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8000字,讀完共需10分鐘

  受訪專家董希淼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本文刊於3月27日中國經濟網。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中國經濟網金融深1度欄目,今天我們的話題是“銀行業提升服務質效”新局面,今天我們現場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他們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董老師你好。

  董希淼:主持人好,觀衆朋友們好。

  主持人:第二位嘉賓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郭老師您好。

  郭田勇:主持人好,各位觀衆朋友們好。

  主持人: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佈的《2018年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銀行業各項貸款餘額140.6萬億元,增速達到了12.6%,債券投資達到了45.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銀行業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那麼兩位專家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對於2018年成績的取得,二位有着什麼的看法或者說您的期望是什麼樣的,我們從董老師開始。

  董希淼:應該說2018年在監管部門的正確指導下,400萬銀行從業者攻堅克難、奮勇拼搏,在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都很大的情況下,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我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整個銀行業整體規模平穩的增長,到2018年底,銀行業總資產是超過了260萬億元,同比增長6.4%,總負債是239.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0%,是比較平穩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盈利能力是穩中有升,從目前已經發布業績快報的上市銀行來看,整體上銀行業的淨利潤增速在2017年的基礎上還是有所回升的,有一些表現比較好的銀行,回升的速度還是比較明顯的。第三個是資產質量基本穩定,到2018年底,整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1.89%,應該說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情況下,資產質量能保持佔了一個水準,是不容易的。那麼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整個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支持跟服務的力度在加大,剛纔您也說了,銀行業貸款的增速是12.6%,債券投資的增速14.1%,這兩項都是剛纔說的資產的增速、負債的增速兩倍以上,資產跟負債增速都在6%點幾,貸款的增速、債券投資增速都超過了10%,12.6%,14.1%,我們還有一組數據,就是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就是單戶上限一千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是18.7%,基本上是總資產跟總負債增速的3倍,這就充分說明整個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支持跟服務的力度,確實有一個明顯的改進。

  主持人:那麼郭老師,您對於過去一年銀行業的發展有一個什麼樣的感受呢?

  郭田勇:我覺得發展總體還是比較平穩,像剛纔董老師說的,從各項指標來看還是很令人滿意的,因爲我們知道2018年我們經常講經濟是很困難的一年,外部環境、內部的問題比較多,經濟增長乏力,那麼在這種經濟比較困難的環境下,銀行業能交出一份相對已經滿意的答卷,所以它這個盈利增速,你看銀行發的年報,基本上絕大部分,雖然都是個位數增長,比如盈利增速百分之五、六、七,超過10%的也有,但是比較少,特別這些大型銀行都是個位數。就是在宏觀經濟狀況也不是非常好的情況下,這個背景下能實現增速,我覺得說明銀行還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而且特別是2018年,不但是宏觀經濟,銀行業自身,我們知道監管改革去槓桿、治理金融亂象,其實以前的商業銀行好多賴以盈利的很多重要業務,像一些表外業務、同業業務、資管業務,很多都被整頓了,停了,說表外要停了,轉表內,銀行其實這些業務不同程度都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所以說我們想在這種情況下面,商業銀行能取得這種經營成績,我覺得總體是令人比較滿意的。

  主持人:那麼近期,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中國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2019年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完善金融機構內部考覈機制,激勵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切實使中小微企業融資緊張狀況有明顯改善。那麼根據兩位老師所掌握的情況,在改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銀行業作爲金融機構的主力,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呢?我們從郭老師開始。

  郭田勇:首先我覺得這個事情本身是沒有問題,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需要,因爲我們知道銀行以前重磅的信貸資源,特別大型銀行都配置到政府平臺項目、央企或者房地產這些大的領域,大的領域未來也不是不能配,但現在我們看到經濟在轉型,包括政府融資,政府從銀行貸款,受到控制很多,限制很多,還錢也有調控,從宏觀方向上,銀行我們覺得還是要朝中小客戶,朝零售端走,可能是未來轉型的方向,包括監管機構提出要求,跟銀行自身的利益,自身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相符合的。

