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平時睡覺很早的宿舍十號晚就不關燈知道十一號1點多才熄掉燈,雙十一真的有那麼多該買的東西嗎?力度真的很大嗎,為什麼我都不知道該搶些什麼?哈哈哈,是落後了嗎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我來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吧。

雙11又一次誕生了新記錄,不少圈內還有些名氣的營銷大佬們也寫了文章來蹭一波熱點。

一番深奧的理論外加煞有其事地分析,讓不少未曾深入電商圈子裡的同行們熱血沸騰。

以前答主未曾深入到電商的圈子裡時,看到這樣的文章怕也會跟著一起拍手叫好。

不過那位營銷大佬的文章的評論區有人說:

「你們這些做營銷策劃的人都一個德性,說半天等於沒說,明明很簡單可以講清楚的,非得繞幾個大圈子,講幾句專業的術語,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很高。」

隔著手機屏幕答主笑出了聲,看來大家的操作是一樣的。

不過真正的營銷高手不光要知道高深的專業知識,也要擁有拿之即用的手段。

而有一些手段不管在雙11好使,平時裏近乎無解的存在。

一、預算從來都不夠

《影響力》中有一個案例講到說買衣服的時候,先給顧客看價格高的,再給顧客看價格便宜一點的,更容易成交。

記得答主曾經跟媳婦一起去租房,一起去買東西,一起旅遊定酒店的時候,每一次明明定好了預算,但最終都超出了預算。

曾經擔心被中介套路,就自己去選擇去租房。

去了一個城中村,找著外邊掛滿了房屋出租的那面牆,挑幾個電話約起來,想著預算1000元左右可以在這裡挑到不錯的房子。

不過房子因為是多年前修建的老房子,各種設施都讓媳婦和我難以接受。

之後又去了一個公寓,剛好有一間1450元/月的公寓出租。

公寓裏的配置,裝修設施等幾乎是完爆城中村,同樣也因為一些各種小的創意燈、小擺件、壁畫等的點綴讓整個房間看上去有更想租的衝動。

看完了差的房子再看好房子,比原來預算高出近500,但是最後還是咬咬牙接受了。

住了一段時間就各種不通風、潮濕、隔音差,被各種高跟鞋走路,高聲說話的長腿特殊工作的小姐姐們凌晨4點吵醒,讓人難以忍受。

租期滿了,答主果斷換到獨立小區房,興緻滿滿地將預算提高到2000,直接找中介。

但最終結果租到的卻是2500元一月的房子。

我們定預算的初衷是為了花少錢買到好東西,而大部分商家是一分錢對應一分貨的商品(暴利商品除外)。

商家在商品價格設置,功能設置,附加權益等各種設計時本就是按照價格更高、各方面更好的邏輯而設計。

在親身經歷了不好的的東西與好的東西對比之後,會為比原來更好的東西付出更高的溢價。

根本原因在於無論什麼時候,人們在追求更好、更美、更漂亮的道路上永遠不會停息。

包括雙11為何不小心就成了千手觀音,最後花的錢比預算的多,很大程度上就是買了一些被設置好的,比你前期想購買的商品更多溢價與附加值的東西。

避免陷入預算套路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支出的預算超過至少30%甚至更多,簡單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字:窮。

二、從眾從來難逃脫

排隊、刷好評、雙11自己本來沒什麼想買的,發現周圍的人都開始買買買,相互問收藏與購物車的情況,自己也忍不住動心地買了些東西。

這些嚴格意義來說都可以稱之為從眾。

無論是雙11這種一年一度的大促還是日常生活中,從眾與羊羣效應這麼多年一來一直生生不息,也一直都是無解的存在。

即使老餘瞭解這麼多的營銷套路,真到自己親身經歷的時候,同樣不免身陷其中。

比如喫飯面對自己不熟悉或者沒有喫過的餐廳,擔心不好喫或者價格貴。

想通過大眾點評,美團等來查看這些餐廳的評價如何,不好意思,評價也有可能是刷的。

那只有通過選擇人多的店更保險,或者是直接選擇品牌連鎖性質的餐廳。

這些人多的店,以及品牌連鎖性的餐廳其實也是從眾的一種直觀呈現。

畢竟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總是沒錯的。

天貓在今年雙11提前半個月就開始預熱,按道理來說,幾乎大多數人都知道了雙11這個購物狂歡節,為什麼還要打廣告預熱?

這與知乎曾經有一個經典的問題:可口可樂為什麼還要打廣告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口可樂打廣告一方面為了刺激性消費,本來在口渴的時候,看到了可口可樂的廣告,潛默化地選擇了可口可樂。

另外一個原因是任何一個品牌,也面臨消費者老去,新消費者的教育問題。

這些新的消費羣體同樣也是需要廣告來植入到他們的心智之中,如果可口停止打廣告,百事繼續打廣告,那未來喝百事的人逐漸會比可口可樂多。

雙11的廣告也是為了觸達消費者並讓顧客關注與討論雙11,也讓周圍的人也開始跟著一起討論。

隨著雙11的日子越來越近,話題越來越熱,周圍的人不甘心喪失社交貨幣,自然也會加入到雙11的行列中來。

這也是從眾效應的延伸版。

而答主分析了那麼多的原理以及套路下,雙11仍然剁手了1250元,那是給媳婦買的一套美妝。

而媳婦說的一句話是:「這個美妝有一個月有5萬多人購買,有20多萬的評價,95%的好評率。」

三、價格越買越昂貴

許多人討論雙11到底便宜了沒有?還是說雙11是不是還是那種先提高價格再降價的玩法?

