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行業慘淡的行情,很多人陷於悲觀及無奈的情緒。

後臺也總有人留言:就這樣的行情,為什麼還要勸大家去金融?

很多原先立志要從事金融業的朋友,也是真真切切的發自肺腑的發出「靈魂拷問」:「我到底還要不要做金融?」

01

我到底還要不要做金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你的思考回到原點:你為什麼選擇要做金融?

曾經有一個類似主題的帖子,朋友們紛紛做出自己的回復,有感人肺腑的,有引人啼笑皆非的,但大家的答案或多或少都又不一樣。

我當時也回復了,寫得很長,概括其實也就仨字:我喜歡。

而你呢?如果你僅僅只是想找一份還可以的工作,薪水不錯,我覺得你確實沒必要執著於金融行業。

第一,沒有足夠強大的動力和執念,是很難在進入這個行業的。

畢竟想進入這個行業,要過五關斬六將,要面對非常激烈的競爭,在學生時代就要喫非常多的苦。

想要進入的金融核心崗位,就得提前好幾年規劃,在讀書期間積累好幾份對口實習和積極考證,實習期間加班熬夜努力獲取認可,不在一線城市的話還要貼錢租房、找工作全國飛.....

每每看到現在的孩子,我感慨他們是真的不容易。

如果沒有強大的毅力,是斷然做不到這樣的。

第二,所謂進入這個行業能輕鬆賺大錢,也是個偽命題。

這個行業裏確實能看到有人年紀輕輕就年薪百萬,四十歲就實現財富自由。

但是最頂尖的人終歸是少數,而且這個行當競爭和淘汰極其激烈,經濟和金融的週期可能將財富的效應放大,但金融的槓桿也很可能加速隕落的速度。

管總在講座中提到了很多的案例,在經濟和金融的週期之下,有太多令人艷羨和令人惋惜的故事。

表面看金融業的大佬們賺錢輕鬆,但實質背後你們看不到他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背負著多麼大的壓力。

甚至很多人也是趕上了時代的機遇,說白了也是有運氣的成分在。在任何一個行業,掙錢,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金融和互聯網相對掙錢會比其他行業容易一點,那也是因為掙的是實業的錢。

當某個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還有很多其他行業的收益可以對沖,所以相對風險小一點。

只可惜,現在就是絕大多數的行業都不景氣的時候。

第三,如果你只是覺得這個行業在「景氣」的時候纔想進去,不好意思你很可能只趕上了行情末端。

等行情過去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斷沒享受行情,反而錯過了好好低頭打基礎的機會。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很多農民往往看到哪個產品就去種,第二年的產品出來就很是產品價格暴跌。

所以我覺得後臺有人回復說:「這行情還忽悠人去做金融幹啥」,按照這樣的邏輯,啥行情好才鼓勵誰去做啥,那是真的跟農民種地沒啥區別。

說回到前面那個問題,這個行業更希望你有什麼樣的答案呢?

除了所謂的賺錢,這個行業還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說快速的成長、與精英為伍、迅速積累社會資源等。

並不是說金融業本身有多麼高大上。

只不過是在這個行業,因為牌照與競爭,一切事物都是加速的,更快的節奏、更大的壓力會使你加速成長,當然缺點是折舊也是加倍的。

所以,在這個行業確實可能讓你一年獲得別人數倍的成長(畢竟一般也承擔了數倍的工作量),從而通過這樣的積澱,在相對其他行業更短的時間內,獲得你未來職業的寬度和廣度。

我也希望來這個行業的人,更多的抱著這個想法。

在金融這些年,我很感激這段經歷,至少培養了我做事情認真的態度,窮盡一切資源去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見過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對財富的規律理解深入了許多,雖然也沒掙到什麼錢,但知道人家錢是怎麼賺來的,心態也平和了很多。

至於掙錢,很多時候只是你在將工作做到極致的優秀情況下,水到渠成的一種結果而已,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

02

週期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事物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某些特徵多次重複出現,其連續兩次出現所經過的時間叫「週期」。

經濟週期也稱商業週期、景氣循環,它是指經濟運行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複的一種現象。

一般把它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經濟有周期,金融更加是個非常典型的週期性行業。

具體的某個實體行業,比如說某樣產品,當受到市場所喜愛的時候,需求大於供給的時候,迎來快速發展期,即是繁榮。

當所有人都開始生產這種產品,供給過剩,很多產品銷售困難且價格暴跌,行業迎來衰退。

最終整個行業眾多企業的產品滯銷,經營不善面臨破產,迎來蕭條。

當很多公司倒閉,產品供給減少,重新進入緊缺,更多的企業開始重新進入市場,行業迎來復甦。

所以,絕大多數週期都是供需關係的波動帶來的,而金融業的週期就是資金和資產的供需關係。

甚至說在金融業相對反應得更快,因為伴隨著資金的快速湧入和流出,每個細分行業內會經歷「更短的週期循環」。

而且,因為屬於「配置資源」的行業,更直接成為了「調節經濟」的機器,很多時候會受到政府的調控,進而影響經濟的運作。

眾所周知,我國對經濟的幹預是較為強勢的,有的時候我們是加速這個過程「供給側改革」,有的時候又是延緩這個過程,比如說出政策支持瀕臨倒閉的企業。

此前金融行業確實處於較快的下行週期,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牽頭去槓桿的結果。

從近期的紓困、融資政策放寬、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政策推進等,其實都可以看到了政府已經開始鑄「政策底」。