  所以說我想,可能有些商業銀行,包括我跟銀行交流,他們覺得民營、小微風險大,而且做起來比較困難,財務也不透明,未來不確定性高,又沒有抵押品,問題很多,所以還是有一些畏難情緒。但是我們想必須要看兩方面,第一你現在不投入精力去研究這個市場,去深耕這個市場,未來等到經濟轉型以後,你長遠可能是沒有飯喫了,你總是做大企業、大公司,包括在國有企業,現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所以從長遠利好也要深耕這塊,同時再加上國家包括金融監管機構、央行爲你做這塊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包括準備金率,甚至國家還有稅收優惠政策,你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認爲下一步甚至商業銀行要集中重點,要把注意力投入到這些民營、小微、三農,傳統的不願意做的短板領域,因爲這是未來轉型的方向。所以現在關鍵是要什麼呢?要講究方法,銀行你不能因爲風險大不去做,風險一大方面我們承認這個行業確實風險大,第二個是你銀行自身,你去把握風險的能力,去分析,去控制風險能力比較低,所以未來要把精力投入到這方面進行研究,研究這些民營小微企業風險比較大在哪兒,然後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來,未來把更多金融資源、信貸資源投入到這個領域中去,我想這是一個大方向。

  主持人:董老師,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董希淼:其實郭老師剛纔都講到了,我概括一下,銀行服務民營跟小微企業,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它面臨的困難跟挑戰主要在四個方面,特別在我們中國,特別在現階段。

  第一,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下行的週期,不少民營跟小微企業經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經濟下行週期,民營跟小微企業往往遇到的困難會比大企業、大中型企業更多一些,因爲它比較小,抗風險能力本來就弱。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來服務,它本來就面臨很大的壓力,這是第一點,就大的外部宏觀環境不是特別有利。

  第二,從民營跟小微企業自身來看,它也確實面臨着高風險、低收益等等的現象,剛剛郭老師也講了,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抵押物相對比較少、財務制度不夠完善,銀行按照原有信貸的模式,管理的模式,確實比較難以給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第三,跟現在相關的配套政策不夠完善有一定的關係,我們的財政政策,我們的稅收政策以及相應的監管政策,在原來對民營跟小微企業的支持和力度是不夠大的,對銀行服務民營跟小微企業差異化的支持還是不夠明顯的,當然這一點現在正在逐步的改善。

  第四個挑戰跟困難是在於銀行自身,一方面我們的銀行整個機構體系還仍然是以大中型銀行爲主,小銀行,我們後面要講的這些民營銀行、社區銀行還是不夠發達,數量已經不少,但競爭力不強。還有我們的產品跟服務體系不夠差異化,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短平快的這些融資需求,我們的這些產品跟服務難以很好的滿足他們,剛纔郭老師其實講到了,我們的產品跟服務原來大多數是根據大中型企業來設計的。所以這四個方面都會影響制約銀行服務民營跟小微企業,最核心的一點,如何在服務民營、小微企業中實現商業可持續,我要有較好的商業模式來獲得一定的盈利,我不一定是很高的盈利,但是我至少要保本,至少要微利,如果這一點沒做到,就很難持續,銀行服務小微民營企業就很難持續,這是這幾年我們碰到這幾方面的挑戰。

  主持人: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爲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 這是我們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第一次提到這兩類銀行,也是繼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再次強調發展兩類銀行。那麼發展兩類銀行的必要性在哪裏呢,董老師。

  董希淼:應該說,現在中央決策層特別強調發展民行跟社區銀行,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是完全正確的,看到了銀行結構體系需要優化的這一方面。剛纔我們也講到了,整個銀行的機構體系,總體上還是以大中型銀行爲主,除了3家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銀行之外,我們有6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6加12+3,21家是我們主要的金融機構,儘管他們這幾年在銀行業中業務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它還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在老百姓的認知中,我們一想到銀行,想到工農中建交,現在還有工農中建交郵,還有郵政儲蓄銀行,很多大量的小銀行大家不怎麼關注,但是這些中小銀行,民營銀行跟小微企業它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它們服務民營跟小微企業是更有門當戶對的感覺。如果你讓一個宇宙行去服務一家非常小的小微企業,當然是可以,但是可能它在反映速度上,在對市場的理解上,它可能不如一家農商行,有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發展民營銀行跟社區銀行,要打造一個廣覆蓋、多層次、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其實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服務民營跟小微企業這樣的工作落到實處。

