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引用過了。如樓下所說: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魯道夫·馮·耶林


道德吧,做個比喻的話~就好像法律是最陡峭的懸崖上的護欄,越過它你就GG了,而道德就像是一種【告訴你別去作死跳懸崖】的念頭,它從心理上制止你犯罪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所以從你的問題中來看,應該回答法律是底線。


第一次回答

上學期在形式與政策課上問了我們的老師

當時是正好看了 無人生還 這本書 和碰巧遇到江歌案 所以就提問了老師道德和法律衝突時 該怎麼辦老師當時回答了很多 但我都忘了 總之最後就是 一個人做錯一件事 或許有違大眾觀念 但我們沒有權利去代替法律對他進行審判

瀉藥

不專業,拋磚引玉。

法律是底線。不能說道德底線。底線是事物質變的分界線、做人做事的警戒線,不可踩、更不可越。違反法律一定違背道德、違背道德則不一定違法法律。

法-伐-罰。從古代開始,法就同罰離不開關係,統治階級設立法是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違法法是要被罰的。

道德是不能設立底線的,更不能設立道德的標準。一旦道德設立了標準,我們設立了君子的標準,世人都可以標榜自己是君子,就會出現偽君子。同時對價值觀教育會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

首先,道德個人的事情,不是社會的事情。我們能講個人道德修養,但是不能講社會道德要求。只能講社會倫理規範。道德被認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存在。德者、得也。什麼東西得到了永遠不會失去,不是身名利貨,是個體的自覺,個體獲得人之所以為人的覺悟,超越個人需要為羣體的生存意義捨身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從容!是個體在有限的生命中一直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所在,獲得他,超越一切感性幸福、快樂、功績,唯有宇宙本身能與之相提並論,是康德的「滿天的星空」,是天地、是乾坤。

其次,是有層次的、這種層次感只能通過比較法獲得。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做到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現在多少企業家能做到?有多少身處貧困的人能做到?其實做到這個應該已經沒有多少煩惱了,一生可以過得很安詳了,很幸福了。但是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問,是不是要不斷的切磋琢磨自己的內心啊?老師說可以和你談詩了。詩裏有啥?是詩人、詞人覺悟到的生命的意義所在,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出來,是對靈魂的思考和追問。

道德和法律沒什麼關係。正確的關係大概是「法律-倫理-道德」。倫理是人倫之理,我們說的倫理規範,是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要求,是培養我們用理性、自我的良知主宰慾望,區別於普通生命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啟蒙教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教以成人的。不同時期的倫理規範是不同的,但是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內容。倫理規範為羣體制定特殊的歷史時空條件,讓個體在羣體的生活中獲得道德覺醒。這在春秋時期,就是禮。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傳統的農村,人去世了都要哭一場,哭一場,是告訴我們,人內在的情感世界是溫暖的。

法律是倫理規範的底線。禮崩樂壞,君不君臣不臣了,將來肯定子殺夫、臣殺君了,肯定天下利益爭奪開始了,天下大亂了。你說看到八佾舞於庭、孔子氣不氣?

倫理綱常沒了,法律就來了,必須要有個底線,再這麼下去,亂套了。

再補充


瀉藥。道德是行為的底線,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法律是底線,假若人人束在道德之內。那麼法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因為這世上有太多人突破道德底線,所以不得不用法律約束。


法律是底線


瀉藥。你這問題問的就不對吧,法律是準繩,從來就不會跟底線這個詞放在一起。反而道德才是有底線的。


瀉藥、世界本沒有什麼真理(有的話那就是強權)所以特殊問題特殊看待,對待父母,肯定以道德為基準,而把這條放在正在浴血奮戰的戰士或者是競爭激烈的商場、仕場上,帶來的只有萬劫不復,徒當炮灰


法律是底線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當然是法律是底線,

你知道的,對於部分人來講,道德無下限,起不了約束作用的!


對好人來說道德是底線,對壞人來說沒有底線.


法律是人的行動底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