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佈並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

本是國家最大的官,卻因鼻樑不直被一貶再貶,這或許就是命吧! 【江山社】 自媒體 第1張

其實,在世界上有很多種文明,但主要分為三類:

一類是西方的文明,主要研究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因此,西方的科學技術理論比較發達;

第二類就是古印度的文明,主要研究的是人與神的關系,所以,印度出現了很多種崇拜神靈的宗教,比如:佛教就是一種讓人通過修行成為神的教派;

還有一類文明就是中華文明,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中華文明所研究的對象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系比較發達,儒學就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化。

而政治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和,所以,中國人在政治上也就因此早熟了很多,比其他同時代的文明要走的更遠一些。當然,這也並不都是優點,有些時候,這種早熟若是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地方,則會導致人才的浪費,甚至,會導致國家的一種極大損失。

本是國家最大的官,卻因鼻樑不直被一貶再貶,這或許就是命吧! 【江山社】 自媒體 第2張

北宋的時候,就有一個權力很大的官員,結果被一貶再貶,不再受朝廷重用,國家也因此遭受了很多隱性的損失。這個官員的名字叫做趙昌言,是宋朝初年的人,他的父親是宋太宗的親信之一。此人倒是沒有多少才能,但是,比較老實忠厚,也因此,受到了宋太宗的格外關注。

照理說,有了這一層關系,趙昌言的未來肯定是一片光明。相比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趙昌言就算是不努力也是普通人難以追趕的。但是,這個趙昌言是比較努力和勤奮的,因為,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輕武”,他的老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所以,在教育上則比較傾向於讓趙昌言好好學習文化課,最終,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且,趙昌言的父親作為一個老實人,比較樸素,這對於趙昌言的影響也是不小。趙昌言也因此沒有什麼花花腸子,做起事情來比較喜歡直來直往。

並且,在軍事方面,趙昌言也有着比較充足的知識儲備,這當然也是受到了他老爹的影響了。之後,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的時候,趙昌言參加了科舉考試,可以說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果然,他的成績也非常好,高中了進士第三名。

之後,他完全聽從朝廷的安排,到地方和中央任職了很多職務。凡是他做的事情,老百姓都受益了,可以說是很有建樹,至於他的同僚們,就不高興了。宋太宗也比較重視他,想任命其為宰相,畢竟,他老爹和宋太宗還是比較熟的,而且,趙昌言也很有才能,不用他用誰呢?

果然,機會很快就來了。

北宋初年,內部的農民起義還是挺多的,軍事人才比較珍貴。趙昌言本身很有文化,又懂得很多軍事知識,這簡直就是給他準備的表現機會。當時,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是王小波和李順在四川的起義,宋太宗也按照慣例派了自己的親信宦官王繼恩親自監軍。

但是,這個宦官平時對於伺候好皇帝的事情很在行,行軍打仗就不是他的優勢了。宋軍被起義軍打的落花流水,成都眼看都要陷落了,這時候,宋太宗才慌了神,召集很多大臣來商量這件事情怎麼處理。很多人都不懂軍事,大都選擇很中庸的老辦法——招撫。

此時,趙昌言認為這個時候就不能再招撫了,這樣會給朝廷留下禍患的。而且,因為趙昌言比較懂得軍事,在宋太宗面前秀了一把自己的軍事謀略,最終,更是博得了宋太宗的信任。於是,宋太宗求勝心切,立即命令趙昌言為:川陝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

並且,連那個太監監軍王繼恩也要聽從趙昌言的安排。可以說,這個職務的權力很大,就像唐朝當年的節度使,如果,趙昌言願意的話,他完全可以組建一個獨立王國。剛開始,趙昌言是拒絕這樣的職務的,他也覺得這個官職太大了,自己有點承受不起。

但是,宋太宗堅持讓他做這個官,並賞賜了他很多東西,並催促他趕緊去,抓緊時間平定這次叛亂。於是,趙昌言也按照皇帝的命令走馬上任了,剛走到陝西的時候,當地的一個官員就上書給宋太宗,說了一些他的各種擔憂之處,也算是為大宋朝着想吧。

他說:“陛下,您給趙昌言的權力太大了,如果趙昌言是一個正人君子還好說,但是,誰也不真正的熟悉他的為人。最重要的是,趙昌言沒有後代,也就是說,在京城沒有什麼大的牽掛,這樣的人,讓他帶着這麼多的士兵不是很危險嗎?萬一反過來向朝廷發難不就糟糕了嗎?”

這還不算,這個人還說道:“趙昌言鼻樑不直,頗有反相... ...”這不明擺着是子虛烏有嘛。

這就是中國在政治上早熟的一個體現,再厲害的官員也怕被彈劾,即便這個官員很有能力,只要被彈劾,並且,皇帝也信了他的話,那麼,這個官員的仕途基本就完蛋了。宋太宗看到上書後,後背也開始發涼,滿朝文武當時竟然沒有一個人指出這個漏洞,真是太令人氣憤了。

之後,宋太宗連忙做了他自己認為的補救工作,便馬上發了一道聖旨:讓趙昌言立馬卸任,暫且令他駐守鳳翔(今陝西鳳翔),同時,將軍隊交給了宋太宗身邊另外的一個比較放心的宦官。等詔書追到時,趙昌言已經到了鳳州,於是,便留在了候館百餘日回去了。

經此一遭,趙昌言的仕途就一直不太順利,這或許就是命吧!

最終,再大中祥符二年,趙昌言卒於家中,享年年65歲。

歷來有“宋無良將”的說法,其實,此言頗為荒謬。大宋從立國到滅亡,一直面臨著北方強敵的威脅,戰火之中,歷練出良將無數,堪稱帥才的不下數十人。然而,由於宋太祖是以武將出身奪取後周江山,趙家皇帝總擔心別人會步其後塵,所以,後世的宋朝皇帝不惜矯枉過正。

並且,宋太祖死後留下了太祖遺碑:不殺士大夫,自此,宋朝成為了一個言路廣開的時代,言者無罪。但是,如此之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一些別有用心者,針對皇帝的猜忌心理,專門投其所好,極盡手段壓制武臣,乃至於,這種壓制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而不自知。

參考資料:

【《宋史》、《孝義縣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