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查理?芒格

▲左查理?芒格,右巴菲特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是我很喜歡的《教父》中的一句話。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能力離自己很遠,以自己的智商和閱歷,永遠也不會具備如此的洞察力。

其實你錯了,智力真的不能決定什麼,至少我們99.9%的人都還達不到拼智力的時候

我個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我的智商絕對不算高,甚至有可能在中下。高中的時候,我幾乎是整個年級最勤奮的人,但是同學、老師都用心疼的眼神看著我。

而現在朋友和同學都對我說,你似乎有種魔力,好像能一下子就看穿事物的本質,預測很多未來的東西。

只有我知道,那並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因為我掌握了多元思維模型,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而已。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我很早就想寫了,但卻遲遲未寫,因為它實在太難寫,太偉大了。

為此我不得不又重新梳理了一遍《窮查理寶典》的筆記,「混沌大學」與多元思維模型相關的筆記,吳伯凡關於工具箱的講解,另外各種與多元思維模型的文章也看了一大推。

但仍然每個字都寫得戰戰兢兢。

1

你為什麼需要多元思維模型?

盲人能摸到大象是什麼樣子嗎?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那時候課本跟我們講的是,盲人無法摸到大象的樣子。有人摸到大象像跟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牆。

但我們卻從來沒想過,盲人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對呀,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你沒有想過,我也沒有想過。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例子現在來看有點傻,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每時每刻,終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盲人就是我們,大象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們對待真相的方式。

教育把我們培育成了只能摸到一個地方的能力,於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永遠是從一個角度在看待問題。

比如一個經濟學家,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經濟學去解讀;

比如一個商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利益的角度去解讀;

比如我一個很紅很專的同學,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政治的角度去解讀。

這樣做好不好呢?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學習和生存的,它有它的道理,比如我那位很紅很專的同學,如果他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或許能在政治領域有所成就。

但是這麼做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多元思維模型的提出者查理?芒格有句話很經典,他說「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其實我不太贊同他這句話,我們大多數人是連鎚子都沒有,像個裸猿。

查理?芒格這個理論一提出來,直接就在世界炸開了,幾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在貫徹這樣的思維。

像是貝索斯、馬斯克、巴菲特、滴滴程維、萬維鋼、李笑來、李善友教授等都信奉這個理論,最近得到也在跨年演講重磅推廣。

無獨有偶,吳伯凡的工具箱理論也跟這很像,吳伯凡說「你不能手上只有一個鎚子,你得背一個工具箱,不斷往裡面放進一些重要的工具,否則如果你下次遇到的不是釘子,而是一個易碎的寶藏,你只能用鎚子砸開。」

工具箱就是那個多元思維模型。

回到上面的問題,盲人能摸到大象的樣子嗎?

答案是如果讓盲人把整個大象都摸一遍,並且不斷反覆摸,就可以無限接近大象的樣子。

那麼我們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嗎?

答案是如果我們能用多元思維模型去思考,並且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無限逼近真相。

如果你還是覺得這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從幾個大方面來一一驗證:

一、學習方面。

問一個無數人都曾問過的問題,我們從小學的那些東西,比如高數、物理、生物,買菜又用不到,學來有啥用?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當我明白多元思維模型之後,我幾乎高興得跳起來。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把那些基礎學科,像是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政治,都要學一遍?

這個問題一直成了我們心裡的迷,老師從未提起過,因為他也不知道。

其實很簡單,就是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也即各個學科的底層思維。

比如,我們學生物,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習那個叫做「自然選擇、進化思維」的東西;我們學習物理,其實是在學習「慣性、萬有引力、反作用力、機械思維」等思考方式;我們學習數學其實是在學習那種「大道至簡、三生萬物」的思考方式……

但這些,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初、高中就懂得這個道理,或許我們的學習興趣又會不一樣吧?

二、讀書方面。

之前有人在問我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多元思維模型」(現在多了一個思維導圖)。

替你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好像並沒什麼卵用?而且大多數書我連它寫了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很簡單,因為你讀書的時候,是在死記硬背,你記的是龐雜的知識。

一本書其實都只有一兩個核心的底層思維。

比如《三體》,你只需要讀懂「黑暗森林、猜疑鏈、技術爆炸、宇宙公理」,你就知道三體的世界觀是什麼;比如《人類簡史》,你只需要讀懂「虛構的力量」,你就知道人類是如何成為萬靈之王的;比如我最近剛讀完的《好好說話》,你只需要讀懂「主動權思維」,你就知道說話的底層邏輯了。

其實我一直在懷疑三毛那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當然這句話本身非常精彩,不然也不可能流傳。

但是我擔心它會讓很多人造成誤解,一味的去追求量,相信讀書要不求甚解,結果真的把讀過的書變成了過往雲煙,不復存在。

我不推崇這種讀書方法,因為你成不了三毛,你也讀不了那麼多書,所以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必須得抓取裡面的底層思維

我個人極深的體驗是,在用「多元思維模型」讀書之前,讀書超級痛苦,一本書讀下來只覺得很牛×,但要事後具體談談收穫卻一臉茫然。

比如我曾讀過俞敏洪的幾本書,現在居然連一個字都不記得了,你告訴我它到底哪裡改變我的氣質和談吐了?