  當然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什麼呢?我們要發展民營銀行跟社區銀行,重點不是新設幾家民營銀行或者社區銀行,重點是要把現有的民營銀行跟社區銀行發展的更好,我們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存量的機構發展更好,而不是在增量上做文章。我也做了比較研究,事實上除了剛纔說的21家主要的金融機構之外,其他的規模比較小的城商行、農商行、農信行、農合行、村鎮銀行等等都可以算是社區銀行,我們的中小銀行機構的數量佔整個銀行業4588家的法人金融機構裏邊,佔了95%以上,這個佔比已經很高了,跟美國差不多,甚至比美國的佔比還更高一點,所以我們下一步重點不是說我要再批幾家新的銀行出來,不是,關鍵要採取一些措施,把存量發展好。讓這些中小銀行發揮它管理層級比較少,體制機制比較靈活,貼近市場和客戶,創新能力比較強等等特點,然後爲小微跟民營企業提供有針對性、有差異的金融服務,這是我們下一步整個銀行業改革非常重要的方向。

  主持人:那麼郭老師,您覺得未來兩個銀行它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樣的,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郭田勇:民營銀行肯定顧名思義,就是民營企業控股的銀行,當然民營企業控股的銀行從理論上講也不是不能成爲大銀行,美國好多大型銀行也都是民間,它沒有政治控股的,都是民營的,只是我們剛開始一定也是從中小銀行開始的,所以它一定是表現爲都是屬於小銀行,民營銀行跟正常的商業銀行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商業銀行,《銀行法》規定的事情他都能做,就像剛纔董老師說的,耦合關係。

  民營銀行我們現在搞了17家了,有代表性的像什麼微衆銀行、網商銀行在這17家中有代表性的,剛纔董老師的觀點,民營企業也不一定完全靠民營企業解決,這個量還不足以在支持民營企業掀起什麼滔天大浪,17家加在一塊,規模可能沒有一家股份制銀行差不多大,跟城商行差不多大,量比較小,但是我想未來放開民營銀行有幾方面道理,一方面銀行業它首先是一個競爭性行業,銀行業除了從事金融業務,它也是一個企業,既然是企業,人家民營企業家要想從事銀行業,從事這個企業,你沒有理由不讓人家從事,所以未來在准入這兒可以更放開一些,只要我達到你的監管要求,你無非提出你擔心銀行出問題,資本可以監管了,提出條件,那麼可能比你開個什麼飯店,開個一般的製造企業,要求條件、資本金各種能力要強,強可以,那麼好,強要進出標準,達到這條件,你想辦要給人家辦的空間,這是尊重人家企業發展的一種自由,民營企業家,想幹銀行,你爲什麼不讓人家幹,這個關鍵還是要糾正,可以進一步放開。

  第二我們認爲中國現在所以出現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跟金融業供給不是很充分也是有關係的,雖然說我們銀行那麼多,但是這些重磅的銀行,像董老師剛纔講的什麼宇宙行也好,還是全球行,它的精力沒放到這兒,雖然金融資源量很大,200多萬億了,但是可能相對來講,配置上結構上相對來講還是有一個供給不充分的問題,我增加一些,能夠增加有效供給,這個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剛纔講,這些民營銀行、社區銀行它天然的是爲民營、小微,爲個人客戶服務的,它沒辦法爲政府平臺服務,它沒辦法給房地產,沒辦法給國有大型企業貸款,它只能給民營企業,所以我們說增加以後,只要增加後就會增加在這些民營小微零售金融領域,就能夠增加它的有效供給,只能幹這個事,所以這還是一個方向。

  主持人:這幾年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同時也在改變着銀行的傳統業態,重塑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管理運營模式。那麼如何讓金融科技真正成爲銀行深化轉型的有力抓手,我想聽一下兩位專家的觀點,我們從郭老師開始。

