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者明星化是指以学术为中心,借助大众传媒和明星般的影响力从而达到社会学术上升的现象。而学术传播则是指对系统专门的学问进行传播。歧途就是错误的道路。因此我们探讨的是,当学者逐步具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其学术是不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第一点就学术的发展其在拉近了大众和学术间的距离,从一开始的国子监,可谓集高大尚于一体,到如今不学也学的九年义务教育。受众也从权贵子弟到一般人家。学术的传播不断的发展扩大,但真正涉及到的学术专业知识的传播依然是有限的。而明星化的学者相交与普通学者不仅有着专业的学术研究,并且以大众传媒为平台和自己明星般的公众影响力将学术精神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级。

第二学者明星的学术言论更易促进学术的繁荣,而这种集大众之广义的论述无疑是对学术传播最好的促进。并且学者明星化是将某一领域的学术观点放到更大的公开平台允许各方进行讨论,自由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借助学者明星化造成的影响力,更新更完善的学术观点便自然的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不仅使受众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学术观点,也使学术本身得到深化。

第三学者明星化所引领的主流文化对当今商业娱乐文化的冲击促使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而在很多人看来学者明星化是一种披着学术外衣抱着娱乐至死的商业行为。因此这些学者被扣上诸如“不安分”“不务正业”的帽子,觉得学者就应该趴两尺之案,研百家之言。这不是学者而是学究。在这个充斥着商业,娱乐化的社会,学者借助现在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传媒“揭竿而起”,以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学术,从而促使娱乐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变。 最后想说不论是古代的游学也好, 还是现代当学术明星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吸引尽 可能多的“注意力” ,使思想、知识这种稀缺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收益。让消费者能以较小 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并且提升了大众学术的文化底蕴。因此我认为学者明星化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谢邀。

很难判定什么是歧途什么是正途。当代数学家中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可能是陶哲轩——我十分确定陶哲轩在【非数学专业人士】中的知名度远远超过Grothendieck, Atiyah, Andre Weil等等大师,而且在西方也是如此,我曾经在quora上看过“陶哲轩是不是最好的数学家”之类的问题。至于陶出名的原因,我想主要还是神童经历,菲奖头衔一类吧。我也很确定大部分听说过陶哲轩名字的非数理专业人士说不出陶的工作领域,更说不出他的代表性工作。。

至于说这是正途歧途呢,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陶这个明星,那些数学大师一样不会广为人知。。有一两个代表性人物总比整个数学界脱离公众视线要好。而且总体来说陶带给公众的还是正面形象,而且他个人的博客也确实给数学爱好者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我觉得他已经很好地尽到了学术明星的公众传播责任了。而且说实话,“学者明星化”,没那么简单的;就算是几十个菲奖,真正在【数学圈外】知名的,有几个呢?


泻药了,曾经也好奇专门去看过别人对此的评论,大致上各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关键点在于“明星化”带来的影响到底如何?

字多慢慢看,我习惯上喜欢铺垫一段再来干货,循序渐进,末尾部分是重点

还没见到有人系统性的做调查研究分析,所以论述起来总有点臆想,要说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明星学者莫过于霍金,简直妇孺皆知,而从学术成就上看,成名后确实没更多进展——但学术成就并非是建一栋楼般,一砖一瓦就能砌高,很多学者终其一生都未能有所斩获,运气不好或许花费大量精力时间最终发现基点一开始就用错了,也有很多成就伴随着巧合,凯库勒曾记载自己是做梦得来的灵感发现苯的结构式,因此,难以指责学者为何没成就,大多数时候除了学术成就,还得计较上这位学者对学术做了多少其他贡献。

霍金对于科普的贡献是公认的伟大,通常谈到霍金,第一个印象会是一位瘫痪在轮椅上的人靠着一颗智慧大脑不停思考,这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能让人认识到思考的魅力,宇宙那么大,霍金那么瘦小,这种强烈反差会促使人心生向往,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奇人那样聪慧,单单理解牛顿几百年前发现的经典力学就要耗费脑力好一阵,何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未免惭愧颓靡,可霍金却能激发动力,让人觉得,不必处于物理荒无的年代,也不必处于学术爆发的好年头,靠着大脑想象力去畅想宇宙就挺好。

若是对霍金的第一印象是他发现了各种不知名理论后不幸患病,可能心生怜悯就罢了,甚至会觉得,吗的当了十几二十年理科狗最后连女人手都没摸过就英年早逝那怎么办!?