這種操作早就out了,天貓為了強壓商家以最優惠的價格來回饋顧客,讓所有商家報名雙11的商品必須是最低成交價的9折,同時全店參與400元減50元的購物津貼。

大品牌TOP級的店鋪他們因為銷量巨大,消費者買的多,但平時所花出去的推廣費用、展示費用、人力資源費用都很高,他們的價格相對固定。

即使參加雙11,購買得多也只是比平時便宜一些。

但天貓的400元減50元的跨店滿減都是商家承擔,除此之外所有參加會場的中尾部商家必須在雙11的0點有重大利益點。

類似三支松鼠這種級別的店鋪在0點也安排了前3000份買一送一,那其他的商家能怎麼玩?

大量的15分鐘,或1小時的第二件0元,第二件5折,在大快消類目的店鋪主力款恐怕沒有多少單品能撐得住第二件0元還能盈利。

網上還流傳著各種剁手攻略,蒐集各個品牌的優惠bug,消費者也在這麼多年的引導下,越發地聰明。

他們也最能看出哪些商品是真正的便宜,商家是不是賠錢在賺吆喝。

好比網上流傳出的羊毛黨網站,各種優惠全拿到手最終都能8.6元包郵到手一袋5KG的大米。

大品牌因為牛氣,只送一些東西,或適當地讓利參與一下官方的津貼活動,而小品牌沒那麼硬氣,想在會場上透出在雙11那一天還是得依靠赤裸裸的價格刺激。

尤其是像一些頭幾次參加,正值成長期,需要藉助雙11成為跳板的店鋪,更是會犧牲大量的利潤空間。

但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會對電商有利潤要求,老顧客集羣也差不多了,這個時候無論雙11要求給出多大利益點,堅決適當讓利,而不再像新入的商家上來就第二件0元刺激顧客購買。

不斷地有新的店鋪登上舞臺,老的退出,新登上的除了自帶流量的IP網紅公司,一般的店鋪依靠的便是前期超值的第二件0元的強大利益點。

解除顧客疑慮,將其轉化成老顧客,達到一定數量後,便會逐漸放棄價格競爭。

這也為什麼品牌性超級強的類目,幾乎從沒見過他們限時不限量真實打五折的原因。

一個店鋪,一個品牌由弱到強,必然也是一個價格由低到高的過程。

這個價格的套路也自然無解,顧客永遠想要買到實惠,但除了網紅IP外的商家一直不賺錢,那就真的是燃燒了自己,照亮了阿里和顧客。

結語:

雙11還能火多久?

取決於最終有多少商家要進場,以及有沒有新生事物來分解其流量與消費者。

就像大賣場輝煌紅火了那麼多年,電商誕生之後,對比之下,大賣場採購的胃口根本不算什麼。

下一個新生力量會是誰,會是什麼樣的,真的會是無界購物或者人工智慧嗎?

這個答主也不清楚,但是無論是什麼新生事物 ,只要商業的基本邏輯與體系還在,這三個無解的套路也會伴隨著一起周而往複。


為了買到便宜的東西花了更多的錢買更多的本來並不需要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最後發現並沒有便宜多少

可是錢已經花出去只能喫土了

哼人家只是喜歡花錢收快遞的快感

還有很多商家雞賊地推出的「雙十一特別產品」

都很好看啊!

活該我沒錢


雙十一啊,有些東西活動力度的確挺大啊,所以能誘惑消費者們掏腰包。本來一些不想買的東西,在這個時候也因為活動力度大而買了。

現在很多線下的門店也開始蹭雙十一的熱度,比如我們這裡的商場,雙十一都跟著搞全場大促銷!還有我們這的一些餐廳,比如重拾餛飩,也經常蹭這種熱度,一起搞活動。



我買了很多日常用品,確實比平時便宜很多,比如寶寶用的濕巾,平時7塊多,天貓超市活動到手價4元一包,再比如潘婷洗髮水,平時一瓶發膜就49了,雙十一一瓶發膜加兩瓶500ml洗髮水一瓶500ml護髮素還送兩袋230ml洗髮水才80元,不要太划算。寶寶奶粉比平時活動時候便宜三十多一罐我屯了十幾罐半年量。我是覺得平時的快消品雙十一可以囤貨。就是雙十一是你買平時確實需要的東西的好機會,不要盲目買自己不需要的就可以了。


這個看個人吧,有些活動蠻大的,特別是大牌!!但我還是下不了手 ?,一些日常用品還是可以買的,還有零食,都會便宜一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