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炒股

人生如股,悲喜交加,漲跌交替。

無論是在股市沉浮多年的人,還是炒股初學者,下面的文字為你們所有人而寫,在炒股大成者看來心有慼慼,炒股初學者掂量一下自己是否適合炒股。

第一,在全世界所有行業中,炒股的困難度絕對排進前三,在筆者看來,其僅次於白手創業。

第二,你在市場外學到的任何知識、經驗,以及在市場外所有強悍的能力,在市場中都無所施展。

第三,智商的高低與炒股成敗與否,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第四,你的性格如果不適合炒股,那麼就需要經過漫長而痛苦的脫胎換骨過程。

第五,這是個絕對理性的工作,情緒在市場中只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第六,堅持、努力、毅力、實事求是,這些簡單、老生常談的詞語最難做到,但對你的炒股事業是至關重要的。

這是筆者十多年炒股經驗的反思與總結,有人問為什麼沒有技術上的學習困難?相信我,在市場中,學習技術是最簡單的事情。

是否存在天才呢?筆者也曾懷疑過,我見過真正的天才,那是一種無法解釋的能力,比如看股票列表就知道哪隻股票會漲停,這種能力無從解釋、無法複製。其他沒有這種天賜能力的人,上面的六點是你最大的難關。

這是個關於人性的遊戲,任何一個試圖戰勝市場的人,最終都會發現你要戰勝的只有你自己。市場自顧自地走著,在時間不可逆的前提下,你的企圖與市場毫無關係,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市場中,最終比的是操作者本身的修養、素質,能在市場中獲得成就的人,一定是個在哲學、人性、心理等領域有著深刻感悟的人,這纔是市場對任何一個試圖從它身上索取利潤的人的考驗。

只有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炒股者,你準備好了嗎?

關於纏論

前面提到的是對操作者的素質要求,這一篇講學纏論的人需要知道的內容。

首先,纏論是個類似於數學推理的理論,買賣點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而來,不存在任何或然性,但要能理解那些推導過程。這一點對於數學思維不好的人、邏輯推理不熟悉的人來說,是個比較困難的地方。

其次,纏論只是一套理論,理論本身是沒有作用的,只有理解理論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操作系統,並按照操作系統嚴格執行操作,理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千萬不要以為學了纏論就天下無敵了,這種童話在任何理論中都不可能存在。

再次,纏論是要經過長期實踐總結才能掌握的理論,知行合一永遠是任何學科最困難的地方。用數學來比喻,理論只是公式,即使把所有公式都倒背如流,也不能為你實際解題能力提供幫助。理論本身是客觀的,但操作是主觀題。

目前,纏中說禪博客的點擊率已經超過1.2億,而真正能用纏論實現穩定盈利的,估計不超過0.1%。這並不是理論本身的問題,而是操作者的問題。

最後,建立起對纏論的信心是任何一名學習者,在學習纏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半途而廢的人非常多,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人,總想傍個大樹,期望不經過思考、不經過失敗、不經過痛苦、不經過努力就能不勞而獲。尤其在股市中,100個炒股的人裏99個都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參與進來的,這些人本身就是被股票的暴富神話吸引而來,一看這事沒那麼容易,馬上就「打退堂鼓」。還是那句話,股市最終比的是人本身,你作為人的層次高低決定你在股市的成就高低,其實也同樣決定你在任何行業中的成就高低。

老實講,學習纏論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個痛苦的過程。纏論的原文很多地方模糊不清,需要非常細緻地結合上下文才能推導出原文中想要表達的正確意思。學習纏論的人筆者也見過很多,捨本求末的、搞錯概念的、斷章取義的比比皆是。對原文的學習,需要很好的悟性,加上十二分的努力,再加上長時間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堅持下來的,最終都會有非常豐厚的回報,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堅持下來。

按筆者的經驗,對於整個學習過程,大致需要非常勤奮的兩年時間,這是對悟性、稟性俱佳的人而言。其實悟性高低不是根本問題,不過是多付出與少付出的區別,最終結果都一樣。稟性則需要理性地認識自己,並改變自己,這道門檻會把許多學習者攔在外面。成年之後,習慣與性格的改變大致都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纏論的100%盈利性

