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打打鬧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特別是男孩子,可能一兩句話就打起來了,但是孩子很小的時候,被別的孩子打了都很喜歡找父母“告狀”,或許他們是剛讓父母幫忙出頭或者給予他們一定幫助,那麼家長的反應尤爲重要,這或許會影響孩子的處事態度,和以後的性格發展。

  以牙還牙型

  還在上幼兒園的小男孩A有一天回家,臉上有抓痕,他向他的媽媽說,在幼兒園被一個小女孩B打了。大概是因爲,女孩跟男孩說話,男孩自顧自的玩,沒有理會,於是女孩的暴脾氣上來了,對男孩大吼大叫,男孩想要說話,女孩就直接上手開打,造成男孩臉上的傷痕。看着孩子臉上的傷,他的媽媽很心疼,同時聽到是女孩打的,更加火大,認爲自己的孩子太過於懦弱,就生氣的教育他:“爲什麼不打回去!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打回去!不能因爲她是女孩子就不敢打,也不要因爲比你高,你就害怕,別怕!”但是當媽媽說完後,她又開始擔心起來,害怕自己的孩子因爲打回去而更吃虧,也擔心對方家長找上門。

  交友型

  C被打後找媽媽哭。他的同桌是一個比較調皮愛動的孩子,從小喜歡打人,有什麼事情喜歡用打人來解決,雖然老師找家長聊過,但成效不大,因爲他在家也是這樣,家長表示正在教育中。C的媽媽告訴他,你可以給你的同桌帶些好吃的,分享給他,慢慢地他願意和你做朋友,就不會打你了。

  非暴力型

  D是一個長相清秀的男孩,因此常常被兩個調皮的同學嘲笑他是女孩子,還會往他的臉上畫畫,喜歡欺負他。他的媽媽告訴他,你可以嚇唬一下他們,這樣他們看你這麼厲害,以後就不敢欺負你了,但是不能動手打他們,他們欺負人,不是好孩子,你不能像他們一樣。

  但是,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到底應該怎麼做?

  第一種,如果對方受傷,情況就比較嚴重了,而且不利於兩個孩子的友誼,會愈加惡劣。

  第二種,如果對方家長意識到,並且會教育,通過這種方式做朋友也是可以的,慢慢改變對方,但是如果對方依舊變本加厲,那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需要就事論事好好解決。

  第三種,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孩子也要適當強勢一點,但是不能使用暴力這點是對的,只需要讓對方不敢欺負你就可以,雙方也能保持一個禮貌的距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