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除了日本戰前工業化成功外,戰後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也先後完成工業化。

而中東近現代的很多工業化探索卻並不成功。儘管很多人反對伊斯蘭沙里亞法,學習西方文化,引進工廠等。比如土耳其凱末爾改革,埃及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納賽爾改革,伊朗巴列維白色革命等等。


1、成為工業大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先要成為農業大國。

掀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

在19世紀後半葉開始加速發力的美國、德國;

1920年代開始在計劃經濟下搞五年計劃的蘇聯;

20世紀的日本

1950年後的中國大陸

1960年代開始創造「漢江奇蹟」的韓國

…… …… ……

…… …… ……

這些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典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本身的農業基礎都比較紮實,農林/農牧/大農場規模化生產都非常成熟。

本國成熟的農業生產,為本國的工業提供初級原料;在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又為工業大生產提供廉價勞動力。

農業是工業的基礎,這是常識。

而在近現代史上,中東地區的農業基礎是很欠缺的,農業社會文明並不發達。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的主要人口民族是阿拉伯人(當時還沒有以色列這個國家)。我就以阿拉伯人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簡單說一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時,阿拉伯人遍布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黎凡特、北非等地。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和英國、法國的殖民入侵。

上述各地的阿拉伯人,社會發展極不均衡。

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和黎凡特(包括今天敘利亞、約旦、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社會,是最發達、最開化的。原因有二:

1、這一地區的水資源相對豐富,植被覆蓋率更高,自然條件相對而言更適合農耕,當地的阿拉伯部落大都從事小麥種植、種桑養蠶和手工業。你沒看錯,就是養蠶,敘利亞不僅在19世紀末是中東地區的生絲出口國,還長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糧食出口國。敘利亞的傳統冶金業也很發達,大馬士革刀那是赫赫有名。

2、黎凡特地區,有一個很特殊的城市——耶路撒冷。

這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同承認的聖城。從十字軍東征開始,西方人就很關注這裡,到這裡旅遊、朝聖,經商。因此敘利亞在19世紀就廣泛接受西方的投資和文化影響。

當地的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相對更能接受西方文明、社會世俗化,能接受外來事物,象阿拉維派乾脆都過聖誕節。

本著矮子裡面拔將軍的原則,敘利亞和伊拉克,就是中東地區這些阿拉伯國家當中工業化做的最好的(到今天依然如此),但和東亞、歐洲、美洲相比,依然薄弱。

2、要想實現工業化,需要一個統一、執行力極高、政治制度先進的中央政府。

英美德蘇中日等國,要麼有先進的君主立憲政體+資本主義經濟,要麼經歷了資產階級暴力革命(英、法、日),要麼實現國家獨立或統一(美、德),要麼有集權專制體制下的高度計劃經濟宏觀調控(蘇、中、南韓)。憑藉這些政治制度方面的強勢,他們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有一個能高效運行的中央政府,才可以實現了工業化。

但是中東地區的阿拉伯社會,沒能出現這種政治條件。

在1914年,各地阿拉伯還處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西方殖民入侵統治下,英法美等國為了自己在中東的利益,不允許出現一個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

從一戰到二戰結束,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先後嘗試過建立大阿拉伯帝國(謝里夫海珊,與他的兩個兒子阿卜杜拉、費薩爾);阿拉伯聯合王國(約旦+伊拉克)、阿拉伯國家聯邦(埃及+敘利亞)等等努力,全都失敗了

包括伊拉克的薩達姆,他也有著想統一阿拉伯世界,做現代薩拉丁的政治野心的。最後什麼下場,大家都看到了

3、充溢的石油資源,阻礙了阿拉伯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20世紀初的西方列強國家,在中東爭奪的焦點地區,是敘利亞和伊拉克。因為這兩個地區是當時阿拉伯世界裡社會最繁榮、最富裕,戰略位置最重要的。

至於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這些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家,因為當時波斯灣還沒有發現石油,反而沒什麼價值。

在1913年,沙特還是一個游牧經濟為主、貧窮、封閉的貝督因部落政權,又處於阿拉伯半島內陸。沙特國王在當年去找英國人求助,主動請求籤訂不平等條約,想成為接受英國殖民統治的保護國。英國人都拒絕了。