對於炒股而言,學習纏論是捷徑,但任何捷徑都需要人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到終點。相對而言,捷徑比較短,比較平坦,但終歸要走過去纔行。

能夠讓纏論發揮最大威力的操作模式是零成本的操作模式,就是在一隻股票的長線買點進入,用部分機動資金根據中線、短線、超短線的買賣點操作,從而降低持倉成本,最終將持倉成本降為0,甚至負數。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買賣點都涉及第一買賣點的判斷。

稍微知道纏論的人都清楚,纏論中一共涉及三個買賣點,處於固定級別某一段走勢的不同位置,但三類買賣點推及最後都是第一類買賣點,而這三類買賣點的盈利性是必然的,這是纏論與其他炒股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

很多人會把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這在學習纏論的人中十分常見。他們忘了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搞懂整個纏論體系,而是賺錢。有簡單的方法,就先用簡單的方法。在股市中,賺錢是第一要事,況且搞懂了理論,也並不能保證你的操作水準一定能達到理論所對應的層次。

在纏論中,必然盈利的買點有很多,三類買賣點在走勢中各自有多種表現形態,在這些買入後一定能夠盈利的形態中,初學者掌握1個或者2個,足夠使用。隨著經驗的積累,對理論的實際領悟加深,能夠掌握的形態會越來越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人都希望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這怎麼可能?

本文一步一步地將纏論的推導過程詳細寫出來,這些在原文中並不明晰的推導過程與推導邏輯是任何學習者都能夠生出信心的根本。

前面說過,整個纏論體系是個嚴格的邏輯推導過程,就像自然數有了1、2、3的定義,就一定能推導出1+2=3一樣。當然對於學習纏論而言,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思維模式是一樣的。

在纏論中,上面自然數的定義比喻所有的價格都是通過錢與股票的交易產生,是買的力量與賣的力量的比較。這裡除了買的力量大於賣的力量會引起上漲這樣最基本的原理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因素,比如江恩理論的神祕主義預測,比如波浪理論中所謂上漲幾浪下跌幾浪的規律定式,比如出現某形態一定上漲的所謂形態學或者支撐壓力線、K線組合、周易預測等。

所有的交易都是等價的,以時間不可逆為前提,排列在走勢圖中,這就是股票走勢的所有。而這些所有的交易,最終都是錢與股票的互換,也就是買與賣的交織。有人說莊家可以控制走勢,但莊家的錢也是錢,莊家的股票一樣是股票,並不因為操作者是莊家而有任何改變。任何基本面的變化、小道消息的影響、參與者的心理糾結,最終都會忠實地反映在「買賣」二字上。莊家買股票也不可能一次買夠,出貨也不可能一筆出清,這些操作的所有都構成影響股價走勢的力量,這股力量是所有參與者共同編織出來的,最終以錢和股票的形式,沒有差別地反映在走勢圖中。

纏論之所以能夠實現百分之百盈利,就是因為這種理論從來不以不可測、不可觀察的對象為基礎,而立足於最基本的走勢圖、最基本的買賣形成的走勢,只在當下如是觀照買賣的強弱與否,這是種直透本質的理論。

至於其他的方法當然也是有用的,不同的操作系統疊加共振,能夠大大提高判斷的準確度,這尤其對初學者是很有用的配合。比如,纏論中同樣的買點出現暴漲前K線組合的漲幅往往比較大,但這些都只是操作過程中的輔助。纏論中,買點後的上漲是必然的,但並不能提前知道漲幅與快慢,這時就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輔助判斷。離開了纏論,這些其他的方法都逃不過或然率,比如「搓揉線」「老鴨頭」,出現這類形態時,如果上漲,速度一般都比較快,但是否上漲是不確定的。對於莊家而言,製造出各種形態沒有任何困難,這些也就成了莊家騙線的最好工具。

任何莊家、任何機構,要操作就必定有買賣,有買賣就會在走勢上留下痕跡,比如賣的比買的多了,上漲的走勢就會延緩,也就是背馳,任何操縱股價的人都無法逃過這樣的結果。

盈利的快慢與選股

很多學習纏論的人半途而棄的原因是無法獲得資金的快速增長,這種情況首先與心態有關,其次與選股有關。

纏論中能夠發揮最大效用,需要三個獨立的操作系統配合使用,技術只是其中一種,在纏論原文中,作者還提到另外兩種:比價關係與基本面。

技術只有在三大系統的配合操作下,纔有可能獲得最大的盈利,不是學會技術就萬能了。

對於基本面而言,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相對應的專業水準去分析,何況市場中虛假信息太多,內幕消息太多,導致無從分辨。在基本面這一層,散戶處於信息獲取的最底層。

