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的大幕剛剛開啓 VC們掀起太空淘金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近日,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凌空天行”)宣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領投方爲源碼資本。凌空天行方面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可重複使用運載器“天行I”的研製與飛行試驗。

這也宣佈了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再添新玩家。儘管近兩年很多行業處於寒冬中,但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卻迎來了破冰期。自2018年以來,該領域甚至成爲VC們在科技方向的投資小熱點。

“無人駕駛還沒搞定呢,火箭行不行呀?”這是很多剛剛接觸航天項目的VC們心中的疑慮。不同於其他項目投資,在航天領域大多數投資人最初也是小白。然而2018年,中國民營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這讓財務投資人們改變了看法。

到了2019年,似乎沒有人再懷疑民營航天的商業價值,VC們也意識到,其實民營航天項目商業化進程不一定比傳統TMT領域慢。

政策紅利下的資本破冰期

剛剛宣佈完成天使輪融資的凌空天行成立於2018年8月,成立之後凌空天行推出了“天行”系列可重複使用火箭產品。據官方介紹,“天行”系列產品通過垂直起飛、水平降落回收,實現全箭回收重複使用,各型產品分別對應航空航天領域科學試驗、商業小衛星組網發射、載人太空旅遊等不同階段的商業需求。

凌空天行相關負責人爲《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不同於SpaceX的動力反推垂直降落回收方案,“天行I”將帶翼水平滑翔技術和傘降回收技術相結合,利用帶翼滑翔減速、傘降着陸來實現此次火箭回收。整個方案對火箭的外形設計、運動精準控制和防熱環控等火箭總體設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該技術不僅可大幅降低火箭發射服務價格,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證試驗載荷與箭體中的各類昂貴設備完好無損。

2019年,凌空天行研製的“天行I”火箭將爲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多次科學試驗的火箭運載服務,並將進行國內首次火箭整體回收嘗試(包括箭上試驗設備)。“中國商業航天的巨幕剛剛拉開,運載火箭作爲其中重要基礎設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源碼資本投資部副總裁郝毅文提到。

近兩年,儘管多數行業處在資本寒冬下,但國內民營商業航天賽道卻迎來的資本解凍期,甚至在2018年成爲了科技領域的投資熱點。據36氪數據統計,2018年國內商業航天領域至少披露了17筆融資事件,其中至少6筆融資金額過億。

民營商業航天賽道的VC機構數量不斷增加,2017年及以前,該領域投資者名單中僅有北極光、賽富、經緯中國、聯想之星、春曉資本等不到10家VC機構,而2018年,這個名單可以列出長長一串名字:華創、星河動力、高榕、晨興、IDG、順爲、漢富、晨星、明勢、源碼、險峯、明勢、復星、君聯、湧鏵……尤其在2018年第四季度,華創資本領投藍箭航天3億元B+輪融資,這也是當時國內民營火箭賽道上最大一筆融資。

這種轉變是中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反映。而在投資人看來,大環境的結構性變化中往往存在創新創業的大機會。在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領域,這個結構性變化源於“政策的改變”。

“2017年政策氣氛與2018年以後非常不一樣,就像冰與火之歌,2017年這個領域可能還有點冷,但2018年開始行業內創業和投資變得非常熱。”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2014年,國務院發佈60號文《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等。當年,翎客航天獲數百萬天使輪融資,這筆資金成爲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歷史上第一筆民間資本。

三年後,習近平主席在駐晉部隊某基地視察調研時提到,要加快探索實踐腳步,在技術、產業、設施、人才等方面走開深度融合路子,努力使太空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全軍前列。

然而,民間資本真正活躍在民營商業航天領域還是從2018年開始。2018年初,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佈《民用航天發射項目許可》,年中,中國國家航天發射場首次向民營航天公司開放。

熊偉銘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軍民融合很早就提出了,但2018年,政策對航天領域軍民融合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國家很嚴肅地在幫助民營企業進入這個原來只有國家資本支持的產業,這極大提高了VC民營資金進入該領域的積極性。國家也確實歡迎VC機構及其他上市公司、大集團,參與到航天領域。”

同時,也有投資人意識到,這個領域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大望路或中關村那些VC可以隨便參與就搞定的。其實,在民營航天領域,地方政府基金和產業投資人的反應速度比財務投資人快多了。目前估值超過30億元的火箭、衛星創業公司中,多家早期有政府背景基金支持。如藍箭航天的早期投資人包括陝西高端裝備製造基金、西高投、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國開裝備基金等;零壹空間的早期投資人包括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招商局創投等。

此外,國家對商業火箭企業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相關部委也會提供任務牽引,且資金體量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多項上億規模的需求。這也成爲行業內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渠道之一。

航天項目商業化或許不比TMT慢

2018年,中國民營航天取得了不小的進展。這一年當中,星際榮耀和零壹空間成功發射2枚亞軌道火箭;星際榮耀、星河動力分別成功試車了自研的大直徑固體發動機;藍箭航天發射首枚運載火箭、完成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短噴管推力室熱試車、火箭製造基地交付使用等。在衛星領域,天儀研究院完成5次發射任務,衛星發射數達11顆;九天微星2018年初發射首顆驗證衛星,年底發射“瓢蟲系列”7顆衛星。

在接觸民營航天項目的過程中,有投資人用“心潮澎湃”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一名北京投資人對記者透露,航天領域項目新進展帶來的激動心情,不是平常被投企業上市或估值翻十倍可以比擬的。

這些都讓VC們意識到,其實民營航天商業落地並不遙遠。以今年3月剛剛獲得天使融資的凌空天行爲例,企業相關負責人員介紹,“天行I”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獲得一系列商業訂單。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曾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我們2020年準用戶現在已經鎖定了,2019年年內會把銷售訂單敲定。”2020年藍箭航天將系統開展商業用戶交付。藍箭航天年交付能力從5發開始,逐漸可以達到15發。

“沒有人會懷疑探索外太空的價值,而火箭作爲唯一可以把物體運載入外太空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交通工具,其價值顯而易見”,華創資本投資人公元表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商業航天的火箭發射賽道是必然成功的,只是時間和資源的問題。

此外,除了運載服務,商業火箭企業還可以獨立售賣的產品,以此獲取收益。張昌武介紹,藍箭的動力系統,包括一些飛行器類別的服務輸出將在2019年開始,能給公司帶來兩個億以上的一個銷售收入。目前藍箭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已經有了一個國家隊的訂單。“民營火箭項目的商業化進程,一點不比傳統TMT項目節奏慢。”上述北京投資人表示。

目前,行業內企業之間還存在很多爭論,包括,對選擇液體火箭還是固體火箭發展路線的爭論從沒中斷過。但有業內人士提醒,行業纔剛剛迎來破冰期,與美國民營航天行業相比還存在差距,國內企業間還需相互合作,在發展過程中,切忌不要相互詆譭。

目前,業內公認的是,航天領域的人才很稀缺,同時行業發展窗口期比較有限,因此未來民營航天市場上只能留下爲數不多的幾家。行業會從競爭慢慢走向整合。公元提到:“我們預測中國商業航天投資賽道的馬太效應會和美國SpaceX 、Blue Origin、Rocket Lab一樣明顯,頭部的兩到三家企業將會享受最大化的市場溢價,無論社會資源、政府支持、人才流動、社會資金投資都會向這些企業聚攏。”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