而且每個事件的核心都是石頭,這纔是多線性敘事有意思的地方。但是《無名之輩》不管是任素汐的線,還是逃債線,要債線,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九孔愛任素汐的線,都對槍的線索沒有任何幫助,隨便拿掉一條線,故事結局的走向,最終都不會變。

《無名之輩》顯然玩熟了套路,但玩不到精髓。所以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總感覺很多人物的動機和決定,是為了劇情需要而進行的:我不做槓精只說最明顯的,就是第三幕大結局片段……影片把幾乎所有人物聚集到「悼喪」大會上,比如馬先勇為了尋槍,高明為了尊嚴,黑社會為了討錢,警察為了破案,大頭為了追女孩,眼鏡為了...成全大頭,熱血高校生為了...熱血(我???)。大家可以看到,並不是所有人物有足夠的動機,不得不跑去悼喪大會的,所以說影片這個操作,就是我說的劇情需要,這樣人設動機的強扭,讓人覺得特別不自然。

————引用完畢分割線

如果有人非要說任素汐這條支線、九孔這條支線、馬依依父女矛盾的支線、熱血高中生兄弟情的支線,都是為了更立體、更豐滿地塑造人物,為了展示人物命運、處境的多樣性——好像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類型電影的節奏和表現又會是另一個樣子,就不會有《瘋狂的石頭》那種觀影上的酣暢淋漓。所以說,《無名之輩》好像學到了黑色幽默喜劇的皮,但是形似而神不似,想表達的是不是有點多而忘記了應該做取捨?

再說演技。

整部電影的演技擔當是陳建斌老師,其他人……要麼是不及格,要麼是「程式化」,不及格的以馬依依、高翔、女警察、波仔為代表,要麼過於用力、要麼不自然,大都是由外而內沒看出走心;程式化當然要點名任素汐、潘斌龍兩位舞臺經驗豐富的老師,就像 @大聰 提到的那個詞「情景話劇」,我覺得他倆就是在演「情景話劇」,比如輪椅上小便失禁這一段表演,「小便失禁後在地上匯聚成一灘」只是個結果,它如何發生的?發生前是不是可以有肢體和表情上「預告」?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是直接就滴到了地上?下半身的衣服得濕成什麼樣?任素汐是怎麼發現的(她應該是第一個知道的吧)?發現後是不是要試圖掩蓋?如果掩蓋不了會不會羞怯地想咬碎銀牙?——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任素汐是不是有充分的發揮「獨角戲」的空間?電影鏡頭應該很擅長描繪這種情景吧?

《無名之輩》怎麼呈現的呢?兩個「搶劫犯」直接就發現任素汐大小便失禁了,然後大家就開始「大喊大叫」,上演了一場五官、肢體、嘴巴的「大戲」。

當然,編劇、演技的問題,最終都是導演的「鍋」。看該片導演具有豐富的舞臺劇執導經驗,說句難聽的話,難怪。


電影《無名之輩》上映了,口碑爆棚。資源在這裡。

我也跟風去看了一下,心中百味雜陳。

也難怪,這部電影能引起大眾的共鳴。

你我皆是無名之輩,平凡流浪在人間。

男主角馬先勇是個平凡的中年大叔,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出色的警察,但人生不如意,遲遲不能如願。為了實現夢想,不惜以身犯險,

眼鏡是個處於社會底層農村小夥,從小就幻想著要成為大人物。為了實現夢想,竟然拉著兄弟去搶劫。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明明是小人物,卻不想承認自己的平凡,要和命運抗爭,要成為有名有姓、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然而,最後他們都失敗了,淪為無名之輩。

2

時常在朋友圈中,看到那些曾經表現平平的同學和朋友,突然宣佈自己融資千萬或考上名校的喜訊。自己心中一驚,開始慌張焦慮,卻又不知如何入手。

身邊的人好像都那麼牛逼,都那麼優秀,就我混得最差了!

早些年的時候,我也曾認為自己很獨特,很優秀,自命不凡。認為只要好好努力,肯闖肯拼,將來一定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為成為一個「大人物」,功成名就,一呼百應,坐擁萬貫家財。

當大學畢業後,進入社會,掉進人潮。早晨,在地鐵中擁擠,中午在寫字樓的方寸的辦公位之間徘徊。望著高昂的房價和微薄的收入嘆氣,對著自己生氣。終日為生計奔波,為明天的生存下去而努力。

我終究,也變成了一個無名之輩。

我這麼努力,終於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過平凡的生活,娶妻生子,柴米油鹽。

電影《無名之輩》的結局,是他們終於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而我,也承認了,原來自己就是個普通人。

3

後來才明白,平凡,纔是人生的常態。

才發現,承認自己平凡,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敢於承認自己平凡,是一件非常不平凡的事。