比價關係是市場的整體結構,展開來講會比較複雜。板塊與板塊之間,一線股與二線股之間,板塊內的一、二、三線股之間存在大致的比價關係,並且是穩定的。掌握比價關係就可以在整個市場中發現價值窪地,但這項工作是很龐雜的,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個人的力量不是不可以達到,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技術面對於所有人,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一視同仁。在市場中,K線圖是絕對公平的存在,並不會因為屏幕前的人不同而有差別。纏論中著重講解的就是技術面。

在實際操作中,個人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三大系統的組合。筆者自己採用的是技術面、板塊輪動、市場趨勢三種,這三種全部建立在技術面的基礎上,輔以斐波拉傑數列、M1M2(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指標、國家經濟環境與政策等其他因素。這三大系統的選擇並沒有固定的案例,投資者按照自己的擅長與興趣來選擇,只是不能是同一系統。比如指標,MACD指標與KDJ指標大致差不多,就不能算是兩個系統,而只是一個。至於筆者自己選擇的三個,核心都在技術面,但長短週期不同,其中,板塊輪動與市場趨勢兩個系統又配合不同的因素參考,盡量放大判斷的準確度。這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對筆者來說已經夠用。

板塊輪動一定要和買賣點配合起來使用纔行。因為即使是板塊輪動,在上漲的板塊也並不一定板塊內所有的股票都上漲,板塊內部的個股之間也是有輪動的。不依靠技術面的買賣點判別,很容易浪費時間,甚至造成虧損。

剛剛接觸纏論,一般會選擇在下跌中買股票,在不熟練的情況下,會在下跌中繼續買入,買進後小幅的盤整或者反彈之後,又繼續下跌。另外,如果掌握不了板塊輪動,就會在某一隻股票上耗費過多的時間,錯過了行情。

還有一種情況,纏論中的各種買賣方法之間是有難易差別的,學習與實踐最好從最簡單的開始。有人可能連最基本的買賣方法都沒有掌握,就去學同級別分解,或者在一隻股票上做短線降成本。不熟練的操作者很容易將成本抬高,造成纏論太難學的感覺,其實這並不是纏論本身的問題,而是操作者的問題。九九乘法表還沒有背熟,就去學習微積分,當然難學。

上文的目的是打消大家學習纏論的顧慮,增加各位學習的信心,並且把筆者自身的經驗分享出來,讓學習者少走些彎路。當然不可能顧及所有人,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最終形成的模式也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

關於如何學習纏論

熟練地掌握某種技能是長期、反覆實踐而得的自然結果。炒股與其他職業並沒有兩樣,只不過熟練掌握後,可能獲得的資金收益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學習任何東西,首先是理論,其次是實踐,再次是修正,最後是循序漸進。對於纏論,首先應該對理論推導極其熟悉,這與是否記得定義和公式無關,而是建立在對理論完全理解的前提下,能夠自行推導整個理論體系。

其次,根據纏論的三個買點以及不同股票的走勢特點,列出難易度,從最簡單的操作系統開始入手。比如,在三個買點中,第二買點是比較簡單的,而不同股票的走勢,有的很清晰,有的就不太好分辨,那麼就從走勢清晰的股票中選擇操作級別的第二買點來操作,這是第一步。如果在操作中出現誤判的情況,就要認真總結,因為無論走勢如何,一定脫離不了纏論的理論區間,這就是修正。經過不斷的操作,熟練掌握了這個操作系統之後,再增加一級難度,比如對盤整背馳的操作。再熟練之後,再增加難度,比如操作級別的第一買點或第三買點。每個階段的過程都是一致的:確定操作系統,確定操作級別,操作,錯誤修正。這樣長期實踐下來,纔有可能真正掌握這門炒股理論。

