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監局:一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128億港元 佔比較去年末下降3個百分點 新聞 第1張

日前,中國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以下簡稱“香港保監局”)公佈2019年首季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香港毛保費總額達到148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2.3%。

其中,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為128億港元,同比上升7.9%。而從佔比來看,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佔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比重則有所下滑,與2018年末的29.4%相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

不過,也有聲音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逐步落實後,具有強保障屬性的跨境保險產品將有望推出,這將滿足很多內地客戶的投保需求。

一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佔比較去年下降3個百分點

據香港保監局披露,今年一季度,長期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為1322億港元,同比上升13%。其中,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為1159億港元,同比上升16.2%,而個人人壽及年金(投資相連)業務的保費收入則為66億港元,同比下跌21.7%。

新造業務方面,期內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為484億港元,同比上升9.4%。其中,個人人壽及年金的非投資相連業務為456億港元,同比上升14.6%,投資相連業務則為26億港元,同比下跌37.8%。

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香港保險業整體承保表現轉虧為盈,由2018年首季錄得虧損1.66億港元轉為2019年首季錄得盈利0.44億港元。其中,意外及健康業務(包括醫療業務)主要受保費增長所帶動,由虧損300萬港元轉為盈利0.99億港元。

至於備受關注的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情況,最新數據顯示,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為128億港元,同比上升7.9%。

不過,從佔比來看,今年一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佔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6.4%,與2018年的29.4%相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

需要提醒的是,與前些年的赴港投保熱潮時期相比,香港保險目前接受的監管明顯要更加規範。就支付環節而言,2016年10月,銀聯國際曾經發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並在中國香港地區試行,其中明確指出: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相關的經常項目保險,可以使用銀聯卡支付;其他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嚴格落實外匯政策規定的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幣的消費金額限制等。

一季度96%的內地訪客新造保單為醫療或保障型產品

而香港某大型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逐步落實後,對保障類保險產品需求很強的內地消費者有望迎來更多的選擇空間。她解釋稱:“目前,規劃主要在於醫療險和財險方面,前者有望使內地居民更好地享受跨境醫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內地醫療機構的壓力。而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大灣區的物流、人流交流會更頻繁,車輛往來增多,由此產生了跨境機動車保險的需求,這些因素對香港保險業來說都是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共中央、國務院於今年2月18日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共提及“保險”17次,其中引人矚目的表述包括:在符合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支持內地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等。

事實上,長時間以來,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都是內地消費者的主要選擇。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在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當中,約96%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9%為非整付保費保單,即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