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號炮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延安艦

“延安”艦原爲清政府海軍部大臣載洵敕令從江南船塢根據日本設計的“永豐”級炮艦圖紙仿造的兩艘航海炮艦首艦,該艦1911年開工後不久即爆發辛亥革命,建造工程被迫暫停,民國北京政府成立後的1913年底該艦下水,但因撥款問題使該艦舾裝過程十分緩慢,1918年才竣工,編入北京政府海軍第一艦隊,1927年轉屬南京政府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末該艦被調至長江中游參加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21日該艦執行任務過程中在武漢上游新堤附近被日機炸傷擱淺。10月26日該艦在拆除所有武備後被放棄。該艦艦體於11月8日被日軍佔領後將其送入三菱重工江南造船所修理和重新武裝,1940年該艦被移交給汪僞國民政府,改名海興,編入南京要港司令部成爲旗艦,同時作爲汪僞中央海軍學校練習艦。抗戰勝利後該艦被中國海軍重新接收,恢復“永績”原名,編入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艦隊在江陰江段起義,該艦不願起義試圖往上海突圍時被解放軍炮火重傷擱淺,艦體於4月29日被解放軍繳獲,送入江南造船所維修至可航行狀態,11月8日該艦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4日該艦所在艦隊被改編爲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並改名爲延安。1950年11月2日該艦進入江南造船所進行大規模改裝並於次年完成。1954年該艦被調往浙江沿海,於3年18日在三門灣海域與臺灣海軍“太字”號和“永字”號軍艦發生海戰。

排 水 量:860噸(標準)

主 尺 度:65.7米×9米×3.5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立式三脹蒸汽機,2座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350馬力

航 速:13.5節

武 備:蘇制B-34型100毫米艦炮2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72K型25毫米機關炮2門。

“興國”號炮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興國艦

“興國”艦原爲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達”,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爲“興國”,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4年3年18日在三門灣海域與臺灣海軍“太字”號和“永字”號軍艦發生海戰。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53甲”型炮艇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53甲型炮艇

本型艇是“52甲”炮艇的優化型,在“52甲”的原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大了駕駛室建築,並增強了火力。1952年10月,海軍司令部艦船修造部決定設計、建造本型炮艇,並專門組建了造船設計室自行設計,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開工首艇,命名“53甲”型。本型艇總計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建造的24艘交付華東軍區海軍使用,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的12艘則就近交付中南軍區海軍,以解決當時華南地區缺乏近海巡防炮艇的問題。建造過程中,因爲原庫存的通用柴油機數量有限,交付中南軍區海軍的12艘炮艇改用海格力斯柴油機,動力性能稍差。1954年3月18日,海軍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所屬的本型炮艇“505”、“508”艇和四艘漁船改裝的炮艇在南山附近海面與敵150噸炮艇1艘發生戰鬥後將敵艇擊退。後又遭敵P-47戰鬥轟炸機轟炸和掃射,“505”艇被12.7毫米機槍子彈擊傷。