你這麼一個沙漠里靠放牧為生的部落窮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我都懶的搭理你。

海灣地區的油田勘探史,是從非阿拉伯人的伊朗(波斯)開始的。1908年前後,在伊朗所屬波斯灣沿岸地區,首先發現特大油田。

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的油田,是從1928年開始,先從伊拉克發現的,然後才是沙特和科威特等國。

儲量驚人的油田,改變了中東地區阿拉伯社會的經濟結構。

相對文明、已經有一定工業基礎的伊拉克和敘利亞,迅速轉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單一「工業化」路線。

而沙烏地阿拉伯,更是因石油而暴富,1930年代,通過和美孚石油、加州標準石油(雪佛龍)等美國石油巨頭合作,出售油田開採出租權,沙特由原來貧窮的游牧經濟,迅速轉為石油開採。

靠打井採油就能過日子,也就沒有推進國家工業化的雄心了。

最近我的兩個相關答案:

為什麼沙特和巴基斯坦的關係這麼鐵??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沙烏地阿拉伯?為何至今依然是君主專制??

www.zhihu.com圖標

西方列強的介入

題主提到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我認為穆罕默德阿里的經歷就很說明問題:當埃及證明了自己有能力並且有意願取代土耳其的時候,英國和奧地利把海軍開到了尼羅河三角洲。

中東的位置和資源決定了西方列強絕對不會不干涉中東事務。而列強是不會允許太大規模的工業強國出現在中東。中東的幾位大佬,排除掉沙特,基本上就是列強允許的中東地區工業化國家的最高水平:以色列規模太小,剩下的幾位都不夠強。

當然,考慮到這個世界上大約有兩百個國家,土雞和伊朗已經算是很強了


結論放前面,細節下面講。

三點:

1、二戰後,所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包括我們,都參與了世界市場。然後在市場內部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資源,並且被有作為的政府有效利用,從市場上交易到自己所需要產品,進而成功發展了自己。這是東亞工業化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2、中國因為自己體量的問題,國際市場並不足以吸納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至於中國不得不拓展國內的消費市場,進而發展出比獨立於歐美日,並且還要巨大的市場。這是中國有別於日本、四小龍這種後發工業化國家的成功之處。

3、因為國內市場的巨大,針對消費市場的科技研發特別旺盛,因此也有可能發展成獨立於歐美的另一科技集群而為了維護這個消費、科技市場的獨立性,安全手段必不可少。這是超越歐美工業化經驗的地方。

一、我從其他答主的兩個觀點的反例來說明第一點原因。

1、要成為工業大國,首先要成為農業大國,因為農業能夠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力。

反例——南非。

南非是所有非洲國家中,工業化最好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工業化開始是1815年,至於原因,下面能夠講到。大家都知道一個英布戰爭。布爾人的意思是農民,其在1900年時一共才40萬人左右,他是農業大國?

1815年,英國獲得荷蘭的開普殖民地。荷蘭裔移民布爾人被迫往內陸遷移,其先後建立兩個共和國。後來布爾人在內陸發現了大量的金礦和鑽石,逐步引起了英國殖民者的注意。英國人說要入股布爾人的採礦業,布爾人堅決拒絕,所以雙方就打仗。布爾人怎麼輸的我們不管,我們只需要知道後來的南非是英國殖民者和布爾人聯合統治就行了。南非在20世紀時期的經濟核心是以採礦業、初級礦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最有名的是南非的黃金和鑽石。其成功的原因是把這些黃金、鑽石、礦石等賣到歐美市場,換取了外匯之後,從印度、巴西和非洲的殖民地進口初級農產品,從歐美先進工業國家進口工業設備和技術。

2、石油成了中東國家成為工業化國家的絆腳石。

反例——沙特、阿聯酋。

認為石油是工業化的絆腳石這種認知並不準確。海灣幾個石油輸出國因為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氣,其石化工業也很發達。因為石化工業發達,所以,合成橡膠、塑料等衍生工業也比較發達。因為開採成本很低,天然氣成本甚至是歐美的1/10,所以,其發展高耗能的能源密集型產業特別發達。比如鍊鋼、電解鋁。尤其是阿聯酋的電解鋁,270萬噸的年產量,世界第三。以上這些算不算工業?

