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擔任過麥肯錫合夥人、華潤醫療集團CEO等職務的馮唐一直在琢磨:如何成事?少數人為什麼能成事?為什麼能持續成事?為什麼能持續成大事?

馮唐說:我的管理困惑都在中國,反覆比較,給了我最好幫助的還是中國古書和先賢。我不得不承認,我讀曾國藩的書最多、最勤、最有收穫。滿紙背後都是:成事!成事!成事!

近期,島君第一時間讀完馮唐的首部管理類新書《成事》,對他做了一次採訪,聽他講述如何用麥肯錫的方法論解讀曾國藩的成事學。

口 述:馮唐 詩人、作家、投資人

採 編:曹雨欣

馮唐:我讀曾國藩,滿紙背後都是2個字 新聞 第1張

最近幾年,“焦慮”成了一個描述我們社會的關鍵詞。一個億成了小目標,三十歲就要財務自由。每個人都在想如何成功,每個夢都在想成功了後如何如何。這不正常。

正常的社會,沒有那麼多成功者。成功,三分力氣七分運氣。沒有成功這個胡蘿卜,人生還有何意義?我的結論是,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把它做成,做好。

人為什麼要成事呢?成事,不能讓人財務自由,可以讓人身心自由。身心自由的爽,是類似宗教的體驗。持續做事,持續成事,持續自由,持續爽,人生就充滿了意義。

曾國藩眼中的成事

在我看來,曾國藩是成事學的千古第一人。

他為師為將為相,立德立功立言,救過中國幾十年,寫過幾千萬字(不確定多少是他寫的、多少是幕僚寫的)。更重要的是,他做實事,在非常難做事的晚清,他做很大的實事,他持續做很多很大的實事,而且他寫的東西都圍繞着如何成事,提供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方法論和修鍊法門。

曾國藩是很一個傳統的人,傳統的儒家精英。他的時代是一個讀四書五經的時代,他的儒家精英意識、領導意識、使命感、救世感非常強烈,這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的時代,精英們都在變着花樣“割韭菜”。

曾國藩眼中的成事,很傳統,就是馬三立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通過言傳身教,公德無量,私德無虧,給他的部屬、他的家人以及晚清的中國士人們樹立起了一個社會精英的標本。這種精英意識,從曾國藩的時代一直延續到五四前期。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立功,結束了太平天國,開啟了洋務運動,給大清朝續命五十年。

立言,這方面他不夠文藝,有點失敗,沒有名篇名詩流傳下來。

古往今來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立德立功立言一邊做事,一邊嘮叨,一邊修鍊着三觀和方法論(“德”)。

成事的第一要義

在曾國藩看來,成事有諸多要素,如果排除“命”“運”等等非自身要素,“明”是第一重要的元素。

“明”字有兩層意思:高明和精明。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高明和精明與現代漢語常用的詞義不同。

高明是指有大局觀,能跳脫具體事物、具體人物、特定時代、特定心性,看到不變的規律、問題的核心、處理的原則。能高明,能見山河之曠遠、人心之頑固、世間之輪回,也就能降心抑志,窺見萬事萬物寂靜涅槃的底色,也就漸漸歸於平實。

如今,佞人大多,虛招太多,太多人混了太久了,更多人被晃點太久了。行勝於言,質勝於華,既是曾國藩做事的特點,也是用人的慧眼。

精明是指有精密度,調查研究獲取足夠詳盡的信息,不想當然,多方推理、反覆論證,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不拍腦袋。能事事求真、求精、求準,俯下身段,實事求是,從不“我以為”,從不走捷徑,也就漸漸變得實在,也就漸漸歸於平實。

大處着眼,小處着手,高明是大處着眼,精明是小處着手。做事沒有真正的捷徑,於高明和精明兩個角度反覆做實事,反覆磨鍊心性,就是捷徑。

成事的不二法門

如果只記曾國藩的一句話,就記“大處着眼,小處下手”。這是做事的不二法門。

做事情,做項目,要有一個整體規劃;做管理者,要時刻看到全局,掌控到全局;做一個好的管理者,還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更大的局,整個產業的走向,整個社會的動態,哪裡是風口,哪裡是陷阱,哪裡是未來。這都是“大處”。