  郭田勇:互聯網金融我覺得可以從剛纔希淼提到的軟信息開始講起,他剛纔說中小銀行,現在爲什麼做小微行,他識別軟信息能力強,大行是識別硬信息,財務報表很規範的東西,所以社區銀行通過人員、地緣,其實跟人關係熟,瞭解人品,這個人怎麼樣,瞭解的渠道比較多,識別軟信息。其實你看互聯網金融起來以後,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在銀行中得到普遍運用,非常重要,先說這一點,互聯網金融它能軟,能夠通過識別我們以前說服務民營企業識別軟信息,爲什麼要識別軟信息呢?是因爲對硬信息掌握的並不充分,有了互聯網以後,除了你的財務報表之外,它能在網上掌握你的各種行蹤、各種碎片信息,能夠交叉驗證,能夠判斷你的收入狀況,我就知道你的收入狀況,我通過各種信息進行綜合,所以互聯網你看它解決了這麼一個問題,能夠把各種信息,通過互聯網獲得,我通過大數據通過處理,比如我的科技水平強,處理以後,風控能力會大大提供,所以我們想這一塊它在風控的能力上,由於這種信息處理加工,通過互聯網,通過金融科技,大大的得到的提升,所以我認爲的確是把我們的金融業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第二個它通過互聯網,它能夠打破銀行傳統的二八規律,銀行爲什麼前些年服務高端客戶,銀行都抓高端客戶,因爲銀行它重視的是那20%,所以把重要的信貸資源也好,把客戶經理都投入到20%,因爲它沒有辦法服務80%資金少的大多數,通過互聯網一下子,能夠對人力成本大大的進行替代,所以說服務客戶的成本大大降低,這樣的話好了,服務的口徑進一步增大,我以前有個詞,叫屌絲經濟,服務這些中低端客戶,服務能力大大增強,之所以能增強,是因爲他把成本降下來了,通過互聯網,一塊錢就可以買這個寶那個寶,一下這個服務門檻降低了,所以現在你看銀行理財產品也打破了5萬塊錢的門檻,以前老5萬塊錢,現在也降下來了,你降下來之後,服務的客戶量纔會進一步增大,當然我們銀行之所以降下來,也是基於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這一波浪潮中,雖然我們沒有趕上第一撥,第一撥從科技公司開始,但是我們有後發優勢,各家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也都非常發達,也不用在銀行去排隊了,所以金融服務效率大大得到提升了。

  所以總體來講,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普及,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在推動整個中國金融業上,我們還是很讚賞,凡是由於有互聯網介入的這些金融領域,我們的確在國際上達到了先進水平,所以我們還是叫在互聯網推動下的金融業態發展,我們還是要爲它叫好的,點讚的。

  主持人:董老師,您是怎麼看互聯網金融的?

  董希淼:的確這幾年金融科技在推動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原來我們經常講科技支撐,現在其實是科技引領,就是說金融科技推動銀行業從後臺的支撐到了一個戰略引領,這麼一個階段,這麼一個作用,我覺得可以用這樣來概括,從科技支撐到戰略引領,這是金融科技對銀行業一個最大的貢獻。具體概括起來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其實剛纔郭老師已經講的很生動了。

  一個是金融科技拓寬了銀行業服務的邊界,我們原來有一些顧及不到的或者不願意去服務的這部分客戶羣體,現在藉助利用科技手段我們能很好的提供服務了,比如剛纔郭老師說到了到其他兩家互聯網銀行去參觀,我也到了四川新網銀行去參觀,它就在成都設一個點,然後全國沒有點,但它全國31個省市都有它的客戶,包括西藏,包括新疆,都有它的客戶,服務邊界大大拓寬,還有原來做不了的這些客戶,比如說一些信用白戶,從來沒跟金融機構發生過關係的這些客戶,它也能服務,因爲碎片化的信息通過金融手段能整合在一起,就能判斷這個人信用怎麼樣。

