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量劇透

本集的背景知識是這幾張圖

不同射線的穿透力

具體到某個放射性物體放出的射線,需要的防護是不同的。射線的能量不同,穿透能力(衰減幅度)也不同,不過大體來說就是這樣了。

一般來說,常見的放射性元素都是放出alpha, beta, gamma三種射線,加上X光。

而且,不要把放射性同位素喫進肚子裏。 喫進肚子裏以後就沒法防護了,這叫內照射。這時哪怕一張紙都能擋住的alpha射線都能對人造成嚴重傷害。當然呼吸進肺裏一樣危險,所以要戴口罩。

第二集科學家住進酒店去排解憂愁,服務生給他拿了個杯口朝上的杯子,他馬上用手擋住,說要一個杯口朝下的。 這就是專業。口朝上的杯子不問可知會有很多帶放射性的塵土。

有的放射性同位素會隨著新陳代謝慢慢排出體外,有的會幾乎永久結合到骨頭上。

在生活中有的放射性同位素,比方說氡氣,會衰變成帶有放射性的固體物質。如果被吸進肺裏, 衰變的放射性固體就會沉積在肺泡上,提高肺癌發病率,美國的估計是每年大約有2萬人死於因氡氣導致的肺癌。自然界土壤,石材中都可能產生微量氡氣,然後氡氣隨著牆壁裂縫進入地下室造成地下室氡氣超標。同樣的天然大理石建材也可能產生氡氣。

不止如此,核反應堆裏還會放出大量中子。

一般來說自然界裏不會有太多中子源,哪怕在鈾礦甚至純鈾都沒有那麼多中子射線(相比較於核反應堆)。 自然界中99%的鈾都是鈾238,不裂變。只有0.7%鈾是可裂變的鈾235, 所以說放出的中子相當少,而且鈾235裂變放出的中子只有一少部分會誘導其他鈾235裂變。把一小塊鈾拿出來放在手上不會立即致命 (貝克勒爾,1852—1908)。

問題在於,在覈反應堆裏,鈾235的濃度提高了,切爾諾貝利的U235濃度達到了2%。 而且反應堆用了種種手段(減速)使得鈾235放出的中子可以讓其他鈾235裂變,這就是鏈式反應了。 所以說核反應堆中的中子輻射是相當強的。

鉛防護中子輻射的能力很弱。如圖,20釐米厚的鉛只能減弱大概60%的中子輻射。你當然不可能扛著這麼重的鉛到處跑,中子輻射的殺傷效果還特彆強。

直升機也扛不住, 劇透了。

混凝土對中子的輻射效果相當好。 2.2g/cm3 的輕質混凝土 60毫米可以把中子輻射減弱到1%。土壤屏蔽中子輻射的能力也不錯。

當然,穿過屏障後射線是否還能殺傷人,也要看最初的射線強度而定。

航拍 屋頂最危險, 因為屋頂沒有防護, 不像旁邊有個圍牆啥的. , 最後就要修一個巨型的混凝土罩子把這個洞蓋上,, 稱為石棺.

冷戰時期不少美國人後院的避難所. 頭頂上是厚厚的水泥, 只要沒有被直接命中基本可以保命. 比冰箱效果好.

我家地下室四周也有一圈水泥, 不過厚度只有10釐米.

手力發電手電筒, 戶外用很方便,扔車裡也不錯。不會出現要用手電筒時剛好是黑夜的尷尬。

這也太糗了吧,士兵看到他們出來第一反應是拉下口罩。他們哥幾個也沒拿水沖沖,直接開酒喝上了。

笑死我了。。

應該也是米8, 穿雲而過, 既然第一集摔了飛機(其實是半年後摔的, 原因是螺旋槳旋翼砍到塔吊鋼索), 這裡就前後不一致了, 不嚴謹.

瓦西里快死了, 護士不讓他老婆柳德米拉看他.

這個也是因為瓦西里在救火時可能吸入了大量攜帶放射性同位素的顆粒, 整個人變成了一個放射源.

現實中柳德米拉去第六醫院看瓦西里的時候, 也像劇中一樣塞了點錢. 放射科醫生問了柳德米拉有幾個孩子, 柳德米拉說有一男一女, 放射科醫生才讓她進去, 每天只能探視半小時. 蘇聯人, 美國人, 中國人都一樣, 都喜歡兒女雙全. 兒女雙全就不會生了, 而我一直在鬥爭要不要拼一把老三, 扯遠了.

這也是為她的健康考慮, 畢竟那些傷者體內都攜帶放射性元素,本來不應該和其他人見面。

別說吸入輻射受傷的消防員,不少甲狀腺癌病人需要用碘131做放療。碘131可以在甲狀腺富集,特異的殺死癌細胞,哪怕癌細胞已經轉移到甲狀腺外了,很多癌細胞仍然有吸收碘的特性, 仍然會被碘131殺死。正在治療中的病人也需要和家屬隔離,特別是孕婦。(8)

理性和情感發生了衝突,選哪個都不能說是錯的。 只看到賄賂就錯了。

當然她不是住在醫院裡, 而是每天去醫院, 還給瓦西里和其他消防員帶東西喫, 儘管他們已經不能喫東西了.

瓦西里從他妹妹那接受了骨髓移植, 但是骨髓移植沒有救活他. 柳德米拉去參加了Tanya Kibenok的葬禮, 回來發現瓦西里在15分鐘前去世了.

柳德米拉的孩子出生後去世. 一切結束後, 她分到了憧憬已久的基輔公寓, 可是她已經不想住進去了. 後來她再婚, 又生了個男孩叫做Andreika Andrei, 沒有遺傳缺陷但是身體不太好. (3)

美國UCLA的幾名專家, Robert Peter Gale, Richard E. Champlin, Paul I. Terasaki, Yair Reisner於四月底五月初飛去莫斯科, 給起碼五名傷者包括瓦西里做了骨髓移植. 多名傷者堅持到了7月 (4, 5). 其中一名消防隊員倖存,, 體內的造血幹細胞恢復並排斥了移植的骨髓 (6)

總計134人出現急性輻射症 ARS, 其中有21人為極重, 死亡20人, 22人嚴重,, 死亡7人.

總計13名病人經歷了骨髓移植, 6人因為找不到供體做了人胚胎肝移植. 當然最後的結論是骨髓移植沒有用, 配型不一致的骨髓可能是幾人致死的主因.

