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長春長生狂犬病疫苗事件,使大家對疫苗的信心重挫。小編也常接到關於乙肝疫苗的諮詢,疑問最多的是為什麼按要求注射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難道乙肝疫苗也造假?小編想說,不要對所有的疫苗都失去信心,今天就跟大家科普一下乙肝疫苗。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感染乙肝病毒的有效途徑。乙肝疫苗是用來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的,接種疫苗產生表面抗體者,可以有效抵抗乙肝病毒感染,一旦病毒出現,抗體會立刻發揮作用將之清除。但要認識到,打過疫苗後並不能「一勞永逸」,注射疫苗產生的抗體也是有壽命的,根據體質不同,抗體保護效果會逐漸減弱,有的甚至三四年抗體就會消失,所以定期檢查乙肝五項非常重要,建議一年一次,一旦表面抗體消失,可以再次注射疫苗。

一般注射疫苗要遵守「016」原則,即從你注射第一針乙肝疫苗後,隔一個月注射第二針,隔半年注射第三針,對於寶寶和成人都是如此。如果想要效果更好,可以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疫苗使用。

為什麼注射了疫苗不產生?注射疫苗後不產生抗體的原因比較複雜,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1)檢測方法不精確: 實際已產生抗體,但因檢測方法不精確而致結果陰性。這時應當用最靈敏的方法,如酶聯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來重新檢測。因為有的地方檢測方法不先進或不靈敏而得出假陰性結果。(2)免疫反應太弱 :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太弱,只產生微量的抗體,以至用先進的檢測方法仍未能發現表面抗體的蹤跡。這時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劑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次。同時,注射乙肝疫苗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藥物,如豬苓多糖、卡介苗等,被認為可以提高免疫效果。(3)已發生隱匿性感染: 如按規定時間接種後仍不產生表面抗體,則可應用PCR(體外核酸擴增技術)方法檢測被接種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因為,有少數病人實際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量很少,用現有的檢測方法查不出來,或者乙肝病毒已經發生變異,與普通試劑不發生反應,另外還可能有其他原因。這些病人雖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產生免疫反應而機體呈免疫耐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會產生表面抗體。或可檢測其他肝病毒標誌物,如核心抗體(抗HBc)、e抗體、e抗原等是否為陽性。如果為陽性則說明感染了病毒,在這種情況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會產生抗—HBs。(4)有乙肝家族史:或經常和乙肝患者接觸的人,應特別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種效果。乙肝家庭成員感染乙肝病毒的幾率極高,有一些成員感染乙肝病毒後,出現隱匿狀態。乙肝患者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後一定要及時注射乙肝疫苗,這樣可以阻斷大部分乙肝病毒的傳播。但是,即便是及時注射乙肝疫苗,仍會有極少數新生兒免疫接種失敗,這可能與母體孕期宮內感染乙肝病毒和遺傳因素有關。對此家長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要亂用藥;定期複查,注意肝功能變化至關重要。

(5)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有類似情況的人不易產生抗體,如晚期腎病、器官移植後、艾滋病感染者等。

(6)乙肝病毒發生變異:變異後的病毒,其生物特性有了新的變化,可使乙肝疫苗無法發揮作用。另外,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亞型有所不同。亞型種類有多種,乙肝疫苗是針對主要的病毒亞型而設,所以難免有顧及不到的亞型,如果是較為罕見的病毒亞型,乙肝疫苗也不會有保護作用。(7)另外部分人即使接種全程乙肝疫苗,也有5%~10%接種者不產生乙肝抗體或只產生低滴度的抗體,對這些無應答或低應答的兒童應多次接種乙肝疫苗直至抗體產生。打了乙肝疫苗不產生抗體者,可以加打一個療程;如果還不產生抗體,應注意排除是否為隱匿性或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變異情況。以後的複查工作須在水平較高的正規醫院進行。做了檢查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乙肝?乙肝五項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