  第二個它降低了服務的成本,降低服務成本,這樣就能夠服務更多的客戶,以更優惠的價格,更合適的價格向金融消費者提供服務,藉助金融科技的手段,我們手機銀行現在非常普及,我們拿着一個手機就可以相當於說一個銀行、支行向你走來,我們金融95%以上的業務通過一部手機可以辦理,手機辦理的成本大概是網點辦理成本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成本大大降低了。

  第三提高了風控的水平,我們藉助大數據、藉助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的識別這些欺詐的風險,因爲特別對一些在線貸款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欺詐的風險,我們通過大數據手段,能把一大部分客戶,有欺詐可能的用戶篩選出去,比如說我到新網銀行參觀,有個大屏幕,有一天突然發現廣東某個縣申請貸款的用戶大量的增加,他那就有一個紅點出來,他們經過覈查,可能是有組織的要來騙貸的這些客戶,他馬上採取措施,那如果你採用傳統的手段,幾個月可能才能發現,你貸款可能出現了不良才會注意到這個區域出現大量騙貸的用戶,提高了風控的水平。

  第四個我們都能感知到的,大大改變提升了用戶的體驗,包括像主持人這樣的年輕人,他不願意到銀行網點去,他也不需要到銀行網點去,一部手機就解決問題了,甚至一個手錶能享受到很多的金融服務,這讓客戶體驗會更加好,讓很多人願意用金融服務,甚至在不知不覺中用了金融服務。所以一位老外寫了一本書,其中提一個觀點,金融服務將無處不在,但很可能不在銀行網點,這就說明金融科技給銀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剛纔總結四個方面,拓寬了服務邊界,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了風控水平,提升了客戶體驗。

  主持人:《2018年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根據多家銀行調查結果,2018年銀行客戶服務滿意度是持續上升,手機銀行體驗、營業網點的環境、智能服務、人員專業能力等等方面都獲得了廣大人民羣衆的認可。那麼在節目的最後,我想請兩位老師談一談對今年銀行業提升服務質效有哪些展望和期許呢,我們從您開始來,董老師。

  董希淼:剛纔說銀行是屬於金融服務業,服務是銀行的天職,銀行服務能夠不斷的提升,當然我們爲此感到高興,我想這個提升是沒有止境的,一方面服務就是銀行應該做的事情,銀行除了服務,我認爲是沒有別的東西的。第二個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他也有不斷的提升,我們還是要創新產品跟服務,更好的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需求,所以銀行服務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部分因爲一時指標的改變,而感到沾沾自喜,所以銀行還是要進一步的提高認識,採取措施,進一步提升服務的質量跟效率,就是說提升服務的質效。我覺得這裏最核心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一定要有端盤子的精神,端盤子的精神實際是郭樹清主席提出來的,銀行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你要有端盤子的精神,要俯下身子來爲客戶服務,客戶既包括企業的客戶,也包括個人的客戶,從這個角度去看,銀行服務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主持人:郭老師您對銀行提升服務質效的期許和期望是什麼呢?

  郭田勇:銀行它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銀行就是搞金融服務的,我們一直講現在談供給側改革,我說首先銀行是個供給側,它是很重要的供給側,向社會提供各種金融產品、金融服務,我們之所以抱怨這個小微企業融資難,剛纔你說銀行服務提升,你看我們前幾年互聯網金融,銀行排大隊,每天網點排隊問題很突出,現在這些解決了。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很突出,這說明你在產品供給上、服務上還是有短板,我們在深化供給側改革上,商業銀行從提供金融服務角度來看,我們仍然還是要繼續來改進我們的服務能力,其實那個短板可能突出在,剛纔董老師講的,我們在一些短板領域,傳統的很弱的領域,我說二十年前也研究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現在搞了二十年了,好像比二十年前還要難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金融服務可能這些短板領域,沒有得到很有效的突破。所以未來我想提高服務能力,好的方面,比如跟互聯網應用,現在看到取得很多成果,客戶的體驗改善,各種服務增強,這些我們繼續保持它好的勢頭,把重要的精力集中到我們一直存在這些老大難領域,要真抓實幹,發力克服,爭取把這些困難的領域服務能力大大的提升,這是我對今年銀行業發展的希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