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工業現在是一個什麼情況?


事實上,在問有沒有可能之前,要問另一個問題,馬來西亞想不想?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肯定是想的。1991年,也就是我呱呱落地的那年,彼時掌政的首相馬哈迪提出了宏願2020(Wawasan 2020),提出2020年馬來西亞要在經濟,教育,科技,社會等方面皆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個看起來像吹牛逼的願景,在當年並非遙不可及的。馬來西亞的第一次經濟起飛是乘了日本起飛的東風,馬哈迪在80年代提出的「向東學習」政策,吸引了大量高水平日資廠落地。直到今天,我家那十八線縣城附近的郊區,還存在著夏普龐大的代工廠。1982年,重工業的皇冠明珠,強國的象徵-汽車產業在馬來西亞開始發展,成立了第一家國產汽車公司普騰(對的,就是之前被吉利收購那家),到了1993年有了第二家小型車公司Perodua,1996年更是收購了英國老牌跑車公司蓮花。

90年代初期馬來西亞普通家庭富裕起來,能用上高質量的電器,當年那代人結婚都是日牌大三件走起,連吸塵機都要買National的(松下子牌),不少人家都有買兩輛車的能力。那時候馬來西亞商人是最火紅的一羣人,1985年嘉裏集團的老闆郭鶴年與經貿部合資5.3億興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也就是現在北京的國貿,還有很多馬來西亞商人在廈門和廣州大力投資、建廠。

在90年代長大的我,經常要為宏願2020寫作文,但是當時我們深信不疑我們有一天真的會變成發達國家。而社會的發展也一直在佐證我們的猜想,先是建成了世界第一高樓國油雙峯塔,然後地鐵落成,開始興建現代化機場KLIA,甚至能玩發達國家才搞得起的F1,舉辦高規格地區運動會。

民生方面,實現全民12年義務教育,公立大學也幾乎免費。全民自動醫保,建成了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醫療體系。馬來西亞的醫療水平真的挺不錯的,就我家那十八線破縣城,不到十萬人口,有3家三甲水平的大型綜合醫院。住房方面,因為地廣人稀,原本壓力就不大,再加上馬哈迪在國家有錢的那段時間,推出了廉價屋計劃。由政府牽頭興建加津貼,平均10萬左右就能買下一個2室1廳的獨棟房子。

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港口紅利,錫礦有利於發展即將到來的半導體時代。原材料豐富,木材油棕應有盡有;氣候宜人,沒有天災;交通便利,工人充足,一切似乎都在往很好的方向發展。

World Bank national accounts data, and OECD National Accounts data files.

上圖是1991年馬來西亞的GDP增速水平,與韓國和中國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

那麼牛皮吹完了,故事的後半段,當然要講一些黑暗的部分了,也就是上表中gdp增速突然-7.36的原因。

首先1991年,亞洲經濟的火車頭日本轟然倒下,連帶著一羣在後面跟著喝湯的小弟們也嚴重受影響。當時馬來西亞的幾大龍頭產業,電子、汽車、化工、能源幾乎與日本息息相關,比如上面提到的普騰,就採用了大量三菱的技術。老大不發展了,另一個亞洲龍頭還在沉睡,小弟自然也迷失了方向,倒是靠著前面積攢下來的老底還夠發展幾年,所以馬來西亞在1991年1997年保持年均8-9%的gdp增速。

現在說起來可能馬後炮,但是當時有個非常巨大的隱患,就是馬來西亞大部分的工業水平都停留在原料加工,或者電子產品代工的低技術水平裏,替代性非常高。當馬來西亞失去所謂的人工紅利時,很快就被更強更大的中國快速取代。倒是隔壁的新加坡腦子清楚,很早就把發展方向轉到金融、藥劑、高科技產品的方向,產業升級後才能保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1997年發生什麼事大家都知道了,一個索羅斯幹得東南亞國家生活不能自理,馬來西亞算是最快站起來打反擊戰的國家了,馬哈迪當時果斷鎖定馬幣和美元的匯率,算是勉強穩住了大局。但是在這場金融風暴之後,馬來西亞經濟還是元氣大傷,再加上中國崛起是不可抵擋的歷史洪流,外資代工廠紛紛轉戰長三角珠三角。沒錢的政府也沒有能力主導產業升級,馬來西亞成為發達國家的最好窗口就此關上了。

那麼,為什麼我要提出,現在馬來西亞到底想不想成為發達國家呢?