沙特的成功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其向歐美日中輸出自己巨量的油氣資源,換取外匯之後,從烏克蘭購買小麥,從東南亞購買大米,從中國購買生活用品和工業品,從美國購買武器,從歐美進口先進技術,從印尼進口勞動力。

說白了(劃重點),所有參與世界市場的國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變現,再從國際市場上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從而發展自己。如果沒有世界市場,僅靠南非和沙特本國的消費水平,是不足以消費這麼多黃金和石油的。

而每個國家的自然屬性都是不同的。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像中日韓那樣發展製造業,因為沙特人口只有3000萬,女性還基本不參與就業,而且水資源極為匱乏,所以,其根本不可能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

3、伊朗。

雖然沙特和伊朗都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伊朗無論是人口規模,自然條件,還是其他資源,都是遠超沙特的。而在今天,伊朗國內外發展卻遠不及沙特。原因就是,伊朗從1979年就開始被歐美製裁,被隔離在了世界市場之外。先進工業技術不能出口伊朗,先進工業品不能出口伊朗,先進武器不能出口到伊朗,甚至到今天,其銀行業也逐步被世界金融市場所排擠。其國內外情況也非常的糟糕,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GDP只有沙特的63%。而且,沙特是G20國家,伊朗則是世界賤民。

4、伊拉克。

從1980年開始就和伊朗打仗,雖說戰爭嚴重拖累的伊拉克的經濟,但是其並未被世界市場所排擠,直到1990年入侵科威特,在之後的13年里,伊拉克經濟一落千丈。石油開採設備不能進口,石油出口都是靠走私,甚至有傳言說借道伊朗出口。年齡稍微大點的關注時事的人都知道當年伊拉克的『石油換麵包』計劃,被制裁的連糧食都不能自給,被國際市場擠出後的場景可見一斑。其在2003年重新加入世界市場之後,雖然保守戰火和內亂摧殘,但是其國民經濟還是處於上升趨勢的。

5、潛在的例子,埃及。

埃及這個國家適宜居住的國土雖然狹小,自然資源也不豐富,但是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人口接近1億。埃及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擁有較為完整紡織產業鏈的國家之一。除了人力資源豐富外,這個國家本身生產是棉花生產大國,其長絨棉世界有名。同時還有一定的石油儲量,也靠近能源產地,可以用較低成本生產紡織用的滌綸。在這種國家,特別適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一點和中日韓特別的像。因此,山東、浙江等國內的紡織企業特別看好在埃及的投資。

中國、韓國、日本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也是成功參與了世界市場。

這些國家能夠出口的自然資源雖然不多,甚至本身都極為缺乏,但是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1978年開始加入國際市場時有9億人口,日本1950年有8000萬人,就連韓國這種小國家剛獨立時都有2000萬人口。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加入國際市場時,其勞動力普遍具有一定的程度教育,能夠很好的組織起來。因此,東亞國家在人力資本和管理成本上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因此能承接巨量的製造工廠,然後讓自己的國民進去當打工仔,憑藉這些血汗錢逐步完成了後發資本的原始積累。由於這三個國家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國內市場有限,其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國際市場上。到今天,中國貿易額4萬億美元,佔GDP的33%。日本貿易額1.3萬億美元,佔GDP的27%。韓國則佔比更高,貿易1萬億美元,1.5萬億的GDP,佔到了66%左右。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中國的成功,東亞的成功,與參與世界市場密不可分。

二、外圍國家資源的單一性,使得其不能承受中心國家引發的衝擊

既然有依賴國際市場成功的例子,自然有也失敗的例子。比如拉美,比如委內瑞拉,比如98年的東南亞。

為什麼失敗?一是因為歐洲國家掌控技術與消費這種終端市場,並且掌握世界市場的准入權,控制世界市場的價格走勢。二是因為,外圍國家大都屬於小國家,本身能夠提供的資源有限,很容易產生依賴性。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歐美先進國家掌握了以下核心四點:

1、掌握了主要的消費市場。世界市場上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大部分都被歐美這兩個地區消費掉了,如果沒有這兩個地區的消費能力,世界市場的生產動力、交易動力就會大幅度下降。

2、給國際市場提供交易用的金融產品。最典型的是鈔票。你辛辛苦苦拿著100塊錢的貨真價實的東西,去他們那兒換一張100面額的美元。而這張美元的生產成本只有1美分,其實就是一張紙。所以,他們不需要提供什麼工業品,不需要提供什麼資源,印紙就行了。

3、世界市場的主要技術輸出者。歐美是世界公認的先進技術地區,承包了絕大多數的科技類諾貝爾獎,技術的主要輸出地。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產業升級,繞過歐美技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4、控制了世界市場的安全。即使餓肚子,也要求安全,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必然需求,也是國家的必然需求。歐美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軍火產品,依靠這種先進的軍事能力成為了世界警察,掌控世界市場交易。

歐美處於中心,其他國家處於外圍。外圍國家的發展依賴於歐美中心。當歐美中心產生波動時,這種動蕩的代價就會像外圍轉移。說白了,這是典型的沃勒斯坦的『中心-外圍』依附理論

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歐美每過10-20年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經濟危機,然後其通過貨幣手段向其依附的地區轉嫁。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造成依賴歐美資金投資的拉美經濟崩潰,英國等主要投資國對阿根廷的撤資,直接導致了1982年馬島戰爭的爆發,同時也間接導致了蘇東集團的解體。1987和1990年美國兩次經濟危機,美指下跌,美元流向世界,從1994年開始,逐步再把利率從3%提高到8%,美元走強,給19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埋下伏筆,當危機爆發時,歐美又落井下石。2008年經濟危機,更是導致2010年中東亂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直到今天我們也能看到美元先走弱放水,繼而走強迴流,導致各國匯率動蕩。印度、南非、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匯率普遍暴跌,甚至中國都深受其害。

還有個特殊的例子是俄羅斯。俄羅斯能為世界市場提供什麼?

一是能源和自然資源。俄國人在這兩個方面上的潛力舉世公認。德國放棄核電之後,一定要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哪怕俄羅斯再怎麼掐他們的脖子。二是農產品。2017年俄羅斯出口糧食及糧食製品高達5000萬噸,僅次於美國,而且出口潛力依舊巨大,甚至未來有超過美國的可能。三是安全產品。最主要的是軍火。在世界市場上,能夠提供初級產品的比比皆是,出口工業製品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夠大量出口軍火的,俄羅斯是少數幾個國家。當其他國家只能提供單一資源產品時,俄國由於自身屬性實現了資源的多樣化。在油價波動導致委內瑞拉崩潰,導致中東政局不穩時,俄國成為少數幾個能夠承接這種外部影響波動的國家之一。

至於一些人說的俄國已經跌入資源陷阱、能源陷阱裡面去了的說法,看看就好。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俄國人跌入陷阱,卻看不到是誰挖的坑。十五年之間,西方的投機商把油價炒的像過山車一樣,俄國人一會兒一米六,一會兒一米七,過度依賴是原因,但外部波動原因更重要。反過來想,俄國這個國家有著天量的資源,如果西方衰落了,俄國一定會去爭奪資源方面的定價權,到時候俄國就很有可能重新復興。

三、中國在擁有廣大市場的同時,必然要對歐美實現『去依附』

有句話說得好,戰爭跟著財富走。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是所有人眼中的大肥羊。只要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分一杯羹,他們競爭的你死我活,他們會踏過自己原有的自尊,他們會動用自己一切能用到的手段,包括戰爭。

這時候歐美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就不再是單純的資源交換,而是讓中國繼續放開市場的籌碼。這種外部的技術斷奶,必然使得中國培養出自己本土相對獨立的技術集群,將自己巨量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中興華為的例子是最好例證。因此,我們雖然有短暫的困難,但是前途依舊光明。