不同病人的癥狀不一樣, 有的人,, 比方說25號病人,, 幾乎沒有(相比其他戰友)被放射性同位素污染, 可能是被中子照射了. 有的病人,, 比方說17號, 肺部有大量放射性同位素沉積. 13號病人,吸收了巨量的碘131。碘131最後就富集在甲狀腺裏. 這23人全部很快就去世了.

急性輻射症倖存者(包括但不限於消防隊員), 多年後的死因.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 倖存的那名4級急性輻射症患者起碼生存到了2001年. 這134名傷者中的倖存者出院後, 5年內有14名後代出生, 均正常.

瓦西里走了

人走了,但是體內還是有巨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只好用鋅板+水泥密封。

地下水會流到哪去?

這裡當年有個梗,地下水網很難研究,福島爆了之後日本人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走向了。

鈾238(就是更穩定的那個鈾同位素,所謂的貧鈾)吸收中子後會變成鈈239。 鈈239也是傳奇元素。 首先它製備起來比鈾235容易,所以作為原子彈的「炸藥」。 其次名字很好聽,和冥王星同名(pluto,鈾和天王星同名,鎿和海王星同名 )再次, 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採用了鈈電池,去探測冥王星,Plutonium powers Pluto probe,用英語讀起來多麼浪漫。。。 然後數百生態學家去卡納維拉爾角聯名抗議。。

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摸了下鈈。「摸起來溫溫的」,女王回憶說。

錦衣衛是制約官僚的重要力量。 既然不能像鋼鐵同志一樣把不幹活的官僚槍斃了,就只能靠錦衣衛。。

煤礦工業部長開車去圖拉的煤礦拉人

這點巨黑啊

這是圖拉,蘇聯的軍工重鎮,衛國戰爭功勛城市,需要帶槍去煤礦麼?在美國去煤礦纔要帶槍。。

官僚撒謊的時候,衛兵緊張的擺弄了一下手中的武器。

美國的礦工和官方/管理方的關係曾經是很緊張的。西弗吉尼亞萬名礦工同管理層槍戰。

歷史上,普通百姓是否有尊嚴??

www.zhihu.com圖標

至於蘇聯煤礦工人的收入,高帥富。

基輔迪納摩的足球隊員弗拉基米爾·洛津斯基回憶道,他們的規定薪酬是250盧布,並且每贏得一場球就能獲得100盧布的獎金。

在蘇聯,器重、優待各個領域的專家人才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專業技術極其熟練的工人、旋工、鉗工、設備調試員所得到的實際收入,包括了起始工資和根據技術等級評價體系所規定的獎金。因此廠長經理的工資並沒有比同一企業內技術等級最高的工人的工資高。

在八十年代初,「頂尖」的專家工匠工資有500到1000盧布。如果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優惠待遇,例如療養度假、優先分配住房,還有其他福利,那麼可以肯定,在蘇聯,業務水平極高的工人的生活是相當可以接受的,其工資按數額來說是可以與大學教授和研究所的所長相提並論的。

另外,對於從事某些特殊行業,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勞動者的來說,其得到的報酬同樣是很優厚的,例如,礦工、挖掘工。在1980年,一名錶現優秀的挖掘工,其工資可以達到1000盧布。參考:蘇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工資水平與物價工資水平:高校的副教授(有學位者)—320盧布軍隊的中尉—230盧布審判員—210盧布高校的講師(沒有學位者)—170盧布無軌電車司機—170盧布中小學老師—132盧布

銀行會計—120盧布

揭祕蘇聯:哪些人可以獲得高收入享受高待遇?_中華網?

3g.china.com圖標

另一份證據,來自Soviet Union: A Country Study

職業聲望

在調查蘇聯公民關於職業聲望,專業和技術職位,特別是科學職位的調查中,醫學和藝術一直保持高位; 不熟練的手工勞動,農業勞動力以及銷售和服務工作始終如一排名低。 一般來說,蘇聯公民認為科學專家是最負盛名的

插句私貨,你想當科學家麼? 我小時候好多孩子長大了都想當科學家。現在的小孩子應該沒人願意當科學家了吧。

收益和福利似乎在這個社會排名中起著關鍵作用,儘管不是排他性的。中級白領的收入和福利都不好,社會聲望也不高。礦工有很高的收入和福利,所以有更好的社會聲望

1986年退休金大約是每月80盧布。(7)

我國以前礦工收入也非常高。

電視裏那個吊絲樣子是美國西弗吉尼亞礦工最近的樣子2333

巨黑,職業官僚?

包括Boris, 他也是工程出身,參加過蘇芬戰爭,衛國戰爭,轉業以後幹石油,在蘇聯北疆石油開發做出突出貢獻。閑暇時間喜歡看科技文章。

時任蘇聯煤炭工業部部長Mikhail Shchadov, 1927年生, 15歲參加工作, 任機械師, 22歲任礦主管, 真正基層幹上來的. (1)

這種西裝風明顯是黑美國人讀個政治, 法律然後就跑去工業部門當官的.

比方說美國煤炭工業落在內政部下面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局, wiki上能找到的某任主管的簡歷是:

Neil Kornze, 這哥們2000年畢業於華盛頓瓦拉瓦拉的惠特曼學院, 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 然後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獲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2). 畢業後給他家那個州的議員幹了兩年然後去土地管理局局長當第一助理, 一天都沒去下面幹過. 34歲就當上了內務部下屬土地管理局的局長, 然後他從2013年一直幹到2016年. 這纔是職業官僚, 懂個屁.

蘇聯體制不是這樣的, 包括那位很有名的巴依巴科夫

巴依巴科夫同志, 希特勒匪幫正在入侵我們的高加索油田. 人民委員會特委派您前去阻止希特勒匪幫佔領油田. 如果法西斯從高加索得到一滴石油, 人民委員會將會槍斃您. 如果您過早的炸毀了油田, 或者我軍收復高加索後無法生產石油, 人民委員會也會槍斃您.

巴依巴科夫,, 1911年生, 亞塞拜然石化研究所畢業後任攻城獅, 二戰中逐步升任油田總師, 主任. 1965-1985任國家計委主席, 2008年去世.

我國也是學蘇聯 所以很多領導人都是一線工程師出身.

礦工要在地表12米以下挖以一個冷卻洞. 參見圖2, 這麼深的目的也是為了水泥和土壤能儘可能的吸收中子輻射, 保護礦工.

