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人撰的《明史》內容總有取捨,但也不能全盤否定。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大順」政權,隨即率軍山西,僅用了兩個多月接連攻陷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同年三月十七日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行軍神速,除了大順軍戰鬥力強,更關鍵在於明朝守將畏敵如虎,未戰先降。

影視中的李自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指揮軍隊攻北京城,一直誤信朝野大臣的崇禎帝,此時已不再相信任何文武官員,而是派大太監王承恩提督京營,負責防守。當時,大順軍士兵架飛梯進攻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人數極多。王承恩見情況危急,親自指揮砲手開砲,接連擊斃敵兵,即使如此也依然無法挽回敗局。半夜時分,內城淪陷。

影視中的李自成起義軍 (網上圖片)

當晚,崇禎與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城外和彰義門一帶殺聲陣陣、連天烽火,知道內城淪陷只在朝夕。崇禎憂憤交加但又無力挽救,只能哀聲長嘆。他自知大勢已去,便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召入宮中,簡單叮囑他們一番後,便與三位皇子洒淚而別,並命內侍分別送他們到國丈周奎、外戚田弘遇家中避難。稍後,崇禎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輔佐太子登基。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相信此時,崇禎已經有殉國之心,但為免於后妃在他死後遭污辱,便將周皇后召至身邊,據《明史》載,崇禎對周皇后說:「如今大勢已去,朕立志自縊殉國,你既然身為皇后,理應追隨朕的志願。」周皇后聽完便哭泣著回答:「妾身追隨陛下18年,若有一句諫言能被接納,何至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但既然托身於陛下,妾身安敢不聽命赴死?」周皇后說完,隨即解下腰帶懸樑自盡。

崇禎隨即命袁貴妃自殺,袁貴妃大哭一場隨即也解帶懸樑。然而,袁貴妃脖子上帶子突然斷裂,落地後並沒有死。崇禎見狀便拔劍砍擊她的肩膀,沒有殺死她。同時崇禎還連殺嬪妃數人。

影視中的崇禎 (網上圖片)

《明史》繼續記載,崇禎又將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召來,流著眼淚跟她講:「你為何降生在帝王之家?」說完,崇禎左袖遮臉,右手拔劍連砍數次,砍中公主的左臂和右肩,她頓時昏了,幸沒有遇難。之後崇禎拔劍殺死年僅6歲的幼女昭仁公主。其後,崇禎又命內侍向皇嫂懿安皇后、庶母李康妃傳旨,要求她們也自縊殉國,她們皆領命。就這樣,後宮凡是有名號的妃嬪、公主,或自殺被殺,或身受重傷,沒一人倖免。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帝率數十名太監騎馬、手持三眼槍,想趁亂突圍,結果在東華門、齊化門(朝陽門)、安定門連遭阻攔,被迫撤回皇宮。拂曉時分,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議事,商量禦敵之道,結果文武百官沒有一人前來,更令崇禎帝悲憤不已。此時,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結果被一劍刺死。

崇禎帝畫像 (網上圖片)

崇禎帝自知走投無路,不願接受投降受辱,便帶著王承恩一起來到煤山自縊。崇禎帝自殺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終年才33歲,王承恩隨即也自縊身亡,《明史》載:「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

據正史記載,崇禎帝自殺前,在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乾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1959年任劍輝白雪仙《帝女花·香夭》部分 (網上圖片)

大敵當前,宮內混亂。《明史》記載崇禎及後宮等的情況都相當詳盡,看來「水分」「味精」也多,真相究竟如何,歷年一直都有學者研究考據。不過,記載於《明史》這段「可歌可泣」的場面及背景,衍生出不同的文學戲劇作品,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粵劇《帝女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