三、洞察力和遠見方面。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洞察力、有遠見,那個洞察力和遠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又回到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我們這種普通人能夠一眼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嗎?

答案是,一定可以。

查理?芒格如是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在你的頭腦裏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那個系統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一切事物背後都是有道理的,約翰·繆爾說「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

而那些最底層的道理,巨人們已經替你思考出來了,你只要直接拿去用就好了。

比如達爾文、牛頓、亞當·斯密、弗洛伊德等,但是我們從未看見,或者拒絕去獲取

如果你能把前人這些偉大的思維模型都一一拾起來,並化為己用,那麼就相當於把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等叫到身邊來幫你思考和決策。

有一次李善友教授見到滴滴的CEO程維,問他最近在讀什麼書?

程維說「最近在讀物理學、生物學。」李善友教授就好奇的問「你為什麼要讀這些書呢?」

程維回答說「善友教授,還有什麼比宇宙更複雜的東西嗎?弄懂這些東西後,再來看企業問題就簡單多了。

這就是多元思維模型的魅力。

正是這樣的「理性」,讓查理?芒格具有敏銳獨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對於完全陌生的領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

巴菲特把查理的這個特點稱作「兩分鐘效應」——他說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時間之內,把一個複雜商業的本質說清楚。

▲兩個基友

四、遷移能力方面。

如果你去問一個大佬,讀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他可能會告訴你的其中一個答案是,學得一種遷移能力。

如果你又問他什麼是遷移能力呢?他會說就是一種可以勝任任何工作,學起來很快的能力。

如果你再問他,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為什麼可以讓我們學起來更快呢?他就啞口無言了。

這個問題同樣也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開始用「多元思維模型」去學任何東西的時候,我才慢慢感悟到那是一種怎樣的能力。

後來我把我的理解寫進了文章「存量思維」裏,當我建立起來一個思維模型之後,發現它居然能在無數多的場景裏都通用。

比如我自己領悟出的最厲害的思維模型是「期待的力量」,後來我發現貝索斯也是在利用這個做產品,那我理解那節課就比很多人輕鬆。

比如再後來,我發現寫文章也是如此,標題黨很驚艷,但內容很垃圾,那讀者只會更失望,這也是期待的力量。

諸如此類,在我讀書也是這樣,我每讀一本書,下次再讀類似領域的書我會更加快,更加容易理解;學習新媒體寫作也是如此;工作更是如此。

查理·芒格如是說「我和一個眼光極準的傳奇人物合作了許多年,我總是很驚訝地發現,原來人們只要掌握和不停地應用所有明顯而且容易學習的原理,就能夠精通許許多多的領域。」

2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相信讀完前面,你已經對多元思維模型有個模糊的概念了,那我就再精鍊一點。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很簡單,就一句話:重要領域、重要學科的底層思維。

比如前面提到的,生物學的底層思維就是「自然選擇」,政治學的底層思維就是「人人平等」,這是重要學科;再比如醫生領域,葛文德把他們醫生這個領域的做事方式歸納出來,出成一本書叫《清單革命》,後來「清單思維」被用於很多領域,這也是多元思維模型。

得到在跨年演講裏也這樣提到,比如「特種兵思維模型」「投資人思維模型」「心理學思維模型」……

都有哪些重要的思維模型?

生物學:自然選擇;進化思維、自我調節、多樣性思維。

物理學:機械思維、慣性思維、萬有引力、牛頓第三定律、相對論思維。

哲學:不可知論;批判性思維、第一性原理、演繹法。

數學:歐式幾何、大道至簡、複利思維。

化學:自催化效應;臨界點思維。

宗教:終極思維;虛構的力量、二元性思維。

美學:第一次視角。

歷史學:大歷史思維。

政治學:人人平等、虛構的力量。

熱力學:熵增定律。

經濟學:看不見的手;規模經濟效應、邊際效應、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稀缺。

心理學:系統一系統二;認知誤判、心智模式、錨定效應、歸因謬誤、烏合之眾。

社會學:羣體動物;娛樂至死。

複雜科學:分形思維、自組織、遞若代償;反脆弱。

機器學習:建模慾望。

投資學:價值投資;護城河、能力圈。

醫生:清單思維。

創新:非連續性、遞若代償;第二曲線、非共識。

商業:長線思維、金字塔原理。

說話:主動權思維。

學習:建模慾望;刻意練習、存量思維、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

繪畫:三原色思維。

寫作:他嗨思維。

註:「;」前面的表示更底層的思維模型。

以上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結的部分底層思維,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當然我也只掌握了很少的部分,還在不斷完善中,以後我會在每週一的認知乾貨裏慢慢分享給你。

3

怎麼去構建?