黑... 這是很典型的美國官僚I am sorry, but there is nothing I can do.

也不說什麼原因.. 大家都記得第二集他在Boris面前站的筆直. 認為礦工沒文化不屑說?

光屁股在地底下幹活還好, 地道出口的輻射比較大. 理論上來說12米的地下輻射應該不高. 工作中輻射對礦工最大的威脅是吸進帶有放射性的塵土產生內照射, 所以不能用風扇. 工作結束後同樣需要洗掉可能的放射性沾染.

戴口罩是有用的, 可以防止吸入放射性顆粒導致肺部的內照射. 但是N95(或者同樣等級)的口罩非常悶, 大家都不願意戴, 而且50度高溫, 口罩很快就被汗水堵死了.

(1) https://ru.wikipedia.org/wiki/Щадов,_Михаил_Иванович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il_Kornze

(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09035844/http://www.alexievich.info/knigi/VOICES_FROM_CHERNOBYL.pdf

(4) ASCO Members Reflect on Lessons From Chernobyl

(5) https://www.nytimes.com/1986/07/03/us/5-chernobyl-marrow-recipients-live-expert-says.html

(6) HEALTH EFFECTS IN THOSE WITH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 Health Physics

(7) Soviet Union: A Country Study , Chapter 5. Social Structure

https://www.marines.mil/Portals/59/Publications/Soviet%2520Union%2520Study_4.pdf

(8)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doctorluke_629720460.htm

如何評價HBO新迷你劇《切爾諾貝利》??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HBO新劇《切爾諾貝利》第二集??

www.zhihu.com圖標

瞅了眼豆瓣評分從上次的9.6艱難的爬上了9.7,後勁十足

截至5/21 豆瓣 9.7 IMDB 9.6 爛番茄 95% METASCORE 83

截至5/23 豆瓣9.7 IMDB 9.6 爛番茄 96% METASCORE 83

Holy...shit...無意間看到IMDB竟然也爬升了0.1.....

截止5/26 豆瓣9.7 IMDB 9.7 爛番茄96% METASCORE 83

相關情節梳理文章:

Super Ming:《切爾諾貝利》情節簡單梳理(5/23)?

zhuanlan.zhihu.com圖標

S01E03 Open Wide, O Earth

如果前兩集的驚悚通過音效和各種感官的刺激達成,那麼這一集無疑進一步加強了視覺上的「衝擊」。

第三部基調平穩但充滿張力,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導演適當的弱化了爆炸後續處置上緊迫性,突出了社會各層人民(尤其是普通人)面對災難時的不同情感以及對爆炸首批接觸造成的可怕後果.......

總體上繼續圍繞人和事兩條線敘事

  • 核電專家Legasov和官員Shcherbina的核電緊急搶救一線
  • 消防員和妻子之間的感人故事

衍生出一條支線

  • 白俄羅斯核電專家對於爆炸原因的調查

救援一線:

三位英雄迅速完成任務後產生了新的問題:

堆芯融毀穿透混凝土隔板從而污染地下水 (時間6周)

解決:成功召集桀驁不馴又正義的煤礦工人在四周內完成任務

這條線專家和官員照常輸出,一個科普,一個決策。

但重點描述了煤礦工人面對處境時的決策及效率,前一秒還在拿蘇維埃開玩笑,後一秒拍拍肩膀為國家奮不顧身,無一退縮。天不怕地不怕,核輻射也不怕,最後赤身裸體全功率挖地道提前兩周完成了任務,間接拯救了萬千生命......致敬。

字幕「前線需要我們」,有點多餘

Someone who cares nothing but friends

書中關於礦工們的口述回憶:

記載自:《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妻子和消防員演繹偉大的愛情

反觀第一集的匆匆告別,到本集的生離死別。

天災還是人禍,事已至此我們或許無能為力,但扯不斷我們緊緊相連的那根精神紐帶。

我只想完成那最初的承諾,看到這淚目

Life sucks,love harder...

具體細節可參考書籍《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Super Ming:《切爾諾貝利》中 妻子與消防員真實故事 片段?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最後一條線:

科學家們秉承對於科學的嚴謹,為了防止事件的再次發生,不遺餘力的探求真相

戲劇性的是.......在這種關頭,居然還有所謂的「東廠西廠」在阻撓事情的發展......真是兢兢業業。

有著閑心何不光膀子去挖挖地道燃燒卡路里...

導演穿插著這些細節讓觀眾意識到「dark「並沒有被人性光輝和災難所掩埋

這也影射第一集開頭,當一切沉寂之後.......什麼都沒有變

A.L.W.A.Y.S

解決幾個細節上的問題

  • 白俄羅斯核科學家科米亞科為什麼知道消防員妻子懷孕了呢,前面根本沒有鋪墊

分析:上一個動作妻子讓重傷的丈夫摸肚子這個動作透露出的信息,我想一般不會有事沒事摸肚子吧?

  • 這一幕全程無對話,只有俄語,大家是在幹嘛呢?

這個男孩在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中出現過,喜歡

分析:首先需要明白現在的時間節點,此時爆炸現場的隱患基本已經排除,前線救災到了後期消除事故影響的階段,前面高層開會的時候明確需要建造「隔離區」以及把周圍污染儘可能降到最低。為此蘇聯招募了大量搶險者......由此猜測這一幕應該是為E04將要開展的後階段救災鋪墊。

動員百姓
  • 為什麼用這種方式進行下葬?

分析:目的是阻擋核輻射就不用說了,查了下資料,一般用鉛和混凝土來阻擋核輻射,混凝土和鉛在前幾集中都頻繁提及。

為什麼用鉛:鉛的原子序數比較高,原子序數的高低是評判阻擋核輻射能力的一個指標,但很多序數比較高的元素本身具有放射性,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為什麼用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各種重金屬改變混泥土密度可以增強混凝土的屏蔽效果,所以廣泛用於存儲核廢料和防護中。

5/22補:在故事的原出處記載:

特別委員會召見我們,他們的說辭都一樣:「我們不可能交出你丈夫或你兒子的遺體,他們都有強烈輻射,要用特別的方式——密封的鋅制棺材,上面蓋水泥磚——安葬在莫斯科公墓,所以你們要簽這份文件。」

從書中記載為鋅制棺材,鋅作為過渡金屬其形、色與鉛類似,故稱「亞鉛」。可能在那個時候鋅的價格比較便宜?

