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書就夠了》的書中告訴我們:

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纔有可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只發生在把讀來或者聽來的知識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反思之後。

如果出於學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

1.你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有相當多是你不需要學習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在讀《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時,只精讀了其中我需要的一、兩章,寫出了《想把30塊的書,讀出3萬塊培訓費的效果,這個方法值得一試》,就是隻學習了我自己需要的知識。

你不需要通讀全書,讀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2.致力於能力提升和行為改變,而不是知識的整理與記憶。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一項資產,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傢具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得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纔行。

在海爾工作十幾年,應用最多的莫過於「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將每項工作的目標落實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圍,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有人負責,每天下班前要根據目標對工作完成的情況「日清」,而「日清」的結果又與獎罰激勵掛鉤,這樣便形成了目標、日清、激勵三者間的閉環優化和良性循環。

這種挽救瀕臨倒閉、開不出工資集體小廠的有效方法也不是張瑞敏先生的原創,而是從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其中一段「細細琢磨」,聯繫海爾的企業實際創立了「日清」工作法。

讀書選擇學習內容,首先考慮是否「用得上」,判斷學習效果的衡量標準也是「是否用上了」。

3.拆為己用,讓讀書容易、輕鬆、有效

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張瑞敏一樣能夠學以致用,像劉一秒們一樣把經典商業圖書中的思想理論方法工具,用前線易懂的語言轉述出來。

《這樣讀書就夠了》指出,做到這樣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第二步: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步:以後我怎樣應用。

運用這三步進行的拆為己用的閱讀,不太關心看不懂的和記不住的問題,只關心能不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帶來行為改變。

相信你已有所感悟,閱讀完一本書或書中的片段,有「然後」和「沒然後」的區別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重要的不是記住,而是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是媛姐,2018一起讀書,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謝邀怎麼說呢,emmm...這麼說吧,一本書,你讀完之後你不必對書中的某個章節印象深刻,也不必去刻意思考是否讀懂,在你日後的生活中,經歷過某些事情的時候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這就是那本書想表達的意思」應該就足夠了吧。

我不知道什麼纔算是真正讀過一本書。

但我聽過最多也最相信的一句話是,你所讀的每一本書,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將從你的舉止談吐,穿衣打扮上表現出來。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真正親身經歷這種蛻變,我也感覺不到自己在改變,但我知道,我在改變。所以,我仍然愛好讀書。所幸,在世事嘈雜中,我仍有著對讀書的嚮往。

所以,我讀的每本書,小說也好,散文也罷,甚至是網文,遇到的能觸動人心的句子,我還是會用最原始的方法將之記錄下來,然後寫上幾句讀的體驗或是心得。不知道你們信不信,我還會給我的讀書筆記慎重的取上一個名字,嗯,然後就似乎是以兩個人聊天的形式寫上讀後感,或許這就是我長期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吧。


謝邀。

等到月朗風清,等到層林盡染,等到落雪無聲,恰巧等到一個最合適的場合。

這位讀書人可能早已忘記了這本他認真讀過的書,但彼時的情緒會安然浮動。


把一本書的內容都看完了,很簡單。我們都能做到。最讓我覺得欣喜的是我讀過某本書後,書中內容潛移默化的對我產生了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可能不是馬上就能發現。但是當某一時刻你突然覺得那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成長了,比以前更成熟了,是因為你看過的書改變了你。這於我而言,是讀過書最讓我開心的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