何谓“明星”?

据释义泛指歌手、演员、运动员等,学者应该还处在“等”字里面,“XXX学术明星”这一称呼多见在面向小众的报道里,也就是说,学者早就已经有“明星化”的先例,然而,大众尚未接受学者被称为“明星”。

是“明星”被重新定义——古时明星指的是金星,后人借金星在夜空里的璀璨喻指人有名,而之所以用金星却不用夜空里更夺目的月亮来形容,又有星星不是月亮的区别概念,跟月亮一致的是太阳,但,金星是肉眼能见到的漫天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一眼望去就能脱颖而出,是从一堆人里挑一个人,反过来说,要形容一个人默默无闻可以用一颗暗淡无光的星辰来比喻——大概太有浪漫色彩,而“学者”偏于现实色彩,难以搭配。

外行人很难分清学者的成就,不知道其亮度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霍金明明有杰出的学术成就,却仍有人拿他瘫痪后就没再有多少研究成果来反驳其地位,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知的,谁比谁长得高,谁比谁粉丝多,三岁小孩都能分辨,当涉及到专业领域相关的事物,又是大部分人更愿意进行忽略——不利于获得公众普遍认同,自然“学者”与“明星”的搭配在具体实现上会有障碍,并且这障碍分散化,无法针对性解决,你花一年时间或许都不能令一个人明白霍金辐射是什么,对方不明白其地位划分,要知道明明现代火药发明者诺贝尔那么出名,那么有地位,靠专利赚那么多钱,可教科书则说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有矛盾啊!

同样道理,大多数人能明白“明星学者”不一定学术成就更高,这会产生“明星的学术成就不高”的怀疑态度,然而,比起讨论学术成就是高是低来定位真相,也更多人倾向于拿学术成就最显而易见的顶尖学者来做比较,这种不公平又让学者们不情愿被冠上“明星”称谓。

但,能预见到的是,随着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将有更多人能拥有一定的对学术成就分辨的能力, 在“学者”中挑选出“明星”是必然的事情,或许称谓会用别的,例如“领头羊”“鳌头”之类,“头”这个字更贴切“学者”,可无论如何意味是一样的,人类拥有竞争意识,有崇拜意识,有种种或本能或后天获得的意识,对于一个群体,终究是喜欢评出“明星”。

我觉得将学者明星化放进“是否歧途”里讨论是太过批判,对于必然的事情先安个坏名头太过悲观,不是真正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要避免恶名可能需要在大众印象里重新定义“明星”,人们如今对“明星”的印象是粉丝多,曝光率高,这种先提条件与传统上埋头做研究的学者恰恰是不成立的,可见以这种印象挑选的“明星学者”大概率会出错,一如前面我所说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最后发现一开始的基点就用错了!

至于学者当明星会疏忽本职的担忧,我认为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一个真正热衷学术的学者如果有能脱颖而出的成就,光是在领域圈子里的荣耀就够爽的了,也知道外界评价根本无足轻重,而“明星”是圈外人给的,又要被圈外人瞎操心,这到底谁的问题呢?

还是让所有人都多读点书多思考比较妥当,我们知道旧社会里“学者明星化”导致迷信狂妄,现在教育普及了,好歹知道为真正的学者们担忧处境。


学者明星化不是歧途 歧途是明星学者化


一定是有其劣势的…

但,对这个问题的批判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克己复礼,如果跑到这个角度上,那我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再怎么说,降低信息传播门槛都是利大于弊的,

明星化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与明星化对立的应该是过去的“人生五味源自士大夫”,为何?因为过去沉默的大多数付不起不好好说话的成本(包括我)

我相信与明星化对立的不会是学术精神,严谨治学之类,因为我想象不出明星化为何一定≠严谨,

再说了,浮躁一定有,但小鲜肉之存在就能证伪老戏骨之存在了?我讨厌整容脸,但我不藐视他,虽然看到那些个整容脸就想作呕,可我也不认为他一定不可能变成老戏骨,如果我藐视…我凭什么?阅片无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