在實踐中,比如在第一階段,操作第二買點,那麼在這期間,所有的學習與實踐都應該圍繞第二買點展開,其他的如中樞擴展、盤整背馳、同級別分解,全部放到一邊,等技術練習到那個階段再說。不能在第一階段的時候,摻雜其他知識,這樣只會越來越亂。當然,如果理論通透,上手就能操作各類買賣點是最好的;如果達不到這種程度,建議還是按部就班來比較好。

學習纏論的最終目的是盈利,抽象的理論在實際的走勢圖中有多種不同的走勢形態,要想一下子都掌握,尤其對新股民來說是很有難度的。掌握一種,先盈利,在盈利中學習成長,纔不至於捨本求末。

基礎的理論邏輯推導

首先是同級別走勢的分析,也就是固定週期的,不涉及任何高級別、低級別、次級別之類的走勢,比如日線。

在日線的K線圖中,走勢形態只有三種:上漲、下跌、盤整。注意,這是走勢形態,也就是說,在圖上看起來是下跌就是下跌,上漲就是上漲,不涉及中樞。

這三種形態都有結束的時候,而且當某一種形態走勢結束後,只能跟著其他兩種形態走勢中的一種。

這樣,日線級別K線圖就可以看作上漲、下跌、盤整的組合圖形,這樣就可以把整個走勢圖拆解了。

經過分析,這種組合一共有12種,這12種組合分為4種類型:上漲、下跌、盤整,還有一種無法歸類。

進一步對無法歸類的組合進行分析,發現在這種無法歸類的組合前後,再增加其他走勢,總能構成由上漲、下跌、盤整中兩種組合形態的二次組合。

換言之,在日線K線圖中,任意走勢圖都可以拆解為由上漲、下跌、盤整三三組合構成的高一級別的上漲、下跌、盤整。其中,盤整根據走勢結構特徵分為N型與U型兩種。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圖都可以拆解為本級別上漲、下跌、盤整走勢形態的連接。而同樣根據上面的推論,在本級別中的任意上漲、下跌、盤整,都可以在次級別拆解出至少由三段完成的走勢形態。

這樣的推論可以不斷向次級別推演,但由於最低級別是不可觀察的,所以要確定操作級別,並根據操作級別定義最小級別。在最小級別圖中,將最小級別的上漲、下跌、盤整,根據以上的嵌套推論進行定義。

那麼,最基本的圖形,比如上漲,就是幾根沒有三根K線重疊的K線向上+至少三根K線重疊+幾根沒有三根K線重疊的K線向上。

這樣就可以把最低級別的走勢類型確定,進而再向上推演,將操作級別的走勢類型近乎精確地劃分。

由於任何級別的任意走勢類型都必須至少由次級別三段連接而成,可以確定的是,這三段中,中間一段與前後兩段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否則三段就連成一段了。而這種逆向的走勢至少會造成5日均線的走向變化,從而使5日均線至少接近10日均線。

也就是說,在固定級別的K線圖中,某幾根K線構成下跌,如果5日線與10日線一直平滑著下來,那麼這段走勢基本都不是該級別走勢形態,最多是次級別。

在這至少三段次級別走勢中,本級別圖形特徵我們假設為5日均線與10日均線黏合甚至交叉,這代表了大多數情況。這樣,該均線黏合點或交叉點就把這三段次級別圖形在本級別K線圖中,在均線上分成了兩段,也就是兩個由5日均線和10日均線相抱的閉合空間。

根據背馳的推論,當兩段相鄰同級別走勢相對應的5日、10日閉合區間的面積,後一個比前一個的面積要小的時候,稱為背馳,背馳的那段次級別走勢稱為背馳段。

由於MACD指標近似的根據均線的指標計算而來,所以就有了用MACD指標來輔助判斷背馳的方法。

同樣,因為上述推論中,背馳段的次級別也是至少要完成三段走勢的,這就為背馳點的最終精確定位提供了邏輯基礎,也就是區間套定理。根據區間套,可以將背馳段的背馳點不斷向次級別細分,最終在最低級別走勢上確定出一個近乎精確的點,這個點放大就是個圓。該點成為背馳點。如果出現在下跌中,就稱為底背馳;在上漲中出現就叫頂背馳;在盤整中出現就叫盤整背馳。