乙肝五項指標結果及其代表含義

乙肝五項中的指標呈陽性時,可以表現為多種不同的組合形式,每種組合的臨牀意義也各不相同。但是究竟是不是乙肝患者,還需要結合病史、肝功能化驗以及B超檢查等進一步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乙肝兩對半有多重組合模式,其不同的組合模式臨牀意義各有不同。中華檢驗醫學網曾對乙肝兩對半血清學檢測結果32中模式的臨牀意義做了一個表格,如下:

1乙肝「大三陽」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體(抗-HBc)同時陽性。這是乙肝病毒完整存在的經典模式。e抗原陽性說明乙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傳染性強。此時檢查肝功,如果轉氨酶(ALT、AST)升高,或做肝穿刺檢查,證實有肝細胞炎症存在,則表示肝炎呈活動狀態,必須治療。2乙肝「小三陽」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體(抗-HBe)、核心抗體(抗-HBc)同時陽性,常是由乙肝「大三陽」轉變而來,過去曾認為 「小三陽」患者的傳染性低於「大三陽」,病毒複製程度較低。但近來發現部分乙肝「小三陽」的患者,肝功能持續反覆異常,同時伴有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 (HBV-DNA)陽性,病情反而較重,更易向肝硬化轉變。因此,乙肝「小三陽」不一定預後就好,形成「小三陽」與乙肝病毒變異(乙肝病毒前C區基因改變)有關。判斷乙肝「小三陽」是好是壞的方法是:如果肝功能始終正常,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呈陰性,說明是好現象,不必治療;如果HBV-DNA呈陽性,肝功能異常,則為壞現象,必須治療。 

3乙肝「小二陽」

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體(抗-HBc)同時陽性,其臨牀意義基本同乙肝「小三陽」,「小三陽」和「小二陽」有時可以互相轉變。「小二陽」並不比「小三陽」輕,「小二陽」的HBV-DNA的陽性率甚至高於「小三陽」。4單項核心抗體陽性核心抗體(抗-HBc)陽性表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或現症感染,區別的標準是進一步檢查覈心抗體的兩個分型:抗-HBc IgM和抗-HBc IgG。高滴度的抗-HBc IgM是急性乙肝或近期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指標,在急、慢性肝炎時多呈陽性,標誌著乙肝病毒複製活躍,有傳染性。而抗-HBc IgG陽性提示肝炎恢復期或既往感染,可持續數年至數十年,表示傳染性弱,很少同時伴發肝炎活動。5單項表面抗體陽性健康人接種乙肝疫苗後產生抗-HBs屬正常反應,表示對乙肝病毒已經產生了免疫力,一般不會得乙肝。即使沒有接種過乙肝疫苗,一部分人也會在感染乙肝病毒後,自動產生抗-HBs,這是個好消息,抗-HBs是乙肝五項指標中唯一的一個保護性抗體。血液中的抗-HBs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持續時間也越長(3-5年或更久)。90%以上的健康人接種乙肝疫苗後可以出現抗-HBs陽轉。極少數情況下表面抗原和抗體同時陽性,常見於不同亞型的乙肝病毒感染。6多項抗體同時陽性表現為表面抗體(抗-HBs)、e抗體(抗-HBe)、核心抗體(抗-HBc)同時陽性,或表面抗體(抗-HBs)和核心抗體(抗 -HBc)同時陽性,這兩種組合都提示以往曾經感染過乙肝病毒,目前已基本沒有傳染性。但是也有個別患者,也會在這種情況下合併肝功能異常, HBV-DNA呈陽性,這與乙肝病毒變異有關。

特別提醒

因為肝臟的是一個沉默型器官,它沒有痛感神經末梢,所以很多乙肝患者檢查出來就是晚期,像肝硬化,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如果出現乏力、小便發黃,甚至蜘蛛痣等,就是肝硬化晚期或者肝癌晚期了。所以肝臟定期體檢非常重要,體檢的話可以查一查乙肝五項、肝功能和肝臟彩超。乙肝五項可以查出來是否感染乙肝病毒;肝功能能查出肝功能是否異常;肝膽彩超可以看出肝臟的狀態。
武生醫檢,專註疫苗抗體效果檢測機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