很多答案都把情緒宣洩在宗教,種族上,我不否認存在類似的社會問題,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還是跟大方向的制定有關,馬來人也不笨,如果可以變成發達國家,大家一起有錢賺,大家一起變富有,何樂而不為?

我個人觀察,最大的問題在於,馬來西亞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已經沒有發展的動力。

如果你在馬來西亞生活過,我相信你還是會認同,哪怕在經濟形勢那麼嚴峻的今天,馬來西亞人還是過得相對舒服的。

一般認為佔最大開銷的房子,馬來西亞人基本上無壓力。房貸少,房租低,居住面積大,而且產權永久,真不行孩子把房子買了搬過去跟爸媽住,也不會覺得擠。

出行基本人手一車,汽油也不貴。

超市裡菜米油鹽確實在漲,但是跟很多發達國家比,馬來西亞人簡直天天大魚大肉了。

教育幾乎不用花錢,看病有政府兜底。

唯一可能稍顯喫力的就是買奢侈品,但是Iphone還是買得起的,出國旅遊一年一次還是可以達成的。馬來西亞人天天喊窮,但是比起我在香港和北京看到的普通人,馬來西亞人的生活真的過得滋潤太多太多。注意,生活品質和絕對財富的累積是一個相對概念,我說的是在馬來西亞能用不多的財富買到相對舒適的生活,但不代表馬來西亞人會比香港人有錢。

所以馬來西亞不發達,who cares?都知道中國現在發展快,機會多,但是別說馬來人了,華人願意來中國闖蕩的人也越來越少,尤其我們這一代人,比起上一代,都更願意待在舒適圈裡,而不敢冒險。

這就是癥結所在,馬來西亞不是發達國家,但是有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特徵以後,就很難再往上走了。比如說如果今天政府跳出來,說我們要大力發展高新科技,需要把醫療和教育這兩大塊的預算挪一部分過去。假使能做到乾淨透明,我估計同意的人也很少,因為你等於是讓他們讓出既得利益,去投資一個不一定會成功的產業。

所以,我對於此事持一個悲觀態度。發展中國家得了發達國家的病,是很難治好的,詳情請參見希臘等強行被拉入歐盟的國家,現在是個什麼鳥樣。

以上


感覺自己寫偏題了....

————————————————————————

作為馬來西亞本地華裔的我有資格發聲。

很難。

至少這幾十年內很難。

兩個原因

① 馬來人不思進取。

② 人才外流。

最近馬來西亞吉隆坡又有了示威活動。

這次示威什麼?

馬來人拒絕還之前政府貸款給他們讀大學的錢,所以走上街頭示威...

就是有那麼一部分馬來人這麼坦蕩蕩地認為這是政府該給予他們的福利。

印度人和華人自發地開始少子化,爭取用自己攢的錢讓自己孩子上大學。

當然也有一些理智的馬來人也開始為其它民族發聲。

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很感動。

馬來人非常能生,他們一直都在不斷地結婚,組織新的家庭,和生下他們愛的結晶。

我爸的馬來員工和我爸請假的理由就是參加他媽的婚禮...

2010年

得不到政府津貼的華人和印度人只能自己計劃生育...

