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戰國時代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奧特曼真是摸不著腦闊。


謝邀,恩格斯指出:「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不是戰爭促進人類的發展,也不是和平促進人類的發展,而是把資源和人力投入到有利於人類發展的方向上有利於人類的發展。

生存鬥爭才是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生存鬥爭不僅包括和周圍非同類的鬥爭,還包括和同類也就是和人的鬥爭,在階級社會,就是階級鬥爭。階級鬥爭不只是很多人認為的那樣的革命,還有和平時代的欺壓與反欺壓,禁錮與反禁錮。被各種嘲諷和吹捧的奮鬥逼們不就是為了求得階級躍升,好讓一些富豪們的傻孩子回到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借著父輩的勢力作威作福;這也是一種階級鬥爭的形式。當奮鬥逼們普遍失敗的時候,這個社會就開始積攢怒氣。

而老闆們,各種想著怎麼從他們僱傭的工人身上獲得最大的剩餘價值,或者想著改進生產技術獲得更多的資本,好讓自己活的更好,這也是生存鬥爭的形式。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指出過這一點:「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這就是無時無刻來自於各個方向的鬥爭,任何人都不能從中停止。

而勢均力敵的戰爭比如兩次世界大戰之所以看上去特別能促進人類的發展,是因為總體戰普遍的為人民提供學習的機會,它讓已經在工廠里如同軍隊一樣被組織起來的產業工人學會了使用武器,它為平時不能學習到先進知識的階級和個人提供了學習各種知識的機會,它用暴力(雖然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的統治階級的暴力)強制一國統治階級為被統治階級打開他們平時用金錢築起的知識的壁壘,它讓那些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們學會了他們之前想也沒有想過的先進的知識:如何維修乃至設計戰爭的機器,如何組織軍隊來進行暴力統治和戰爭。這些知識是統治階級平時秘而不傳的知識,靠著這種代代相傳的難以言說的知識來分化瓦解被統治者。而這種對知識的禁錮,本身就遏制了人類的發展。如果再加上對資源的分配的不平等,就更嚴重了。

而在資源分配上,勢均力敵的戰爭能夠讓本來被上層揮霍的壓榨而來的資源比和平時期更多地投入到生產力的發展上去。從歷史上說,鐵器能夠促進農業生產,也可以做成箭頭和長劍來征服土地,合成氨技術可以合成化肥讓人民吃上飽飯,到了戰爭時期同樣也可以合成炸藥來進行戰爭。而這些東西在和平時期並不是統治階級所思考的重點。這些年毛子拍的黑十月革命的影片里有各種的對一戰前的懷念,這些年我國拍的上海灘的十里洋場里有各種的燈紅酒綠,題主可以仔細想一下少數人奢靡的生活有利於人類的發展嗎?哪個國家興起的時候不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哪有什麼吃著火鍋唱著歌就能發展出來對人類發展真正有益的東西?

克勞塞維茨將軍曾在他的不朽名作《戰爭論》中這樣敘述武德:「一支軍隊,如果它在極猛烈的炮火下仍能保持正常的秩序,永遠不為想像中的危險所嚇倒,而在真正的危險面前也寸步不讓,如果它在勝利時感到自豪,在失敗的困境中仍能服從命令,不喪失對指揮官的尊重和信賴,如果它在困苦和勞累中能象運動員鍛煉肌肉一樣增強自己體力,把這種勞累看作是致勝的手段,而不看成是倒霉晦氣,如果它只抱有保持軍人榮譽這樣一個唯一的簡簡訊條,因而能經常不忘上述一切義務和美德,那麼,它就是一支富有武德的軍隊。」這種武德恰恰是每一個民族在興起的時候都曾經具有,而在他們衰落的時候就已經不在的,就是一種在共同體中求生存的精神,就是一種鬥爭精神,而長期的所謂的和平(實則為一方對另一方長期的迫害)會讓施暴的一方習於統治,另一方則出現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但兩方都會忘了如何進行真正的生存鬥爭,最後就導致了滅族的慘劇。


宇宙就在那裡,他的發展是永恆的,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不是教條的什麼是促進、什麼是阻礙。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說,在宇宙的發展過程中,什麼是發展的促進要素,什麼是發展的阻礙要素,什麼是促進發展的主要要素,什麼是促進發展的次要要素。並且這些要素是在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相互轉化的。

宇宙是在矛盾中運動發展的,社會也是在矛盾中運動發展的。社會的形態和宇宙與社會的矛盾有關,同樣社會的形態也和社會內部的矛盾有關。

戰爭,或者說暴力的方式,是消化、再平衡社會內部矛盾的最高形式。

在宇宙與社會的矛盾、社會內部矛盾狀態下,導致社會內部其中的某個要素過剩某個要素過少,都會造成社會內部的要素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演變為戰爭,社會使用戰爭這一暴力手段來消化這種不協調,重新達成新的宇宙與社會、社會內部矛盾的新的協調。

至於具體分析戰爭是否產生,還需要從自然地緣條件的變化,以及科技、資本、勞動力、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社會內部五大生產要素中去分析,就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的了。

感謝四位答主回答了我的問題,十分感謝。

這個問題本來是我在上課的時候看《量子物理史話-上帝擲骰子嗎》一書中描述德國在一戰後的情況時想到的。大致描述一下就是當時德國戰敗後失去了許多領土和資源後,德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陷入一片混亂。但德國當時的科技、文化上卻欣欣向榮。連量子力學這一現代科技的基礎都在哪裡蓬勃發展。我就開始思考了起來-是戰爭引領科技發展還是和平促進科技發展?

