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因為傅山一段未經證實的言論,明代喜歡高談闊論卻毫無用處的文化人恰恰是長久以來養成的奴性的產物,因此只能稱之為奴儒。奴儒的特點是:深陷溝渠而自以為大,只靠前人一句半句注釋而自稱「有本之學」;見了世間事物無所感覺,只講大話空話,一見別人有所作為便用各種大帽子予以扼殺。

原題主無知地認為,明代高層文化人由於受專制強權的影響,以及儒家的理學「格物致知」的影響,總愛追求細枝末節毫無意義的東西,反射出格物致知的無用性。而在思想領域沒有良好的理論(王陽明心學不同與此)。

但是找不到這樣的過程,是以極力想到網上讓知友編造一段奴儒究竟是怎麼一步步出現的回答?


以明季死事諸臣多至如許,逈非漢、唐、宋所可及。

——乾隆《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明末的士子學人,忠臣英烈,遠甚前朝各代,縱然南宋之遺臣烈士在形態上亦非其比。

——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

又思宋明以來,宗國淪亡,孑遺余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隱忍苟活,終身窮惡以死,殉為國殤者,以明為尤烈。

——孫靜庵《異史氏與諸同志書》

===

用魯迅評價東林黨的一句話可總結:「東林雖多君子,然亦有小人,反東林者雖多小人,然亦有正士,於是好像兩面都有好有壞,並無不同,但因東林世稱君子,故有小人即可丑,反東林者本為小人,故有正士則可嘉,苛求君子,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倘說:東林中雖亦有小人,然多數為君子,反東林者雖亦有正士,而大抵是小人。那麼,斤量就大不相同了。

——魯迅《「題未定」草(六至九)》」

說白了就是一葉障目的把戲,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都有垃圾人,硬要找的話黑點肯定有,關鍵是這些垃圾人的概率高低,以偏概全就很混賬了,更混賬的是問題人,根本一葉障目斷章取義都算不上,完全是顛倒黑白,傅山口中的「奴儒」是指降清的那些少數儒家敗類,而不是所有的明朝士大夫


別把清朝的奴挪到這裡來,

人家大清大臣一口一個奴才遵旨

明朝臣子只敢稱臣,哪配稱奴?

人家大清國的史書「康乾盛世,皇帝個個超越三皇五帝」

而明朝臣子居然開口閉口罵皇帝的屢見不鮮,這也配稱奴?

人家大清國太監個個都是奴才,忠心侍主。

明朝的太監不是去做了皇帝老師帶皇帝去送人頭,就是去做了航海指揮官到處旅遊,或者自稱九千歲。這幫子明朝宦官,只配稱內臣,廠臣,叫奴才也太抬舉他們了。

人家大清國寧贈友邦,不與家奴。普天之下,人人都是奴才。

明朝這幫子天天打嘴炮,上說皇帝不仁不義,下說首輔不忠不孝,左說錦衣衛東廠做事不道德,右說王爺勛貴偷閑懶惰的文人群體,居然也配叫「奴儒」?

我呸,他們連粉飾太平這種基礎技能都不會,也好意思叫「奴儒」?真是抬舉他們了。什麼方孝孺、史可法這幫老孫子,都應該去大清國進修去,看看人家是怎麼當奴才的。

ps:評論區里有一群妄圖顛倒黑白的貨,真是無所不用,斷章取義。居然說臣的意思就是奴才的意思,真特么傻。

他們拿著先秦時期的解釋來說這倆意思一樣。難道這群人以為語言文字兩千年的時間都不會改變嗎?明清時候的語言環境與先秦之時能一樣?

