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如何看待古人書法作品中的錯別字的問題。在學習書法臨帖時,常常發現古人的書法原作多有錯別字的現象。常言道書法無錯字,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學習書法,學習古人的運筆技巧,布局結構,不必注意它的原意,所以就嚴格按照原作臨摹,不要計較他的對錯。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它的對錯,不能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古人的錯別字是怎麽出現的?情況很復炸雜。有的是作者不注意,寫錯了,不容易修改,就將錯就錯,有的是因為忌諱,故意少寫一筆。有的是為了行文布局,故意去一筆或添一筆,等等,不一而足。說到《蘭亭集序》,這部作品,是王羲之的即興之作,有錯誤也是情理之中的。人們在臨摹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他的原作進行,才能領會到它的精妙之處,不可枉自改變,反之則失臨摹之意矣。但是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至於說到到底是「快然自足」還是「怏然自足」,就我個人觀點,應該是「快然自足」更符合願意,有的說「怏然自足」也講得過去,但是,就當時來說,除了《蘭亭集序》原書法作品,別的文學作品還沒有發現這個用法,所以我不支持它是正確的。


怏然自足,是書寫的正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