於是我就和我旁邊的狗頭軍師爭論了起來。(未完,該睡覺了)

然後狗頭就說是和平,而我認為是戰爭。爭論無果後我就思考了整整兩節課。擦,大家的回答讓我知道真正的答案-戰後的和平才能促進發展。多謝各位,不然的話我還得在我的人生三大問中再加一條。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有人可能覺得,花錢買了炮彈,炮彈炸了,沒有收回利潤,所以虧了。所以戰爭應該越大越窮,怎麼可能促進經濟繁榮。但是要知道,比特幣都出來了,不能再鑽錢眼裡了。錢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並不是財富本身。GDP是什麼,國內生產總值,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總產品。只要產量不降低,經濟就沒有降低。戰國時代和一二戰不能比,前者是小農經濟,後者資本大生產時代。小農經濟的主要產品是農產品,是勞動力驅動的,而且主要是男性勞動力,看看男這個字,上田下力,很形象。打仗意味著男性勞動力的大幅減少,必然意味著農產品產量下降,因此經濟肯定是倒退的。餓死人是常見的戰爭副產品。但是,戰爭一旦結束,可能普通人的生活總體可能會改善。原因也很簡單,人少了,田地相對就多了,人均能分配到的田地就多了,人均收入就上去了。當然,從面上看,很多村子都荒廢了,到處孤兒寡母,很凄慘。資本主義經濟,主要是資本和勞動力共同驅動的。而資本又可以通過國債等方式靈活籌集,在機器幫助下,勞動力又不限於男性,所以戰爭如果不是發生在本國的話,確實不一定會讓經濟倒退。在經濟不崩潰的前提下,反而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首先,戰爭產生了一個新的市場需求,就是軍工產品。軍工業及上下游的相關產業都會繁榮。其次,勞動力的匱乏會倒逼產業升級,促使生產率提高。再次,其他產業的資本總量必然會減少,但同時可以通過限制工人工資等方法降低成本,所以社會總產品未必會大幅下降。最後,戰爭結束後的效果和前面小農經濟下差不多,人少了,生產率提高了,必然會有一段經濟繁榮期。民科都算不上,隨便看看就好。大家輕點噴。
支持樓主觀點惜林鳥都總些家眼喜歡打打就我們這個民族而言,戰爭,首先的好處就是促進國家的統一,不論發起者是否有這個主觀目的。比如,春秋戰國爭霸時代,起初各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多種多樣,但是沒有幾個有那麼遠的目標,是瞄著統一去的。但是隨著戰爭的加劇,客觀上造成了人民渴求統一,回歸和平的社會需求,並逐漸引導著各國往建立統一王朝的方向前進。再追溯到更早的傳說時期,各個部落之間也是通過部落之間的戰爭這種主要手段,逐漸地由大部落兼并小部落,強部落吞併弱部落(想想黃帝蚩尤之戰吧),最終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華夏人民。至於統一的好處,我想不用我多說,你即使說不出來應該心裡也清楚的,不再贅言。
第二,就是促進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的多民族國家,就是通過民族融合而產生的。而民族融合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戰爭。以中國古代漢族和北方草原民族為例,無論雙方在戰場上打得多慘烈,雙方互相有多仇視,最終的結果都是民族間的大融合,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是你死我活,至死方休的結果,這點要闡述明白十分麻煩,但這是事實,我想有很多資料可以證明。
第三,對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比如諸多冷兵器的發明,改良,都是因為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否則中國古代就會一直使用石斧,石矛作為常規武器,而不會出現象唐刀,諸葛弩等彙集時代科技精華於一身的先進武器,也不會有《孫子兵法》等千古奇書。再有樓上那位朋友提到的曹操的例子,也很好地說明了戰爭對生產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再以春秋戰國為例,奴隸主貴族與新興的地主階級的矛盾,最終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雖然粗暴,但是簡單有效。其結果就是我國步入封建時代。
其他諸如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和社會群體的優勝劣汰等等,戰爭的好處有很多,當然壞處也不少。對於今天的我們,當然和平最珍貴。但是看待過去的問題,就應該以歷史,客觀,辨證的眼光去看,就象你說的,「凡事有利也有弊」。

小陳原本是一個剛畢業高校大學生,被父親的仇人報復毒瞎眼睛和砍斷雙手,後自己更新在家鄉做起了手工藝品,每月3000月的收入,讓鄉親羨慕不已的說,要不是當天小陳被人搞殘,今天哪裡有那麼好的收入啊。

戰爭才過七十載,人間已忘地獄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