上面的區間套定理,用簡短的話總結,稱為走勢必完美。

上面的頂背馳點,稱為第一賣點;底背馳點,稱為第一買點。

而在某固定級別的操作中,操作的原則就是不參與盤整,所以盤整的背馳點不單獨作為買賣點。

以第一買點為例,第一買點後,並不意味著該下跌走勢一定結束了,而只能知道該下跌至少要中場休息。根據走勢必完美,該背馳段結束後,跟著的走勢只有兩種:一種是該背馳段級別的上漲,另一種是該背馳段級別的盤整。而盤整也至少由次級別三段構成。

所以,如日線級別的下跌,背馳段的級別是30分鐘,底背馳後,不是30分鐘上漲就是30分鐘盤整。而無論上漲還是盤整,一個5分鐘級別的上漲是一定要完成的。這就是第一買點100%盈利性的邏輯由來。

同樣根據走勢必完美,比如上面30分鐘走勢類型,至少由三段5分鐘級別走勢類型連接而成,所以,在30分鐘圖中,5日線第一次靠近、黏合、交叉10日線的低點,也就是該30分鐘上漲或者盤整走勢形態的次級別第二段的低點,之後一定還有個向上的動作。這就是第二買點。

而第二買點的精確定位,就要根據該5分鐘級別走勢形態的底背馳或者盤整背馳來判斷。也就是說,30分鐘高級別的第二買點的精確位置是造成該第二買點的5分鐘級別走勢形態的第一買點。

走勢形態清楚後,就可以對理論進行進一步深化,於是就有了中樞的定義。

中樞:某固定級別的連續三段完成的走勢類型之價格波動重疊區間,稱為高一級別的中樞;價格波動區間的高點,就是中樞的上沿,低點就是下沿。

由走勢必完美可知,任何級別的任何完成的走勢形態,一定會形成至少一個該級別走勢中樞。進而將所有級別的所有走勢形態通過中樞進行完全分類:

某級別某走勢形態只包含一個該級別走勢中樞,則稱該級別走勢形態為該級別盤整;

某級別某走勢形態包含至少兩個同方向、無重疊的走勢中樞,則稱該級別走勢形態為該級別趨勢;

趨勢分為兩種:上漲、下跌。

走勢形態與走勢類型區別,由此可以精確化。比如a、b、c三段同級別走勢類型,a是上漲,b是盤整,c是上漲。在形態上,這就是高級別的上漲形態,但走勢類型還是屬於盤整。

由於「盤整」這個詞在走勢形態與走勢類型中的重複使用而定義不同,所以會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將走勢進行形態與類型的區分。比如上面的a、b、c三段,就可以稱為上漲形態的盤整走勢類型。

中樞確定之後,就可以圍繞中樞進行各種推演和推論,因為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類型都一定要完成一個中樞。

中樞形成後,就只有兩種情況:該中樞狀態的延續、該中樞狀態的破壞。

根據中樞的定義可以得出二者在理論上的精確定義:

任何圍繞中樞進行的波動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只要其價格波動空間與該中樞區間有一絲重疊,就意味著該中樞的延續。

圍繞中樞進行波動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只要一個次級別走勢類型向上或者向下離開中樞,隨後的反向走勢次級別走勢形態的高點或者低點與該中樞區間沒有重疊,就意味著走勢離開中樞,也就是該中樞狀態被破壞。這個反向次級別走勢形態如果是上漲或者盤整,就稱為第三賣點;如果是下跌或者盤整就稱為第三買點。

以上是一個固定級別的走勢中樞的分析。

而在中樞延續的情況下,如果中樞不斷延續,最終可以形成三個該級別中樞,則該中樞的級別就要提高一個級別,也就是盤整+盤整+盤整的情況。以5分鐘中樞為例,三段基礎的1分鐘走勢類型構成該5分鐘中樞後,1分鐘級別走勢不斷來回,但始終在該中樞區間內。當該中樞內的走勢增加到九段1分鐘走勢類型後,三個5分鐘級別走勢類型的重疊就構成了。該中樞的級別就是30分鐘級別。

而兩個同級別中樞,就有兩種情況的分類:第一種是二者沒有重疊,第二種是二者有重疊。這裡的重疊並不是說中樞區間,而是圍繞該中樞區間波動的所有高低點。當兩個中樞的波動區間有任何重疊,比如兩個30分鐘中樞是六段5分鐘級別走勢類型,加上連接中樞的走勢類型(該走勢類型最多是5分鐘)、第一個中樞前的次級別走勢類型,以及第二中樞後的次級別走勢類型,一共九段5分鐘走勢類型構成的。這兩個有重疊的30分鐘中樞構成的走勢組合,就是日線級別走勢類型了。