漁船改裝炮艇

源於我軍在渤海黃海沿岸漁場抓捕的越界捕魚的日本鐵殼漁船,其中馬力大,狀態好的一部分被海軍接收,加裝武器成爲炮艇使用。

附1:參加三門灣海戰的臺灣地區海軍艦艇

“太平”號護航驅逐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太平艦

“太平”艦原屬美國“埃瓦茨”級護航驅逐艦“德克爾”號,1942年4月1日在美國費城海軍造船廠開工,7月24日下水,1943年5月3日竣工。1945年8月28日該艦被租借給中國軍,9月12日中國海軍赴美受訓部隊接收了本艦,改名爲“太平”,1946年4月6日,該艦連同其餘一同被租借的七艘軍艦一起從關塔那摩啓程回國,7月21日到達南京下關江面,編入海防艦隊。同時根據1946年7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的《512號法案》,該艦由租借正式改成贈送給中國海軍。1946年10月24日該艦率一支小艦隊從上海出發巡視南海宣示主權,將南沙羣島最大的一座島嶼命名爲“太平島”,1947年7月1日編入海防第一艦隊第一隊第二分隊,在華北支援陸軍作戰,1949年編入海防第二艦隊,掩護青島的潰軍撤退,10月26日參加金門戰役,1950年太平艦被調往海南島防守,海南島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退往臺灣,編制改屬第一艦隊,執行封鎖大陸浙江沿海的任務。1954年3月18日在三門灣一代和解放軍“延安”、“興國”二艦發生激烈交火,曾被“延安”艦的炮火形成跨射。

排 水 量:1436噸(滿載)

主 尺 度:88.21米×10.96米×3.07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5節

續 航 力:4150海里/12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3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9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太和”、“太湖”號護航驅逐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太和艦

“太和”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整個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將271艘驅逐艦以下的二戰剩餘軍艦無償贈送給民國政府海軍),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托馬斯”號(DE102),1943年1月1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7月31日下水,11月21日竣工,1946年 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和”。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成爲旗艦,艦種被定爲護航驅逐艦,駐防上海蔘加防守上海的作戰。上海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撤往舟山定海,9月4日幫助撤運福建平潭島守軍,11月3日參加登步島反登陸作戰、爲登步島守軍提供炮火支援,1950年4月19日調往海南島,加入第三艦隊,仍爲旗艦。海南島被解放軍攻佔後該艦於1950年6月1日改隸第一艦隊第十一戰隊,舷號23。1954年3月編入大陳特遣艦隊,以大陳島爲基地在浙江沿海定期巡航,多次和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發生交火,因該艦艦炮射程不夠而屢屢吃虧,1954年3月18日在三門灣一代和解放軍“延安”、“興國”二艦發生激烈交火。

“太湖”艦是美國根據1947年7月16日通過的《512號法案》授權援助給民國海軍的四艘護航驅逐艦之一,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原名“博斯特威克”號(DE103),1943年2月6日在美國特拉華州德拉沃船廠開工,8月30日下水,12月1日竣工,1946年12月27日在諾福克軍港移交給民國海軍,改名“太湖”。 1949年3月22日抵達臺灣左營,1949年5月1日該艦被列入海防第一艦隊,艦種被定爲護航驅逐艦,首先部署在華北海域幫助撤運陸軍,隨後先後輾轉福建、浙江沿海,參加撤運平潭島、廈門島的守軍。1950年6月1日改隸第二艦隊第五戰隊,舷號23。參加撤運舟山羣島守軍的任務,1952年10月前往日本維修。1954年該艦和“丹陽”艦在臺灣海峽攔截了中波輪船公司的貨船“高德華”號,同年3月編入大陳特遣艦隊,以大陳島爲基地在浙江沿海定期巡航,1954年3月18日在三門灣一代和解放軍“延安”、“興國”二艦發生激烈交火。

排 水 量:1620噸(滿載)

主 尺 度:93.26米×11米×3.2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6000馬力

航 速:21節

續 航 力:10800海里/12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4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0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8座,深彈投放軌2條。

“永字”號掃雷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永昌艦

戰鬥中出現的“永字”號掃雷艦身份不明,但根據記載臺灣地區海軍中有三艘“永字”號掃雷艦曾經在1953年-1955年駐紮在大陳島,分別爲“永嘉”、“永修”和“永昌”,因此在三門灣海戰中和解放軍艦艇發生交火的“永字”號掃雷艦應該就是三艦之一。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庫伯-貝西默GSB-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10馬力

航 速:14.7節

續 航 力:37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鄞江”號巡邏炮艦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鄞江艦