馬來人一個家庭五個孩子都是少的,有的10多個...【我固執地認為這是因為政府幫他們養孩子造成的】

而且馬來男性可以娶四個老婆 ψ(。。)

這麼龐大的馬來民族卻無法帶動經濟發展,甚至成為國家的累贅,只能說這是馬來西亞的不幸。

再來說人才外流。

我讀的是獨立中學(就是華人舉辦的學校這玩意兒,應該也可以說是你們國家的私立學校吧)。

而我學校的十多位理科學霸早已被清華錄取,並提供獎學金。

他們不選擇留在馬來西亞是為什麼?

因為國家太爛?

其實不一定是因為國家太差就會出國,更多是因為我們這羣獨中生想上本地大學的話,只能上私立大學。

在很多國家都承認的董總文憑,並不被馬來西亞承認 。

家境沒有富裕得足以他們上最好的大學的優等生都紛紛接受國外大學的橄欖枝,遠走高飛。

可惜我等愚民只能自掏腰包,繼續努力。

不只是獨中生深受其害,連就讀國立中學的華人也被迫離鄉背井。

說說我身邊的例子,我一個就讀國立中學的同鄉小姐姐成績非常優秀。

在政府考試(SPM)獲得10A(包括A+)。

因為家境不好 和不想離開父母,所以報考了據說馬來西亞最牛逼的大學——馬來亞大學,簡稱馬大。

這就是馬來西亞人最優秀的大學

然後慘遭拒絕。

這不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先例,我小時候看新聞就經常看見全A優等華裔生被馬大拒絕。

這個新聞放到中國大概是滿分狀元被清華拒絕這樣,不過清華的水準高於馬大太多了哈哈哈。

同時期,只拿5-8A的華人就可以順利入學。大概是為了保護他們那楚楚可憐的馬來人的自尊心吧。

後來小姐姐接受了來自新加坡大學的橄欖枝出國了,包含獎學金和生活費。

然後其它國家的移民政策也非常吸引那些有能力有財力的公民...

找了報紙的圖給你們看看

話說我之前也聽我初中的同桌說過,在小學成績非常優秀【尤其是英文】,新加坡的中學會主動邀請他們去新加坡就讀中學。

我那個同桌因為家境優越就拒絕了。

然後,英文好得拿滿分的他與我同班兩年後,非常痛苦地轉校了。

能用華文溝通的他,還是無法用華文讀書...

我覺得他就不應該拒絕新加坡中學的邀請哈哈哈哈哈。

很多人才都留不住的馬來西亞,現在靠中國企業發展......

那個一帶一路的政策瞭解一下。

等馬來西亞成為發達國家太難。


馬來西亞是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的。臺灣一直有很多馬來西亞僑生。大學裡面接觸也很多。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會這麼好?

馬華幾乎從初中開始就去唸「獨中」了。獨中其實就是以前馬來西亞華校。絕大部分的馬華都是念獨中的。獨中的教材跟臺灣同步。統考相當於臺灣大學聯考。考完之後就直接申請臺灣的大學。但是獨中的文憑是不被馬來西亞教育部承認的(今年 6 月份才重新承認)。這說明瞭,很多馬來西亞華人在初中的階段就已經放棄在馬來西亞發展的可能性。他們根本不在乎馬來西亞承不承認他們的教育文憑。原因當然就是很多人講的「土著優先」政策。

華裔人口佔馬來西亞約 23%。而就是這個族羣裡面最有生產力、創造力的年輕人幾十年來不斷離開馬來西亞。我在臺灣認識的理工科馬華幾乎沒有人回去。他們寧可在臺灣,去大陸,去美國也不願意回馬來西亞。對啊!他們回去幹嘛?創業然後請個土著大爺拿乾股供著?然後三不五時被土著羞辱?瀰漫在底層的種族衝突隨時可能爆發?

換成你是馬華,你回去嗎?