一般在操作級別的視角下,把所有低於次級別走勢類型的走勢級別全部看作次級別走勢類型,也就是級別分解到次級別就是最低級別,這在上面有過闡述。所以上面的九段走勢類型可以成立。

到這裡就可以根據走勢的強弱強度不同、中樞的有無進行完全分類,一共有七種,從弱到強。

筆和線段,以及中樞與走勢類型

纏論的核心思想是分類,所有技術手段、形態的定義、走勢必完美、指標等,都是為了能夠把當下的走勢納入理論分類中。

所有的走勢形態,所有級別的走勢當下,根據理論輸出結果,再根據結果「抓藥熬湯」,決定操作,操作分為四種類型:買入、賣出、持股、持幣。

在這種思想框架中,任何能夠將走勢唯一分解的理論與纏論都是同源的。

纏論原文中,前面部分用走勢類型和中樞來定義走勢,進而通過走勢必完美將當下走勢完全分類。也就是說,任何當下走勢都可以通過理論嚴格界定後續的若干走勢情況分類,這種完全分類不存在例外,進而將後續的所有可能走勢通過理論把握。

走勢類型和中樞部分唯一的缺點是最低級別走勢類型定義模糊,根據中樞和走勢類型的定義,不斷細化下來一定會存在循環定義的問題,所以要確定操作級別,從而將最低級別限定死。

在中樞部分,走勢類型分為上漲、下跌、盤整三種,各自有各自的形態,嚴格地說是比較模糊的概念。這個模糊不在於走勢類型的判定,而在於走勢級別的判斷,所以需要多看、多做,從而形成直覺。說句不客氣的話,悟性低的、數學邏輯思維差的人學會中樞部分理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筆和線段不同,通過頂底分型與特徵序列,就可以將任意定義的最低級別圖中的走勢類型根據走勢必完美精確劃分,然後再向上遞歸出走勢類型與中樞,從而實現完全精確化的分解。

很多人看原文覺得前後矛盾的關鍵就在於此。原文前面說三根重疊的K線基本都是次級別走勢類型,這就是站在走勢類型的視角下的解析,但同樣的形態在筆和線段中並不一定能夠成立。類似的矛盾之處還有很多,認真學過纏論原文的應該都有體會。其實並沒有什麼矛盾的地方,只是分解的標準不同而已。這就像同樣的一根棍子,用毫米尺測量和用英寸尺測量得出的數字不同,但棍子還是那根棍子。

走勢就是走勢,是客觀存在的,但使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分解,這是主觀的。不理解這一層,就不可能理解纏論。

任何形式的分解在理論框架中都是有意義的,這就是多義性的特點。同樣的走勢組合,在不同的分解視角下的解讀是不同的,通過這些不同的解讀的綜合判斷,以及靈活運用不同解讀方式,使得走勢的分解更加清晰,這就是考驗功夫的地方。而這種功夫,僅通過理論學習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分析的圖夠多、當下的感悟夠多、操作夠多,才能不斷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分解標準。

這就是「知、解、行、證」的過程。

至於還陷在筆和線段或者中樞精確劃分等問題中的學習者,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初期不妨就按筆和線段的標準來劃分。按纏師的話,玩不了超邏輯,就老老實實待在現有邏輯的圈子裡。

此外,筆和線段的劃分並不是對所有級別都適用,主要是劃分起來比較繁雜。比如指數的1分鐘圖,走勢是比較規則的,用筆和線段劃分起來比較簡單;另外,大級別走勢比如月線以上,由於K線數量不多,並且相對比較清晰,用筆和線段來劃分比較好。但在5分鐘以上級別到日線級別的圖中,頂底分型並不是很明顯,需要處理的包含關係與特徵序列往往很複雜,而用走勢類型是一目瞭然的事情,這時就用走勢類型來分解。

再強調一下,用什麼標準來分解,是根據自己習慣、定義,以及盤面走勢特徵來決定的,避繁就簡是原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