但,承認自己平凡,並不代表努力奮鬥。

承認自己平凡,不是甘心淪為平庸。

而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不願意承認自己平凡的人,總是夢想著一蹴而就,一夜成名。

總想投機取巧,不肯踏實努力的工作和生活。

感覺距離夢想一步之遙,卻差著千里萬裏。

承認自己平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

不再心高氣傲,不再眼高手低。

腳踏實地地去努力,踏踏實實做好手中的工作。

認真地、平靜地的去對待接下來的人生。

承認自己平凡,安然地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

隨和地去對待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內心。

保持內心獨立,讓自己不再受他人和環境影響就搖擺不定。

承認自己平凡,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堅持的方向。

不再渴望被別人的關注和同情,堅定不移地走字的路。

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更有實力。

承認自己平凡,也要肯定自己的特別和重要性。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我們從細胞時代的幾億兄弟姐妹中勝出,已經很幸運,很特別。

不然,怎麼對得起幾十年前那個還是受精卵的自己。

雖然不能成為牛逼哄哄的大人物,大明星,卻要使勁做個優秀的、幸福的、特別也對世界來說非常重要的普通人。

用力生活,空氣好的時候就大口呼吸,開心了開懷大笑,難過了就放聲痛哭,久別重逢就努力擁抱,別瞎jb聽那些虛偽的公知鼓吹的「人間不值得」。

平凡的我,願意認同我自己的存在,欣賞自己的活法。

用心去經營人生,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一生。

做一個普通人,活著的時候開心、用力,死了的時候坦然、放心。

人生短短几年,何必非得分出平凡不平凡。

你我皆為人間草芥,無名之輩。

平凡也罷,出眾也罷,總有一死。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作者:耿向順,藝書授權轉載。

今天的電影就分享到這裡。

關注 「藝書」 公眾號回復 「無名之輩」 獲取高清電影資源。


我沒看懂。

我不知道它到底想表達什麼。

馬依依為什麼不是先去找醫生而是先翻出課本告訴她爸自己沒改姓?

馬依依在她爸替她擋槍之後為什麼不顧一切推開她爸去和男朋友蹲在一起?

抽屜裏有超大紙尿褲,說明馬嘉祺是穿了紙尿褲的,為什麼還是漏了一地?

波仔沒拿槍沒搶劫,見到警察為什麼要跑?

馬先勇明明是個保安,為什麼車上會有維納斯的塑像?

霞妹被大頭糾纏多年都沒答應他,為什麼突然又一臉甜蜜想和他結婚?

想起來再補充吧!


希望能有所幫助哈

《無名之輩》

——底層社會的浮世繪

名為喜劇,卻藏著悲劇的內核,每個人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但並非不可破解,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活著,難;體面地活著,難上加難。

為了所謂的「體面」,馬先勇削尖了腦袋想要成為協警,胡廣生和李海根幹起了搶劫的勾當,馬嘉祺但求速死,肇紅霞不惜出賣肉體……

但對於底層人物來說,現實不是胡蘿蔔,而是大棒,總會將美夢擊碎。

一個底層人物真的當了英雄,另外兩個犯罪份子則倒地伏法;一個本該死於煤氣中毒的人,仍然好端端地聽著音樂;一個剛從火坑裡跳出的人正津津有味地喫著棒棒糖,似乎嘗到了生活的一絲甜頭。

正是在這絕美的一瞬間,希望和悲涼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影片告訴我們:人,當然要活得有尊嚴,但首先得行得正,坐得端,再通過不懈的努力,方能收穫自己的小幸福。能夠如此,即便是無名之輩,又算得了什麼?


因為章宇,想看無名之輩,被任素汐圈粉,演的很好,大大咧咧,雖然有點毒舌,但是我也喜歡,我對象有時候罵我傻逼,想諾死你,我也是歡喜的。看了無名之輩的宣傳海報,這個人怎麼這麼熟悉啊,不就是葯神上的黃毛嘛,就想看這部電影,章宇扮演一個劫匪,拿了一把土槍,搶了手機店,故事由此展開。才開始以為故事發生在重慶,最後才發現發生在貴州,覺得方言說出來的臺詞有另一番滋味,。不是愛情勝似愛情。看這片笑著笑著就哭了,如果搶到十萬,七萬裝修房子,兩萬塊錢結婚,一萬塊全部都給你買棒棒糖。不管你以前是誰,只關心你以後是否快樂。任素汐和章宇那一段最好看沒有之一,那一個擁抱,那一幅畫。一部扎紮實實的荒誕喜劇,其中的愛情戲居然這麼好看,簡直是犯規!有人說任何一種觸及靈魂的深刻感情,都是從理解對方的痛苦開始的。「我想陪你走過剩下的橋」 兩人分開時候馬嘉祺提出一個願望讓他抱抱她,到這時候兩人看彼此的眼神,也足夠表明兩人牽牽絆絆難捨難分了,他們的感情原本就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要說這還不是「真愛」 我是不信的。馬嘉祺經常去監獄探望眼鏡,胡廣生自學護理,因為太用功真的戴上了眼鏡。推薦任素汐唱的胡廣生 感覺很好聽 主題曲感覺也好聽 最後附上幾張圖吧