雖然先秦時臣與奴僕相同,可在漢朝時,這情況早就改變了。秦之前,諸侯大夫都稱孤道寡,諸侯與天子之間只是名義上的上下屬關係,像屈原這種,連朕字都在用。

在漢朝後,由於君權加強,諸侯與皇帝的關係比較嚴格,諸侯們的稱謂就下降一檔。當諸侯們在各自封地稱孤寡,但面聖就得稱臣。這個時候,臣就已經變成了官僚階級的專用詞。東漢儒學大師鄭玄就題有注釋「臣者,謂諸侯也」。

這就是「臣」字變高貴了,而奴則變成了專指低賤的底層奴隸。這個演變在《晉書》里是非常顯見的。因為這個時候,有很多人開始用「奴」這個詞來做人身攻擊來罵人。所以臣與奴在晉朝後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如:《晉書》卷103《劉曜載記》:田崧罵楊難敵曰:「若賊氐奴才,安敢欲希覬非分,吾寧為國家鬼,豈可為汝臣,何不速殺我」。可以看到,在這裡「臣」和「奴」,地位已經很不一樣了。田某罵別人是異族的奴才這裡顯然奴是貶義。而楊難敵勸田某歸降做臣,這裡勸自然是有禮遇,所以是臣字。

而之後唐、宋、元、明,稱臣的都是下級官屬

的自稱。而小老百姓,已經真正做奴隸的人,自稱里是不會用臣的。「臣」已經充分官家化了。

而奴才乃至在清朝依舊是個貶義。不信你且看雍正的喻旨:「此等卑污之習,皆始自包衣下賤奴才」之語(《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63)

這裡雍正已經對奴才的稱謂相當鄙夷了,甚至下令以後不許再稱奴才。可根本沒用,直到清朝滅亡,已經「奴才」無數。

那你可能會問,既然奴才是貶義,為啥清朝的人還要搶著用。說白了,這就是奴性的醜陋,故意貶低自己以討好位尊者,或拉進關係毫無底線。

這就好比,有的人升到省長,居然喜歡讓人叫他秘書而不是省長。原因是因為他以前給某人做過秘書。

奴才雖然是貶義,但大清朝的奴才,都是皇帝的奴才。和皇帝是一家人。

其國奴性如此,居然評論區的一群傻子,看見樓上有人說了句奴與臣意思相同,就當做屠龍寶刀一樣拿出來到處懟人,強詞奪理。真是要笑死我了。第一個說這話的人好歹還百度過,後面跟風的特么連書都不看,一群不學無術的傢伙,居然還在這用別人的論點當真理來懟人?

這世道,可見有多麼浮誇

泰州學派是怎麼死光光的?

應該問儒家怎麼自己對自己內部的改良進步下手這麼狠?

而且金國記載,破遼國,殉國者數十

破汴梁,死難者僅李侍郎一人

反倒是明末殉國的要多得多

要不題主說一說宋代怎麼養犬儒的?明朝怎麼一點點重新豎立起來儒家的精神的?

好吧,也沒樹立起來多少,但是比宋代好多了不是?


清代的人有資格說明代的文人是「奴」!?雖然說明代的文人之間,宗派問題嚴重,但是卻還是很有幾分骨氣的。清代的呢?除了大喊幾聲「折殺奴才」,幾曾見到犯顏直諫的文人!?

扯淡吧,明代的儒生還奴性…八八時期和朱棣時期還被壓制著,到明中後期他們那是獸性大發了。

開個玩笑,不過黑歸黑,晚明儒生有一點我很佩服。就是他們對外來(西方)文化的態度。徐光啟和利瑪竇(愛過)是一種非常平等的友誼,還有那個搞自己嫂子的小子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瑪竇,還有儒生們與傳教士們稱兄道弟,沉迷西學的行為,以及傳教士們服明衣冠的行為,還有利瑪竇們的著作中表達出的深厚感情。在那之前,從此以後,吾國對西方的態度不外乎妄自尊大與奴顏卑膝兩種了,平等只成想像中的傳說。——補充——卧槽這個問題下面,我看到了著名滿遺在談廷杖問題。這玩意兒反人類沒法洗,但是明廷杖繼承自元,清廷杖繼承自明(其實元的廷杖也有說來自金的,他們開心就好)。而且其實我萌的廷杖主要就在那誰那誰和那誰的年代使用,畢竟後期文官獸性大發反受為攻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