  • 關於KGB

話是這麼說,眼神含義深刻

在體制中,要混下去,必須要適應規則

關於KGB,這個老大說出了也直接攤牌:我們從上到下都被監視著,這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祕密,為了讓蘇聯機器更好的運作,大家都默默接受著這個「潛規則」,直到列加索夫說為她的行為負責,確定自己沒有責任時,什麼都好辦"Then its done"。體制面前,人人自危。

  • 意味深長的一幕

這個鏡頭刻意將陵園內部景象和外部景象進行對比,內部都是有名有氏的墓碑而反觀犧牲的英雄們......

  • 想問下大家對於礦工們的這個蘇聯笑話是如何解讀的?

和房子一樣大?消耗燃料20L/h?排出一大堆煙塵和噪音/把蘋果切成三塊?

難道是下一幕出現的推土機?還是暗示當時圖拉作為蘇聯兵工廠生產的玩意?(反坦克炮啥的)

  • 核專家列加索夫舉出的下一步措施(方便大家更好理解下一步劇情走向)

列加索夫表明眼前的危險已經解決,一場新的戰役即將打響

1、放射性隨便大概會污染2600平方公里範圍,整個地區內的人羣必須撤離2、在這個範圍內所有家養、野生的動物都設定為污染源,必須全部消滅,防止輻射和疾病的傳播3、切爾諾貝利區域的地表幾乎完全被污染,污染會隨著風和雨繼續擴散,需要將爆炸區域大約100平方公里的區域的「表皮」撕開,埋入地下。4、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在覈電站周圍建造「隔離區」,也就是後來的「石棺」,並有一大羣人會因為這個任務犧牲。預計時間:大約三年,大約750000人,且無法預估死亡人數。

比較深刻的幾張雜圖:

良知

也是,在特定時代,做個」白癡「最安全

!!!!!!!!!!!!!!!!!!!!!!!!!!!!

感謝你看到文末,留言區和私信很多人問怎麼看這部劇,在這統一回復一下,但不敢說太直白,早上醒來看到很多已經被和諧了,其實見怪不怪,我曾莫名其妙在豆瓣知乎等平臺被封過很多劇或者電影的回答和文章,氣憤但也沒辦法,原因大家可能也能猜出來,總結得出其實有些劇本身並不帶任何所謂敏感色彩,即使有也與我們無關,心裡清楚就行了,少在網路上誇誇其談打這些擦邊球,切忌被帶節奏成為傳播者。這部劇我從開播關注到現在,在各大論壇也有看到類似敏感評論,但到現在豆瓣標記人數十多萬的體量了,實則早就引起監管的重視了,也間接說明這部劇傳遞的內容可能是被他們認可的,所以讓我們回歸影視本身,認真感受每一部影視的魅力,感受導演編劇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合理在邊際圈內討論話題,新時代大家都要學會夾縫生存。最後,真心希望這部劇能夠活下來.......

授人以漁:如何自己找資源

截至我更新這段文字,人人影視已經陣亡,天天美劇負重前行。

搜索的時候掌握找資源的關鍵詞,比如[xxx劇][1080p][bt]啥的,自己多實踐實踐,鏈接我就不分享了,昨天被知乎警告刪除了。使用各種網盤搜索軟體。牆外:Rarbg/priateBay等...

大結局更新:

如何評價 HBO 新劇《切爾諾貝利》第五集(大結局)??

www.zhihu.com圖標

想要進一步瞭解切爾諾貝利的推薦一部2006年的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利》,很詳盡的記錄了事件發生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以及後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98321?from=searchseid=5950325721612328171?

www.bilibili.com

關於30年後切爾諾貝利的紀錄片《切爾諾貝利:30年後》:

切爾諾貝利:30年後?

www.bilibili.com圖標

今天補完了三集,我想說下劇中也是當年現實中那些普通人。

第一集,消防員

在什麼都不知道衝進火場開始救火,後來發現情況越來越不正常的時候,依然選擇堅守崗位,直到失去身體控制力。

烏克蘭羣眾紀念事故中犧牲的消防員

第二集,電廠員工

在上層都知道打開水閥的人會死的情況下,卻沒有對真正要去的這些員工說明真相,而是提出了獎金和升職的利益。

員工提出質疑後,部長說明瞭此次任務的重要性,有三個人站了起來,卻依舊沒被明確告知他們危險性,儘管他們都清楚自己要面臨什麼。

切爾諾貝利值班長鮑里斯·巴拉諾夫(Boris Baranov,最右),2號渦輪間控制單元高級工程師瓦列裏·別斯帕羅夫(Valeri Bezpalov,中間)和2號反應堆高級機械工程師阿列克謝·阿納年科(Alexei Ananenko,左二)。

第三集,礦工

這次,煤炭部長也是在陳述完事件的重要性後,礦工選擇了前去救災,並沒與任何利益誘惑。而物理學家和能源部長直言相告後也義無反顧。

在施工途中被告知,這幫兄弟後續的生活有沒有保障都不清楚後,也只是自嘲般重複了一句「你不知道」,轉身回去,繼續工作。

奔赴切爾諾貝利的普通礦工

是這些普通人頂在了最前線,完成了最危險的任務。

而在本集最後,也得知,後續工作將會有75萬人參與,而其中成千甚至上萬人會死去。

依次出現的三位普通民眾,也逐漸表現出了大眾在面對危機時,思想的變化。

從恪守工作到勇於獻身再到無私奉獻。

他們都是英雄,而英雄有時無名。


說一個小細節,第三集在莫斯科高層開會之時,在走廊裏掛的這幅畫,我認為頗有深意。

此畫是列賓的作品《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又叫做《伊凡雷帝殺子》的局部。網上找的另一些局部,有興趣的可以去找全幅大圖觀賞。

畫裡面的情節我摘自百度百科: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沙俄的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 。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

這幅畫擺在這裡之所以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是因為:

1、畫中的內容和劇中的內容從某角度其實頗為一致,都是殺子。伊凡雷帝殺了皇子,3CP殺了自己的子民。

2、畫中的氣氛和劇中的氣氛高度一致,殺之後的湮滅絕望氣氛,都是眼睜睜的看著人就沒了或者在沒的路上。

3、畫中的伊凡雷帝因為爭執一時衝動擊死兒子,斷絕了納諫改良之路,結合劇中隱瞞真相的行為和蘇聯的最終結局,產生了一定聯繫。

4、劇中鏡頭裡對這幅畫的畫面色調和筆觸機理的表現,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在醫院出現的被輻射毀壞的軀體。(這條是評論中的朋友提示我的,感謝~)