但事情是一件件做的,局面是一點點突破和完成的,風起於青萍之末,這都是“小處”,要扎紮實實地做好。

“大處着眼”需要更多的天賦,“小處着手”不需要太多天賦,俯下身段,埋頭苦幹,時間長了,就會了。

“小處着手”掌握之後,再練擡頭看路、“大處着眼”,效果也很好。即使練不會或者練不好,還是有“小處着手”看家護身,還是一個能成事的人。

馮唐:我讀曾國藩,滿紙背後都是2個字 新聞 第2張馮唐與《成事》推薦序作者—前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長鮑達民的合影

成事的三大方法

曾國藩成事的方法,簡單說就是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管理事情。

管理自己,管好自己能做的,管好自己不能做的;管理團隊,他給團隊提了兩個基本要求:不睡懶覺,不撒謊;管理事情,他的名言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人到中年,容易油膩,企業發展到穩定的階段,更容易油膩。如何避免做一個中年油膩男,如何避免做一個油膩的企業,重點都在管理,前者管理自己,後者管理他人。

成事,最難的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有一句老話,“取人為善,與人為善”。這句話的意思和我們平時理解的不同。簡單說就是,集取團隊認定的好,把團隊的每個人變得更好。曾國藩最擅長的是,在成事的同時,也成就別人。有雄心,無私心,這一點很難。管理者應該學的是這個。

成事不易,“成人”更難

成事不易,修鍊成一個成事的人更難。一個成事的人想成大事,還是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在不朽的路上九死一生,“一將功成萬骨枯”。

曾國藩又是如何修鍊的呢?他早期打仗,屢戰屢敗,被人罵死;中期也想過退出,滄海一聲笑、不問天下事,但自己已經把這麼多人忽悠起來了,怎麼好意思走?當時起兵的初心是不貪財不怕死,死都不怕,還怕什麼被人罵?本來不是投機取巧的人,不是苟且自全的人,如果苟且巧退,看着被忽悠起來的人為了忠義沖鋒陷陣,丟不起人啊。丟不起人,做不到,只有繼續幹下去,不走回頭路。

曾國藩說“魂魄猶有餘羞”!這不是“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的詩意,而是任重道遠、誓不返顧的決絕。前面是必然的辱罵和很可能的死亡,後面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一個修鍊成了的成事人,還能一往無前,除了對成事方法論的諳熟、對不朽的渴望,內心最深處還得有一股蠻荒之力。這股蠻荒之力要靠基因、靠命裏有,靠念這本書不行,靠念什麼書都不行。

今天,知道“魂魄猶有餘差”,丟不起人,幾人能做到?

沒有體力和腦力,談何成事?

成事有很多理論,但是所有理論都有一個前提:精力旺盛,精力過人,精力持久。

真正的精英都是精力上的超人,沒有體力和腦力,談什麼做事和成事?不能喫苦耐勞內心強大到混蛋,奢談什麼帶千軍萬馬走過雪山和草地、走過一個又一個經濟週期?

心神是君,胴體是臣,如果做到累身不累心,再怎麼累,也累不垮,甚至還很快樂。曾國藩講養生,也是大實話:少操心,少糾結,少煩惱;多走路,多健身,多運動。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我觀察到的行之有效的簡單方法一一

“省思慮,除煩惱”:少看手機,把平均每天看手機的時間控制在四個小時之內,省出來的時間,讀書、思考、喝酒、聊天、發呆、滾牀單。

“行步常勤,筋骨常動”:一週至少集中鍛煉兩次,每次一個小時,約飯約在三公里以內,飯前疾走去餐廳,飯後疾走回住處。

結語

《成事》這本書講曾國藩的內容很多,最後,我向大家推薦5個最認同的管理金句:

1. 敬,對自己嚴;恕,對別人寬。

2. 一不睡懶覺,二不說謊。

3. 大處着眼,小處下手。

4. 耐煩。

5. 但盡人力,不問天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