------ 傳說的分隔線 -----

補充說明一下。國民黨初創之時,是由海外華僑出錢、出力、出命支持出來的。所以在三民主義中有一段話,「華僑為革命之母」。所以「華僑」在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中一直佔有一個高度特殊的地位。

在 49 年後,中國進入狂暴的革命年代,當時是由退守到臺灣的國民黨政府一手支撐起整個海外華僑社羣政策。所以中華民國政府體制中有一個全世界政府都沒有的「僑委會」,專門負責海外華僑政策及經營。在大陸還沒改革開放的時候,臺灣幾乎包辦了整個東南亞華人的高等教育。

臺灣的大學特色就是有一個很高比例的「僑生」。主要來源大多是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僑生。在香港還只有兩所大學的年代,一些擠不進香港大學,又沒錢去歐美留學的香港人也都選擇來臺灣上大學。這邊只列出大學。其實軍校中也有。這些人當然很多都回去了。但是理工科的回去的很少。因為學理工的回東南亞他們真的不知道要幹嘛?不要談什麼歧視政策。即便到現在,東南亞有任何科技產業可以讓他們發揮的嗎?

臺積電的浸潤式光刻技術發明人林本堅是越南華人。1963 在臺大電機畢業後去了美國。他如果回越南,1975 年越南統一。隨之而來的排華運動,他除了被幹掉做肥料之外,就是流亡海上祈求人家收留。請問他能做出什麼成績?

科技與經濟發展,政策是導引,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東南亞國家都不具備這樣的土壤。東南亞國家裡面最不排華,華人融合最好的泰國也不具備這個土壤。更別提馬來西亞、印尼這些以伊斯蘭為主,整天抱著被害妄想症,然後整天跑著去迫害別人的馬來土著了。

回到題目。所以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嗎?其實這跟問印度會不回成為「發達國家」的答案是一樣的。答案是「絕不可能」!沒有經過強力的社會階級、宗教文化改造。再過 1000 年都不可能。這些國家中的最優秀的人力資本只會不斷的外流到已開發,或是中日韓這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去補充他們的經濟體系,讓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已。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 由於家人經商 我本身從事教育與研究方面的工作 所以常年接觸很多不同族羣的人 基於上面已經有人從經濟整體發展的角度解釋 我盡量客觀地從別的角度解釋

馬來西亞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馬來人至上的政策

我對馬來西亞的歷史很是瞭解,從中我明白這個政策的由來。1957年,馬來西亞處於獨立時期,當時的馬來人屬於極度貧窮的水平,但同時華人卻掌握了國家大部分的經濟,所以馬來人代表就提出了同意華人與印度人定居在馬來西亞 但代價是實施馬來人至上的這個 美其名是為了拉近馬來人與其他種族的經濟鴻溝,華人代表與印度人也一致同意。後來這個被列入聯邦憲法 也被稱為「社會契約」。

在這個協議裏,馬來人除了有經濟上的優勢(如買房子有折扣,便宜房子都留給土著,特定股份需要分割給土著),還有教育上(如有特定政府大學只開放給土著,非土著被政府大學錄取率極低,如下)

22/10/2018,中國報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馬來西亞有一個課程為大學預科班,是政府的。這個班最好的地方是課程十分輕鬆,費用很便宜,而且完成後被政府大學錄取的幾率極大,比起其他途徑,這個簡直好多了。

獎學金上(如非土著獲得的部分極少),和政府體制上(如公務員有保留一定固打給土著,重要職位只能由土著擔任)等等。更多詳情請看以下鏈接

Article 153 of the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en.m.wikipedia.org圖標

回到現在,讓我們先看看數據, 根據一份2011年發表的論文(由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發表),馬來西亞超過50%無論是財富,產業或是金融都由T20所掌控,這說明瞭國家財富大部分由高收入的一羣所掌握。那問題來了,是否所有/大部分華人都屬於T20?

下面數據再次說明一切

註:Bumiputra是土著,也就是馬來人的意思

根據數據 每個族羣裏共有一半的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為T20 (讓我們著重在財富方面,其他的就不說了), 雖然這個數據看起來很美好 財富分配貌似平均 但是請不要忘記,華人與印度人的總人數還不到馬來人的一半。2018年, 馬來人人口為2000萬,華人為670萬 稍微會數學的人都看得出其實馬來人掌握的財富是比華人和印度人多非常多的。這裡還有一個參考可以看看。

Majority of Chinese are low-income earners, says economist | The Malaysian Insight?