5、整個畫面的紅色調也許就是在隱射。

劇組專門設置這幅畫在此那實在是用心。


請關注公眾號:那個老撕機

免得公知話太多。

寫文章不易,請多關注支持。

最近HBO的新劇《切爾諾貝利》火了。

不由得讓我又想起了那部紀錄片。

《搶救切爾諾貝利》

我認為應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再去看電視劇,不然你可能看不懂,而且看完眼裡只要各種的陰謀論和自私自利。

2008年我曾經去汶川當過志願者,知道很多人犧牲了,但是並不為外界所知。

所以當我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個紀錄片的時候,內心非常痛苦。

有的真相也許永遠能不能大白,但逝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

英雄不能白死,即使你不知道他是誰。

1.懵逼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

在今天烏克蘭的普里皮亞特市郊三公里的列寧核能發電站的第四區正在測試反應爐的自我供電系統。

由於工程師的大意,反應堆發生了一連串的爆炸。

反應堆1200噸的頂蓋被瞬間掀開,噴入天空。

爆炸後的4號反應堆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大量的鈾和石墨散落在覈電站幾百米的範圍內。

噴射的氣流帶著輻射和火花噴向了幾千米的高空。

黑夜變成白晝,在幾公里外都能看見核電站上方的天空被各種顏色照亮,橘色,紅色,藍色,猶如彩虹一般。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雖然屬於切爾諾貝利市,但是離普里皮亞特只有3公里,普里皮亞特是為了安置核電站工作人員專門設立的城市。

第二天一早,核電站上空的雲層已經被衝上一千米高空的放射性雲柱所污染。

發生爆炸的反應爐核心此刻被埋在14米深的瓦礫之下。

核心環繞的燃料石墨正在燃燒並且融化了鈾。隨著爆炸噴出了大量的石墨碎片和放射性塵埃。

這些放射性塵埃的威力是扔在廣島和長崎兩枚原子彈總和的100倍。

克里姆林宮在凌晨五點得到的消息只是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發生了火災。爆炸以後8小時莫斯科仍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

此時普里皮亞特的居民仍然正常生活,雖然城中已經有傳言說核電站發生了爆炸並且有傷亡。

官方並沒有發布任何說明。儘管已經有穿著防護服和口罩的軍人在城中測量輻射值,但這一切並沒有引起普通市民的注意。

大氣中正常的放射量數值是0.000012(四個零)倫琴。4月26日中午的普里皮亞特市區的輻射值已經達到了0.2倫琴。聽上去似乎並不特別大是吧?

正常值的15000倍

等到了傍晚,輻射值已經超過了7.2倫琴。超過了正常值60萬倍

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更沒人知道直接裸露在空氣中的核反應堆此刻還在燃燒。

時隔二十年,當年的地圖仍然屬於嚴重超標的狀態。

一般認為人體每年吸收2倫琴以下是安全的數值,如果超過400倫琴,那麼就會有致命危險。

僅僅4月26日一天,普里皮亞特的居民就吸收了100倫琴的輻射。

軍隊又派人去了核電站附近測量輻射值——2080倫琴!15分鐘就足以致命,而這仍然只在核電站外圍。

此時的莫斯科才知道事態嚴重,戈爾巴喬夫馬上組織了以勒加索夫院士為首的科學代表團趕赴切爾諾貝利。

頂部俯視四號反應堆內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爆炸發生48小時後,城中只剩下軍隊和科學代表團成員——此時科學家們親自前往可能還是低估了核泄漏的嚴重程度。畢竟此前雖然也發生過核泄漏事件,但這些事情要麼沒有那麼嚴重,要被祕而不宣。沒有人面對過如此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他們當時甚至樂觀的認為反應堆過1,2個月就能恢復使用。

爆炸發生60個小時以後,蘇聯仍舊沒有發布任何公告,反而是1000多公里以外的瑞典檢測到了帶有核輻射的雲層才通知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再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找到蘇聯政府。

最後由美國和歐洲的衛星拍下了還在冒煙的核電站照片才真相大白。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直到4月28日晚上,蘇聯才正式通知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對全世界發布了切爾諾貝利發生核泄漏的事件。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國家級別蒙圈的事情?

2.撤離

我們並不知道蘇聯在對外宣佈上的遲緩和戈爾巴喬夫後來接受採訪時說的話有幾分真幾分假。但反觀撤離這個問題,蘇聯做的比對外宣佈還是要快一點。

爆炸發生以後30小時,第一批安全措施才開始採取,即使有些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早已知道發生了泄露,民眾仍舊毫無防護的在輻射中暴露了整整兩天。

4月27日下午兩點,爆炸發生36小時以後,軍方宣佈要徹底疏散普里皮亞特的居民。

為了避免恐慌,軍方隱瞞了真實的情況,每個人只有兩小時可以打包自己的東西,隨後乘坐軍方安排的1000輛巴士開始疏散。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一次短暫的離家,用不了幾天就能回來,但他們沒想到,這將是最後一次看到自己的家。

普里皮亞特撤離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有些人並不相信發生了什麼,那些經歷過二戰時期各種戰爭宣傳的老人,不相信這世界上還會有看不見的敵人,有人拒絕離開,幾周以後,屍體被發現。沒有人知道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有多掙扎。

下午5點半,三個半小時後,43000人全部撤離,普里皮亞特城成為歷史。

設立封鎖禁區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爆炸後一個星期,方圓7公里範圍內的人被遷走,接著是方圓30公里。30萬公頃土地上的13萬人從此離開家園,這30公里以內的範圍,從此被稱為」切爾諾貝利禁區「。

切爾諾貝利禁區範圍 圖片來源於網路

3.救援

在爆炸發生當晚,消防員很快到場,還不瞭解情況的他們在缺乏正確保護的情況下向核電站內噴灑了大量的水試圖澆滅大火。

這自然是徒勞的,當天晚上就有兩人死去,接下來幾個月還有28個人喪命。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犧牲不但沒能拯救危局,反而卻讓整個核電站變得更加危險。

現在切爾諾貝利市內所樹立的雕像,紀念這些消防員們。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爆炸後第三天,4月27日,莫斯科派安託區金將軍率領80架直升機艦隊前來滅火。