一、貫通。

其實很多思維模型之間有貫通的地方,查理·芒格叫它lollapalooza效應。

當你把幾個模型聯合起來,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枚原子彈,當你把一些化學元素比如鈾,加上一些條件,融合在一起就能發生核聚變,引發核爆炸

當你模型足夠多之後,你就必須得慢慢去融會貫通。

二、重要學科、重要領域。

不能只專研一個學科,當然T字型人才沒錯,可是你也得抽出一些時間去了解其他領域,很可能是你不喜歡的領域。

希望你不要有偏見,任何重要學科、重要領域的重要思維模型,都去涉獵一些,不要求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掌握那個模型就好

我看我的書友圈裡,大多數人只看自己喜歡的那類書,這是不好的。

三、基點下移。

很多思維模型之間是有很多共性的,如果你能找到那個共性,推出一個更原始的模型,這就叫做基點下移。

像是我們今天所有的學科,其實就是在上面那些模型裏衍生出來的,比如我們今天學的數學,就是從歐式幾何等推出來的;比如物理學裡那些所有的理論基本都是從f=ma等推出來的。

它也叫第一性原理。你要不斷去找事物背後的共性,並一步一步把它推向那個極其簡單,逼近真理的地方。

四、不斷完善。

當你收穫一個思維模型的時候,可能是從某文章、某書、某口中得到,那還很初始,很有可能錯得離譜。

你需要不斷去完善它,比如下次再看到類似的理論,拿過去比對,思考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為什麼會有不同?弄懂它,你就做了一次完善和調整。

我的方法是用存量思維去完善,不論是書裏看到了、突然感悟了、生活裏驗證了,就立馬掏出手機來往裡填充例子

錯了就修正,偏了就調整,對了就加強,慢慢的整個模型就開始豐滿,你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五、嚴格行事,刻意練習。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模型建立起了,但如果你從未用過他,那你仍然是一條鹹魚。

而且不是說說而已,要嚴格行事。這也是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反覆傳達的觀念,達利歐也如是說。

你必須把它運用起來,在你的生活裏、工作裏,這樣你才能驗證它對不對,才知道如何去調整。

並且一個東西你覺得你懂了,那並不是真知。要達到真知,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真正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比如一個1°的夾角,你覺得它們之間的縫隙很小,可是當你無限延長之後,那個距離會大得嚇死你,你必須通過刻意練習去調整那細微的誤差。

比如就我而言,當我感悟了「期待的力量」之後,我就很少去給人製造期待了。因為你一旦建立起來期待,達不到對方會失望,倒不如先不說,到時候給對方一個驚喜。

情侶們注意了哦,如果你想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要反覆許諾一些東西喲,落實到實際行動吧,驚喜可比失望強多了。

4

注意事項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打退堂鼓了,這麼多思維模型,我怎麼記得住啊?

嗯,好問題。

並不需要你記,死記硬背是永遠學不會的。

大道至簡,其實這些思維模型還真不多,你只需要掌握重要學科、重要領域的重要思維模型就夠了,比如熱力學就一個熵增定律。

而且好多東西是你本就知道的,比如生物學的自然選擇,經濟學看不見的手,物理學的慣性定律等。

只是你之前從不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打開。

但是我還是給你提供兩個我的方法:思維導圖和存量思維。

當你掌握一個思維模型之後,用思維導圖把它相關的信息畫出來,比如來源、意義、是什麼、怎麼做、哪些領域有應用、例子

這個過程也是存量思維的精髓,當你遇到了就往裡面填充。例子足夠多之後,你自然就有感覺了。我的手機裏有專門的文件夾,方便隨時記載。

而且當你發現它居然能解釋生活中很多困擾時,你會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

第二個問題,這些思維模型會禁錮我們的思維嗎?

是的,它會。我們所有已知的觀念都會禁錮我們獲取新的觀念,思維模型更是如此,我叫它所知障,哲學裡叫思維遮蔽性。

那怎麼辦呢?

首先,你的起點要高,以達爾文、牛頓這樣的偉人總結出來的東西為起點,你就不會錯得很離譜。

如果哪一天你發現他們的東西錯得很離譜,那麼恭喜你,諾貝爾走一波。

其次就是你永遠要知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這在哲學裡叫「不可知論」,或者叫「普遍懷疑論」。

所以,你要永遠保持謙卑和開放的心態,要像個孩子一樣無礙,敢於接受任何觀念,即使那個觀念是一個與你完全相悖的觀念。

這個時候你不應該立馬起身反駁,而是興奮,因為它不管對不對,都能對你的已知模型進行完善。

請永遠記住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更多思維模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校園乾貨日記」哦,和你一起野蠻生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