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最近,蘇州地區的大潤發、迪卡儂店,已經跟盒馬生鮮、京東X無人超市、蘇寧無人超市一樣,推出了自助收銀服務。

  在大潤發超市收銀區域附近,專門開闢出了一條自助收銀通道,該通道內放置有三臺櫃機,消費者可以直接在該區域自助掃碼購物。

  迪卡儂裏面也在主推自助收銀服務,每個收銀通道內都設置有自助收銀櫃機,不過,估計是剛上線不久,櫃機後面同樣有收銀員在後面一旁指導用戶購物,跟原先的收銀員功能相同。

  從2017年起,國內零售行業開始興起“無人超市”概念,按照當時的設想,很大程度上是爲了縮減收銀員的人力成本,一切都靠消費者自助購買。然而,到2018年下半年,真正落地的無人超市沒幾家,大家開始向自助收銀方向轉移,無人超市對消費者的要求非常高,比如用戶必須熟知整個操作步驟和流程,而自助收銀後面其實是有相關服務人員的,一旦發現消費者不會用,服務人員會過來協助消費者進行服務,而有了第一次協助的話,後續消費者是不需要協助的,但在無人超市內,消費者並沒有被“教育”的機會,一切都要靠自己。

  可以看到的是,隨着自助收銀模式的普及,會有越來越多的商店推出自助收銀服務,問題是,無人收銀真的能夠替代收銀員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自助收銀的好處:

  第一,優化人員配置,節省人力。單純從收銀本身看,這並不是特別高深的技術活兒,而且一旦消費者過多的話,收銀員永遠都不夠,可一旦投入過多的收銀員資源,大多時候都會處於閒置狀態。

  無人收銀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人員配置,節省人力,比如,原先是兩列收銀員通道,大家只能排兩隊,可如果把這兩列通道設置成無人收銀區域,則同時可以擺放三至四臺自助收銀櫃機,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而原先的收銀員要麼可以直接篩掉,要麼可以將這些人員安排至其他位置。

  第二,爲消費者節約排隊時間。自助收銀相當於在原有空間內提供了更多的“收銀員”,這樣,購物的效率會大大提升,消費者排隊購物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

  第三,避免出現糾紛。收銀員是普通人,可能會有情緒化,有的時候就會在與顧客結賬過程中產生糾紛,而自助收銀機是機器,它本身沒有情感,一切都是消費者自己完成,這樣就不會有糾紛產生。

  根據某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一臺無人收銀機的售價在30000——80000元左右,如果算上安裝維護售後等,售價會再加一到兩萬元,這個價格說低不低,說高不高,但它對於零售企業的優勢在於規模效應,一家大型連鎖企業可能會有幾十家連鎖店,一家兩臺的話,可能就是四五十臺,而涉及到的首印數量,可能就是翻倍的。

  自助收銀機基本上是一次性收費,後續的價格並不高,這樣算下來,整個成本肯定要比人工的成本低。

  不過,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自助收銀還是有一定弊端的。

  首先,它要求每個用戶都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並且安裝有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App,它對消費者是有要求的,很多人連手機都不會用,或者連字都不認識,你讓消費者去自助收銀,消費者肯定是“兩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不會用手機的人只能被拒之門外,但是你並不能讓不會用手機的人去商店購買商品,所以,只有自助收銀而沒有人工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當消費者排隊過長,是否能夠真的提升效率,還需要時間來檢驗。正因爲對消費者有要求,可能某個隊伍中就混有不熟練的人,這種時候只會增加整個收銀的時長,自助收銀能夠快速有效,取決於消費者的熟練使用程度,熟練程度越好,效率就越高,反之越低。

  最後,無法解決故障問題,比如,有的商品出現無法掃碼情況,用戶在自助收銀機上可能就無法處理,我們經常會在超市裏見到類似的情況,收銀員無法掃碼,只能手動輸入條形碼;有的商品可能需要稱重,有的商品可能是按個計價,而消費者理解成按斤計價。類似的BUG一旦出現,自助收銀機是不會告訴消費者怎麼辦的。

  所以,只有自助收銀服務是行不通的,中國龐大的消費人口中,消費層級非常多元化,自助收銀只能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求,與部分羣體匹配,仍有就大量消費者對自助收銀不夠熟悉,還是需要有人工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