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圖標

這裡有混淆的嫌疑 我決定針對這點多加解釋。(感謝留言的朋友提醒)根據Table 7,有一半的土著為T20,有一半的華人為T20,也有一半的印度人為T20。我舉個例子,2007年馬來西亞人口為2717萬,馬來人有1805萬人口(66.4%),華人677萬人口(24.9%),印度人204萬人口(7.5%), 也就是說有917萬馬來人為T20,337萬華人為T20和110萬印度人為T20。換句話說,馬來西亞有50.78%人口為T20(33.7%+12.4%+4.05%= 50.78%) ,與table 1數據差不多(會有差別是因為沒包括外國人)。

而且別忘了民族之間的人口差距非常大,就算50%的馬來人為T20就已經差不多900萬人口了,但是就算100%華人為T20,我們也只有677萬人。現在清楚是誰掌握了大部分國家財產了嗎?並不是非土著,非土著富有論只是政客為了持續打擊華人的一個藉口而已!!

還有,根據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總會長林國璋2013年的說法:「馬來西亞華人掌控國家經濟的說法是危言聳聽,華裔只是在戰戰兢兢的情況下,求安穩的找三餐。「 林國璋不是口說無憑,他是手中掌握了資料才據實相告:「在全國70萬家註冊企業機構中,約99%是中小型企業;在1萬令吉以上資本的企業,華人佔57%;可是250萬至1千萬資金的企業,華裔只佔18.5%;1千萬令吉以上的大企業,只有區區6.5%是華裔。」他還指出,在掛牌公司中有三分之一是官聯公司,而且這還不包括國油燈巨型企業。

但到了這一刻,馬來人至上的政策廢除了嗎?並沒有,而且種族與宗教至上的趨勢日漸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試問身為華人的我們,還有什麼動力去為國家貢獻呢?

於是,在種種不公平的政策下,人才流失極為嚴重。以我為例, 正考慮打算移民澳洲,紐西蘭或中國(看拿到哪國的獎學金)。

其實除了政府的不願改變,民間強烈的種族主義也是其中一個驅使這種局面的原因。兩個禮拜前有新聞報道說政府有意簽署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結果各個以土著和伊斯蘭鬥爭的政黨傾巢而出,示威抗議威脅無所不用其極。假如只是政黨的聞風起舞還無所謂,充其量就當作是政治宣傳,但土著們的反應更是令人心寒(各種對非土著的詛咒,謾罵,厭倦以及種種的不歡迎)。這使我相信近期內馬來西亞的政策還是會以種族和宗教為依據,使得馬來西亞在各個層面上的發展極為不公平,以致拖延國家的整體發展。

所以發達國就別奢望了,可以維持現狀已經很不錯了


30/11更新

對於有些外國的朋友會好奇為何這裡的華人不敢/不會鬥爭。這裡我稍加解釋

首先要改革政府施政的方法,最有效的不是示威不是暴動而是通過選舉,然後由議員們在國會通過改革方案/修憲方案。因為這個即是最合法也是最可以減少任何損失的方法。

半年前,馬來西亞選舉剛過,第一次實現了政黨輪替,而95%華人都投給了反對黨。這意味著絕大部份的華人都對現狀不滿。好了,我們平民能夠做到的都已經做了,現在就看這些新官大展拳腳改革了。但是現在已經半年了,連最基本ICERD(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都不敢簽,反對黨一施壓新政府就屈服,老實說我對這個新政府也就是這樣了,沒有大志。但是你知道的,馬來西亞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最大的缺點就是政黨們只在乎短期利益。他們怎麼可能會為了20%華人選票而得罪60%馬來選票。所以只要反對黨一祭出種族牌,新政府就屈服了。