他們首先要想辦法滅火,封住反應堆,才能讓人進一步靠近去做剩下的工作,並且這樣可以阻止放射塵進入雲層,再飄向歐洲各地。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完全靠人手頂著高溫從爆炸區域上方往下扔沙包企圖悶滅火焰。

第一天110架次,第二天300架次

反應爐上方的輻射,超過3500倫琴,已經是致命量的9倍。飛的最多的飛行員,一天飛了33次,他們每去一次,就吸收5-6倫琴的輻射。

嘔吐,腹瀉等只是最初的癥狀,潛伏期過後,更多的致命癥狀開始出現。比如骨髓退化,強烈的灼燒感。

想像一下,就像看不見的燃料進入了你的身體,然後在你的身體裏開始燃燒,從內部把人活活燒死。

我打這段字的時候,手忍不住在顫抖。

27個人很快死去,這些蘇聯最頂尖的飛行員被從阿富汗戰場召回,最終還是倒在了看不見的敵人手下。

你看不見它,它卻殺死了你的戰友,朋友,親人。

裂口被6000噸沙土所覆蓋,但並沒能使燃燒的反應堆熄滅,反應堆的底部,195噸核燃料仍舊在繼續燃燒。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反而讓反應爐變成了一個大烤爐,反應爐上層覆蓋的沙子逐漸被融化,反應爐下方的水泥板也有可能因為高溫而裂開,在這下面又有一開始消防員救火時在水泥板下形成的水坑。

如果這1400公斤鈾和石墨的混合物穿過水泥板遇到水。會引發比第一次爆炸更加強烈的爆炸。

第一次爆炸的暴露面積並不大,影響已經如此可怕。第二次爆炸如果真的發生,將會產生300到500萬噸的爆炸威力,320公里外的明斯克將被夷為平地。整個歐洲將成為無人大陸。更不要說各種無法控制的動物飛禽空氣的流動會影響到整個世界。遊戲《輻射》中的那種地面變異人和地下掩體居民的科幻題材也可能會變成現實。

在當時明斯克,葛麥爾和基輔已經準備好了上千節車廂準備全城疏散。

普里皮亞特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緊接著,蘇聯國家委員會頒布兩項緊急措施:

第一,派大量消防員把反應爐底部的水抽乾。毫無疑問,他們即使倖存下來,餘生也將受到輻射的折磨。

第二:在兩天之內,安託區金將軍的直升機隊空投了2400噸鉛進入反應爐,鉛很好的吸收了熱量,並且融化的鉛堵住了屋頂的縫隙,讓溫度和輻射量都降了下來。

後來事實證明,這兩項措施,挽救了危局,挽救了整個歐洲。

噴灑的直升機內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實在很多方面,我們都能看出當時蘇聯強大的工業基礎起到的作用,能夠在短時間內調集大量的物資和人力投入搶險。甚至連將軍都有幾個親臨一線指揮。無論如何,這都是值得尊敬的。

這場行動,600個飛行員遭受致命的輻射污染,他們中很多人都將死去,但如此重大的犧牲,也不過多爭取了幾天時間。

雖然反應堆底部的火已經被覆蓋並極大的減弱,但是內部的情況具體怎樣仍然不清楚,事實上,從爆炸的那一刻開始就一直沒人能看到反應堆的內部,現在頂部已經被封死,只是進入反應堆內部觀察。

直升機座椅上所覆蓋的鉛板,用來吸收下方傳來的輻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克恰多夫研究院的技師團進入大樓內部,翻過坍塌的通道,用噴燈燒穿反應爐的外殼,伸進攝影機觀察。

果不其然,巖漿已經穿透了水泥板滲透到了下方的水槽,要不是之前消防隊員拼了性命把積水抽乾,切爾諾貝利早已不存在。

現在的問題是,巖漿仍舊有往下滲透的危險。如果樓板繼續被侵蝕,整座建築可能會倒塌,如果巖漿繼續向下滲透到土壤,進入供應全國的地下水網,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怎麼辦,要想辦法在整座建築的底部再進行加固和防滲透。

四號反應堆爆炸後的橫截面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5月12日,爆炸後的第11天,一千多公里外的土拉礦區的礦工接到通知,他們有24小時的時間收拾東西並前往莫斯科機場。

5月13日,礦工們就已經在切爾諾貝利開始工作。

他們的任務是從第三區先向下挖12米深以儘可能減少輻射,然後挖一條150米長的隧道,進入四號反應堆的下方,再挖出一個2米高,30米x30米的房間用來放置一套液態氮冷卻系統。

總共有一萬名礦工參加了這項工作,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面對的環境是空氣不流通的地道內溫度高達50度,核輻射量至少一小時一倫琴,他們沒有防護裝備,因為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戴著口罩防護服根本沒辦法完成高強度的工作。他們的水杯甚至沒有蓋子,有放射性的沙子極有可能就這樣在水中被一同吞下,然後死去。

我只要想像一下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裏站著都覺得無法呼吸。太可怕了。

30名礦工每3小時換班一次,24小時輪軸轉,他們用34天的時間用最簡單的工具挖出了150米長的隧道。當局沒有告訴他們所面臨的危險。倖存者說他們每人吸收了150到300倫琴的輻射,這是官方說法的5倍。有四分之一的礦工在四十歲之前死去。

然而這2500個生命並沒有進入官方的統計數字當中。

這是很可惜的事。

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件事的時候,焦點應該放在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成為指責不公開透明的證據,這樣他們的死就僅僅成為一個數字,如果我們的目光僅限於此,英雄的犧牲就失去了意義,這些無名英雄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

弗洛迪米爾·普拉維克,5月9日,就在他24歲生日前幾天死於死於急性輻射病,他是爆炸當天第一批趕到現場的消防員之一。死後獲得了列寧勳章和蘇聯英雄勳章。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此大犧牲所挖出的空間,最終並沒有裝上預想的那套冷卻設備,而是填滿了水泥以加強整個建築的結構。

最大的危機已經過去,但接下來的事情一點都不輕鬆。爆炸後有大量的清理工作需要進行,高放射性的石墨碎片,灰塵等無處不在。

4.清潔者

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名字「清潔者」 (Liquidators),塔拉卡諾夫將軍負責指揮10幾萬地面部隊,加上蘇聯各地來到切爾諾貝利的工人,工程師,護士,醫生和科學家一共超過50萬人。一場新的戰役打響了。但最殘酷的是,這場戰役看不見敵人,但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所有的人,即使倖存下來,餘生也將受到核輻射傷害的困擾。