“鄞江”艦原爲美製“PGM9”型摩托化巡邏炮艦“PGM20”號,1947年12月8日根據中美兩國在南京簽訂的軍艦轉讓協議在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寶應”, 1948年8月29日本艦被“永仁”艦拖離蘇比克,9月5日抵達左營基地,1949年8月1日成軍,隸屬第一艦隊,長期在浙江沿海執行封鎖、騷擾和巡邏任務,1953年編入大陳特種任務艦隊,1954年4月1日改名爲“鄞江”號,曾在浙江三門灣附近連續和解放軍“興國”、“延安”等艦發生交火。

排 水 量:450噸(滿載)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600馬力

航 速:19節

續 航 力:30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12.7毫米機槍4挺。

150噸級炮艇

搏虎鬥狼——記三門灣海戰中的人民海軍參戰艦艇們

南安艇

可能原屬於日製“第1號”型驅潛特務艇,木質艇體,外形酷似當時的日本近海拖網漁船,1945年日本戰敗後有11艘該型艇被中國海軍接收。1954年部署在浙江沿海的應爲本型炮艇“南安”號。該艇在1954年3月18日在南山海域和解放軍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所屬的六艘炮艇發生戰鬥,中彈後撤退。

排 水 量:130噸(標準)

主 尺 度:29.2米×5.65米×1.97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中速柴油機,單軸推進,400馬力

航 速:11節

續 航 力:1850海里/10節

武 備:日製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

附2:三門灣海戰過程記錄

1954年3月13日,爲了貫徹中央“力量向前伸”的作戰方針,華東軍區海軍舟山戰艦大隊副大隊長介飛率“延安”號護衛艦(艦長畢崑山)和“興國”號炮艦(艦長鞠慶珍)在海軍航空兵掩護下由定海南下,隱蔽進至三門灣北澤島附近海面設伏,準備殲滅出擾的國民黨海軍艦艇。舟山基地巡邏艇大隊護衛艇6艘(2艘53甲,4艘裝57戰防炮的100噸漁輪),擔任誘敵任務。

但海軍保持行動隱蔽性的措施相當不力,編隊進入伏擊區域後,還連續2個白晝到南韭山東南漁場活動,特別是“延安”號,由於燒煤,冒着黑煙在漁場活動4個小時之久,嚴重地暴露了自己。在與基地、軍區通信時,也沒有執行利用舟山巡邏艇大隊或觀通站轉報的保密規定,使用明語和超短波報話機,這些都喪失了伏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國民黨海軍在注意到這一海域可能有我海軍中型軍艦活動後,於17日由臺灣派遣2艘“太”字號護衛艦增兵大陳島,雖然我海軍先後在11時5分和45分發現了這一異常情況,但並未引起警覺,沒有改變伏擊計劃。

3月18日9時45分,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衛艦1艘、“永”字號掃雷艦1艘、“江”字號獵潛艦1艘,自小鵝冠以東向北澤島航行。“延安”、“興國”立即起錨迎敵。10時11分和23分,距敵艦隊85鏈,兩艦相繼對敵艦射擊,命中“永”字號艦尾,該艦立即轉向遠離。其他敵艦開始進行劇烈的反炮火曲折運動。時值上午,我艦由西向東,對着太陽觀察和射擊,而且所處海區狹窄,島多水淺,沒有便於機動的出口通道,火力的發揚受到限制,也難以機動轉移,因此雖然發射了100毫米炮彈93發、76.2毫米炮彈11發,但未再命中目標。

10時43分,大陳島“太和”、“太湖”號護衛艦和1艘150噸炮艇出援,敵衆我寡,岸上指揮部命令編隊向三門灣海面靠近,依託我海岸炮兵作戰。但因爲事先未制定協同作戰的方案,而且不瞭解該處炮兵的陣地配置和火炮射程,無法執行。海上指揮員當即命令編隊依託島岸,向檀頭山方向撤退。11時8分,敵艦隊追近到74鏈的距離上,猛烈射擊,“延安”號用大梯次射進行還擊,第一次齊射即對敵前導艦“太平”號形成夾射,敵艦立即右轉撤離。10分鐘後,雙方距離擴大到87鏈,我編隊停止射擊,敵艦隊懾於“延安”號100毫米炮的遠射程優勢,保持在100鏈距離上遠遠尾隨,後脫離接觸。這時有敵人偵察機1架,在編隊上空盤旋偵察約20分鐘,但我編隊主觀上認爲我航空兵已經掌握海區制空權,因此未及時採取防空措施,連在海戰時臨時抽調去主炮運彈的人員都沒有調回高炮戰位。