看完時候大概是這麼感悟的

當你已經衰到泥層最深處時,也許可能會有別的美好際遇。我始終相信,幸福會電光火石般突然降臨在某個時刻。大概就像夏目第一次看到貓老師,戈薇第一次拔下犬夜叉胸前的那把箭。可能身邊的人來了又去,我也把滿腔的喜歡贈與又收回,紀念品越來越多,可我的人生也因此被定義的更加盎然飽滿。


電影什麼都講了,又什麼都不深刻,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說說最大的感悟吧:

不管夢想的偉大或是渺小,有夢想的人 值得尊敬。

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有人方向是對的,有人是錯的,但是你不能說他的夢想是不對的。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有人很聰明,自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機遇,遇貴人,就是命好!可以順利實現夢想。有人很笨,笨到方法錯了都不知道,老天反而不憐憫他們,還愛對他們開玩笑,這樣的人,命不太好,彷彿註定成為無名之輩,我們都不想成命不太好的那一類,如果不幸運成為那一人,唯有讓自己心理變強大,不屈從於命運,被命運打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再站起來了。


一個想當警察卻當不了的保安,一個想死不能死的女孩,一個想幹一番大事而又弄巧成拙的憨皮。


無名之輩11月份上映,在聖誕之夜和男朋友邊喫披薩邊看了線上版。可以說是慕名而來,乏然而歸,因為結局就是後面的「大場面」我想勸編劇善良,請編劇嚴謹一些。

1.既然是提倡社會主義好,那麼在高明高翔以及小三阿姨被打的時候,處於警方辦事方式不是應該先控制大場面麼?難道為了圍一個「搶手機模型的傻盜」而不管?樓下出外圍警力,樓上便服繼續跟「傻盜」顯然會更好看。

2.最後一幕救護車上,男主馬哥坐在救護車上,周圍都是警察,將槍一指大頭說自己是警察,眼鏡竟然會心虛?他們倆不就是在警察的授意下上的救護車麼?眼鏡在清楚周圍是警察,並且車內可能有受傷的警察的情況下還上了救護車是在怕什麼?我無語,這個結局可以說拉低了整部劇的邏輯性。

樓上有人說《瘋狂的石頭》,我沒看過這部電影,看過片段就知道也是在類似重慶拍的,電影色調差不多,也是小市民角色故事。我相信《瘋狂石頭》會比《無名之輩》更好看。

在電影的結局,我給各條線梳理了下關係。馬哥開車帶著妹妹撞死自己的妻子,妹妹癱瘓,女兒失去母親,後面被可能跟妹妹相扶相愛的 眼鏡 槍殺。女兒沒了雙親,妹妹沒了哥哥和伴侶。電影其他的感情線都happy ending?不知道編劇是出於何意?

更匪夷所思的是,眼鏡在結局一直唸叨 耍老子 耍老子 ,感覺編劇想抒發小角色被命運耍弄的情感,但是這個角色並沒有過多的描述過此前被命運耍過,所以這個地方也不豐滿。

我是一個看電影超級容易流眼淚的,這個電影裏一個淚點是馬哥為了追查槍支情況到夢巴黎被抓到警察局遇到女兒倆人對話,我甚至可以體會到女兒的失望和震驚。第二個淚點是馬哥為女兒擋牆的那一幕,以及後面中槍的時候,猛然醒悟編劇個大瞎掰,不哭了不哭了

聖誕夜的最後,憤憤然罵編劇個傻逼,然後披薩喫完,打個飽嗝,收拾一下垃圾切個蘋果喫起來消化一下。


這部電影開頭剛看開頭部分覺得就是國產低成本電影,要不是豆瓣評分甚至都不打算繼續看了,直到眼鏡鬧著要去殺人,然後那個女的大小便失禁給影片來了個轉折,電影情節有很多不合理地方,其實我就在意一個地方,就是警察要去抓波仔,後來波仔被馬先勇抓到了說被那兩個劫匪打了一頓,但是沒說搶槍啊,為什麼馬先勇就直接去找真真了,再後來警察來掃黃,其實是為了找波仔順便掃黃吧,那警察又憑什麼理由什麼邏輯去審問真真說槍支案啊,他們又不知道真真跟劫匪關係,甚至波仔跟真真又沒什麼關係,就牽強的連接劇情實在讓我難以理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