首先,直升機從空中往地面灑下大量粘稠液體,這種液體能把空氣中的放射性塵埃凝固在地面。

直升機在噴灑粘液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次,清潔者大軍負責挨家挨戶的清楚所有物體,建築表面的放射性塵埃。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動物被污染範圍內所有的動物。它們的毛髮會吸收輻射,他們的高流動性也會危機周邊其他地區。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四,污染範圍內的村莊人員撤離後,所有的建築被拆除並掩埋。

拆除建築和樹木掩埋 圖片來源於網路

與此同時,核電廠周邊也在進行著浩大的工作。核電站周邊30萬平方米的範圍都被推土機翻開並填滿水泥,阻止放射性物質繼續入侵土壤。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也是輻射最為嚴重的區域。蘇聯工程師博洽科夫設計了一個方案,建造一個170米長,66米寬的鋼鐵混凝土罩子把整個四號反應爐罩起來,這就是後來世界聞名的石棺。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一項巨大且無法想像的工程。其難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有如此的規模,但致命的輻射量讓每個人只能工作幾分鐘甚至數十秒鐘。

當年蘇聯強大的工業已經可以遙控一些作業設備,但是設備本身還是需要人工就位。

即使有了如此厚重的防護,工人每次還是隻能待幾分鐘就要趕快撤離。

石棺所用的所有金屬構件都是製作好運過來,現場拼裝同樣是大問題,即使當時最先進的大型吊裝設備到位,還是需要有人在現場操作,任何計算上的誤差,都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整個結構用了超過10萬立方米的水泥。工程進行到一半,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4號反應爐的屋頂布滿了因為爆炸了留下的石墨碎片,這些碎片裡麪包裹著鈾棒,隨便一片所散發的輻射都足以在一小時內殺死一個人。

蘇聯一開始派機器人上去清理(當年的蘇聯真的強大)。先由機器人從屋頂鏟下去,下面還有別的機器人再鏟進壕溝並掩埋。

但是僅僅幾天,機器人也趴窩了。

最後能用的,還是隻有人,只有軍人。

9月,被稱為生物機器人的俄羅斯士兵開始上場。塔拉卡諾夫將軍在一線負責指揮。

這些來自蘇聯各地的年輕預備役軍人,要穿上重達30公斤的防護裝備(可能還沒什麼用),爬幾層樓到樓頂,卻只能在樓頂待40秒,鏟兩鏟子就得撤下來。

警報聲一響起,8人一組的戰士們衝上8樓,以最快的速度把瓦礫鏟下房頂,然後撤下。

當時屋頂的輻射量是多大呢?根據塔拉卡諾夫將軍的估計——7000倫琴/小時,這其實是一個猜測的數字,現在我們知道,當時的輻射值在10000到12000倫琴。

還記得正常空氣中的輻射含量是多少嗎?0.000012倫琴。此時3號反應爐的屋頂的輻射值,是正常值的將盡1000000000(是的,10億!)倍。是致死量的30倍。而要面對這些的,是一個個年輕的血肉之軀。

接下來的兩個多星期裏,超過3500人就像螞蟻搬家一樣在機器人都無法工作的人間地獄裡一點一點清理著放射物質。有的碎片太大鏟不動就只能用徒手去搬。一塊超過1500倫琴的輻射啊。與之相比,我們的身體顯得如此脆弱渺小,又如此堅不可摧。

正在穿裝備的生化士兵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中攝影師伊戈爾·柯思丁和上面截圖的生化士兵亞歷山大費德托夫上了樓頂5次之多。

平常一個人一個小時能做的事,在切爾諾貝利需要60個人和更多的時間。數不清的英雄就是這樣一點點的把烏克蘭,甚至把整個歐洲從地獄帶回了人間。他們把屋頂的輻射值降低了35%,如此大的冒險,雖然效果不算不多,但是每一個百分點都至關重要。

屋頂上的清潔者 下方的白色條紋就是輻射 by Igor Kostin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生化士兵的病歷上,寫著他們每個人吸收了20.5倫琴的輻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這個數字的很多很多倍。

最後作為獎勵,每個士兵獲得了一張證書,和100盧布的獎勵。在當時,1盧布等於1美金。

1986年10月底,爆炸發生整整6個月後。清理基本結束,石棺製造完成。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了慶祝勝利,就像40年前蘇聯紅軍攻入柏林一樣,蘇聯在三號反應堆的煙囪頂部插上紅旗。輻射專家亞歷山大·尤爾琴科拿著旗杆,瓦萊裏·斯塔羅杜莫夫帶著國旗,而中校亞歷山大·索特尼科夫亞歷山大·索特尼科夫背著無線電設備爬上78米長的煙囪,由於輻射仍然很高,整個慶祝過程只持續了9分鐘。作為獎勵,三人每人得到了一瓶百事可樂(1986年的奢侈品)和一天的休假。

三號反應煙囪上的紅旗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清潔者們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棺的外面,石棺的設計者博洽科夫說:我們的石棺是個忠烈祠,是墓碑,是墳墓,是我們的第二個墳墓。

2005年的石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石棺建成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1,2,3號反應堆又重新開始運作。

是的,你沒看錯。即使在爆炸後到石棺建成的6個月中,其餘三個反應堆都是有人要進去維護的。

1,2,3號反應堆的維護人員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但重新運作,而且運作了很長很長時間。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91年10月11日星期五晚上,切爾諾貝利又發生了一次爆炸,炸毀了2號反應堆的整個發電機組,但因為沒有傷害到反應堆本身,沒有任何核泄漏,所以沒引起太多注意。但2號反應堆從此停止工作。

5年後的1996年,1號反應堆關閉。而無數生化戰士在上面奮戰的三號反應堆,一直到2000年才關閉。

而且還有5號和6號反應堆正在建設中,在1,2,3號反應堆重新投入使用以後,5,6號反應堆的建設也再度重啟,不過很快又被叫停,1989年,建設計劃被取消。

背景左後方的建築就是正在建的5,6號反應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沒有任何可信的統計說明切爾諾貝利事件究竟死了多少人。各種統計數字從官方的幾十人,到將近100萬人都有。

