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造血幹細胞這個名詞越來越常聽到,這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和過去的骨髓抽取和現今的臍帶血儲存有什麼關聯?
透過造血幹細胞移植權威– 林凱信醫師的客觀分析及親身經歷,用實際案例,來釐清社會大眾長期來的疑慮。
以下這則案例,是發生在一個平凡、沒有家族病史的范家故事:

家有海貧兒
范家有七位兄弟姊妹,不幸的是,九歲哥哥和七歲姊姊出生時還正常,半年後就開始臉色蒼白,必須終生仰賴輸血來維持正常生活。經過醫學中心詳細檢查後發現,范家兩兄妹是基因突變所引起的海洋性貧血症。所幸,其餘五位兄弟姊妹一切正常。

同家庭、同疾病     配對成功與否 兄妹兩樣情
幸運的是,九歲的哥哥恰好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和六歲的妹妹相符合。於是在1984 年春天,進行了台灣首例以正常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取代異常基因的細胞,治癒哥哥的重度海洋性貧血症。而七歲的姊姊,就沒有如此幸運;因為找不到符合HLA 的捐贈者,只能持續使用傳統輸血療法,最終因不斷的輸血導致鐵質沉積,引發心臟衰竭而過世,人生的旅程在青春期前就畫下了句點。
當初幸運的哥哥,不用再靠輸血過日子,現在已經40 歲了,目前在幼獅工業區上班。而捐髓的妹妹,捐出骨髓以後,很快就恢復正常生活,現在也在一家醫院擔任護理師工作。

臍帶血是所有造血幹細胞來源中風險最小
隨著醫學的進步,造血幹細胞的來源,除了從前使用的骨髓之外,也可以使用藥物輔助,搭配血液分離機來收集周邊血中的造血幹細胞,風險相較抽取骨髓小,但也費時費力。而臍帶血是所有造血幹細胞來源中,對於捐贈者風險最小,同時也是最快速方便的方式,對於配對要求也僅需六對四。若六歲的妹妹當初有儲存臍帶血,就可以取代骨髓和周邊血來做移植,減少痛楚和風險只是臍帶血的儲存過程及設備的維持就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林醫師照片.jpg

     

 

     林凱信 醫師小檔案
     臍帶血移植之父

     現職:
     台大兒童醫院名譽教授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 理事長

     經歷: 
     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任
     台大兒童醫院籌備處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兒科研究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