是在這種情況下,我開始認清一個事實,就是無論誰當上政府,種族歧視的政策都是無法廢除的,一方面當然也是民間的不肯改變以及各種政黨的不斷攪局。那既然不能通過國會解決,那就強硬示威總可以吧?如果華人真的那樣做,我恐怕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種族之間會有極大規模的衝突。華人在這個國家是最多經商的一羣,人數又不是最多的一羣,要是發生衝突,最慘的只是華人。試想想,衝突時會發生什麼?就是各種燒車砸店隨機傷害殺人放火。在人數懸殊以及經濟破壞下,我可以說華人完全是處於下風以及損失最多的。

事實上,當上個月政府提出要簽署ICERD時,已經有許多「槍手」出動煽動種族仇恨了。其中我最為反感的莫過於這個傢伙

這傢伙在這個月以來不斷散播對華人的憎恨,列出幾句招牌話:

1. 華人和印度人,你們只是外來者,警告你們別挑戰伊斯蘭和馬來人的地位

2. 華人最好收斂點,繼續挑戰馬來人點下場只會血流成河

之後又發生了回教堂被扔豬肉事件。這種種事蹟讓我聯想到有一股勢力正在搞事,企圖找藉口製造種族衝突。

總得來說,不是華人不爭取,而是有太多的無奈。


民族和宗教是有關係,但我覺得關係不大。我覺得能否成為發達國家的決定性因素是科技含量、政府政策和國民團結度。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亞洲四小虎的高速發展都是建立在低人工上的,當這些國家的工資提高後,人工優勢就不復存在,而且這些國家的經濟有很大的缺陷,才會被索羅斯等華爾街大鱷狙擊。亞洲金融風暴後資本家外逃,才真正顯示出這些國家的實力。

科技含量?馬來西亞只是個高科技國家轉移低端科技的基地,要發展高科技不是不可能,但這些外國企業會那麼好心幫你發展科技?政府也不思進取,在招回人才方面也優先找馬來族人才,而華族人才多數涉及到的領域是科技與商業,在這樣操蛋的政策下馬來西亞會發達纔有鬼。科技含量是成為發達國家最根本的條件,像紐西蘭這種科技含量不高的發達國家是偽發達國家,靠賣資源上來的。目前馬來西亞的高科技含量也只足夠在英特爾的幫助下量產電子晶元而已,還談不上自己研發。

政府政策?馬來西亞的政治決策水平在東南亞算前幾名,但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牽制。首先,馬來西亞是議會制民主國家(不同於美國的共和制民主),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種族。為了贏取選票執政,政黨都會刻意強調馬來族的特權,這引起第二大民族華族的憤怒。以前時代的情況是,巫統對煽動馬來族對華族的憤怒情緒(比如「華人要消滅馬來特權」、「華人掌控馬來西亞」之類的),馬華公會就對華族說一些鬼話(比如「要爭取華社利益」之類),但別忘了巫統和馬華公會是政治上的盟友,對於這兩個種族主義的政黨來說,煽動種族之間的對立,從中撈取政治資本纔是最吼的,馬來西亞民族團結只是個課本上的口號,在現實中是404 not found,不存在的。最極端的是把513事件說成是種族衝突,依此為契機推行《新經濟政策》,全力在經濟上扶助馬來族。不是馬來族不行,是這個政策導致沒能力的馬來人也能插一腳。一間好好的公司也要保留固定名額給馬來人,於是有些能力不達標的馬來人坐享其成,跑到華人公司做只拿薪水的管理層。只要有明顯在政策上偏袒某個民族的政策,這個國家一定不會成為發達國家。

國民團結度?不是說多民族國家就不行,但單一民族真的會在國家邁向發達的路途上會有很大的幫助,至少少了項民族課題。日本、韓國、新加坡、西歐一票發達國家不是單一民族國家就是主體民族佔了很大的生產力。馬來西亞主要生產力是華族,而華族人口比例逐年降低,主體民族依賴其他民族發展國家就像是坐喫山空,遲早藥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