12時6分,“延安”、“興國”撤到檀頭山西南角,國民黨空軍4架F-47型戰鬥轟炸機利用山頭,從東北隱蔽突然地向我編隊俯衝掃射和投彈。由於對空了望人員識別能力差,誤報是我機。指揮員也未能按“凡事先未接到通報之飛機,均應視爲敵機,並以炮火擊毀之”的規定行事,既沒有下令開火,也沒有按規定下令啞射。結果,當第1架敵機投彈時,未遭我艦火力抗擊,當高射炮開火時,不但第1架敵機已經越出高炮有效射程,連第2架敵機也已經投彈後遠離。第3、4架敵機在遭到防空炮火射擊後,未能進入俯衝航路,匆忙投彈後返航。敵機共投227公斤航空炸彈8枚,無一命中;我編隊發射37毫米高射炮彈19發、25毫米高射炮彈17發,也無一命中。

華東海軍司令部在接到舟山基地要求空中掩護的電報後,機械地按照“飛機作戰半徑在60公里以內”的教條,沒有同意,直到艦艇遇襲後,經專家提議,纔派遣駐寧波的海軍航空兵第6團米格-15比斯型殲擊機2架(由副大隊長崔巍和中隊長姜凱駕駛)出擊。2機於14時38分起飛,以航向160度,時速600公里,高度2000米飛向戰區。14時55分在南田島上空發現高度1500米、時速330公里、航向東南的國民黨空軍F-47型戰鬥轟炸機4架,立即從尾後攻擊。交戰2分鐘,擊落敵長機和4號機。我戰鬥機勝利返回基地,“延安”、“興國”也平安抵達石浦錨地。

執行誘敵任務的6艘護衛艇(505、508、610、612、614、615號)在預定海域分散活動,由於通信不暢,沒有接到撤出戰鬥的命令,仍在三門灣海面巡弋。11時,505、508、612、615號四艇,在南山附近海面與敵150噸炮艇1艘戰鬥1小時,敵艇撤退。之後又再次返回,這時候舟山基地401、402號艇由石浦趕來,敵艇中彈後逃走。14時20分,國民黨空軍F-47型戰鬥轟炸機4架從西南陽光方向進入,向艇隊俯衝掃射4次,投227公斤航彈6枚。我2艘護衛艇(505號、612號)被12.7毫米機槍彈擊傷,犧牲3人,5人受傷。14時45分,6艇返回基地。

附3:三門灣簡介

三門灣位於浙東沿海,北距定海港80海里,南距海門港34海里,北靠象山半島,與象山港相隔最短的蜂腰寬10~13公里,灣口東起南田島(牛頭山)金漆(七)門,西至坡壩港牛頭門,寬14海里;南部至灣北底部泗洲頭,縱長18海里,北部有三門島、五子島相扼,灣的東、北、西三面環山,深割象山半島的南部海岸,是曲折度較大、地形複雜的海灣。1899年,意大利慾強租三門灣,由於遭清朝朝野一致反對而未成。1916年8月間,孫中山先生至此視察,對三門灣讚不絕口,稱其爲實業之要港,並在其所著《建國方略》中,將三門灣定爲東方第九漁業港。其後,徐世昌、蔣介石曾先後頒發開發三門灣的政令,南洋華僑郭春陽、鄒輝清和上海實業家許廷佐等先後攜斥資付諸實踐,皆因戰亂和時局動盪而未成。此後,三門灣一“睡”近一個世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