當市場限入、技術斷奶、金融制裁等傳統手段用盡之後,必然會動用以軍事實力為基礎的政治手段。如果中國想贏得最後的鬥爭,就必然要發展出完全能夠與之相匹敵的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政治集團。有人說G2應該是中美共治,暗指『Great Power Two』,這完全誤解了G2的含義。G2應該是『Group Two』。

中國的成功經驗,簡要說的話就是:先逐步加入國際體系打工賺錢,在發現市場不足以消費我提供的勞動力時,我用自己的勞動力給自己蓋房子,賺錢買車子。這時候我不僅要消費自己的產品,還要消費別人的。當別人拿著狼牙棒對我強買強賣、指指點點時,自己也找來了足夠大的狼牙棒

因此,答主說的,伊斯蘭國家也學習過西方文化,也引進過工廠,也進行過各種各樣的改革等等,但是很難說他們是徹底成功了,因為這些都是在完全依附於西方的條件下發展的。

比如土耳其從凱末爾時代就開始的改革,幾乎完全接受西方的東西,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完全進入西方的體系,而其不能繼續往上爬的原因是處於西方體系的外圍地帶。這和韓國這種四小龍國家沒有本質區別,改革發展的結果最多就是韓國的水平。

至於中東的那些王朝國家,像沙特、阿聯酋、科威特這些,雖然體制沒變,但也是憑藉依附西方的體系,日子過的還不錯。

而當一些國家不滿當前國際秩序時,就會遭到西方的打壓。比如伊朗,他說兩大陣營的國際秩序都不對,自己要發展第三個,錢也沒有幾個,還要發展自己的狼牙棒,然後被人打壓了40年。

扯遠點的話,中國提供了體制內發展的一條路,他們可以學,但是不會像中國那樣,因為體量太小。而如果他們能在中西競爭中,或者兩個體系都有所崩壞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一個統一的共同體來擴張自己體量,甚至創造出另外一個巨大的市場,則是另外一種體制外方法。

最後再打個比方吧。

如果說世界是一個大市場,那麼現在的市場格局可以如下:

歐美,即是市場顧客,也是老師,也是銀行行長,同時還是警察,

南非、巴西、非洲等最廣大國家是進城賣農產品的農民,

沙特、科威特是和歐美暗中交易,控制農產品發家的土財主,

印度、印尼、土耳其是怨氣很高的民工,

香港、韓國、新加坡是小日子過得很開心的二道販子和小商販,

海地、剛果、索馬利亞是討飯的乞丐,

俄羅斯是一個破產被迫到城裡賣農產品,但仍然掛著榔頭,有著當警察夢想的農民,

而中國則是一個事實上的顧客,同時也是老師,又想當警察,還想入股世界市場,重新劃分銀行股權的五金廠老闆。


問題不成立。

土耳其的工業化不算不成功,世界上歐美之外比土耳其工業綜合實力強的也就中日韓了,印度巴西這兩個大而不強的勉強能算上吧。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造汽車,還能賣出去的。

不要因為歐美數百年的掠奪,和東亞的爆發性發展,就以為工業化是很廉價的東西。


為什麼世界上很多國家(比如中東,拉美,非洲)都無法完成工業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在國際分工中,淪為了原材料產地,形成了「殖民地」式的發展模式。

這種「殖民地」式的發展模式的特點是:

  1. 本國與外國的投資集中於某幾個出口行業(一般是幾種農產品或者礦產資源),使得經濟極端片面發展,在國內這少數的行業就是傳統的生產關係的汪洋大海中的孤島,與本國大多數人沒有聯繫,無法觸動傳統制度的根基。
  2. 這些出口商品的市場,對外國市場的需求極為敏感,外部經濟周期的變化,使得本國的支柱經濟也陷入周期性危機,在一次次動蕩中,財富被消耗掉了。
  3. 由於出口商品往往是農產品與礦產品,毫無疑問地,土地所有者(地主,軍閥)是其主要的受益者,這直接強化了他們的階級地位,商業的利潤極少被用於工業投資,而是用於進一步擴張土地,或是直接存入外國銀行或購買外國債券與股票(晚清,民國)。

總之,這種發展模式的後果就是束縛人口,束縛資本,束縛思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