金融的行情遲早會好轉,雖然我也不知道具體是啥時候,畢竟金融永遠會是經濟的核心,你去參考國外成熟市場的情況也是如此,金融的發達相當程度上左右了經濟的發展。

大家對這個行業還是要有信心。

另外,我覺得很多同學對金融行業的怨氣還是有些重了,也許是和想像落差太大吧。

金融業確實是第一個業務縮減、降低人員招聘需求的行業。

畢竟金融行業是個「做未來生意的」行業,做的是「跨時間、跨空間的資源配置」,所以對經濟的反應最為敏感且先行的。

到頭來,也不是金融行業自己的問題,是確實我們整體經濟都不太行。

現在你再去看看互聯網、地產之類的就業大戶行業,也是紛紛降薪裁人,甚至很多比金融機構還狠,畢竟都是市場化機構,不像金融機構大多數是國企,直接裁人相對敏感。

所以至少你現在來金融這個行業,頂多是進不來,或者現在的招聘已經反映了最差的情況。

而你去其他行業,有可能還要忍受「加速下行」、甚至是 「自由落體」的體驗。

03

如何戰勝週期?

說實話,真沒什麼好的辦法。

在當下,週期實在太難以捉摸。不排除有個別高手可以預判,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太難。

人生有數十年職業生涯,大週期小週期你都會經歷,等你在某個階段驀然回首,之前軌跡和拐點好像一目瞭然,判斷起來好像很容易似的。

但歷史巨輪滾滾,我們大多數當下只是車輪轂上的一個小點,因為太過渺小,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都沒有感受到車輪的轉動。

比如說2014-2015年的牛市,從上三千點、四千點之後,大家紛紛發出「恐高」的宣言。

突破了五千點之後,金融圈社會精英都開始認為「一萬點不是夢」。

那會兒,我剛入行不太久,就只有一個感覺:「為啥要在我如此窮的時候遇到這波牛市」!再到後來,這個懊悔變成了慶幸。

當時還有金融機構號召內部認購產品的時候,數十年從業經驗的董事長帶頭髮表慷慨激昂的演講:說年輕人應該把結婚的錢、買房的錢掏出來,畢竟現在是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

現在想起來你肯定覺得很傻,但當時絕大多數金融精英們覺得市場還會一直上漲,樂在其中,渾然不覺。

就像每年大家諮詢「我到底做股還是做債」的問題,總會糾結很久,然後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行情怎麼樣」。

但是,往往等他們一進去之後,只能趕上行情的末端。

如果做不到預判週期的走勢會如何,不要輕易去追逐風口,不然你只會錯過風口,或者短暫起飛後迅速摔下來。

所以我的建議是:忽略週期,選擇你所喜歡,而又能帶給你成長的行業。

被吹上天的豬,都是提前佔好坑,然後學會滑翔,然後再等風來的。

這樣才能飛得更高,又不會摔死。

在2003年左右,信託是個絕對的小眾,大家都不願意去的地方。

而到了2010-2012年,非標融資火爆的時候,信託經理千萬級的獎金一點也不稀罕。

還記得2014年的兩條新聞,「投行獎金顆粒無收」和「安信信託平均年終獎75w」。

然後就是在2015年,信託就是開始從巔峯下滑,開始面臨剛兌的壓力、證券系資管的衝擊。

然後就是風風火火的基金子公司,證券系資管的崛起,風風火火又有一年半的行情。

如今整個資管業在政策變化之下,過去很多業務都不能做了,如今很多的資管行業的人都陷入了迷茫,畢竟很多人過去幹通道就足夠掙錢了,到頭來沒剩下多少核心競爭力。

所以,請不要太在意「週期」的概念,回到關注你所喜歡或者擅長的行業,踏踏實實積累最實用的技能,積累能夠屬於你自己的資源,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最近有次聽某位前輩做分享,說我們中國人總是太急,總想快速見效,缺乏「工匠精神」,所以到就業上也是如此,總想要去最火的行業,最好數年內就升職加薪、當上CEO、贏取白富美、成為人生贏家。

結果,往往會因為行情的變跌,四處去找尋「最好的行業」,最後成為職場上的「流浪兒」。

週期其實不可怕,人的一生總會經歷那麼幾次。

別在意短期的行情,只希望你能夠找到自己所喜歡的行業,能直接進入很好,進不了就先坐積累,再找相應跳槽機會。

只要你有所堅守,就可能踏踏實實成長,穩穩噹噹賺錢。

這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的建議。

「有見財經」(微信公眾號ID:InsightFinance)

有見,讓投資回歸常識,以實操實務為核心,打造金融、經濟、投資內容體系,遍邀相關領域最好的從業者,通過小講、專欄、訓練營、學習型沙龍等形式,培養務實、創新、專業的投資人才。合作約訪來郵:[email protected],歡迎來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