2010年,新一代石棺開始製作,它直接在四號反應堆旁邊製作,然後通過一條軌道滑到原來的石棺上方。

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7年,新石棺已經移動327米覆蓋了老的石棺,之後幾年則會逐步拆除舊石棺的一些不穩定解構。

圖片來源於網路

5.攝影師

因為我個人的職業原因,我向來會偏重注意攝影師。因為所有你看到的影像資料,無論在山巔還是海底。永遠閃光的是鏡頭裡的人,卻沒有太多人注意扛著機器的這個人。他要做的事情一點都不必主角少,還要有穩定的畫面,最後還往往被忽略。

所以我查了一下切爾諾貝利事件中最重要的攝影師,伊戈爾·柯思丁。才發現他簡直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老爺子於1937年12月27日出生於大羅馬尼亞,今天的摩爾多瓦。敲重點,和本人同一天生日。

他的童年就是一場災難,3歲時父親就被抓去參軍從此再無音訊,出生地被薩拉比被羅馬尼亞割讓給蘇聯,於是舉家搬去現在的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結果又被德國人控制,後來摩爾多瓦又被蘇聯控制。在一次空襲中,一枚炸彈落在他家附近,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後來他混過幫派,當過兵,還上過軍事法庭,1959年,退役的他又成了一個專業的排球運動員,先在地區球隊,然後進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其中一個共和國)國家隊,之後又進入了蘇聯國家隊參加世界大賽。

1969年,他從國家隊退役後進入了建築公司,搞起了發明,還得了獎當了領導。然後,他就發現了自己的攝影天賦,成為了攝影師,而且參加比賽得了金獎。

然後他又進電視臺當製作人,主持人,同時還是建築局的主任。

說真的,我寫到這裡覺得自己胸口好悶。

從三號反應堆屋頂拍到的4號反應堆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於是乎,他申請成為蘇聯新聞社(今天的俄羅斯新聞社)的記者,結果被拒絕了。劇情急轉直下,他回到了基輔,為了追求自己的攝影夢甚至慘到睡大街。之後蘇聯新聞社基輔分佈給他提供了一間實驗室作為臨時住所,5年以後,他才正式成為蘇聯新聞社聘用的一名戰地記者。之後他報道了越戰和阿富汗戰爭。

直到1986年4月26日。一個他相熟的直升機飛行員告訴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好像出事了。

於是他成了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攝影記者,直升機繞著四號反應堆盤旋,但是他手上的相機全部失靈,只按下了12次快門。

返回基輔後,其餘11張底片因為輻射,全部都是黑的,只有一張能被看出來。這張照片也成為了切爾諾貝利最早,最出名的一張照片被全世界轉載。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時因為他未經授權就進入核電站區域加上蘇聯的新聞審查,這張照片直到10天以後的5月5日才對外發表。之後他成為蘇聯官方批准報道的五個通訊社記者之一。

也許是他早年運動員的經歷讓他的身體特別的強壯,從爆炸後第一個進入災區開始,他幾乎出現在了所有跟切爾諾貝利有關最重要也是最危險的地方:被稱為死亡遊行的「五月遊行」,周邊區域人羣的撤離和清潔,進入反應堆內部的勘測,和在清潔者在12000倫琴的樓頂鏟石墨。幾乎切爾諾貝利所有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圖片,全部出自他的手。

他在7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處在第一線,起碼五次嚴重暴露在輻射影響之下。很多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都紛紛死去,也包括其他攝影師,最早進入切爾諾貝利的5個攝影師死了三個。

而伊戈爾·柯思丁在1991年得知切爾諾貝利第二次爆炸後再次第一時間返回了現場。

第二次爆炸的二號反應爐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91年第二次爆炸後的2號反應堆內部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然他的身體一樣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從此之後每年他有兩個月的時間要在醫院度過。之後30多年他多次回到切爾諾貝利,關注受輻射影響的動物和畸形兒等各種情況。

被輻射影響的畸形動物 by Igor Kostin 圖片來源於網路

晚年的他一直居住在基輔。

2015年9月9日,78歲高齡的伊戈爾·柯思丁在基輔死於一場車禍。

是的,核輻射最終都沒能戰勝他。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把整部紀錄片揉碎了來回看了很多很多遍。但是看得越多,每每覺得無法承受。

是獨裁專制嗎?是民族大義嗎?是救援不利嗎?

如果你問過身邊去救過災的人,其實那一刻,絕大多數人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做點什麼。

縱使事故的本質就是蘇聯自己犯了錯,給全世界添了麻煩。

可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輕描淡寫的抹殺掉所有拼了自己的性命做出犧牲的人,因為這些犧牲的人們也一樣是無辜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所有人一樣都希望事態不要進一步擴大。

從爆炸當晚前去救火的消防員,剛第二天第一批進入現場並在接下來七個月始終在一線拍攝的攝影師伊戈克斯定。到路面巡邏的警察,檢測輻射值的部隊,空投沙包和鉛塊的飛行員和軍人,參與撤退行動的軍人,抽乾底部積水的消防員,進入反應堆內部檢查的技師團,在不通風50度高溫毫無防護的奮戰的礦工們,50萬的清潔者大軍和用血肉之軀在輻射最高點搏鬥的生化軍人們。

他們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為所有人多爭取了一點時間。哪怕只有一點點。訪問中總有人說的一句話:「總要有人去做。」這句話一次次地出現,一次次地深深刺痛我。是的,總要有人去做。我們可以不去做,但起碼我們可以尊重他們。

三人成虎啊。站在制高點作指點江山的樣子總是很容易的。這樣的觀點不僅僅存在於今天通過一部電視劇而對30多年前一個跟我們並無相關的事件作出評價。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還記得前段時間大火犧牲的消防員嗎,那幾天網上總流傳著一句話: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的感受沒有那麼華麗,就4個字:懂得感恩。

我們的安定生活背後有太多的人在默默付出,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家庭,甚至生命。僅僅是為了讓我們能平靜的活著。


關於我:

那個老撕機 攝影師,行者,師從三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得主維托里奧.斯托拉羅先生,老司機,貓奴,夠嗎?我還能編。

我看過這世間許多的書,走過這世間許多的路,遇見過這世間許多的美好,錯過過這世間許多的姻緣。才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更多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或者專欄:那個老撕機

更多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或者專欄:那個老撕機

更多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或者專欄:那個老撕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